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帆
『壹』 十年後預防醫學有出路嗎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王帆
編輯丨王峰
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擴大規模、提高質量,要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而不是只有醫學院校來設置這一專業。
新冠肺炎疫情將公共衛生事業再度帶入了大眾視野。
微信搜索指數顯示,1月19日開始,「公共衛生」的搜索指數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到1月25日,其搜索指數增長了約50倍。
今年的碩士研究生擴招,一直以來並不熱門的公共衛生專業,也被納入了四大重點擴招方向之一。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在2月28日宣布,18.9萬碩士研究生的計劃增量,將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在諸多專業人士看來,此次疫情確實暴露出公共衛生人才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應急管理方面。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一篇《疫情之後,中國公共衛生系統要花兩三千億補短板》的文章中提出,要盡快解決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不足的問題,最長遠有效的方法就是辦教育。
就在不久前,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教授陳峰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臨床醫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都有專業博士學位的授權點,只有公共衛生沒有專業博士(與學術博士相對應)。我們幾個學校已經申請了很多年,但一直沒有批下來。這一點也體現了教育、行政各方面的不重視。」
碩士研究生擴招,或許只是教育方面開始重視的開端。但如何使公共衛生不再只是一個「小眾」專業,不只需要教育界的努力。
醫學門類下的「小眾」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在醫學這個學科門類之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屬於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包括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衛生毒理學以及軍事預防醫學等。
按照學科定義,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不以臨床診治及相關研究為主要目的,而以研究及實施與人群健康相關、疾病預防相關的一切內容為主要對象,從而提升人或人群的健康水平、降低疾病發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素。
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34所,32所參評,加上部分具有碩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有54所參評,評估結果為A+的是南京醫科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取得A-結果的為北京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
相比之下,臨床醫學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52所,48所參評,加上部分具有碩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86所參評,獲得A-及以上評估結果的共有10所。
在學生群體當中,與臨床醫學相比,公共衛生也更像是個「小眾」專業。
武漢大學一位預防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回憶,高考後被調劑到這個專業,對預防醫學完全沒有概念,當時班裡不少人討論的話題都是關於轉專業或者怎樣修個雙學位。
一所985高校公共衛生學院的在讀碩士研究生林瀟(化名)則表示,他倒是自己主動填的志願,但從身邊的情況來看,調劑過來的同學的確佔了的比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想臨床醫學專業不成而被調劑。
不小
報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系教授郝元濤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第一志願報考預防醫學專業的同學,就算在優秀的公共衛生學院里,所佔比例大概也就不超過30%-40%,有不少都是通過調劑過來的。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公共衛生機構的行業地位不高;二是大家對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楚。
畢業生的就業出路
全社會層面的重視不夠以及認知不清,對於公共衛生專業的畢業生們而言,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是就業出路。
一般而言,疾控是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一環,但從就業情況來看,一些公共衛生專業的畢業生更傾向於去醫院或者醫療企業工作,而非疾控中心。
郝元濤說,「相比醫院來說,疾控的待遇較差,而醫院的待遇好很多。這都值得我們深思,而且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將來大樓有了、機制建立起來了,但是沒有一支優秀的疾控人才隊伍,還是很難做好這件事情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了《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當年,全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數為1230萬,醫生佔737.5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僅佔18.8萬,這其中,衛生技術人員為14萬人。
並且,相比於非典爆發的2003年,疾控中心的人員數量出現下降。《2003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顯示,當年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衛生人員20.8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5.9萬人。
此外,在其他各類醫療衛生人員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下,從2014年到2018年,我國每千人口公共衛生人員從0.64降低到了0.63。
上海交通大學一位從事醫院管理研究的學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通過碩士擴招來增加公共衛生人才供給,這解決的並不是最關鍵的問題,如果這一批學生畢業時,仍然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又可能造成進一步的人才流失。
即便是走上工作崗位後,同樣存在人才流失的問題。2019年6月,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召開的一場研討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表示:因為長期積累的各種問題,以及受近期政策性原因導致收入進一步下降的影響,疾控系統人心浮動、人才加速外流。近三年來,僅國家疾控中心流失的中青年骨幹計有百人之多,有些地方疾控機構人才流失可能更嚴重。
疫情帶來的契機
疫情正在成為改變的契機。在某應屆生招聘網站上,記者看到今年2月以來,多地發布了疾控系統的招聘啟事,大多都提及「為滿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緊急需要」。
受疫情的影響,至少短期內,公共衛生的大眾關注度以及人才需求在大量增加,加上此次碩士研究生擴招將公共衛生專業納為其中一個重點方向,雙重契機之下,這個曾經的小眾專業是否會變得熱門?
林瀟向記者表示,最近一個多月,公共衛生這個詞在輿論場中的存在感明顯增強,官方也在強調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碩士研究生擴招,對於公共衛生專業學生人數的增加會有利好,但從長期來看,一定還是基於從業人員的工作價值感以及工作待遇提升,才可能使專業的境遇獲得真正改善。
事實上,無論是經濟學者,或是醫學界人士,不少人都在呼籲國家增加公共衛生體系的投入,尤其是加強一線公共衛生防疫隊伍建設。而大學承擔著培養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重任,公共衛生教育又有哪些可完善空間?
黃奇帆在前述文章中建議,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擴大規模、提高質量,要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而不是只有醫學院校來設置這一專業;建設一所國家重點的公共衛生與防疫大學,比如叫做「中國公共衛生大學」,教學與科研並重,為國家培養高端的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同時集中力量建立公共衛生與防疫的研究體系、實驗室體系,匯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承擔中國乃至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前沿研究工作。
3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刊》官方微信公眾平台發布了一篇《我國公共衛生卓越人才培養的「痛點」思考與展望》論文,其中也提出建議,要加強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投入建設,應統籌安排國家和社會資源,加大公共衛生整合型的軟硬體投入,包括基建、設備、師資等;並且,制定公共衛生相關專業的招生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和更大規模的優秀生源。
『貳』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mba社會認可度
中山大學可以說是國內MBA方面的頂尖院校了吧,其工商管理排名全國第三(並列,教育部官方學科評估結果):
管理學院通過了國際商學方面的三大認證:AMBA 、EQUIS、AACSB(目前國內通過三大認證的商學院不超過十家吧)。然後MBA獲得2014年「中國最具影響力MBA排行榜」第三名及EMBA獲得2014年「中國最具價值EMBA」榜單第四名
『叄』 中山大學mba難考嗎
嶺南MBA始於1998年,是中國地區富有影響力、富有價值,相當受僱主歡迎的MBA項目之一。嶺南學院在2010年通過了AMBA和EQUIS國際認證,2015年通過了AACSB國際認證,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獲得三大認證的商學院之一,躋身全球優秀商學院行列。此外,通過與美國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等國際著名商學院在教學體系、教師資源、交換留學、雙學位項目等多方面的合作,吸收歐美先進的工商管理教育理念,並整合中山大學和嶺南學院的優質教學資源,嶺南MBA已經形成了自身的優勢和品牌效應。
1、招生人數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2019年計劃面向全國招收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研究生如下,包括國際工商管理(全日制)、國際工商管理(非全日制)、工商管理(非全日制)三個報考方向。招生人數為326人,其中國際工商管理(全日制):41人,國際工商管理(非全日制)&工商管理(非全日制):285人。
2、基本報考條件
大學本科畢業後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或已獲研究生學歷,並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考生持境外獲得的學歷證書報考,須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資格審查時須提交認證報告。
非全日制招生專業方向只接受報考類別為「定向就業」的考生報考。
3、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
4、學費及獎助金
所有研究生均須繳納學費,具體學費標准如下(人民幣):
國際工商管理(全日制):70000元
國際工商管理(非全日制):276000元
工商管理(非全日制):255000元
5、修業年限
工商管理碩士全日制學制2年,非全日制學制3年。保留入學資格研究生的學制以入學當年規定為准。
6、學位授予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准,凡學完所規定的全部課程,考試成績合格,修滿規定學分,完成碩士學位論文並通過答辯者,由中山大學頒發相應的、註明學習方式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授予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參考資料:HZMBA
『肆』 王帆個人簡介
王帆教授的個人簡介如下:
基本信息:王帆教授,現任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管理科學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
教育背景:
- 本科:199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 博士:隨後在智能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並於2002年獲得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學位。
- 其他學位:另有資料表明,王帆於1992年在國際關系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2002年外交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
職業經歷:
- 20022003年:擔任IBM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 2003年起:通過香港特區政府「內地優秀人才引進計劃」,受聘於香港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學系。
- 2006年起:任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管理科學系主任。
- 2008年起:被任命為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 訪問與交流:2007年赴哈佛大學商學院參加教學與寫作培訓項目;20032004年在美國長島大學任訪問學者。
學術成就:
- 榮獲200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 2008年獲得IBM全球高校教師獎。
- 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及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超過二十篇學術論文,其中SCI/SSCI收錄論文16篇,EI收錄論文18篇。
審稿與項目經歷:
- 擔任《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EEE Intelligent Systems》等多個期刊的審稿人。
- 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香港政府創新研究基金等項目。
- 目前擔任香港和內地多家著名公司的信息化顧問。
注意:由於存在同名人士,上述信息中關於王帆的法學背景可能與計算機領域的王帆教授非同一人。在引用時,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