美國大學教授演講中國人
A. 有一個好像是在美國白宮演講的中國人,演講時用諷刺的語法把美國人都給逗樂了,那個人時誰啊
有一個在美國白宮演講的中國人,演講時用諷刺的語法把美國人都給逗樂了,那個人是美籍華人黃西。
1、黃西(Joe Wong),男,20歲畢業於中國吉林大學,主修生物化學專業。曾在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後獲得德克薩斯州萊斯大學博士學位,全職工作從事科學研究。
吉林省白山市人,朝鮮族,24歲到美國留學,念書取得博士學位,就業結婚生子留在美國。
2012年10月27日, 應求職網站華鄰客(TheChineseLink)之邀向中國留學生進行演說。
2、美國深夜節目收視率冠軍的「大衛·萊特曼秀」在2009年4月12日晚上破天荒邀請中國口音極重的黃西(Joe Wong)亮相,以英語講美式笑話,近六分鍾的演出,觀眾反應熱烈,黃西一炮而紅。
3、2010年3月,黃西應邀在美國廣播電視記者年會表演脫口秀,他面對的是最挑剔、最難對付的一群人:副總統、國會議員、最高法院的法官、記者。
但經過多年歷練的黃西有備而來,他准備了好幾個月,「在年會的東西是我最好的段子,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把對美國歷史、憲法的評價和困惑都放在裡面了。」
盡管奧巴馬臨時缺席,黃西在表演時還是調侃了奧巴馬和在場的副總統拜登,笑稱拜登不如自傳里的形象好。
B. 為什麼耶魯大學為什麼不收中國學生
一位美國名牌大學金融教授談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時,他說他們今後可能不再招收中國博士研究生了。這不是種族歧視問題,他自己也是中國人,而是因為過去多年的中國學生,開始學習成績都好,後來做博士論文研究時雖然未必突出,但還可以,可是等到畢業上學術市場找教職崗位時,表現都不好,沒辦法找到一流大學教職。所以,他們不想再浪費時間培養中國學生了。實際上,不只是他們大學有這個打算,在的耶魯和其他大學,也討論過同樣的問題。雖然我們沒有決定完全停招中國學生,但有意識地少招或者偶爾不招。
答案主要在兩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國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方式;另一方面是與中國文化鼓勵「聽話」「順從」緊密相關,這些文化烙印實際上是中國人一輩子的包袱,走到哪裡都無法丟掉,到哪裡都吃虧。
C. 為什麼他成為首個哈弗畢業典禮上演講的中國人
美國東部時間5月26日上午10點,何江作為哈佛研究生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這相當於哈佛大學給予畢業生的最高榮譽。他是第一位享此殊榮的中國大陸學生。當天,與他同台演講的特邀嘉賓將是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代表作品《侏羅紀公園》,《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等)。
這位在中國湖南農村長大、上大學才第一次進城的中國學生,家裡經濟條件一般,母親甚至不識字。是怎麼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世界名校的畢業典禮上的?
"農村英語」變為純正美語沒有捷徑
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從全校數萬名畢業生中各選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畢業生發言。申請演講總共有3輪測試。第一輪,遞交個人學習、科研材料和演講初稿;第二輪,從10名入選者中挑選4人,每個人都要拿著自己的演講稿念稿;第三輪,從4人中選出1人,所有人都被要求脫稿模擬演講。
對一個英語是母語的學生來說,這都有極大的難度。更何況何江從小在湖南農村長大,初中才開始接觸英語,操著一口「農村英語」上了縣城的高中。那是他第一次從農村走進城裡。在寧鄉縣城,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英語水平與城裡孩子的巨大差距。「第一學期很受打擊,考試沒問題,就是開口說英語很困難」。
不怕「使苦勁」的何江,買了一本英文版的《亂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讀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書本旁邊進行大段大段的標注。
"學英語,跟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一樣,沒有捷徑。」何江自認為自己有些「一根筋」。這一點,或許遺傳自父親——從來不懂得走捷徑,家裡的田地里,除了水稻,再也沒有種過其他品種的農作物。
到了哈佛大學,何江又像剛上高中那會兒,焦慮不已。中國學生大多喜歡跟中國學生聚集在一起,這樣的話,很難找到機會練習英語。
何江硬著頭皮,申請給哈佛的本科生當輔導員,「也不知道自己哪裡來的勇氣,反正就是想多講講英語」。從入學第二年開始,何江給哈佛的本科生做輔導員,這種方法讓他的英語表達方式很快從「中式」轉到了「美式」。到了讀博士期間,何江就可以給哈佛本科學生上課了。
何江在演講中介紹了中醫在中國農村發揮的作用,以一個理科生的角度反思科技知識和技術在社會上不均衡的分布,以及如何將自己研究的科技技術,更廣泛地傳遞到世界不同地方。
正如他所言,「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能把人從一個世界帶到另一個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長經歷,能給那些還在路上的農村學生一點鼓勵,讓他們看到堅持的希望。」
————————
關注海豚課堂(haitunclass)獲取更多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