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副教授周小舟
① 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名人有哪些
學者
珠海分校-國交足球場
何茲全中國歷史學家。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
陶大鏞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
黃祖洽中國理論物理學家。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王梓坤數學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國概率論研究的先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1958年畢業獲蘇聯副博士學位。1988年獲澳大利亞麥克里(Macquarie)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孫儒泳1958年在原蘇聯國立莫斯科大學獲副博士學位。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生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劉若庄1947年7月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50年北京大學化學研究所畢業。歷任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第一屆物理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
劉伯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應用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核學會核化學和放射化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學會常務理事
李小文遙感、地理學家。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光美動物學和鳥類生態學家。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木法數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概率統計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昌明水文水資源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前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我國地理水文研究領域的倡導者與開拓者。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林學鈺中共黨員。1997年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第28和30屆國際地質大會分會的召集人和1999年「未來地下水危機國際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現任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及國際岩溶委員會理事;國際水文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災害防禦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地礦部學位委員會委員。
張新時國際著名的生態學家。1985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態學與系統學系博士學位。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環境保護委員會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常委、副主任,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北京生態學會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常務理事、IGBP中國委員會常務理事、GCTE中國委員會委員、IUBS中國委員會委員、國際生態學會INTECOL計劃委員會委員、國際科聯環境問題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編委、《科學通報》編委,《植物生態學報》常務編委、《中國植被圖》第一副主編。
王永炎,1962年9月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醫療系。全國人大常委。著名中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雲葯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學位與教學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資源葯物與中葯資源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先後擔任北京中醫葯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名譽院長,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院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是全國急症必備用葯「清開靈」主要研製者之一。
王乃彥,核物理學家。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與同事們合作誕生了我國第一台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鴻亮,1994年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專家。曾任土木與建築工程系放射性廢物處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系主任、副教授,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常務副主任。1982年後擔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院長、教授。是我國湖泊環境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於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傳媒系主任,影視學博士,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北京師范專科學校(現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
程登科(1902―1992) 留學德國。著名體育教育家、中國提倡軍事化體育的先驅者。首開中國女子體操運動先河。北京師范大學體育系客座教授。東北師范大學體育教授。重慶大學體育系主任。
世紀名人
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
李大釗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錢玄同語文改革活動家、文字音韻學家、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名思想家
林語堂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
黎錦熙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詞典編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
張貽惠物理學家、教育家
李建勛中國教育行政研究的拓荒者
袁敦禮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屆和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袁貴仁現任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哲學原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授。
陳垣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
吳承仕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
黃現璠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歷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胡先驌植物分類學家,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中國生物學的創始人
劉和珍中國著名革命女烈士
楊德群中國著名革命女烈士
李達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
楊明軒中國民主同盟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常委
周谷城中國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
楊秀峰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中共八屆中央委員,中共五屆人大常委
楚圖南中共黨員,民盟成員
白壽彝中國著名史學家、回族史和伊斯蘭教史專家
鍾敬文民俗學家、民間文學大師、現代散文作家
啟功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詩人、國學大師
汪堃仁生理學家,細胞生物學家
周廷儒中國地貌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岱年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蘇 童作家,北師大中文系80級
兩院院士
單位 姓名 專業方向 名稱 評定時間 備注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黃祖洽 核物理與技術 科學院院士 1981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王乃彥 核物理與技術 科學院院士 1993 雙聘
數學科學學院 王梓坤 概率論 科學院院士 1991
數學科學學院 陳木法 概率統計 科學院院士 2003
化學學院 劉伯里 應用化學 工程院院士 1997
化學學院 劉若庄 量子化學 科學院院士 1999
生命科學學院 孫儒泳 生態學 科學院院士 1993
生命科學學院 鄭光美 鳥類學 科學院院士 2003
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李小文 遙感與GIS 科學院院士 2001
資源學院 張新時 植物生態學 科學院院士 1991 雙聘
資源學院 王永炎 中西醫結合 工程院院士 1997 雙聘
資源學院 安芷生 環境變化 科學院院士 2001 雙聘
環境學院 劉鴻亮 環境工程 工程院院士 1994 雙聘
水科學研究院 劉昌明 環境科學 科學院院士 1995 雙聘
水科學研究院 林學鈺 地下水 科學院院士 1997 雙聘
管理學院 李京文 管理科學與工程 工程院院士 2001 雙聘
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 戴汝為 人工智慧 科學院院士 1991 雙聘
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 李朝義 神經科學 科學院院士 1997 雙聘
物理學系 凌永順 物理學 工程院院士 1997 雙聘
② 12.9來歷
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是抗戰時期重要的學生運動之一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
華北事變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發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處在國防最前線的北平學生,痛切感到「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935年春夏之交,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員李常青抵北平,建立由彭濤等組成的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指定周小舟負責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北平分會的工作。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成立。隨後,學聯決定以請願的方式,發動一次抗日救國行動。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學校發表宣言,反對華北「防共自治」,要求國民黨政府討伐殷汝耕,宣布對日本的外交政策,動員全國對敵抵抗,切實開放人民言論、結社、集會自由。這時,傳來冀察政務委員會將於12月9日成立的消息。北平學聯黨團決定在這一天舉行抗日救國請願。12月7日,北平學聯召開各校代表會議,議定請願遊行的集合時間、行動路線和口號等。會後,各校學生自治會緊張地進行動員和准備工作。12月9日,寒風凜冽,滴水成冰。在黃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產黨員的組織和指揮下,參加抗日救國請願遊行的愛國學生湧上街頭。走在隊伍前列的是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和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學生。警察當局事先得知學生要請願遊行,清晨即下達戒嚴令,在一些街道要沖設了崗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城外學生被軍警阻攔,在西直門同軍警發生沖突。上午10時許,城內一兩千名學生沖破軍警的阻攔,匯集到新華門前。他們高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收復東北失地!」「打倒漢奸賣國賊!」「武裝保衛華北!」等口號,表達了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呼聲。各校臨時推舉董毓華、宋黎、於剛等12人為代表,向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遞交請願書,提出6項要求:一、反對華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員會及其類似組織;二、反對一切中日間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應付目前危機的外交政策;三、保障人民言論、集會、出版自由;四、停止內戰,立刻准備對外的自衛戰爭;五、不得任意逮捕人民;六、立即釋放被捕學生。何應欽避而不見。請願不成,群情激憤。各校代表當即決定改為示威遊行。隊伍由新華門出發,經西單、西四,然後奔向沙灘、東單,再到天安門舉行學生大會。一路上,不時有沖出軍警包圍的法商學院、北平大學醫學院、中法大學、北京大學等大中學校的學生加入遊行行列,隊伍逐漸擴大到五六千人。行進中,學生們向沿街的群眾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散發傳單,得到群眾的鼓掌和支持。當遊行隊伍前鋒到達王府井大街,後尾尚未走出南池子時,大批警察手執大刀、木棍、水龍,對付手無寸鐵的愛國學生。愛國學生不畏強暴,隊伍仍在繼續前進。這時,警察打開水龍,冰冷的水柱噴射在學生們身上,接著又揮舞皮鞭、槍柄、木棍毆打。學生們與軍警展開英勇的搏鬥,有百餘人受傷。遊行隊伍被打散。12月10日,北平各大中學校發表聯合宣言,宣布自即日起舉行總罷課。提出罷課的具體目標是:一、誓死反對分割我國領土主權的傀儡組織;二、反對投降外交;三、要求動員全國抗日;四、爭取救國自由。呼籲全國各界立即響應,一致行動。要求當局立即釋放被捕學生,撤回封鎖各校的軍警。同日,北平學聯發布《宣傳大綱》,指出在目前形勢下,首先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危害民族生存的殘暴內戰,反對一切出賣民族利益的政策和行動。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必須聯合全國民眾,結成統一戰線。在罷課中,各校學生建立和健全了自己的組織。北京大學成立了學生救國會,發表宣言,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學生會組織專題討論會、文藝社、宣傳隊等,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從12月11日開始,天津、保定、太原、上海、杭州、武漢、廣州、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先後爆發學生的愛國集會和示威遊行,許多大中學校及工會等組織,紛紛給北平學生發來函電,支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北平學聯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具體領導下,及時地研究制訂了組織更大規模示威遊行的計劃。12月14日,北平報紙登載了國民黨當局定於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消息。北平學聯即決定在這一天再次舉行示威遊行,把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推向新的高潮。12月16日清晨,北平各校學生分為4個大隊,分別由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率領,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參加的學生總計1萬餘人。他們高舉校旗,打著「反對華北特殊化!」「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等橫幅,向天橋進發。上午11時左右,匯集到天橋廣場上的學生和市民舉行大會。遊行指揮部負責人黃敬站在一輛電車上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說,並帶領群眾高呼口號。大會通過了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任何傀儡組織,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收復東北失地,爭取抗日和愛國自由等8個決議案。會後,遊行隊伍奔向冀察政務委員會預定成立的地點——東交民巷口的外交大樓舉行總示威。隊伍走到前門,遭到大批警察和保安隊的攔截。經學生代表反復交涉,軍警才讓遊行隊伍分批分別由前門和宣武門進入內城。在宣武門,愛國學生遭到上千名軍警的血腥鎮壓,有二三十人被捕,近400人受傷。北平學生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活動,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不得不延期成立。一二九運動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杭州、西安、開封、濟南、太原、長沙、桂林、重慶等城市的愛國學生舉行請願集會、示威遊行,或發表宣言、通電,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陝甘蘇區學生聯合會也發出響應的通電,蘇區各界民眾集會聲援全國各地學生的抗日救國運動。12月1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表《為援助北平學生救國運動告工友書》,號召全國各業、各廠的男女工友起來召集群眾會議,發表宣言和通電,抗議漢奸賣國賊出賣華北與屠殺、逮捕愛國學生。12月21日,上海市總工會通電聲援北平學生,呼籲全國同胞一致興起,集合民族整個的力量,反對任何偽組織之存在,以維護主權而保國土。廣州鐵路工人、上海郵務、鐵路工人舉行集會,發通電,要求對日宣戰。魯迅、宋慶齡等愛國知名人士贊揚愛國學生的英勇奮斗精神,捐款支持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海外華僑也以各種方式支援愛國學生。一二九運動廣泛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運動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