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科大學馬教授6
『壹』 馬曉年的介紹
馬曉年,主任醫師、教授,中國性學第一人,國醫匯再生醫學中心主任(現每周出診地點),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教授,中國性學會性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男科分會委員,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數十餘年專業致力於兩性醫學的臨床科研工作,並斬獲國家級科研成果、衛生部科技進步獎,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美國性學委員會認證性治療學家。
參與主持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准彈性激光光散射精子測量儀的研製」,評為國家級科技成果並獲1990年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牌獎;完成部委級科研項目「精子運動特性自動檢測系統的臨床應用」;完成性教育電腦咨詢專家系統(計算機軟體)的開發並由國家計生委向全系統推薦。
『貳』 馬琳的詳細介紹
馬琳、皮膚科、主任醫師(正教授)、科室主任。
馬 琳,女,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皮膚與性病學系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北京皮膚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常務委員、兒童亞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小兒皮膚病學組副組長,第一屆變態反應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第一屆化妝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健康促進工作委員會北京健康科普專家。任《中華皮膚科雜志》、《實用皮膚病學雜志》及《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編委,《臨床皮膚科雜志》及《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Antimicrobials》審稿專家。曾留學澳大利亞1年(學習醫院管理和教育部高級訪問學者)。
從事臨床工作27年,發表文章100餘篇,主編中國第一部《兒童皮膚病彩色圖譜》,主譯《兒童皮膚病學》一部,副主編、副主譯各一部,參加了10餘部書的編寫。近10年來,獲得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公派出國留學基金、北京市優秀人才基金、北京市教委中青年優秀教師培養基金、中華醫學會科研基金等項目。獲北京市衛生局2006年度百名優秀青年醫師稱號。入選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衛生技術人才培養計劃。
主要的工作和研究方向:
一、 兒童皮膚血管瘤與血管畸形: 2000年在兒童醫院皮膚科建立兒童皮膚血管瘤專業門診,2002年引入選擇性血管治療激光儀,目前治療此類疾病超過5000例,在兒童血管瘤與血管畸形的鑒別診斷、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長期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嬰兒血管瘤規范治療方向培養碩士研究生2名,發表相關文章5篇,並在全國50次以上學術會議上大會發言,在全國(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遼寧、黑龍江、湖南、新疆、雲南、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各省市舉辦的皮膚病學習班或專業會議上,就兒童血管瘤與血管畸形的鑒別診斷、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長期管理方面進行過多次專題講座。2009年開始進行普萘洛爾治療嬰兒重症血管瘤,目前已診治病人400餘例,療效顯著。多次邀請國際上血管瘤知名專家來我院進行學術交流,將國際的前沿技術引入國內並將此研究成果與國內同行分享,在兒童血管瘤與血管畸形的鑒別診斷、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長期管理方面保持了與國際同步的水平。同時將制定的診療方案分享給同行,以共同提高全國同行在此領域的治療水平,更好的服務全國患兒。
二、 特應性皮炎(濕疹): 對特應性皮炎/濕疹患兒的長期治療與管理以及健康教育進行了多年的探索與總結,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多次被邀請在國內外相關會議、講座及學習班做客座發言,使國內同行對兒童特應性皮炎的重視程度和認識程度得到進一步深化。2003年在國內率先報道了金葡菌超抗原與特應性皮炎相關性的研究資料。並在特應性皮炎患兒食物過敏和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參與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2008年版、2013年版)的制定。獲得1項「特應性皮炎發病的基因多態性與分子機制研究」的北京市自然基金、1項「0-2歲嬰兒濕疹的規范化管理研究」首都發展基金聯合攻關項目、合作1項「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多項基金,同時首次在中國牽頭進行了「特應性皮炎教育中心的臨床觀察」和「潤膚劑在兒童中、重度特應性皮炎治療中的作用研究」等多項臨床觀察。培養了5名碩士研究生,發表相關文章20餘篇。對兒童特應性皮炎/濕疹患兒的長期治療與管理經驗得到了同行和家長的認可,每年都有20次以上在專業會議上或新聞媒體上進行講座或交流。目前准備進一步研究該病的基因多態性和如何有效的修復患兒的皮膚屏障功能,並准備進一步擴大對患兒家長的健康教育。
三、 感染性皮膚病:從1991年開始對感染性皮膚病進行了持續20多年的臨床研究,對北京及周邊地區兒童皮膚感染性皮膚病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進行了連續的病原菌觀察,明確了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感染情況,為皮膚軟組織感染尤其是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征的抗生素選擇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本專業培養的研究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發表中英文文章十餘篇,其中SCI文章4篇,影響因子超過12分。鑒於在皮膚金葡菌感染方向上處於國內前沿水平,2009-2011年在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領導下牽頭在全國23家醫院(十家成人醫院、十三家兒童醫院)進行「球菌感染性皮膚病病原菌的耐葯監測研究」。該課題經過兩年的臨床研究工作,明確了我國皮膚軟組織感染社區獲得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和鏈球菌的分布及耐葯情況,為球菌感染性皮膚病合理應用抗生素提供了基礎依據,參與了皮膚軟組織感染治療指南的制訂。在兒童皮膚金葡菌感染性皮膚病尤其是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征的抗生素選擇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1993年在兒童醫院皮膚科建立皮膚真菌室,在兒童淺部真菌病的病原菌培養及皮膚真菌病方向獲得1項中華醫學會基金,培養碩士研究生1名,發表文章5篇,目前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在治療兒童頭癬和兒童少見真菌病方面與國際發展同步。
四、 遺傳性皮膚病及疑難病的診治:自1991年開始對遺傳性皮膚病,重點是皮膚先天皰病進行研究。同時對重症葯疹的搶救、EB病人的長期管理及少見綜合征的基因學研究,進行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診斷了中國首例在幼兒期發病的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皰瘡患兒,得到美國同行重視,並以該病例作為參考依據在美國進一步診斷鑒別此類疾病。基於對遺傳性大皰病患兒長期管理具有豐富經驗,曾受邀到香港為此類患兒進行會診、指導長期治療。對先天性表皮鬆解症、各型魚鱗病、掌跖角化症、先天性色素異常、早老症以及皮膚彈性過度等皮膚科各類先天遺傳性疾病和各種綜合征有豐富的診療經驗。在遺傳性皮膚病方向培養研究生2名,發表文章12篇,其中SCI收錄2篇。在其它疑難性皮膚病方面發表文章20餘篇,SCI收錄2篇。目前主要專注於遺傳性大皰型表皮鬆解症的基因診斷和移植治療的研究。
在兒童先天性綜合征等疑難病的診斷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在兒童危重症如steven-johnson綜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TEN)、 葯物超敏反應綜合征(DRESS)等重症葯疹的搶救和葯疹與感染性疾病的鑒別診斷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叄』 馬長生的介紹
馬長生,1963年11月生,河南上蔡人。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心血管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辦公室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心臟病學系主任。現兼任中國醫師協會心內科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心律分會介入醫學分會侯任主任委員,JCE,Europace,JICE, CMJ等國內外30餘種學術期刊的編委。 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臨床實效研究,擅長心房顫動和復雜心律失常的導管消融。在國內最早開展心房顫動經導管射頻消融,曾協助國內200餘家醫院開展心律失常的導管消融,培養了大批介入治療專業人才。發表論文730篇(其中SCI收錄101篇),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編《介入心臟病學》、《心律失常射頻消融圖譜》和《心臟病學實踐》等著作在國內有廣泛影響。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北京市高層次衛生技術領軍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