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子元器件博士生導師介紹
Ⅰ 中國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家
1、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溫州平陽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部專著,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
2、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啟榮,字致本,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3、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4、黃禎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畢生致力於醫學病毒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在世界上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世界病毒學界所公認,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對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的病原、流行規律、免疫診斷、發病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了疫苗研製等多方面工作,為我國的病毒性傳染病的控製作出了重要貢獻。
5、張青蓮(1908.7.31-2006.12.14)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輔仁、清華、北大等大學教授,中國質譜學會首屆理事長。
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對同位素化學造詣尤深,是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對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的開發和生產起過重要作用。晚年從事同位素質譜法測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測得的銦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國際採用為新標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論文集、《無機化學叢書》等。
Ⅱ 甘子釗的個人榮譽
學生時代勤奮好學,聰穎過人,學習成績超卓。甘子釗的課內作業完成得又快又好,用大量的時間到圖書館讀書,尤其喜愛魯迅著作,甘子釗學習很用心思。讀高中時,有一次在語文課本讀了《卓婭和舒拉》(節選)一文,寫了一篇幾千字的分析文章,有獨到的見解,被學生會編入牆報發表,受到全校師生的稱贊。
1954年到湛江參加高考,以優異成績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在北大學習期間,是全校出名的優秀生,第一學期人稱他為「怪才」,第二學期稱為「天才」,第三學期稱為「奇才」。大學本科畢業後,教授們都爭著接收甘子釗為研究生,結果成為著名物理學家黃昆教授的大弟子。
甘子釗在物理學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甘子釗研究的領域是固體物理和激光物理,20世紀60年代初對半導體隧道效應做了較好的工作,解決了鍺中隧道過程的物理機理。
20世紀70年代初在發展中國大能激光上做過貢獻,最先在國內實現了燃燒氣體動力學激光器。20世紀70年代後期提出一個基本正確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離解的物理模型,對這一效應的研究起了推動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發展了光在半導體中相干傳播的理論,後來這方面國際上有較大的發展,這項工作起了一定開拓作用。20世紀80年代在凝聚態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數量子Hall效應,金屬絕緣體相變、磁性半導體量子阱中極化子、雜質共振態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擔任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第一首席專家,曾負責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工微結構物理實驗室」工作,在學術引導和業務組織上為中國高溫超導作出重要貢獻。
1979年以來,甘子釗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工作一年,在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短期工作兩次共4個月,曾多次出國訪問和參加學術會議。在國際和國內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1984年被評為中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甘子釗學術工作的特點是致力於在凝聚態物理與光學物理的前沿研究,並總是力求把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結合起來。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從1986年開始,轉入高溫超導電性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主持北京大學的高溫超導和全國超導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對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並負責組建國家重點實驗「人工微結構物理實驗室」的工作,在國際與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
甘子釗,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固體物理專業博士生導師、物理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第一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評議組成員,自然科學基金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物理快報》副主編。
甘子釗兼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十屆常委,《中國物理快報》(《ChinesePhysicsLetter》)主編,中國物理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