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物理教授施
1. 謝立惠的個人簡介
謝立惠,教授。1907年4月生,安徽無為人。193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物理系。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1939年任南京中央大學實驗中學、合肥廬州女中教師,廣西大學、重慶大學講師。1939年-1949年任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重慶國立女子師范學院教授、交通大學教授。九三學社與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發起人之一。建國後,歷任重慶國立女子師范學校、北碚西南師范學院院務委員會副主任、教授。1953年-1958年,任西南師范學院教授、院長,重慶大學教務長,重慶市人民政府委員。1958年後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院長顧問、院長,四川省物理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四川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第一、二屆理事長,四川省科協主席、名譽主席,重慶市人民監察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成都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名譽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第一、二屆中央理事會理事、第三、四屆中央委員、第五至七屆中央常委,中國科協常委。1989年1月初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1992年被推選連任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同年7月當選為九三學社第三屆四川省委名譽副主委。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1997年7月因病逝世,享年90歲。
2. 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有哪幾位
教授:
車靜抄光、陳襲 灝、陳暨耀、陳 焱、陳張海、封東來、龔新高、郝柏林、侯曉遠、黃吉平、蔣最敏、金曉峰、李世燕、林志方、陸 昉、馬世紅、馬永利、沈 健、盛衛東、施 郁、陶瑞寶、王 迅、吳長勤、吳義政、吳詠時、游建強、張新夷、張遠波、趙 利、周 磊、周魯衛、資 劍、譚硯文(女)、韋廣紅(女)、楊中芹(女)、Kevin Cahill
兼職教授
沈學礎、沈元壤、楊福家
3. 復旦三傑有什麼來頭
"復旦三傑"是對復旦大學三位教師張維為、金燦榮、陳平的稱謂。這三位教授在學術界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力:
張維為,1957年12月出生於上海,籍貫江蘇南通,是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早年曾是一名技術工人,後考入復旦大學外語系,加入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國譯員訓練班,進入外交部工作。
金燦榮,1962年12月出生於武漢,198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是武漢市高考文科狀元,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深造,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外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陳平,1944年生於重慶,祖籍浙江鄞縣,是中國經濟學家、理論物理學家,自稱研究經濟問題的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原兼職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資本主義與社會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量子復雜系統中心訪問科學家。
這三位教授在各自領域有深厚的學術造詣,為復旦大學乃至中國學術界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被尊稱為"復旦三傑"。
4. 復旦大學物理學教授「人人都應是老師」
剛剛接到復旦大學物理系錄取通知的考生,恐怕還不知道這樣的消息:物理系的教授們將站在講台前迎接這些本科新生。
在復旦大學物理系,每個教授都給本科生上課是一條鐵的規則。這條規則不是新的,它已經制訂並且堅持實施了整整十年。教授上講台的時間,起初規定每年不少於一學期,後來更提高到全年90小時。
院士代課
當記者走進復旦大學第三教學樓的一間教室時,王迅院士正在給二年級的本科生講授《電磁學》中的一個章節。這門課是封東來教授開的,因為出席一個重要的學術會議,封教授來不了,就由王迅院士代課。
在復旦大學物理系,王迅院士現在的頭銜正是「代課教師」。雖然很喜歡為本科低年級學生上基礎課,但年過七十的王迅院士覺得要主講一門課程已力不從心,所以就給系裡因出差等原因而缺課的老師當代課教師。
物理系主任金曉峰介紹說,院士也好,博導也罷,在物理系有一個統一的稱呼:老師。給學生上課是老師的天職,所以,物理系教授「人人都是老師」,都要站在本科生的講台上,卻從來不拿課時津貼。
但教授們以此為榮,以此為樂。王迅院士這樣說過:「回顧自己的一生,最使我感到沒有虛度年華,一生沒有白過的,就是我做了一輩子教師。我不喜歡別人稱我為王院士,我是王老師。」
「陽光約束」
哪位教授課講得好?哪位教授學生歡迎?在復旦大學物理系,這是公開的信息。系辦公樓里貼著一張大大的表格,是學生對授課老師的評教結果。表格中的分數與收入無涉,但卻與上課資格有關。得分不高的要暫別本科生講台,這可是所有教授都不願接受的結果。
而在十年前,教授們不願意接受的是這種全透明的評教方式。都是在學科領域有所建樹的學者,不僅一定要給本科生上課,還要讓學生來評判,並且公開評教結果,這個「臉面」挑戰讓教授們一時啞然。不過,為了履行天職,教授們最終還是勇敢地接受了挑戰。
從此,在物理系,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關注教學效果,漸漸形成風氣。公開學生評教結果,這種「陽光約束」帶來的沖擊使得每個教師都有壓力,憑借上課來反思教學,保證了教學質量不下降。上學期,所有洞啟胡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都獲得了良好以上的成績,年輕的周磊教授更是創紀錄地贏得了滿分。
教學相長
除了培養人才,復旦物理系也是我國物理理論和實驗研究的重要基地。從這一點上說,教授履旁老行上課天職,會不會納攔浪費?
不會,面對這種疑問,身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物理系主任的金曉峰迴答很肯定。他認為這樣的疑問本身就很不合理。教學、科研不能分,二者同等重要這已經成為一流大學的共識。不管多的專家,只要掛著物理系教授的頭銜,就必須上講台。
連續三個學期,周磊教授每周至少為本科生上四節課。他說,這不僅是責任,更對從事科研有極大的幫助。首先,老師課講得好,可以吸引一些優秀學生參與到科研團隊中。再次,經常在課堂上講著講著,會醍醐灌頂似地閃出一些科研思路的亮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封東來教授這樣說:年輕的學子思維活躍、富於創新,通過教學實踐與其進行亦師亦友的親密接觸,感受其年輕昂揚的心態和求知若渴的慾望,使我的學術之心永遠「年輕態」。
「長江計劃特聘教授」侯曉遠的職責定位是教學、科研和服務三位一體。他把教書育人作為最重要的成就。考試後,與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深談是侯曉遠每學期必做的功課,幫學生分析原因,研究出解決之道,已成為慣例。學生真誠地說:「您像一個教育家。」侯老師對這個評價最滿意、最得意。
十年來,教授全部站上本科生講台,復旦物理系打造授課教師王牌之師邁出了大大一步。下一步,他們要加強教授對學生的關懷程度:每個上課教師每周至少留出兩個小時在辦公室接待學生、每個寢室配備教授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