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學老教授
❶ 教師的尊稱有哪些﹖
中國古代稱教書者為「師」,並把「師」作為最受人尊敬的職業。春秋時的《尚書》雲:「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把「師」的地位與天、地、君、親並稱,並寫在同一牌位供眾人朝拜,可見「師」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
中國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們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幾千年來人們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對「師」最精闢、最完美的解釋是唐代大文豪韓愈的《師說》一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將教師的職業價值提升到文化傳遞的社會高度評價,一直被國人奉為經典世代流傳,也是歷來教書者引以自豪的榮耀。
隨著歲月的更迭,「師」的稱謂後來演化為「教師」、「老師」。如今,「教師」的稱謂多用於書面語言,而「老師」是現實生活中流傳最廣泛、使用頻率最高的稱謂。有人問:「師」前面為什麼要加個「老」呢?據說有兩種釋義:一是說明老師是歷史最悠久的職業,無以倫比;二是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因為「老」的詞義解釋其中之一是「敬辭」。因此「老師」的稱謂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老師經濟生活的改善和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國家與社會對知識和教育的越來越重視,「老師」成為最受人們尊敬的稱謂。如今,「老師」的稱謂已走出教育界范疇,在社會上,如果被人稱作「老師」,那將是對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榮耀。
先生——最歷史悠長的尊稱
「先生」一詞在各類詞典中的第一解釋就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中國古代聞名世界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先生,因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古代稱教書者為「先生」、「私塾先生」、「教書先生」等,這是人民群眾對教書者的敬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師的優良傳統和美德。
隨著歷史的發展,「先生」一詞也發生了詞義上的變化,現在「先生」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已經遠遠超出教師的范疇被廣泛運用於各種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傳統稱謂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規格被提高了,人們往往把資深的、德高望眾的老師稱為先生。毛澤東主席當年為徐特立老師賀壽時寫道:「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顯示出一代偉人對老師的尊敬熱愛溢於言表。偉大文學家魯迅寫的《藤野先生》更是一篇歌頌「先生」的傳世佳作,藤野先生的優秀品質和博大胸懷一直成為老師的楷模。我國現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胡適、梅貽琦、傅斯年、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等都被人們尊稱之為先生;在當代那些教育界的元老、教授也被人們尊稱為先生,如:季羨林先生、顧秉林先生、柏楊先生等。因此,「先生」的稱謂是對老師千古傳唱的美稱,它將被永久地傳下去。
人類靈魂工程師——最富哲理的稱謂
「人類靈魂工程師」一詞原是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對作家的稱謂,後來被教育家加里寧引用到教育界,他說:「很多教師常常忘記他們應該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從此,「人類靈魂工程師」成為老師特定的稱謂,這也是社會給予教師的崇高贊譽。
「人類靈魂工程師」是對教師科學、准確、高度的評價,教師不僅要把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以「為人師表」的行為將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責任感、愛心和獻身精神承傳和影響給每一個學生,塑造學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養學生好的行為習慣。民哥同志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因此,「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老師的崇高義務和職責,只有真正做到這些才不愧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謂。
如今,社會上人們越來越喜歡用「人類靈魂工程師」來比喻老師,表明了人們對老師職業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敬意;老師也為這一稱謂感到由衷的自豪,因為「人類靈魂工程師」不僅定義准確,而且是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評價。
園丁——最質朴無華的褒稱
「園丁」原本是指從事園藝的工人,後被比喻成教師。人們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樹等,而培育這些幼苗、花朵、小樹的老師就像辛勤的園丁一樣,用智慧、愛心和汗水澆灌、培育、呵護著園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們枝繁葉茂,奼紫嫣紅,茁壯成長。因此,把老師稱作園丁是最質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園詩意的比喻。
鄧小平同志曾說:「人民教師是培養革命後代的園丁,他們的創造性勞動應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一代偉人用「園丁」的稱謂對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為表揚優秀教師許多地方都設有「園丁獎」,上海、浙江、河南、甘肅、安徽、黑龍江等省市設的「園丁獎」是對優秀老師最高的褒獎,團中央和全國青基會也設立了「全國希望工程園丁獎」以表彰那些紮根山村和貧困地區的農村優秀教師,今年舉辦的「全國教育工作者發明與科教製作展評活動」也設立了「園丁獎」。1984年全國第一個教師節,北京發行郵票紀念封圖案為花朵與教師。其寓意為:老師像園丁,用辛勤的汗水澆開祖國的花朵。福建郵政部門在1999年教師節發行的有獎明信片圖名為「辛勤園丁情,學子寸草心」,用以表達對老師的崇高敬意和祝賀。今年,為慶祝第二十個教師節,教育部推出「園丁杯」知識競賽。因此,「園丁」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中小學教師最引以為榮的稱謂。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愛稱
中國古人雲:「師如父母」, 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愛師」的傳統美德,也體現了老師「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人們把老師比作「慈母」,主要是對那些有著「童心母愛」的女教師給予的最親切、最真摯、最感人的尊稱。
「慈母」首先蘊含著教育工作者偉大的愛。英國教育家羅素說:「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我國現代文學家魯迅說:「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教師對學生的愛,表現在毫無保留地奉獻出自己的精力、熱情、才能和知識,使學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識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結果。同時更好地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抓住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志向,精心培育,使之成才。全國聞名的優秀教師斯霞被人們稱作教育界偉大的「慈母」,她從教72年,以偉大母親的慈愛精神培育每一個學生,同學們都親切叫她媽媽。全國優秀特級教師於漪說:「對教師來說,力量的源泉就是對學生的愛,愛學生才會愛事業,才會對教育工作保持經久不衰的熱情,才會充滿獻身精神。」正是這種母愛使她贏得了人們對她極大的尊敬和高度評價,並親切稱她為「校園媽媽」。因此,「慈母」是對那些用愛辛勤耕耘育人園地女教師最高的榮譽。
春蠶——最純摯的稱謂
對「春蠶」最早的記錄見於《詩經》,而把「春蠶」進行擬人化的比喻最聞名的則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把春蠶的執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到了極至,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著名畫家潘絜茲的《春蠶頌》寫道:「春蠶化生,蕞而微蟲,春蠶何取,一桑始終,春蠶春蠶,萬世可風」,他對春蠶的品質進行了高度贊美。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春蠶」,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人們贊美教師就像春蠶一樣「吐盡心中萬縷絲,奉獻人生無限愛,默默無聞無所圖,織就錦綉暖人間」。「春蠶」是廣大教師感到無比榮耀的稱謂。著名教育家朱光潛說:「只要我還在世一日,就要吐絲一日,但願我吐的絲,能替人間增一絲絲溫暖,使春意更濃。」
春蠶冰清玉潔,氣質高貴;春蠶食幾莖綠葉,吐一片錦綉;春蠶生命不息,吐絲不止……春蠶這些優秀的品質,只有光榮的人民教師才無愧於這樣的稱謂。
蠟燭——最溫馨動人的稱謂
對蠟燭的贊美也是源於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人們歌頌蠟燭,是因為蠟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別人,直至將自己燃盡。說起蠟燭這種品質,人們就聯想到敬愛的老師,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給學生照亮前進的航程,這種為「他人照亮道路,讓他人看見光明,燃盡自己耀人間」的無私奉獻精神不正是對人民教師的最生動的比喻嗎?「如紅燭發光發熱,精心培育國家良材,似春蠶無怨無悔,畢生獻給教育事業」,這幅老師自勉的對聯正是對「蠟燭」稱謂的認可和自豪。
孺子牛——最具中國特色的喻稱
「孺子」是古時對小孩子的稱謂。「孺子牛」是《左傳》中記載的一個典故:春秋時,齊景公與兒子嬉戲,景公叨著繩子當牛,讓兒子牽著走。這個千古傳頌的「愛子」故事後來成為人們贊譽的美德。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華和拓展,而後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人們之所以把老師稱作孺子牛,認為這是當之無愧最貼切的比喻。我國歷來有師生「親如父子」的傳統美德,老師愛學生就像愛自己的孩子,就像 孺子牛一樣辛勤地耕耘,為把孺子培養成才心甘情願地作出奉獻、鞠躬盡瘁,不圖回報。獲得「孺子牛獎」的全國優秀教師劉讓賢紮根青海高原鄉村幾十年如一日,像牛一樣兢兢業業地工作,把自己的愛無私奉獻給孩子,劉讓賢是廣大教師的傑出代表,是「孺子牛」精神的生動體現。「孺子牛」精神表現為「深懷愛心,默默耕耘、埋頭苦幹、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這些優秀品質都集中體現在我國廣大教師身上。因此把老師稱作「儒子牛」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褒獎。
春雨——最生動形象的默稱
人們對「春雨」的贊美由來已久,把春雨比作「甘霖」,比作「及時雨」,視「春雨貴如油」。而把春雨表現得最完美意境的則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名篇。人們把老師比作「春雨」,把學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澆灌。我們的老師就如那綿綿的春雨,用播灑的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豐富知識去開啟學生的智慧,用優秀的人格去潛移默化培育學生的品德,用無私的奉獻精神去熏陶學生的心靈。廣大教師甘化春雨潤蓓蕾的高尚情操,為「春雨」的稱謂增添了無限光彩。
人梯——最高評價的專稱
一個人接一個人踩著肩膀向高處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嶺所創造的集體配合行動,一直流傳至今。現在人們把「人梯」比作是:「那些為別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的人」,人們把教師稱作「人梯」,正是因為光榮的人民教師具備了這樣優秀的品質和精神。
廣大的人民教師辛勤地耕耘在教育事業的園地,他們不圖名,不圖利,不圖回報,默默無聞地教書育人,兢兢業業地培育人才。而那些考上大學,走向成功,揚名立萬的學生,無一不是踩在老師的肩膀上,以老師為人梯向上攀登達到人生的高峰。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取得成就的文學藝術家們在談到成功的決竅時,無不認為老師的教育是成功的首要條件和因素。學生的成功離不開老師,而老師的希望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成功。湖北大學年近90高齡的朱祖延老教授在《教師述懷》中寫道:「不辭辛苦做人梯,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全部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學生。」這充分體現了中華世代延綿而甘為人梯的教師的精神。這種無怨無悔,不圖所求,甘作人梯,讓學生踩在自己肩膀上更上一層樓的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精神,是每一位教師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人梯」因此成為教師們最光榮和最貼切的稱謂。
不論何種稱謂都賦予了教師神聖的職責!
❷ 張世英的介紹
張世英,哲學家。1921年生於湖北武漢一書香門第,從小熟讀論孟,中學時修理科,1941年秋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後轉入哲學系,1949年畢業,取得哲學碩士學位。
❸ 湖北工業大學與湖北大學合並,這個事情究竟是謠言還是事實求官方解釋!
我是湖北大學的,之前湖工的同學都和我說過兩個學校合並的事情,網上很多傳版言比如學生權搬不搬的問題都可以從他們老師說的話里得到印證,這些消息是湖工的老師說出來的。2012年11月份我們學科部主任也和他的學生說過現在合並已經在進行中,很多學院之間的合並方案已經談好,湖大的一些院系也要做調整,有些學科雜規模大的院系比如物電學院要拆分一些專業和湖工相應的院系合並組建新的學院。2013年1月份我和老師一起吃飯的時候向他問這個問題,他說曾經是向上面提過兩校合並的事情,到後來就沒消息了,然後我也迷茫了,可以確定的是,這兩個學校確實准備合並,只是還沒有主管部門官方文件同意合並,等著3月份開學了再看吧
❹ 韓德培的生平經歷
韓德培先生生於1911年,江蘇省如皋人,他的祖父韓大興是曾多年跟隨翼王石達開南征北戰的一名副將。
韓德培幼時常在祖父膝下聽他講述當年馳騁馬背的軍旅生涯,繼承了祖父剛正不阿的浩然正氣。
來到人世間的韓德培卻是個苦孩子——那時韓家已逐漸敗落,更慘的是韓德培8歲便失去慈母,小小年紀便嘗到了家庭貧寒、幼年失母帶來的世事炎涼。
1917年,韓德培進入私塾,期間讀了《大學》、《論語》、《孟子》、《幼學》等,接受了嚴格的書法訓練,因此打下了扎實的舊學基礎。10歲時,韓德培轉入京江小學讀書,京江小學是旅居如皋經營錢庄和銀行業的鎮江人開辦的,對語文、算術、英語課程特別重視——熟悉韓德培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懂英文,還懂法文、德文、日文和俄文,出色的語言能力與他小時候所受到的良好外語訓練有關。1928年,韓德培師范畢業。
1930年,他又赴杭州趕考,一舉考中浙江大學史政系。半年之後,當時的教育部決定將浙大史政系合並到中央大學,韓德培也隨之轉入中央大學。
初到中央大學,一次旁聽課卻改變了韓德培的志向與愛好。當時,講課的教授是後來當過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長、時任中大法律系主任的謝冠生,他主講的是「法律就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糾紛」。
韓德培還清晰記得,「謝教授講話不帶講稿,只拿粉筆一支,他教法理學,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不僅條理分明,而且把一般人心目中枯燥無味的法學課程講得趣味無窮」。後來,韓德培還旁聽了謝教授主講的「法理學」、「中國法制史」和「羅馬法」,教室里坐不下,他就站在窗子外面聽。
由此,韓德培對法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知道了法學是一門解決人與人之間糾紛的一門學問,對社會非常有用。因此,他找去謝教授談了自己想學法律的想法,在謝教授的幫助下,他如願以償從史政系轉到了法律系。當時,中央大學法律系開設課程非常齊全,比如,刑法、民法總論、物權法、親屬法、程序法等,有許多來自於司法實務部門的人前來授課,包括最高法院的審判員、司法行政部的官員等。「從史政系轉到了法律系,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但我無愧於我的選擇」,如今已是一代法學大家的韓德培如此評價當年自己的選擇。 1934年,韓德培從中央大學法律系畢業。
舊中國貧窮落後,備受列強欺凌,韓德培深感要提高民族素質,實現國家富強,教育十分重要。求知若渴的他希望能到國外去深造,然而出身貧寒的他只能等待時機考取公費留學。
時值中大需要一位主編學報和校刊的編輯人員,韓德培毛遂自薦,承擔起了這項工作。
機遇在5年後才終於降臨,中英庚款董事會在中國招留英公費生,然而24個名額中,攻讀國際私法的名額只有1個。
經過激烈競爭,28歲的韓德培奪得留學劍橋大學的機會。可正當韓德培等准備出發之際,歐戰突然爆發——韓德培只得回到中央大學一面等待消息,一面繼續從事教學工作。
可是,歐戰愈演愈烈,到英國去留學已經非常困難。
1年後,中英庚款董事會決定所有考取的24名公費留學生一律改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1941年7月底,韓德培和一道考取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的錢偉長、張龍翔等人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韓德培沒有想到,自己這一去便是5年。
在多倫多大學學習的第二年,韓德培在著名國際私法學者莫法特·漢考克教授指導下寫作論文,他選擇的論文題目是《國際私法中的實質與程序問題》。他搜集和引用了大量的英美和加拿大的判例,結合英、美、加一些學者的觀點進行了分析,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漢考克教授審閱過這篇論文後,很高興地評價道:「你寫的論文很好,我不用改任何一個字。」這樣,韓德培很順利地通過碩士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這是當時該法學院所能授予的最高學位。
1942年,韓德培以特別研究生的身份來到當時世界上聲望最高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利用那裡世界上最好的一個法學圖書館所收藏的極為豐富的書刊,進一步進行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研究。在哈佛的3年,韓德培把主要精力集中於閱讀國際私法、國際公法和法理學三方面的書刊,並盡量搜集有關的資料。特別是在國際私法方面,他花了較多的時間,做了大量的詳細的筆記。此外,他還選聽了當時幾位有史學者的課,如格里斯沃爾德的「國際私法」、赫德森的「國際公法」和龐德的「法理學」,受益頗深。在哈佛,韓德培還撰寫了一些國際私法新著的書評和評介龐德的社會法學派學說以及凱爾森的純粹法學說等文章,發表於浙江大學發行的學術刊物《思想與時代》及其他刊物上。
1945年應著名法學家周鯁生校長之聘回武漢大學任法律系教授,後兼任法律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常委兼副秘書長、副教務長兼法律系主任。1980年、1981年分別創建了全國高校中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和全國唯一的環境法研究所。先後任武大法學院名譽院長,國際法研究所所長,環境法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第一、二屆成員和第三屆特約成員,國務院經濟法規研究中心顧問,國家環保局顧問,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顧問等。現仍任職於武大法學院並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際法研究所和環境法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國際私法學會、中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研究會等學會名譽會長。在國外,還曾兼任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理事,環境法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城市與區域規劃學會理事等。
1945年秋,建立聯合國的籌備會議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會議。會議結束後,董老應邀到紐約演講。在演講過程中,一些親國民黨的留美學生別有用心,提了一些無理取鬧的問題。當地的華文報紙還進行了歪曲報道。韓德培感到非常氣憤,提筆給董老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那些無理取鬧的人根本不能代表留美的中國學生。韓德培知道董老曾經在日本研修過法律,本身也是個法學家,所以還在信中向董老請教:未來的新中國是否需要法制建設?應該怎樣進行法學研究?
新中國成立初期,韓德培任武大法律系主任,但怎麼從事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才能適應建設新的國家的需要,他心裡沒譜。於是他又請教主持全國政法工作的董老。
1955年前後,董老到武漢視察,專門把韓德培叫到他身邊聊天。韓德培還向董老談了談武大法律系的改革情況。 他拒絕了剛剛成立的聯合國的工作邀請,於1946年,應周鯁生「有約在先」之聘,回國到武大任教。
1945年底,韓德培懷著渴望和激動的心情,乘美國第一艘開往遠東的運輸船,從美國西雅圖出發,回到了中國。當多年不見的祖國再次呈現在眼前時,韓德培禁不住熱淚盈眶,視線漸漸地模糊了……剛從抗戰中走出來的中國,內戰不斷升級,物價飛漲,官僚腐敗,民不聊生,社會秩序一片混亂,這與「海歸」韓德培理想中的民主法治社會有著天壤之別。那時,韓培德曾在著名的《觀察》雜志上發表了「我們所需要的法治」一文,提出民眾所需要的法治應該是建立在民主政治上的法治。
韓德培在武漢大學歷任武大法律系主任、武大教授會主席以及武大校務委員會副秘書長。由於他的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效,使得武大法律系成為院系調整中全國僅有的三個被破例保留的綜合性大學法律系之一
在當時韓德培和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經濟系教授張培剛及世界史學家、歷史系教授吳於廑,被哈佛的中國同學戲稱周鯁生校長邀請的「哈佛三劍客」。
1957年,他被扣上了「山中宰相」的右派帽子,密藏的大量筆記資料被白蟻蛀食一空。1960年摘帽後返回武大,法律系已不復存在,他被安排到外文系。文革開始,他因在教英語時用教室黑板上方「馬恩列斯毛」的畫像中各人的鬍子來區別英語中表示「鬍子」的幾個詞,而被學生告發,後抄家遊街,甚至第二次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1970年代初,韓德培以「右派分子」和「勞教人員」之身,奉命從事了大量聯合國文件的翻譯工作,得到外交部的高度評價。文革結束後得到平反,經劉道玉校長再三邀請(同時北京大學也多次拋來了橄欖枝,希望韓老去北大任教),韓老出山重建武大法律系,網羅了姚梅鎮、馬克昌、張泉林、何華輝等大量優秀人才。並與1980年建立起全國綜合性大學中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1981年又建立起中國乃至亞洲唯一的、同時也是整個亞太地區最大的環境法研究所。武漢大學法學院的重建過程是以韓老為核心而經行的,對武漢大學來說韓老對武漢大學的貢獻真的太多太多了! 在武大法律系任教兩年之後,年僅36歲的韓德培被任命為法律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全國綜合性大學的法律系幾乎都被取消,只有3所大學保留了法律系,武大是其中之一。
1957年,「反右」開始後,作為法學家的韓德培成為武漢大學最大的兩個右派之一。第一次被劃成右派的時候,韓德培還曾辯解,結果他被要求面向全校師生作檢查,但他還在將自己的「罪狀」一條一條地加以反駁。因為非常有理,揭穿了「反右」辦公室的許多謊言,下面的人鬨堂大笑。韓德培的罪名又多了一項:態度極度惡劣。
在被整整批鬥了一個星期之後,「反右」辦公室宣布了對他的處罰:撤銷一切職務,送沙洋農場勞動。韓德培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回校時,法律系已經被撤銷,並到了湖北大學。當時湖北大學只接受武漢大學法律系非右派教師,右派們留在了武大,他只好改行在外文系教授英語。
「文革」開始後,韓德培1969年再次被戴上「右派」帽子。韓德培教英語的權利也被剝奪了,原因是「在教英語時放毒」。他再次被下放到沙洋農場勞動,一去就是8年。1978年「右派」問題徹底平反,他才回到武漢大學工作。
「文革」結束後,如何重鑄法律系這枚金牌,成了新上任不久的武漢大學副校長劉道玉思考的首要問題。
但一個被一鍋端掉了的系,恢復起來談何容易?劉道玉想到了韓德培。
「如果說法律系是武漢大學的一塊水晶,那麼它在反右、文革中已經被打破了。所幸晶體雖破,但晶核尚存。這晶核就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國際法學家韓德培教授,他是法學大師,是我們恢復法律系的信心之所在。我們堅信,只要他登高一呼,人才就會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他的旗幟下。用不了多久的時間,就會在他這個晶核的周圍生長出一塊美麗的巨大的晶體來。」多年後,劉道玉在他的自傳《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里如是評價韓德培在武大的影響力。
果然,在韓德培的號召下,武大恢復法律系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各地,在法學界得到廣泛的支持。多年流失或埋沒在各地各界的法學人才,紛紛主動來函應聘,其中不少是武大法律系早年畢業的校友,他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一個聲音:「重鑄昔日的輝煌!」 在法學界和教育界,韓德培的眾多具有開創意義的貢獻幾乎人人皆知:他的學術活動范圍涉及國際私法、國際公法、環境法、法理學以及法學教育等諸多領域。在國際私法方面,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機兩翼」的大國際私法理論,構建了新中國國際私法的理論體系和立法體系;他更是中國環境法理論的開拓者,環境法學研究和教育的奠基人。
這些傑出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什麼?很多熟悉韓德培的人都提到了兩個字:眼光。
1979年,武漢大學決定恢復法學教育,請韓德培教授主持法律系重建工作。那時,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韓老就敏銳地意識到,國際法將在中國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重建法律系的同時,他於1980年組建了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這是中國高校建立的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
上世紀80年代,沒有多少人知道「環境法」,那時的「環境法」也不是獨立學科。1981年,韓德培推動武漢大學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合作組建了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這個環境法研究所不僅在中國是第一個,在亞洲也是第一個。同時,身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的韓德培奔走呼籲,終於得到教育部的批准,環境法在我國的法學教育體系中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20多年後的今天,這兩個研究所都發展得很好,不僅都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而且其涵蓋的學科都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在國內外已有廣泛的學術影響。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由衷佩服韓老的非凡眼光。」從先生的身上,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會長黃進體會到了學術眼光對於學術成就的重要性。
除了獨到的學術眼光,韓德培的寬廣胸懷也令後輩們佩服不已。
黃進回憶說:「韓老一貫反對在評職稱時論資排輩、互相傾軋,團結、凝聚了大批知識分子。他的識人之明、用人之量令人折服。在他的支持下,著名憲法學家何華輝教授1980年時還是講師,到1982年,他就成為了教授,創下那個年代高校職稱晉升的奇跡。」
「對於後輩,先生不僅大力培養提攜,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擔當重任,讓他們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而對於榮譽,先生總是唯恐避讓不及。這是後輩難以超越的地方。」在黃進看來,韓德培寬廣的胸懷為當時乃至現今有些浮躁的法學界帶來了一陣清風,「在先生的影響下,中國國際私法界非常融洽和諧。」
以學術成就和影響力而論,韓德培完全稱得上是法學大師,但是韓德培不願意別人稱他為大師,他最喜歡的還是別人叫他先生。
「先生一生最推崇的就是奧本海、龐德和狄驥這樣的法學大師,他生前的心願就是有朝一日他的學生或學生的學生中會有這樣的大師。」黃進告訴記者,「以先生在中國法學界的成就和影響,是完全可以和上述幾位學者在本國的貢獻和影響相提並論的。」
「為什麼我們後輩的學問難以超越像韓老這樣的法學精英?因為他們有大師的品格和胸懷。」黃進感慨地說。 從1946年在武漢大學講第一堂課到去世,韓德培終其一生,沒有離開過武大,甚至沒離開過講台———直到去世前,他還掛念著5名即將畢業的博士生的論文答辯。
64年,彈指一揮間。韓德培從最年輕的教授變成了最年長的教授。直至去世,也沒有正式退休。64年間,韓德培到底培養了多少學子,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馬克昌是中國著名的刑法大家;85歲高齡的梁西教授是我國國際組織法的奠基者和創始人;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黃進教授、澳門大學法學院院長曾令良是第一屆、第二屆傑出中青年法學家;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王瀚和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肖永平是國際私法領域的知名學者……有學者統計,在國內著名法學院校中,幾乎都有「韓門」學子。
在政法系統和行政系統,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萬鄂湘是韓德培的學生、外交部條法司約有三分之一的官員受過韓德培的教誨。在國際機構中,國際民航組織行政局局長柳芳是他的學生,她也是我國自1974年恢復國際民航組織合法席位以來,在該組織中擔任職務級別最高的中國籍官員。
64年間,韓德培最關心的,是他的學生。對於學生的關愛,並不只是停留在學業上。
「他對我們每個學生都非常關心,我們生活上的小事他都記得。」韓德培指導的2006級博士生、山東政法學院副教授王立武回憶說。
2007年,王立武找到先生想請假回家一趟,因為他兒子那年高考。一個月後,王立武回武漢,先生還特意問他孩子高考順不順利。
韓老去世的前一天,王立武還到醫院看過先生。「當時他已不能說話,當陪護告訴他,我是他的學生時,他睜開了眼睛,眼裡只有淚水」。
王立武說:「在那種時刻,他只有用淚水來表達關愛。」
就在王立武這批博士入學時,韓德培發表了「演講」:「我不會退休,也不想退休,我還得帶博士生,我已經96歲了,縱然如此,我十分樂意背負這些責任,並對自己有三個要求:思想不僵化,知識不老化,文章不套化。」
2009年5月12日,韓德培最後一次清晰地說話。他問了他人生中最後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他的幾個博士生的論文准備得怎麼樣了。第二個問題是博士招生面試准備得怎麼樣了。「既然招他們為學生,就要對他們負責。」韓德培對身邊的陪護人員說。
按計劃,王立武等五位博士生論文答辯的日子,韓老將親自參加。但這一天,學生們等來的,卻是先生辭世的噩耗。
韓德培的告別儀式上,遺像上的老先生依舊笑容可掬。盡管大家都知道老先生生前樂觀,愛笑不愛哭,但上至80歲的老教授,下至年輕一代的學子,許多人還是忍不住哭出了聲。這一刻,學生們也只能用淚水來回報先生的關愛。
❺ 教師一詞其他的稱謂有哪些
老師、先生、師傅~ 導師,良師,法師,師長,師父,西席、師長、先生、少者、教諭、教習、教職、學官、講郎、學政、監學、監丞 ,園丁,紅燭,脊樑
老師,師長,夫子,先生,導師,師父,教員 還有夫子
教員——港台等地區最流行的稱呼; 園丁——最質朴無華的褒稱;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愛稱; 蠟燭——最溫馨動人的稱謂; 春蠶——最純摯的稱謂; 春雨——最生動形象的默稱; 人梯——最高評價的專稱; 孺子牛——最具中國特色的喻稱; 人類靈魂工程師——最富哲理的稱謂(作為教師應該以愛心和知識觸摸、改變人的內心)。
中國古代稱教書者為「師」,並把「師」作為最受人尊敬的職業。春秋時的《尚書》雲:「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把「師」的地位與天、地、君、親並稱,並寫在同一牌位供眾人朝拜,可見「師」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
中國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們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幾千年來人們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對「師」最精闢、最完美的解釋是唐代大文豪韓愈的《師說》一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將教師的職業價值提升到文化傳遞的社會高度評價,一直被國人奉為經典世代流傳,也是歷來教書者引以自豪的榮耀。
隨著歲月的更迭,「師」的稱謂後來演化為「教師」、「老師」。如今,「教師」的稱謂多用於書面語言,而「老師」是現實生活中流傳最廣泛、使用頻率最高的稱謂。有人問:「師」前面為什麼要加個「老」呢?據說有兩種釋義:一是說明老師是歷史最悠久的職業,無以倫比;二是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因為「老」的詞義解釋其中之一是「敬辭」。因此「老師」的稱謂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老師經濟生活的改善和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國家與社會對知識和教育的越來越重視,「老師」成為最受人們尊敬的稱謂。如今,「老師」的稱謂已走出教育界范疇,在社會上,如果被人稱作「老師」,那將是對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榮耀。
先生——最歷史悠長的尊稱
「先生」一詞在各類詞典中的第一解釋就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中國古代聞名世界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先生,因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古代稱教書者為「先生」、「私塾先生」、「教書先生」等,這是人民群眾對教書者的敬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師的優良傳統和美德。
隨著歷史的發展,「先生」一詞也發生了詞義上的變化,現在「先生」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已經遠遠超出教師的范疇被廣泛運用於各種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傳統稱謂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規格被提高了,人們往往把資深的、德高望眾的老師稱為先生。毛澤東主席當年為徐特立老師賀壽時寫道:「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顯示出一代偉人對老師的尊敬熱愛溢於言表。偉大文學家魯迅寫的《藤野先生》更是一篇歌頌「先生」的傳世佳作,藤野先生的優秀品質和博大胸懷一直成為老師的楷模。我國現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胡適、梅貽琦、傅斯年、聞一多、朱自清、馮友蘭等都被人們尊稱之為先生;在當代那些教育界的元老、教授也被人們尊稱為先生,如:季羨林先生、顧秉林先生、柏楊先生等。因此,「先生」的稱謂是對老師千古傳唱的美稱,它將被永久地傳下去。
人類靈魂工程師——最富哲理的稱謂
「人類靈魂工程師」一詞原是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對作家的稱謂,後來被教育家加里寧引用到教育界,他說:「很多教師常常忘記他們應該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從此,「人類靈魂工程師」成為老師特定的稱謂,這也是社會給予教師的崇高贊譽。
「人類靈魂工程師」是對教師科學、准確、高度的評價,教師不僅要把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以「為人師表」的行為將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責任感、愛心和獻身精神承傳和影響給每一個學生,塑造學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養學生好的行為習慣。民哥同志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因此,「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老師的崇高義務和職責,只有真正做到這些才不愧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謂。
如今,社會上人們越來越喜歡用「人類靈魂工程師」來比喻老師,表明了人們對老師職業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敬意;老師也為這一稱謂感到由衷的自豪,因為「人類靈魂工程師」不僅定義准確,而且是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評價。
園丁——最質朴無華的褒稱
「園丁」原本是指從事園藝的工人,後被比喻成教師。人們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樹等,而培育這些幼苗、花朵、小樹的老師就像辛勤的園丁一樣,用智慧、愛心和汗水澆灌、培育、呵護著園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們枝繁葉茂,奼紫嫣紅,茁壯成長。因此,把老師稱作園丁是最質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園詩意的比喻。
鄧小平同志曾說:「人民教師是培養革命後代的園丁,他們的創造性勞動應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一代偉人用「園丁」的稱謂對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為表揚優秀教師許多地方都設有「園丁獎」,上海、浙江、河南、甘肅、安徽、黑龍江等省市設的「園丁獎」是對優秀老師最高的褒獎,團中央和全國青基會也設立了「全國希望工程園丁獎」以表彰那些紮根山村和貧困地區的農村優秀教師,今年舉辦的「全國教育工作者發明與科教製作展評活動」也設立了「園丁獎」。1984年全國第一個教師節,北京發行郵票紀念封圖案為花朵與教師。其寓意為:老師像園丁,用辛勤的汗水澆開祖國的花朵。福建郵政部門在1999年教師節發行的有獎明信片圖名為「辛勤園丁情,學子寸草心」,用以表達對老師的崇高敬意和祝賀。今年,為慶祝第二十個教師節,教育部推出「園丁杯」知識競賽。因此,「園丁」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中小學教師最引以為榮的稱謂。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愛稱
中國古人雲:「師如父母」, 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愛師」的傳統美德,也體現了老師「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人們把老師比作「慈母」,主要是對那些有著「童心母愛」的女教師給予的最親切、最真摯、最感人的尊稱。
「慈母」首先蘊含著教育工作者偉大的愛。英國教育家羅素說:「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我國現代文學家魯迅說:「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教師對學生的愛,表現在毫無保留地奉獻出自己的精力、熱情、才能和知識,使學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識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結果。同時更好地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抓住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志向,精心培育,使之成才。全國聞名的優秀教師斯霞被人們稱作教育界偉大的「慈母」,她從教72年,以偉大母親的慈愛精神培育每一個學生,同學們都親切叫她媽媽。全國優秀特級教師於漪說:「對教師來說,力量的源泉就是對學生的愛,愛學生才會愛事業,才會對教育工作保持經久不衰的熱情,才會充滿獻身精神。」正是這種母愛使她贏得了人們對她極大的尊敬和高度評價,並親切稱她為「校園媽媽」。因此,「慈母」是對那些用愛辛勤耕耘育人園地女教師最高的榮譽。
春蠶——最純摯的稱謂
對「春蠶」最早的記錄見於《詩經》,而把「春蠶」進行擬人化的比喻最聞名的則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把春蠶的執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到了極至,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著名畫家潘絜茲的《春蠶頌》寫道:「春蠶化生,蕞而微蟲,春蠶何取,一桑始終,春蠶春蠶,萬世可風」,他對春蠶的品質進行了高度贊美。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春蠶」,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人們贊美教師就像春蠶一樣「吐盡心中萬縷絲,奉獻人生無限愛,默默無聞無所圖,織就錦綉暖人間」。「春蠶」是廣大教師感到無比榮耀的稱謂。著名教育家朱光潛說:「只要我還在世一日,就要吐絲一日,但願我吐的絲,能替人間增一絲絲溫暖,使春意更濃。」
春蠶冰清玉潔,氣質高貴;春蠶食幾莖綠葉,吐一片錦綉;春蠶生命不息,吐絲不止……春蠶這些優秀的品質,只有光榮的人民教師才無愧於這樣的稱謂。
蠟燭——最溫馨動人的稱謂
對蠟燭的贊美也是源於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人們歌頌蠟燭,是因為蠟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別人,直至將自己燃盡。說起蠟燭這種品質,人們就聯想到敬愛的老師,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給學生照亮前進的航程,這種為「他人照亮道路,讓他人看見光明,燃盡自己耀人間」的無私奉獻精神不正是對人民教師的最生動的比喻嗎?「如紅燭發光發熱,精心培育國家良材,似春蠶無怨無悔,畢生獻給教育事業」,這幅老師自勉的對聯正是對「蠟燭」稱謂的認可和自豪。
孺子牛——最具中國特色的喻稱
「孺子」是古時對小孩子的稱謂。「孺子牛」是《左傳》中記載的一個典故:春秋時,齊景公與兒子嬉戲,景公叨著繩子當牛,讓兒子牽著走。這個千古傳頌的「愛子」故事後來成為人們贊譽的美德。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華和拓展,而後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人們之所以把老師稱作孺子牛,認為這是當之無愧最貼切的比喻。我國歷來有師生「親如父子」的傳統美德,老師愛學生就像愛自己的孩子,就像 孺子牛一樣辛勤地耕耘,為把孺子培養成才心甘情願地作出奉獻、鞠躬盡瘁,不圖回報。獲得「孺子牛獎」的全國優秀教師劉讓賢紮根青海高原鄉村幾十年如一日,像牛一樣兢兢業業地工作,把自己的愛無私奉獻給孩子,劉讓賢是廣大教師的傑出代表,是「孺子牛」精神的生動體現。「孺子牛」精神表現為「深懷愛心,默默耕耘、埋頭苦幹、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這些優秀品質都集中體現在我國廣大教師身上。因此把老師稱作「儒子牛」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褒獎。
春雨——最生動形象的默稱
人們對「春雨」的贊美由來已久,把春雨比作「甘霖」,比作「及時雨」,視「春雨貴如油」。而把春雨表現得最完美意境的則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名篇。人們把老師比作「春雨」,把學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澆灌。我們的老師就如那綿綿的春雨,用播灑的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豐富知識去開啟學生的智慧,用優秀的人格去潛移默化培育學生的品德,用無私的奉獻精神去熏陶學生的心靈。廣大教師甘化春雨潤蓓蕾的高尚情操,為「春雨」的稱謂增添了無限光彩。
人梯——最高評價的專稱
一個人接一個人踩著肩膀向高處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嶺所創造的集體配合行動,一直流傳至今。現在人們把「人梯」比作是:「那些為別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的人」,人們把教師稱作「人梯」,正是因為光榮的人民教師具備了這樣優秀的品質和精神。
廣大的人民教師辛勤地耕耘在教育事業的園地,他們不圖名,不圖利,不圖回報,默默無聞地教書育人,兢兢業業地培育人才。而那些考上大學,走向成功,揚名立萬的學生,無一不是踩在老師的肩膀上,以老師為人梯向上攀登達到人生的高峰。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取得成就的文學藝術家們在談到成功的決竅時,無不認為老師的教育是成功的首要條件和因素。學生的成功離不開老師,而老師的希望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成功。湖北大學年近90高齡的朱祖延老教授在《教師述懷》中寫道:「不辭辛苦做人梯,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全部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學生。」這充分體現了中華世代延綿而甘為人梯的教師的精神。這種無怨無悔,不圖所求,甘作人梯,讓學生踩在自己肩膀上更上一層樓的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精神,是每一位教師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人梯」因此成為教師們最光榮和最貼切的稱謂。
不論何種稱謂都賦予了教師神聖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