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陳文教授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陳文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9-15 00:11:00

『壹』 微生物 牛人 幫忙!!!

如今還健在的微生物界牛人

1.田波,男,1931年12月25日生於山東桓台縣,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學與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病毒學與生物工程專家

1954年8月 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畢業
1954年8月至1962年6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實習員, 1958年後任課題組長
1962年7月至1978年12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助研, 課題組長,
1977年後任研究室副主任
1979年1月至1986年4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副研, 研究室副主任, 1983年後任主任
1986年5月至1991年12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究室主任
1991年12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究室主任

對中國的植物病毒、類病毒和生物工程有系統的研究, 1983年首次報導了應用衛星RNA防治黃瓜花葉病毒獲得成功。通過衛星RNA生防制劑和包括衛星 RNA 在內的多基因抗病遺傳工程品種, 在田間大面積應用中獲得良好的防病增產效果, 並提出了衛星RNA除抑制病毒復制之外的一種新的抗花葉病機理。他所領導的實驗室在生物工程方面開展了核酶工程、隨機序列多肽庫、抗體基因工程、基因工程醫葯和植物基因工程等研究, 獲得在體內高度抗病毒和類病毒的轉基因作物; 構建了胞內和表位多肽庫並篩選到用於親合層析和抗病毒的一些多肽; 構建和表達了幾種抗腫瘤的抗體基因; 研製成功數種基因工程葯物; 在幾種作物上用基因工程方法獲得了雄性不育系和恢復系, 為雜種優勢利用奠定了基礎。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 專著五種。

2.張樹政,女,1922年10月22日生於河北束鹿縣。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2-1945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畢業,理學士;
1945-1946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
1946-1948 北京大學醫學院生化科助教;
1948-1949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
1950-1954 重工業部綜合工業試驗所技師;
1954-1957 中國科學院菌種保藏委員會助理研究員;
1958-現在 歷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酶學研究室副主任等職。
1991-現在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2-現在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常委
60年代初,在國內首先用紙電泳、酶譜和生長譜法分析比較了當時在酒精工業界有爭議的不同種麴黴澱粉酶系的組成,確定了黑麴黴的優越性。60年代闡明了白地霉的戊糖代謝途徑,發現白地霉中有甘露醇,查明了其合成途徑。發現並純化了NAP-甘露醇脫氫酶。70年代在國內首先建立了等電聚焦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等新技術。在紅麴黴糖化酶的研究中,首次得到該酶的結晶,並發現該酶的不同分子型存在構象差異,證明是糖基化程度不同引起的(現稱為糖型)。80年代從事多種糖苷酶的應用和基礎研究。如細菌(-澱粉酶高產菌株活力在國際上當時領先,果膠酶的應用,右旋糖酐酶已證明有防齲效果,產麥芽四糖的澱粉酶有工業化前景。首次發現了有嚴格底物專一性的(-D-岩藻糖苷酶,由嗜熱菌純化了5種酶。90年代在國內大力倡導糖生物學和糖工程前沿計劃,並建立了糖工程實驗室 。

3.魏江春男,1931年11月11日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1963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地衣區系與分類研究,同時對世界范圍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地衣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先後組織並參加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委和中科院聯合資助的重大項目中的三級課題《中國地衣志-石蕊科》,基金委資助的《用地衣進行北京地區大氣質量評定的研究》及《世界范圍石耳科地衣的綜合研究》,中科院重大項目中的三級課題《西藏地衣研究》以及國家85攻關《南極菲爾德斯半島生態系統的研究》中的《陸地生態系統的研究》。此外,還對中國地衣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對一些地衣類群,如袋衣科,肺衣科,地卷科,茶漬科等進行了初步研究。當前正在主持並參加由基金委、中科院和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實驗室資助的中美合作項目《東亞-北美地衣型與非地衣型真菌的間斷分布及其遺傳趨異性研究》。自1990年以來,將注意力逐漸集中於地衣表型與基因型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面。在石耳科研究中通過PCR技術對地衣型真菌的核rDNA特定片斷進行RFLP分析以及對某些疑難種的核rDNA特定片斷進行序列測定,並結合形態學,解剖學,化學與地理學等多性狀的綜合比較進一步闡述了石耳科地衣的科、屬、種級的分類學綜合概念。

4.鄭儒永女,1931年 1月10日生。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系統真菌學專業
一貫致力於真菌分類系統的合理化與完善, 研究小煤炱、白粉菌和毛霉等類 真菌多年。對我國白粉菌目的有關屬種以及全世界范圍內白粉菌目的所有屬的全 型進行了詳盡的研究, 澄清和訂正了許多國際上有爭議的問題, 發表了一個較為 合理和接近自然的白粉菌科屬級分類系統, 受到國際公認。1987年與其他人合作 並主寫了我國的第一本真菌志《中國白粉菌志》。在分類難度很大的毛霉目研究 中, 注意將形態特徵結合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特性和將無性型特徵結合有性型 特徵並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突破。在醫學毛霉和內生毛霉方面亦注意開展研究。 共著書10本(主作2本), 發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和全國會議及國際會議論文62 篇(主作48篇)。

5.方榮祥 院士 男,漢族 1946年1月19日出生於上海,籍貫 安徽省績溪縣
工作單位及地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中關村 100080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電話及傳真 62548243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6.我們學校的院士
李季倫(1925.03.15--),男,河北樂亭人,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留校任教。1950年至今,歷任中國農業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1982年在美國Wisconsin大學生化系進修。1989年至今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2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85-1991年)、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3-1995年)、清華大學兼職教授(1994-1996年)、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91-1995年)和名譽理事(1995年至今)、《微生物學報》主編(1991年至今)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主編(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

長期從事農業微生物的教學和研究,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其中包括60多名研究生。出版譯著8冊,發表文章 一百二十餘篇。與俞大紱教授合編的《微生物學》在我國微生物界有較大影響,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8年)。

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系統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問題,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機制的研究中,證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絕對依賴N2的;並提出了固氮酶的雙位點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遺傳學研究中,建立了我國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庫,克隆和測序了該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並分析了它們的功能;構建了能節約玉米氮肥20%的耐銨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啟動了我國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調查和分類的研究,建立了我國根瘤菌資源資料庫,為以後的研究奠定基礎。

在應用研究方面:先後研製和開發了赤黴素GA3和GA4+7(可用於促進植物生長)、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於促進牛、羊增重,並首先發現它們也是高等植物的一類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馬杜黴素(可用於預防雞球蟲危害)、以及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可用於防治動植物的寄生蟲)等農牧用微生物制劑,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曾獲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全國農業勞動模範(1990年)等榮譽稱號 ,自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7.我們學校的院士
陳文新,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國際根瘤菌/土壤桿菌分類分委會委員。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學院土壤農化學系。1958年獲前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副博士學位。1959年1月回國後在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微生物學系工作至今,一直從事土壤微生物學與細菌分類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自二十世紀70年代起,她主持研究我國根瘤菌資源調查與分類。在她卓越的領導下,組織全國20個單位的微生物學工作者,共同完成全國32個省(市)700多個縣,不同生態條件下各種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調查,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對其中2000株進行過100多項性狀分析;發現一批抗逆性很強的根瘤菌種質資源;發表根瘤菌新屬2個,新種12個,在國際根瘤菌屬、種系統中占很大比重;從分類學角度獲得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關系的新認識;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錄,被引用200多次;培養碩士、博士50多人。她先後獲農業部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農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200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她的工作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1996年當選為國際根瘤菌/土壤桿菌分類分委會委員, 1998年被邀與美國學者一道撰寫「伯傑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二版根瘤菌部分內容。現在她正熱心於將優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體系引入我國西部大開發的農林牧業中而努力工作著。

『貳』 石純一教授簡介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高性能計算研究所
現任所長:楊廣文 教授
高性能計算研究所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原應用教研組 和原微機教研組(現稱 為網格計算課題組) 合並而成。學科專業為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 是我系三個博士點之一, 也是國家教委批準的重點學科博士點,在全國學科綜合評比中名列第一。

師資力量 李三立(院士,博導) 鄭緯民教授(博導) 湯志忠教授(博導) 王鼎興教授
石純一教授 沈美明教授 溫冬嬋教授 戴梅萼教授
楊廣文教授(博導) 汪東升教授(博導) 秦開懷教授(博導) 黃震春
陳文光 舒繼武 都志輝 余宏亮
武永衛 薛巍 張悠慧

高性能所主要有以下研究小組:
集群計算
CPU設計
網格計算
網路存儲
網格與集群計算
圖形圖像與可視化
http://bbs.uying.com/105/19736/
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專業委員會

--------------------------------------------------------------------------------

一、成立時間:1986年11月
掛靠單位:北方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

二、組織機構

主 任:石純一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

秘書長:黃厚寬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

副主任:王 珏 中科院自動化所
劉大有 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
許卓群 北京大學信息學院
周志華 南京大學計算機系
趙沁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系
黃厚寬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

委 員:石純一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
劉大有 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
周志華 南京大學計算機系
趙沁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系
黃厚寬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
林作銓 北京大學數學學院
王國胤 重慶郵電學院計算機所
陳 純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
劉開瑛 山西大學計算機所
張天序 華中理工大學圖象所
張學工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
史忠植 中科院計算所
姜雲飛 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
於 劍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
查紅彬 北京大學信息學院
尹寶才 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
范 明 鄭州大學計算機系
何新貴 北京大學信息學院
何克清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
李 磊 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
高 文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
李凡長 蘇州大學計算機學院
唐常傑 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
沈緒榜 西安臨潼驪山微電子所
楊靜宇 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
曹元大 北京理工大學軟體學院
張松懋 中科院數學所
張鴻賓 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
焦李成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學院
張 偉 煙台大學計算機系
蔡自興 中南大學計算機系
鄭 方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
廖士中 天津大學計算機系
懷進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系
苗奪謙 同濟大學計算機系
王 珏 中科院自動化所
許卓群 北京大學信息學院
孫吉貴 吉林大學計算機學院
俞士汶 北京大學信息學院
邱玉輝 西南師范大學
周昌樂 廈門大學軟體學院
程 虎 中科院軟體所
歐陽為民 安徽大學計算中心
熊范綸 中科院合肥智能所
潘雲鶴 浙江大學
陳小平 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系

三、主要學術活動及作用
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專業委員會於1986年11月在太原山西大學成立,同時召開了第一屆學術會議。專委會的前身是人工智慧學組,都是由已故著名學者、吉林大學 王湘浩先生創建的。專委會設有人工智慧語言、知識工程、自動推理、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分布式人工智慧、智能機器人、語音識別、文字識別、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方法、人工神經網路等12個學組,專業領域覆蓋了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的各個研究分支。專委會首任主任委員為王湘浩先生,1992年換屆由浙江大學何志君先生擔任,2000年換屆由清華大學石純一教授擔任。

智能科學是當代最重要的科學領域之一,信息化-----知識化-----智能化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專委會自成立之日起,就明確了自己的主要任務,即緊跟這一發展趨勢,聯系和團結國內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學科領域的廣大研究人員,並與國際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專家學者合作,開展學術交流,組織學術會議,促進我國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的學術研究和應用研究,為我國的現代化事業做出貢獻。

專委會成立十多年來,遵照這一宗旨,在中國計算機學會的領導下,進行了多方面的大量的工作。同有關團體和單位合作,組織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為保證學術會議的質量和效果,1990年,專委會同國內近10個有關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的學術組織,包括中國人工智慧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專業委員會、中國高校人工智慧學術研究會、中國軟體行業協會人工智慧分會、國家「863」計劃計算機軟硬體技術主題專家組、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人工智慧與教育專業委員會、國防科工委計算機專業組等,協商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中國人工智慧聯合學術會議。這個系列學術會議至今已召開過六屆,第七屆聯合學術會議將於今年11月召開。每次會上都有兩院院士和權威專家做專題報告,都有一百多乃至數百人參加,會議收到了促進學術交流、加強同行團結的良好效果,專委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近幾年來,隨著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學科在深度和廣度上迅速發展,專委會組織和參與組織了更多的學術活動。如2001年共同主辦了第六屆中國人工智慧聯合學術會議,主辦了第一屆中國Rough集與軟計算學術研討會,Rough集理論創始人、波蘭學者Z.Pawlak專程來華與會並作了大會報告。2002年共同主辦第七屆中國人工智慧聯合學術會議,主辦了第二屆中國Rough集與軟計算學術研討會,和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機器學習學會聯合主辦第八屆中國機器學習學術會議。明年將主辦第三屆中國Rough集與軟計算學術研討會,參與主辦第九屆Rough集、模糊集、數據挖掘與粒度計算國際學術會議。
專委會將在中國計算機學會的領導下,為團結廣大同行、加強學術交流,為促進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學科在我國的發展而繼續努力。

四、聯系方式
聯系人 黃厚寬
地址 北方交通大學計算機系
郵編 100044
電話 010-5168 8055
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簡介

領導機構

委員

專委活動

『叄』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詳細內容

1 數學物理學部 (191)
艾國祥白以龍蔡詩東陳 彪 陳和生陳佳洱陳建功 陳建生
陳景潤陳木法陳難先 陳式剛 陳希孺程開甲程民德崔爾傑
戴傳曾戴元本鄧稼先丁大釗丁偉岳丁夏畦段學復范海福
方 成 方守賢馮 端 馮 康 甘子釗葛墨林葛庭燧龔昌德
谷超豪關肇直管惟炎郭柏靈 郭尚平郭永懷 郭仲衡郝柏林
何澤慧何祚庥賀賢土洪朝生洪家興胡 寧 胡和生胡濟民
胡仁宇 胡世華華羅庚黃 昆 黃潤乾黃勝年黃祖洽霍裕平
江澤涵 姜伯駒解思深金建中經福謙柯 召 鄺宇平李 林
李邦河李大潛李德平李方華李國平 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
李蔭遠 李正武廖山濤林 群 林同驥劉應明 盧鶴紱陸 埮
陸啟鏗陸學善呂 敏 馬大猷馬志明閔乃本歐陽鍾燦潘承洞
彭桓武彭實戈蒲富恪錢臨照 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曲欽岳
饒毓泰沈 元 沈文慶沈學礎施汝為 石鍾慈 蘇步青蘇定強
蘇肇冰 孫義燧談鎬生湯定元 唐孝威 陶瑞寶田 剛 童秉綱
萬哲先汪承灝汪德昭 王 迅 王 元 王承書 王鼎盛王淦昌
王乃彥王詩宬王世績 王綬琯王湘浩 王業寧王竹溪 王梓坤
魏寶文魏榮爵 文 蘭 吳杭生 吳式樞吳文俊吳有訓 席澤宗
夏道行冼鼎昌肖 健 謝家麟謝希德 熊大閏徐敘瑢徐至展
許寶騄 嚴濟慈嚴加安嚴志達楊 樂 楊澄中楊福家楊國楨
楊立銘楊應昌葉朝輝葉企孫 葉叔華應崇福 於 淥 於 敏
余瑞璜 詹文龍張 傑 張殿琳 張恭慶張涵信張煥喬張家鋁
張仁和張淑儀張文裕 張鈺哲 張裕恆張宗燧張宗燁 章 綜
趙光達趙忠賢趙忠堯 鄭厚植周 恆 周光召周培源周同慶
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 朱光亞朱洪元庄逢甘鄒廣田
2 化學部 (175)
白春禮蔡鎦生 蔡啟瑞 曹 鏞 曹本熹查全性 陳 懿 陳冠榮
陳洪淵陳家鏞陳鑒遠陳俊武陳凱先陳慶雲陳榮悌陳茹玉
陳新滋陳耀祖程津培程鎔時戴安邦 戴立信鄧從豪鄧景發
方肇倫費維揚馮守華馮新德 傅 鷹 高 鴻 高濟宇 高世揚
高小霞高怡生高振衡 顧翼東 郭景坤郭慕孫郭燮賢何炳林
何國鍾何鳴元洪茂椿侯建國侯祥麟侯虞鈞胡 英 胡宏紋
黃憲 黃 量 黃葆同黃本立黃春輝黃鳴龍 黃乃正黃維垣
黃耀曾 黃志鏜黃子卿 嵇汝運計亮年紀育灃江 龍 江 明
江元生薑聖階 蔣麗金蔣明謙 蔣錫夔 黎樂民 李燦 李方訓
李洪鍾李靜海梁敬魁梁樹權 梁曉天 林國強林勵吾林尚安
劉若庄劉有成劉元方柳大綱 樓南泉盧嘉錫 盧佩章陸婉珍
陸熙炎麻生明麥松威閔恩澤倪嘉纘彭少逸 錢保功 錢人元
錢逸泰錢志道 任詠華沙國河申泮文 沈家驄沈天慧沈之荃
時 鈞 蘇 鏘 蘇元復孫家鍾唐敖慶 唐有祺 田昭武田中群
佟振合萬惠霖汪 猷 汪德熙 汪爾康 汪家鼎王 夔 王 序
王葆仁王方定王佛松吳奇 吳浩青 吳新濤吳學周吳養潔
吳雲東吳征鎧 武 遲 肖 倫 謝毓元邢其毅 徐 僖 徐光憲
徐如人 徐曉白嚴東生顏德岳楊石先楊玉良姚建年姚守拙
殷之文游效曾余國琮俞汝勤虞宏正 袁 權 袁承業袁翰青
惲子強 曾昭掄張 滂 張存浩張大煜張禮和張乾二張青蓮
張玉奎趙承嘏趙玉芬趙宗燠鄭蘭蓀支志明周其鳳周同惠
周維善朱道本朱起鶴朱清時朱亞傑 庄長恭卓仁禧
3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232)
鮑文奎貝時璋秉 志 蔡 翹 蔡 旭 蔡邦華曹天欽 曹文宣
常文瑞陳 楨 陳 竺 陳鳳桐陳華癸 陳煥鏞陳可冀陳世驤
陳慰峰陳文貴 陳文新陳曉亞陳宜瑜陳宜張陳中偉陳子元
承淡安戴芳瀾 戴松恩 鄧叔群鄧子新丁 穎 方精雲方榮祥
方心芳 馮德培 馮蘭洲 馮澤芳高尚蔭龔岳亭郭愛克韓濟生
韓啟德郝 水 賀 林 賀福初洪德元洪國藩洪孟民侯光炯
侯學煜胡經甫黃家駟 黃禎祥蔣有緒金國章金善寶鞠 躬
孔祥復匡廷雲黎尚豪 李 博 李朝義李季倫李繼侗 李家洋
李竟雄 李連捷李慶逵 李振聲梁 希 梁伯強 梁棟材梁植權
梁智仁林 鎔 林其誰林巧稚 劉承釗劉崇樂 劉建康劉瑞玉
劉思職 劉新垣劉以訓劉允怡婁成後 盧永根陸寶麟 陸士新
羅宗洛 馬世駿馬文昭 毛江森鈕經義潘 菽 龐雄飛裴 鋼
蒲蟄龍戚正武錢崇澍 強伯勤 欽俊德秦仁昌邱式邦裘法祖
裘維蕃 饒子和沈岩 沈其震沈善炯沈允鋼沈韞芬沈自尹
盛彤笙施教耐施立明施履吉施蘊渝石元春宋大祥蘇國輝
孫大業孫漢董孫曼霽孫儒泳談家楨 湯飛凡 湯佩松 唐崇惕
唐守正唐仲璋田 波 童第周 童坦君塗 治 汪堃仁汪忠鎬
王大成王德寶王恩多王伏雄王家楫王善源王世真 王文采
王應睞 王正敏王志均王志新王志珍魏 曦 魏江春魏於全
吳 旻 吳常信吳建屏吳階平吳孟超吳英愷吳征鎰吳中倫
吳祖澤伍獻文蕭龍友謝聯輝 謝少文熊 毅 徐冠仁徐國鈞
許根俊許智宏薛社普 閻隆飛閻遜初陽含熙楊 簡 楊福愉
楊弘遠 楊惟義楊雄里姚 錱 姚開泰葉桔泉葉玉如殷宏章
尹文英印象初於天仁俞大紱俞德浚 曾 毅 曾呈奎曾益新
翟中和張春霆張廣學張景鉞張啟發張樹政張錫鈞 張香桐
張孝騫 張新時張亞平張永蓮張友尚張肇騫張致一趙爾宓
趙國屏趙洪璋趙善歡鄭光美鄭國錩鄭儒永鄭守儀鄭萬鈞
鄭作新鍾惠瀾 周 俊 周廷沖周澤昭朱 洗 朱既明朱壬葆
朱兆良 朱祖祥朱作言諸福棠 庄巧生庄孝僡 鄒 岡 鄒承魯
4 地學部 (192)
安芷生常印佛 巢紀平陳旭 陳 顒 陳國達陳俊勇陳夢熊
陳慶宣陳述彭陳永齡 陳運泰程純樞程國棟程裕淇池際尚
丑紀范戴金星鄧起東丁國瑜 丁仲禮董申保方 俊 馮景蘭
馮士筰符淙斌傅承義傅家謨高 俊 高由禧高振西 谷德振
顧功敘顧知微關士聰 郭承基郭令智 郭文魁 郝詒純 何作霖
侯德封 侯仁之胡敦欣黃秉維黃汲清 黃榮輝黃紹顯賈承造
賈福海賈蘭坡金玉?金振民樂森璕 李 鈞 李崇銀李春昱
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 李曙光李四光李廷棟 李小文 李星學
林學鈺劉寶珺劉昌明 劉東生劉光鼎劉嘉麒劉振興盧衍豪
陸大道呂達仁馬 瑾 馬杏垣 馬在田馬宗晉 毛漢禮孟憲民
穆恩之 歐陽自遠裴文中秦大河 秦馨菱秦蘊珊邱占祥任紀舜
任美鍔戎嘉余沈其韓盛金章施雅風石耀霖斯行健宋叔和
蘇紀蘭孫 樞 孫大中孫殿卿孫鴻烈孫雲鑄 譚其驤 陶詩言
滕吉文田奇田在藝童慶禧塗長望塗傳詒 塗光熾汪集暘
汪品先王 仁 王 水 王 穎 王 鈺 王德滋王恆升 王鴻禎
王鐵冠王曰倫 王之卓王竹泉魏奉思文聖常翁文波吳傳鈞
吳國雄吳汝康吳新智伍榮生武 衡 席承藩夏堅白肖序常
謝家榮 謝學錦 謝義炳 徐 仁 徐冠華徐克勤徐世浙許 傑
許厚澤許志琴薛禹群楊 起 楊文采楊鍾健 楊遵儀姚振興
業治錚葉大年葉篤正葉嘉安葉連俊殷鴻福尹贊勛 於崇文
俞建章 袁道先袁見齊岳希新 曾慶存曾融生翟裕生 張本仁
張炳熹 張伯聲張國偉張彌曼張彭熹張文佑 張宗祜 章 申
趙柏林趙金科趙九章 趙鵬大趙其國 鄭 度 鍾大賚周立三
周明鎮周廷儒周秀驥周志炎朱 夏 朱日祥朱顯謨竺可楨
5 信息技術科學部 (82)
包為民保 錚 陳桂林陳國良陳翰馥陳俊亮陳星弼陳星旦
褚君浩戴汝為 董韞美馮純伯干福熹高慶獅郭 雷 郭光燦
何積豐侯 洵 侯朝煥黃琳 黃宏嘉黃民強黃緯祿簡水生
匡定波雷嘯霖李 未 李啟虎李衍達李志堅梁思禮林惠民
林為干林尊琪劉盛綱劉頌豪劉永坦陸汝鈐陸元九羅沛霖
母國光彭堃墀秦國剛 闕端麟沈緒榜宋 健 孫鍾秀唐稚松
王 圩 王 選 王 越 王大珩王家騏王啟明 王守覺王守武
王陽元王育竹王占國王之江吳德馨吳宏鑫吳培亨吳全德
夏建白夏培肅薛永祺楊芙清楊嘉墀姚建銓葉培大張 鈸
張 煦 張景中張嗣瀛張效祥鄭耀宗鄭有炓周炳琨周巢塵
周興銘朱中梁
6 技術科學部 (204)
畢德顯蔡昌年蔡方蔭蔡金濤蔡其鞏蔡睿賢曹楚南曹春曉
曹建猷常 迵 陳 達 陳創天陳芳允陳能寬陳新民 陳學俊
陳宗基陳祖煜程耿東程慶國程孝剛褚應璜慈雲桂戴念慈
黨鴻辛鄧錫銘丁舜年都有為竇國仁范守善高景德高為炳
高玉臣高鎮同葛昌純龔祖同 顧秉林顧誦芬顧逸東郭可信
過增元韓禎祥侯德榜 胡海昌 胡文瑞胡聿賢黃克智黃文熙
姜中宏蔣民華金展鵬靳樹梁 柯 俊 雷天覺李 強 李 天
李 薰 李國豪李濟生李敏華李述湯李文采李依依梁守盤
梁思成 林 皋 林秉南林蘭英劉寶鏞劉敦楨劉高聯劉廣均
劉恢先劉仙洲柳百新盧柯 盧 強 盧肇鈞路甬祥呂保維
馬祖光毛鶴年茅以升 孟少農 孟昭英苗永瑞閔桂榮歐陽予
潘際鑾潘家錚彭一剛齊 康 錢 寧 錢令希錢鍾韓邱大洪
任新民邵象華 沈 鴻 沈志雲沈珠江師昌緒石青雲石志仁
史紹熙宋家樹 宋玉泉宋振騏孫 鈞 孫德和孫家棟唐九華
唐叔賢陶寶祺陶亨咸陶文銓童憲章屠守鍔汪 耕 汪胡楨
汪菊潛 汪聞韶王補宣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 王景唐王立鼎
王希季王之璽魏壽昆溫詩鑄聞邦椿吳承康吳良鏞吳碩賢
吳學藺吳仲華吳自良伍小平肖紀美謝光選邢球痕熊有倫
徐采棟徐建中徐士高徐性初 徐芝綸 徐祖耀許學彥薛其坤
嚴 愷 嚴陸光顏鳴皋楊衛 楊 槱 楊叔子楊廷寶 姚 熹
葉恆強葉培建葉渚沛余夢倫俞鴻儒張 維 張 澤 張楚漢
張德慶張恩虯張光斗 張沛霖張興鈐 張佑啟張鍾俊張作梅
章名濤 章梓雄趙淳生趙飛克趙仁愷鄭時齡鄭哲敏支秉彝
鍾萬勰鍾香崇周遠 周 仁 周本濂周干峙周國治周惠久
周錫元周孝信 周堯和周志宏朱 靜 朱森元 朱位秋朱物華
庄逢辰庄育智鄒世昌鄒元爔
7 外籍院士 (28)
巴 頓 伯奇費爾 陳省身 崔 琦 德 泰 丁肇中 馮元楨 傅睿思
高 錕 葛守仁 何毓琦 黃煦濤 霍克弗爾特 霍西金斯 簡悅威 傑 爾
井口洋夫 科 頓 克里斯琴森 庫 什 萊 恩 雷 文 黎念之 李約瑟
李政道 利翁斯 林家翹 林同炎 羅伯特.康 馬庫斯 毛河光 米歇爾
莫里茨 潘諾夫斯基 丘成桐 薩支唐 沈元壤 司馬賀 田長霖 威 利
威塞爾 吳健雄 吳耀祖 肖蔭堂 辛克維奇 楊振寧 姚期智 張立綱
張永山 朱棣文 朱經武 卓以和
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名單
數學物理學部(6人):
張偉平43 基礎數學 南開大學
龍以明58 數學 南開大學
王恩哥50 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鈺 62 凝聚態物理 南京大學
吳岳良45 理論物理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65 等離子體物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化學學部(6人)
張 希 41 高分子化學和物理 清華大學
宋禮成69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段 雪 50 化工(應用化學) 北京化工大學
趙東元 44 物理化學 復旦大學
柴之芳64 放射化學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無機化學 北京大學
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 (7人)
孟安明43 發育生物學 清華大學
趙進東50 植物生理學、藻類學 北京大學
武維華50 植物生理 中國農業大學
陳潤生 66 生物信息學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楊煥明 54 基因組學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張明傑 40 結構生物學 香港科技大學
謝華安 65 植物遺傳育種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地學部(4人)
張經 49 化學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華東師范大學
周衛健54 放射性碳年代學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姚檀棟 52 冰川環境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穆 52 大氣動力學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1人
技術科學學部:5人
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
(共35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6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孫昌璞 46 理論物理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數學 四川大學 3 羅 俊 52 引力物理 華中科技大學 4 鄭曉靜(女) 51 力學 蘭州大學 5 席南華 46 數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體物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化學部(8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萬立駿 51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3 江 雷 44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學、環境化學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5 陳小明 47 無機化學 中山大學 6 周其林 52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香港科技大學 8 塗永強 50 有機化學 蘭州大學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5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庄文穎(女) 60 真菌學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豐 45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北京大學 3 林鴻宣 48 作物遺傳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4 侯凡凡(女) 58 內科學(腎臟病學) 南方醫科大學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學 清華大學 地學部(5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周衛健(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2 鄭永飛 49 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 莫宣學 70 岩石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4 陶 澍 58 環境地理 北京大學 5 翟明國 61 前寒武紀地質與變質地質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術科學部(4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劉國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國核試驗基地 2 許寧生 51 真空微納光電子學 中山大學 3 懷進鵬 46 計算機軟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4 陳定昌 72 導航、制導與控制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 技術科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於起峰 51 實驗力學、精密光測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 王曦 42 材料科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3 王光謙 47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清華大學 4 王自強 70 固體力學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5 王錫凡 73 電力系統 西安交通大學 6 申長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術 鄭州大學 7 劉竹生 69 火箭總體設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 2009年中國科學院當選外籍院士名單
(共6人,按學科領域排序) 序號 姓名 年齡 國 籍 專 業 工作單位 1 菲立普 · 希阿雷 Philippe G. Ciarlet 71 法國 應用數學 香港城市大學 2 哈邁德 · 澤維爾 Ahmed H. Zewail 63 美國 化學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3 徐立之 Lap-Chee Tsui 59 加拿大 高等教育及基因研究 香港大學 4 郎尼 · 湯姆森 Lonnie Thompson 61 美國 地學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5 馬佐平 Tso-Ping Ma 64 美國 微納電子科學 美國耶魯大學 6 王中林 Zhong Lin Wang 48 美國 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

『肆』 陳文的簡 歷

學習經歷:
1994.3-1997.2上海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系,博士畢業
1991.9-1994.2 上海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系,碩士畢業
1984.7-1988.7華中科技大學, 工程力學系, 本科畢業
工作經歷:
2013.1-至今, 河海大學力學與材料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0.1- 2012.12河海大學力學與材料學院副院長(分管科研、研究生、國際合作)、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6.2 - 2009.12 河海大學工程力學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力學學科主任、「國家工科基礎課程(力學)教學基地」建設小組組長、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
2004.1 - 2006.1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計算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2002.1 - 2003.12挪威,Simula(國家)研究實驗室,科學計算部, 研究科學家,「Mathematical and numerical modelings of medical ultrasound wave propagation」項目經理。
2001.3 - 2001.12 挪威,挪威研究基金會(Norwegian Research Council)博士後,奧斯陸大學,計算機和通信系(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
2000.10 - 2001.2香港城市大學, 數學系, 訪問研究員(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with the project 「Numerical computation for inverse boundary reconstruction problem」無網格計算、反問題。
1998.10 - 2000.9日本,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信州大學,機械繫統工程系,計算力學實驗室,負責項目「A combined use of the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and boundary element methods」,涉及邊界元方法、結構動力學剛性問題、彈性動力和熱傳導反問題。
1997.11 - 1998.9新加坡國立大學, 機械與製造工程系, 研究工程師,參於項目「The extension of the GDQ method to the discontinuous and complex problems」。
1997.3 - 1997.11 上海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 (Chinese Underwater Technology Institute), 工程師, 動態模擬器項目經理(上海東申公司開發項目)。
1988.8 - 1991.8 華通工程集團(原鎮江路面機械製造總廠), 發動機分廠, 實習工程師,參與質量控制和價值工程分析項目; 華通工程集團, 機械研究所, 助理工程師, 「LZGY移動滾筒式再生瀝青拌和機」的設計(負責「電子皮帶稱」部件)和研製。

熱點內容
給研究生男導師送禮物 發布:2025-09-15 02:55:51 瀏覽:50
大學老師請假 發布:2025-09-15 02:55:17 瀏覽:286
中山大學李旭日是哪方面的教授 發布:2025-09-15 02:54:09 瀏覽:333
東華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研究生導師 發布:2025-09-15 02:45:28 瀏覽:517
研究生畢業登記表導師意見模板 發布:2025-09-15 01:57:41 瀏覽:758
大學生買商務還是游戲 發布:2025-09-15 01:48:50 瀏覽:294
吸貓大學生 發布:2025-09-15 01:43:31 瀏覽:230
大學老師應聘年齡 發布:2025-09-15 01:18:31 瀏覽:452
合肥工業大學人大代表俞教授 發布:2025-09-15 01:18:30 瀏覽:297
劉娜大學生 發布:2025-09-15 01:17:11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