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大學教授
❶ 德國的教授是怎麼評出來的
19世紀初的普魯士到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拿破崙戰爭推平了神聖羅馬帝國三百多個小邦國的界域,經過合並和肢解,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屈辱的普魯士人在具有哲學頭腦的國王威廉二世「我們從物質上的損失要從精神上補回來」的感召下,於1810年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大學——柏林大學。它和原來的漢諾威名校哥廷根大學奠基了當今西方高校的大多數規則和功能,教授的產生辦法可謂其中的經典之一。
德國的教授地位之高,有幾個事例為證。
唯物論的創立者費爾巴哈原為柏林大學神學院的教授,可他致力於宣傳無神論,還發生帶領學生褻瀆神靈之事,當教育當局准備驅逐他向國王請示時,威廉二世答復道:既然他已經那麼不信神,乾脆就把他調到神學院吧。於是他和他的一大堆追隨者如願以償。柏林大學另有兩個教授因為批評當局被驅逐,巴伐利亞的慕尼黑大學聘任了他們,威廉二世認為人才難得,派快馬信使請他們回來,而且願意親自道歉。兩位教授凱旋歸來,柏林大學為他們召開了隆重的歡迎會,而且尊國王命令得到翻倍加薪,其他教授跟著沾光。至於教授生日時可以得到國王親筆簽名的賀卡,那已經是常規化的事情了。
奇貨才能可居。
德國教授這么牛,是人家質量決定的。看看他們的升遷路途,就讓人望而生畏,高山仰止。德國評教授的基本程序為:首先選定五名同行專家,因為只有同行才可以對被考察對象的學術成果做出比較准確的評判,防止外行誤判;其次,避免同校評委。因為同校者既有可能營私舞弊照顧,也可能因為積怨和過節故意打壓報復,影響公平公正;其三是不能有師承關系,以防止蔭庇或老師嫉妒學生產生的不正常操作;其四是沒有同學關系,其五是沒有過科研合作經歷,原因也是避免人際以往的情意和怨恨等情緒摻乎其中。
過了這些關依然不是教授,要等有機會去競聘。因為德國大學的教授不能在原來的工作地方晉升,必須等某大學有高一級的空位時,各校通過考察評估通知已經具有了教授資格的人去競爭。過則留,不過則繼續找機會。全國大學形成了流動機制,殺將出來的,那真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不牛都不行了。
避免人情因素加入評職和流動競聘,避免了大學評職中營私舞弊的根本弊端,也避免了同事、上下級的矛盾。過不去的心服口服,要過去就得努力。評上教授,可以心安理得享受兩個中產階級的物質待遇,誰也說不出人家什麼。僅僅從德國評教授這一環節,我們就理解了西方高等教育發達的原因。
反過來看看我們國家評職稱的過程真的是令人汗顏:不投機鑽營不行,不請客送禮不行。有副對聯為證: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
❷ 德國大學教授的頭銜主要有哪些
剛好我之前對這個話題有興趣,我來簡單舉例說下我的見聞吧。這里只討論「教授」。
栗子1:「技術熱力學學院」的大Boss ,Ulrich Maas,他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 rer. nat. habil. Ulrich Maas
解釋:Prof.=Professor (教授),Dr.=Doktor (博士),rer. nat.=rerum naturalium (是拉丁語,德語是Naturwissenschaft=自然科學),habil.=Habilitation(取得在大學授課資格,博士畢業生專為獲取教授資格所寫的科研論文),Ulrich (名)Maas(姓)
中文大致翻譯:自然科學博士、獲得大學授課資格、教授 Ulrich Maas。
栗子2:「連續介質力學學院」的大Boss,Thomas Böhlke,他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Ing. habil.Thomas Böhlke
解釋:相同部分如栗1,Dr.-Ing.=Doktor der Ingenieurwissenschaften(工程學博士)
中文大致翻譯:工程學博士、獲得大學授課資格、教授Thomas Böhlke。
栗子3:「工程信息管理學院」的大Boss,Jivka Ovtcharova,她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 Dr.-Ing. Dr. h. c. Jivka Ovtcharova
解釋:相同部分如栗1,Dr. h. c.=Doctor honoris causa(Ehrendoktor 名譽博士),也就是說她有兩個博士頭銜,一個是工程學博士,一個是名譽博士。
中文大致翻譯:工程學博士、名譽博士、教授Jivka Ovtcharova。
栗子4:「哲學系」的大Boss,Mathias Gutmann,他的官方頭銜如下:
Prof. Dr. Phil.Mathias Gutmann
解釋:相同部分如栗1,Phil.=Philosophie(哲學)
中文大致翻譯:哲學博士、教授Mathias Gutmann。
大致就這些種類吧,如果我再看到別的再來補充。
不明白追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