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團演奏員與大學老師比較
『壹』 中國愛樂樂團的樂團成員
陳允(樂團首席)
陳允出生於醫生家庭,四歲開始跟隨啟蒙老師鄭日華先生學習小提琴。1978年考入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師從音樂教育家林耀基先生。198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
在1981年全國弦樂四重奏選拔賽中,由陳允擔綱首席的四重奏組奪得第一名。1982年在英國朴茨茅斯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中,陳允擔任首席的四重奏組榮獲耶胡迪·梅紐因獎。1983年,陳允獲澳大利亞政府獎學金赴悉尼音樂學院留學,師從赫里·克比(Mr Hery Curby) 。在悉尼留學期間,他先後擔任悉尼交響樂團首席、悉尼弦樂四重奏首席、悉尼音樂學院教授,並參與創辦了悉尼室內樂團。
1985年,陳允回國後,到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室內樂教研室工作,同年參與組建中國青年交響樂團並任首席。1986年到1987年間,該團先後出訪了義大利、瑞士、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波蘭和前蘇聯等國家,並在柏林建城750周年慶典演出中獲得成功並受到高度贊揚。
1986年,陳允獲得《沈心工》獎。1989年加入新加坡交響樂團,任副首席、首席代理、四重奏團首席。1994年擔任北京音樂廳首席樂團首席,1996年出任澳門政府文化司樂團首席、藝術指導。
2006年,出任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室內樂與樂隊教研室主任。
陳允受聘於中國愛樂樂團任樂團首席。
第一小提琴:吳陽(樂團首席)
吳陽,1965年生於沈陽,5歲學習小提琴,10歲考入沈陽音樂學院附中學習,畢業後以優異成績進入沈陽音樂學院繼續深造。音樂的天賦及不懈的努力,使他在小提琴的演奏上瀟灑自如,被行家們評為很有潛力的演奏家。
1981年,吳陽被國家派往朝鮮學習,師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白高山教授。在名家指點下,吳陽經過對大量音樂作品的演奏,使自己的小提琴技巧日趨成熟和完善。1986年,吳陽以優異的成績學成回國。自1987年起,他擔任中國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先後隨團赴德國、義大利、瑞士、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許多國家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演出,小提琴技巧錘煉得更加爐火純青。
1994年3月,吳陽在延邊成功地舉辦了小提琴新作品音樂會,聲譽雀起。1996年他與日本指揮家金寶先生合作演出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獲得成功,受到多方好評。1997年吳陽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師從著名指揮家徐新學習指揮。在與國內外眾多指揮家、演奏家的合作中,吳陽都以其嫻熟的技巧、完美的演繹給人留下深刻影響,受到歡迎和肯定。被公認為在音樂天賦、演奏技巧及作品的理解和處理等諸多方面都令人滿意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
吳陽受聘於中國愛樂樂團,擔任樂團首席。
中提琴:張安祥(首席)
張安祥1962年生於北京,1972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中提琴,先後師從王可忠、諸耀武、黃曉芝教授,後又向中央芭蕾舞團中提琴首席吳玉申先生學習中提琴,198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張安祥畢業後考入北京交響樂團任中提琴演奏員,在北京交響樂團工作期間,他先後在1984年北京文化局舉辦的音樂比賽中獲得中提琴獨奏表演獎,1987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舉辦的「和平友誼之聲」音樂比賽中獲重奏優秀獎。1990年,張安祥考入中央樂團室內樂團擔任中提琴首席,並應邀赴澳門參加澳門國際音樂節,演奏了泰勒曼的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之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該曲錄制了唱片。1992年,張安祥與原中央樂團首席梁大南先生和美國著名指揮家、教育家齊佩爾先生合作,成功地演出了莫扎特為中提琴、小提琴創作的交響復協奏曲作品364號。1993年,他作為「中國音樂家小組」一行五人之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派往阿根廷、委內瑞拉、古巴、墨西哥和美國進行文化交流和訪問演出,所到之處引起了很大轟動,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回國後,受到文化部外聯局的特別通報表彰。
1996年,張安祥考入中國交響樂團任中提琴首席,隨團出訪了日本、奧地利、英國、德國和南美等地。1998年,應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之邀,他參加了在日本長野舉辦的冬季奧運會開幕式。
2000年10月,張安祥考入中國愛樂樂團,擔任中提琴首席。
大提琴:馬新樺(首席)
馬新樺出生於上海,先後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學士)、耶魯大學(碩士)、南加州大學(高級演奏文憑),先後師從林應榮、奧爾多·帕里佐和埃莉諾·匈費爾德等教授。1988年,美國國家廣播電視台特別節目以「一位前途無量的大提琴家」專題報道了馬新樺。一年後,她被授予俄亥俄州榮譽市民稱號和俄亥俄州的金鑰匙。1991年,她被列入美國國家注冊所的《誰是誰——行政官員和專業人才領域》全書中。她是唯一一位兩度榮獲(1988年和1989年)「哈默-羅斯特波維奇基金獎」的音樂家。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她在香港市政廳音樂廳舉行個人獨奏會,此演奏會是「中國最具前途的音樂家」系列演出之一。
馬新樺曾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等地舉行過獨奏音樂會,她還以獨奏家的身份與新英格蘭室內樂團、聖地亞哥交響樂團、大峽谷音樂節交響樂團、坦格伍德音樂節交響樂團、布里斯托爾交響樂團、斯洛維尼亞國家廣播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上海愛樂樂團和廣州交響樂團均有過成功的合作。她的演奏受到歡迎和好評。《洛杉磯時報》寫到:「馬新樺演奏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非常具有說服力,並能夠准確無誤地表現作曲家的音樂。」《聖地亞哥聯合報》評論馬新樺的演奏「熱情洋溢、技巧嫻熟,從她樂器上流淌出的旋律充滿激情和渴望,並且如歌一樣的美麗」。《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報》評論她的音樂會為:「簡直是一頓令人心滿意足的精神晚宴!馬新樺的音樂具有詩般的細膩和微妙的變化,因此證明了她是一位很講究的音樂演奏者,與此同時她具有內在戲劇性的演奏風格。」 2000年,她在波士頓首演了馬克·羅西的大提琴作品。
馬新樺還是上海弦樂四重奏組的創建人之一,在丁芷諾教授的指導下,她於1985年與該四重奏組在英國朴茨茅斯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上榮獲二等獎。她曾擔任美國聖地亞哥交響樂團的首席大提琴。她還曾被美國休斯頓交響樂團邀請為特約大提琴首席。馬新樺現任中國愛樂樂團大提琴首席。
大提琴:郭筱姮
郭筱姮1978年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四歲開始學習大提琴,七歲便登台演出,九歲時獲得甘肅省少兒音樂節器樂比賽第一名。1989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師從全如獅教授和王祥教授。1991年,她升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其間曾擔任中國少年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1993 年,郭筱姮參加第二屆全國大提琴比賽,獲少年組第二名。郭筱姮在1993年至1995 年間,曾先後兩次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演出,受到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1995年,她隨中國少年交響樂團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並擔任大提琴獨奏,她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羅可可主題變奏曲》,大獲成功,馬來西亞國家元首觀看了演出,《新加坡早報》以及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曾以「傑出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為題予以報道評述。 1996年,郭筱姮在中央音樂學院第一屆大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1997 年,郭筱姮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其間曾擔任中國青年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並隨團出訪了香港、台灣等地。大學期間,郭筱姮還師從王振山教授學習重奏,並經常以重奏、室內樂形式活躍在音樂舞台上。 1999 年,她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參加了「艾薩克-斯特恩」大師班,並參與錄制了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續集的拍攝。
2000 年,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國際大提琴比賽中,郭筱姮獲得重奏組第一名。
2001 年郭筱姮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憑借自己優秀的職業素質被中國愛樂樂團聘為演奏員。
2003 年3月,由中國愛樂樂團協奏,郭筱姮擔任獨奏,在北京保利劇院中國首演了旅美作曲家葉寧、胡曉的《安魂曲——不朽者的禮贊》,獲得廣大聽眾的好評,取得了巨大成功。 同年 11月,在第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由郭筱姮創建並參與的「北京女子四重奏」和來自紐約的「上海四重奏」合作,成功演出了「貝多芬系列專場音樂會」,音樂會反響熱烈,好評如潮。
2005 年7月,郭筱姮參加了廣東省國際夏令營,在夏令營期間,得到了大師迪圖瓦(Charles Dutoit )的親自指導,參加了著名鋼琴家加里-格雷夫曼 (Gary Graffman)小提琴家香特爾 -朱麗葉(Chantal Juillet )的室內樂大師班,並演出了多場室內樂音樂會和交響樂音樂會,其中包括和小提琴家( Akiko Suwanai)、 美國匹茲堡交響樂團首席賈紅光,加拿大蒙特利爾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布賴恩-曼克( Brian Manker)合作演奏的門德爾松八重奏,獲得了巨大成功。
除參加大型樂隊演出之外,她還擔任四重奏和獨奏任務。
雙簧管:張正地(首席)
張正地,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輕音樂學會理事。他自幼隨父親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97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央樂團專修班學習雙簧管演奏,師從石里先生。1979年畢業後進入中央樂團任演奏員,不久,升至中央樂團雙簧管副首席、首席,中央樂團改組為中國交響樂團後,他擔任樂團的首席雙簧管。2000年,中國愛樂樂團成立,張正地成為中國愛樂樂團首席雙簧管。1980年,張正地與指揮家徐新先生組建「北京星期天青年愛樂樂團」,通過義務排練和演出,扶持首演中國民族交響樂新作以及外國交響樂作品在我國的首演,將演出送到大學和工廠,同年,他還與同事組建管樂重奏團,在北京各大專院校和工廠進行義務演出,舉辦講座,普及交響樂、室內樂知識,並在北京文化藝術中心、北京音樂廳舉辦專場音樂會,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
多年來,他演奏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交響樂作品以及協奏曲、歌劇、芭蕾舞音樂、中國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等。他曾與許多中外指揮家、獨奏家、歌唱家合作演出。在音樂會上,他多次擔任協奏曲獨奏。1999年,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與小提琴大師艾薩·斯特恩合作演出時,得到大師的贊揚。
張正地曾隨中國交響樂團出訪了美國、西班牙、馬來西亞、韓國、德國、奧地利、英國、日本、墨西哥等國及港澳台地區,1987年赴美國演出,擔任柏遼茲「羅馬狂歡節」序曲中的英國管獨奏,得到美國《華爾街郵報》的高度好評。
張正地還做為錄音師,多年來錄制製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包括交響樂、協奏曲、舞劇音樂、音樂劇、戲曲音樂、大型晚會、運動會、電影音樂、電視劇音樂等。其中有影響的有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鋼琴協奏曲《黃河》;舞劇音樂《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天鵝湖》;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文藝晚會、1996年文化部春節晚會;影視音樂《紅樓夢》、《霸王別姬》、《風月》、《紅河谷》、《孔繁森》、《豐碑》、《黃河絕戀》、《漂亮媽媽》、《一聲嘆惜》、《刮痧》和《荊軻刺秦王》等。
單簧管:樊巍(首席)
樊巍1985年考入西安音樂學院附中,師從遲錚教授學習單簧管演奏。1991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張梧教授。在校期間,他表現出色,擔任了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單簧管首席,並隨團成功地出訪了日本、印度尼西亞和香港等地,所到之處,均受到好評。1994年,樊巍獲得全國青年單簧管比賽第二名,同年,他還獲得了學院頒發的傅成賢獎學金。
1995年畢業後,樊巍經考核成為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教師。1996年,他考入新組建的中國交響樂團,擔任單簧管首席。在中國交響樂團期間,他與許多著名音樂家如作曲家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指揮家夏爾·迪圖瓦、根納季·羅日傑斯特文斯基、鋼琴家保羅·巴杜拉-斯科達、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安妮-穆特、吉爾·沙哈姆和大提琴家果沙·麥斯基等都有過成功合作。自擔任樂團單簧管首席以來,演出的音樂會達數百場之多,1998年,樊巍隨中國交響樂團在德國、奧地利和英國巡迴演出,引起巨大反響,之後,他又隨團成功地出訪了日本和墨西哥等地。作為建國50周年的重點項目,樊巍應中央音樂學院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之邀,出版了單簧管教學VCD,彌補了國內教學方面的空缺,受到國內廣大師生的歡迎和好評。
樊巍的演奏深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僅在單簧管首席職位上表現出色,更在獨奏演出上游刃有餘,得到國內外音樂愛好者及專家的贊賞。
2000年,樊巍考入剛剛組建的中國愛樂樂團,擔任單簧管首席。
大管:朱垣平(首席)
朱垣平1952年生於江蘇宜興,自幼酷愛音樂,曾學習過多種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後師從我國著名大管演奏家劉奇先生專攻大管演奏藝術,1983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師從趙准先生繼續攻讀大管專業。朱垣平以各學科優秀成績畢業後去雲南工作,之後,多次舉辦獨奏、協奏音樂會,並組織了木管重奏團,活躍在雲南的音樂舞台上,受到音樂界的廣泛好評
1986年,朱垣平考入中央樂團。1993年6月15日,他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大管獨奏與協奏曲專場音樂會,演出獲得很大成功,北京日報、北京晚報、《人民音樂》雜志等媒介發表文章對音樂會的成功表示祝賀。
1996年,朱垣平考入重新組建的中國交響樂團,成為樂團第一任首席大管。在中國交響樂團的四年中,他演奏了大量中外交響樂經典作品,還隨團出訪了德國、英國、維也納、日本、墨西哥和香港、澳門等地。
2000年,朱垣平考入新成立的中國愛樂樂團,擔任首席大管。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朱垣平在大管演奏藝術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他的演奏基本功扎實,音色純厚,表現力豐富,並能熟練地運用循環呼吸技巧,他的演奏藝術得到了廣大聽眾、音樂界專家的贊賞。
圓號:賈輝(首席)
賈輝1963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1歲隨原吉林省歌舞劇院林海相老師學習圓號演奏。1977年進入吉林省歌舞劇院,擔任圓號演奏員。1986年,賈輝應聘在珠江電影製片廠電影樂團任首席圓號,1987年考入星海音樂學院,師從張邦聯教授攻讀圓號演奏本科學歷,1991年畢業後,賈輝進入廣州交響樂團擔任首席圓號。1994年至1999年,賈輝先後在上海交響樂團和中國交響樂團任首席圓號。
2000年,賈輝赴美國羅斯福大學就讀於交響樂演奏大師班,師從芝加哥交響樂團圓號首席戴爾·克萊文傑,其間,他在芝加哥城市交響樂團任首席圓號。2001年,賈輝接受中國愛樂樂團聘請,回到北京,擔任樂團圓號首席。
1991年,賈輝在第二屆全國圓號比賽上獲得第二名。多年來,賈輝演奏了許多經典交響樂作品,並多次舉行獨奏音樂會,1995年,他在日本舉辦的第27屆國際圓號節上舉辦獨奏專場,1999年參加在美國舉辦的第31屆國際圓號節並舉行專場獨奏音樂會,2000年,他又在北京舉辦的第32屆國際圓號節上舉行專場獨奏音樂會。1987年至今 ,他先後同珠影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中國交響樂團、澳門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和日本山形交響樂團合作,舉辦協奏曲專場音樂會,演出均獲得很大成功。
長號:郝傑(首席)
郝傑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央樂團學員班學習長號。1990—1993年,郝傑在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獨奏班學習長號演奏,師從德國北部廣播交響樂團長號首席海爾木特·賽費爾。1992—1993年,他又跟隨柏林愛樂樂團首席長號約翰·達姆斯學習長號。1996年,郝傑在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繼續深造,師從西南密歇根交響樂團首席長號約瑟夫·希克納和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長號海弗里德曼並取得碩士學位。
郝傑曾在很多樂團擔任首席長號,其中包括埃爾克哈特交響樂團、希爾德斯海姆城市歌劇院樂團、德國夏薩克森州立管弦樂團、漢堡青年交響樂團和中國中央樂團。他還曾任漢諾威北德廣播管弦樂團的第二長號。1986—1989年,他在北京銅管五重奏組中演奏長號。
郝傑是1995年度美國印地安那大學音樂部唯一的優秀學生特別獎獲得者。畢業後,他在北卡羅萊納州三角洲樂團任首席長號,此外,他還從事銅管室內樂演奏及教學工作。2000年,中國愛樂樂團成立,郝傑任首席長號。
打擊樂:劉瑛(定音鼓首席)
劉瑛,生於山西省榆次市。自幼隨父學習音樂並隨山西省歌舞團劉雪林老師學習木琴,1984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打擊樂專業,1987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進入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打擊樂專業繼續學習,師從打擊樂專家劉光泗教授,1991年畢業後考入中國廣播交響樂團工作。1997年至1998年留學於芬蘭西貝柳斯音樂學院。
劉瑛一直是我國舞台上活躍的打擊樂演奏家,曾與中國廣播交響樂團、中央樂團、中央歌劇芭蕾舞劇院交響樂團以及「愛樂女」室內樂團合作演出,擔任馬林巴、打擊樂獨奏。演奏過的曲目有旅美作曲家周龍的《大麴(敲擊與樂隊)》、作曲家莫凡特為她創作的馬林巴獨奏《漁島掠影》(已錄製成C D 發行)、為打擊樂與女高音所作的敘事音詩《鹿母蓮》以及日本作曲家松下功先生的《和太鼓協奏曲》等。她的演奏受到社會各界及專家的一致好評,她錄制的獨奏曲多次在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地方台播放。《中華英才》、《八小時以外》、《作家文摘》、《北京青年報》、《山西文藝生活報》等許多報刊雜志以「敲敲打打的亮麗人生」等為題,刊登過她的學琴歷程和成功之路,中央、北京、天津電視台都播出了對她的人物專訪。1987年以來曾先後隨中國青年交響樂團,中國廣播交響樂團,芬蘭西貝柳斯青年交響樂團出訪過前蘇聯、德國、波蘭、澳門、香港、日本等國家與地區,進行演出與交流活動。
劉瑛現為中國愛樂樂團打擊樂聲部長、定音鼓首席,中央音樂學院打擊樂客座教師。
打擊樂:張景麗
張景麗198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94年升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打擊樂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紀先生,199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現任職中國愛樂樂團。張景麗從1990年代開始舉辦打擊樂獨奏音樂會,她曾與國內眾多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其中包括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上海廣播交響樂團、河北交響樂團、昆明交響樂團、蘭州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山東交響樂團、合肥歌劇舞劇院、西安音樂學院、哈爾濱歌劇院等。
1998年,張景麗在北京音樂廳成功舉辦了打擊樂個人專場音樂會,受到聽眾的歡迎和好評。同年,她還應邀參加了美國斯蒂芬斯打擊樂音樂節(國際馬林巴比賽音樂節)的演出。1999年在加拿大溫哥華成功的舉辦了個人打擊樂獨奏音樂會,被當地媒體譽為「動感與韻律的融合,技巧與音樂的升華」,「來自亞洲的傑出打擊樂演奏家」。她的演出足跡遍及亞洲、歐洲、美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貳』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那些老師比較有名
分專業來說:聲樂類(都是教授或副教授級別的,教出的學生挺不錯)有吳一帆、胡建軍、劉明建、廖婷、劉燕萍、李艷萍,鋼琴系有黃紅輝、方行伊,二胡有李艷萍,樂理有張涌,小提琴有李新庭、李響,小號有李琦(江西省首席小號演奏家),古箏有謝曉濱.
師資力量
現有教職工117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1人、博士學位9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2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6人、省級教學
名師2人、省音樂學科學術帶頭人3人、省級骨幹教師3人、省批「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1人。學術梯隊中有多人擔任全國、省級學術團體的兼職如:中
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副理事長;理論作曲、合唱指揮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江西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江西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副主席;江西省聲樂家學會、
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
(院長:鄧偉民)
鄧偉民,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博導,0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藝術學碩士點領銜導師,中國音樂學院外聘博士生導師,江西省文聯副主席,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省藝教委副主任,省政府學位委員會委員,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中國音協音樂創作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第九、第十屆政協委員,首屆「江西省教學名師」,首批江西省 「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
在高等音樂教育一線工作30餘年,主要從事作曲與作曲理論的教學、研究,長期擔任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教學成效顯著,多次獲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主持完成多項省教學改革項目。
出版著作和教材4部,個人音樂作品專輯3部;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論文、作品100餘篇,部分作品被收入歌集、CD、VCD以及中學音樂課本。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省級獎勵50餘項,音樂作品兩次獲國內專業音樂最高獎——「中國音樂金鍾獎」,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省社科成果一等獎等。2011年音樂作品《那一片紅》入闈「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徵集」評選活動。
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許多作品分別在中央電視台、電台、國家大劇院及省級以上的重大文藝晚會中播出、演出,並代表江西音樂界出席全國文代會、全國音代會。2010年擔任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評委。中央電視台等省級以上媒體就鄧偉民在教學及音樂創作方面的成績作過多次專題報道。
(院黨委書記:李新庭)
李新庭,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小提琴學會理事、江西省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小提琴協會副會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音樂教育工作36年,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的美育人才,指導的小提琴學生均獲得過全國和省級的獎項,指導的節目獲得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獎項;個人均獲的國家級、省級指導教師獎;指揮的交響樂團多次出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活動,完成兩次由國家教育部主辦的交響樂進校園的演出,應邀分別在上海國際藝術節和韓國鄭律成國際音樂節上指揮交響贛劇和管弦樂作品。指揮的作品在韓國出版發行(DVD/CD)。由教育部選派,參加全國師范類教學改革綱要編寫工作,本人為外國樂器組組長。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多次發表論文和出版專著。完成省級和國家級課題多項。
(副院長:謝曉濱)
謝曉濱,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世界揚琴協會會員、中國揚琴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古箏專業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西省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西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
56年生於四川重慶,高中畢業回江西農村插隊知青,77年考入江西師范學院藝術系音樂專業,81年畢業留校任教,同年又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83年畢業回校任教至今。
主要從事民族器樂(揚琴、古箏)的演奏、創作、教學和理論研究。曾參加江西省音樂節、藝術節、音舞節等重大專業音樂比賽,多次獲演奏一等獎。演奏的揚琴曲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江西電視台和其他省市電台、電視台播放。95年應邀赴日本名古屋等六城市舉辦個人專場獨奏音樂會,獲得成功。創作與改編的音樂作品數十首,其中多首作品獲國家級、省級獎項。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和省級專業音樂比賽每次均獲演奏一等獎,本人多次獲得指導教師一等獎和優秀指導教師獎。教授的專業學生有多人分別考入中央、中國、上海等音樂學院。出版了《揚琴藝術論要與演奏技法》、《古箏
藝術與名曲》等多部著作和數十首音樂作品。完成省級和國家級課題多項,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了《論揚琴藝術在中國之發展》、《古代箏樂文化屬性》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已入選《中國音樂家辭典》、《當代中國民族音樂家名典》、《中國藝術家辭典》等。
(副院長:解麗)
解麗,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高教學會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專委會理事、江西省影視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第八屆政協委員、第九、第十屆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音樂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主持藝術、聲樂演唱方向。具有30多年的舞台實踐與教學經歷。參與過各類重大的文藝晚會的演出。曾應日本NHK電視台邀請出訪日本演出;應朝鮮萬壽台藝術團、莫斯科國家模範歌舞團、非洲青年藝術團的邀請進行訪華演出。1990年主演的歌劇《紅土地的精靈》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歌劇大賽優秀演員獎; 1985年、1990年、1993年分別獲得江西省音樂舞蹈藝術節獨唱、重唱一、二等獎;2005年撰寫的論文《以我為主,和而不同》獲教育廳頒發的江西省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二等獎;2006年《以我為主,和而不同》獲教育部頒發的全國第一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論文評選二等獎;2007
年獲江西省第十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1年獲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教育廳、共青團江西省委、江西省學生聯合會舉辦的「奉獻青春,緊跟黨走」江西省高校大學生演講比賽「優秀指導老師」稱號。主要發表的論文與文章有:《多元整合和而不同—民族聲樂發展的路徑選擇管見》(人民音樂);《論高等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南昌大學學報);《原生態民歌:在傳統與當代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南昌大學學報);《多元整合:民族聲樂發展的路徑選擇》(江西社會科學);《鮮花獻給周小燕》等(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信息」報)。
(副院長:廖婷)
廖婷,女,江西師大音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江西省青聯副秘書長,江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作為江西青聯優秀代表,應邀到韓國和香港演出。承擔了本科《形體拉丁舞》《聲樂》《聲樂基礎》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1973年出生於江西省九江市,2003年—2005年被選調到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掛職鍛煉,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
個人曾獲省級各類拉丁舞比賽一、二、三等獎,多次指導學生在省級拉丁舞比賽中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
在科研工作中,在《江西社會科學》上先後發表了《新世紀中國民族電影藝術的人文思考》、《今村昌平電影的女性文化解讀》、解構與創新——伍爾夫《達洛衛夫人》敘事模式探析,在《音樂學科教學論》上發表了《高師聲樂教學多樣性探微》和《國際標准舞教學中的美感訓練與培
養》等論文。
參與的課題有:《「孟戲」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研究》、《當下電視欄目記錄片生存困境與對策》、《廣告音樂編輯與傳播研究》、《學校音樂學科教學審美化的實驗研究》等等。
曾獲江西省高校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三育人先進工作者」、「三下鄉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院黨委副書記:李艷萍)
李艷萍,女, 江西師大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中青年骨幹教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音樂家協會聲樂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江西省合唱協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聲樂表演和教學工作,承擔了碩士研究生和本科《聲樂》《聲樂演唱與教學》《合唱與指揮》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在聲樂教學與演唱中,個人曾獲國家級、省級各類聲樂比賽一、二、三等獎近20項次,其中國家級聲樂比賽金獎2次;所教學生多人多次在各類聲樂大賽中獲獎;所指揮的合唱團隊多次在省級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
在科研工作中,在國家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江西地方優秀音樂文化的保護》、《積極參與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那裡的哎呀勒》等6篇論文和作品。在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簡論中國民歌的演唱風格》、《歌唱中的聲、境、情三位一體》等近20餘篇。
音樂論文《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化聲樂教學改革》、《如何提高高師聲樂的有效教學與學生的實踐能力》分獲江西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論文一等獎和三等獎。主持研究的成果《多路徑培養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獲2010年江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主持和參與《中國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演變與發展研究》、《江西省高校音樂學專業的辦學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等近20項省、校級科研課題。主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聲樂藝術理論》(中國聲樂作品教學曲目精選)、《合唱與指揮》2部,參編《音樂欣賞》《美學與美育教程》《西洋歌劇與美聲唱法》等多部音樂理論著作。曾獲江西省高校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江西師范大學「優秀共產黨員」、「三育人先進工作者」、「三下鄉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