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農業大學知名教授
❶ 沈陽農業大學的三位終身教授是誰
1.楊守仁 -- 中國農業科技界的「北丐」、中國超級稻之父
楊守仁,男,漢族,江蘇省丹陽人,1912年3月生。193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48年赴美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任山東大學農學院教授。1953年後從事水稻理論、水稻育種的研究工作,奉調到沈陽農業大學,為沈陽農業大學一級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被稱為「中國農業科技界的『北丐』」;他三年時間連拿威斯康新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研究的超級稻畝產800公斤以上;他90高齡的時候,一談起水稻,仍然精神振奮,沒完沒了。
2005年2月28日6時20分,楊守仁教授逝世,享年94歲。農大校園里一片悲痛之聲。
楊守仁教授是我國迄今惟一而且是比較全面科學地闡明我國悠久的傳統經驗而又有所創新的著名水稻科學家。他曾用第一代IBM進行博士論文的研究,還發明了「田間試驗區估算的新方法」,人稱「楊氏公式」,至今美國仍在應用。他是東北三省水稻生產的積極宣傳倡導者,是我國水稻高產栽培理論體系的始創者。經過多年的長期努力,水稻高產栽培理論研究已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且已形成體系。他是釉粳稻雜交育種、水稻理想株型育種、水稻超高產育種新途徑的開拓創造者。由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在國內外已引起高度重視,超級稻科研項目列人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並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楊守仁教授執教40餘載,他從1980年開始招收博士生,是我國第一批招收「作物栽培學及耕作學」的博士生導師,發表有關水稻栽培理論、水稻育種、育種新途徑的開拓等方面重大學術問題的論文達200餘篇,在總結弘揚我國傳統種稻經驗和開拓水稻新的育種領域秈粳稻雜交育種、理想株型育種中做出了創造性的突出貢獻,填補了這項空白,因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委一部「六五」重點科技攻關獎等幾十項獎勵。1998年,楊守仁教授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此獎項的農業科學家全國僅2人,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評價楊守仁教授「對秈粳稻雜交育種、水稻理想株型育種及水稻超高產育種有重要貢獻,在超級稻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從50年代起,他先後主編了第一部全國高等學校通用教材《作物栽培學》和《東北水稻栽培》專著,編寫了《中國水稻栽培學》,還主編了《中國大網路》及《中國農網路》有關水稻的內容,並擔任世界名著《稻的生物學》的總校譯,出版了個人學術專著《水稻高產栽培與高產育種論叢》和《水稻專題討論文集》。在他80歲高齡時,仍然孜孜不倦,辛勤耕耘,自輯出版了《水稻文選》,並列人遼寧省文化名人叢書之列。
楊守仁、張龍步、陳溫福 沈陽農業大學的育種專家楊守仁、張龍步、陳溫福三位教授培育的高產水稻新品種,近年來平均畝產達830.7公斤,居中國前列。它標志著中國在超高產水稻育種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由該校直接或間接育成的優質超高產水稻新品種已達20餘個,累計推廣面積9000萬畝,增產稻穀46億公斤,創造經濟效益逾36億元人民幣。
楊守仁簡介:193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48年赴美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53年後在沈陽農學院一直從事水稻理論、水稻育種研究工作,現為學校終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導師。他是我國迄今為止惟一比較全面科學地闡明我國悠久的傳統經驗而又有所創新的著名水稻科學有。1998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家學獎。
張龍步簡介:沈陽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7年於沈陽農學院本科畢業,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8月赴蘇聯考察。參加和主持國家和省科技攻關、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高校博士點基金、農業部科教基金等資助的十餘項課題的研究,內容涉及燦粳稻雜交、水稻理想株型、北粳南引、水稻超高產四大前沿水稻育種領域。
陳溫福簡介:沈陽農業大學稻作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育種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