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二孩提案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二孩提案

發布時間: 2025-09-23 08:18:06

① 設立生育基金對丁克征稅真能刺激生娃嗎

生不生孩子、生幾個孩子,似乎越來越不再是夫妻的家庭規劃了。

這幾天,先是河南省柘城縣召開社會撫養費徵收動員會,決定向三孩及以上家庭徵收一年純收入三倍的社會撫養費;福建省福州市一個街道將被催繳2次社會撫養費的徵收對象納入「個人徵信黑名單」。不管是為強化計劃生育,還是為收取社會撫養費,其控制生育的政策用意顯而易見。

再者,這筆基金如何徵收?誰來徵收?按照什麼標准徵收?哪一個機構負責管理?我們能不能信任其管理這筆註定十分龐大的基金?這些都是問題,且至少在目前看,很難有一個妥善的、大家都能信賴的辦法。基金的管理從來都是一個大問題,也是一個難題。即便是目前已運行幾十年、相對比較成熟的養老金,也難免出現一些引發爭議之處,更不要說與計生部門業務有關聯的一個新設基金了。若是弄成變相的收費,未免勞民傷財。

至於對丁克家庭徵收「社會撫養稅」的設想,純粹是腦洞大開,甚至涉嫌侵犯公民合法權利,不值一哂。

其實,生與不生,說到底是夫妻的自由選擇和家庭的專屬權利。爸媽可以催催催,那畢竟是出於親情,出於傳宗接代的規訓與文化,兒女們可以選擇順從,也可以選擇軟磨硬抗,但國家機器大可不必剛性介入。

這樣講,並不是說國家不能夠提倡生育,而是說,國家也好,地方政府也罷,還是應該從政府治理層面著手,加強公共產品的供給,提高社會的便利程度,降低老百姓生娃養娃的成本,這樣,生育意願自然會提高,而不至於陷入「低生育陷阱」。

與收費相比,有關部門、專家是不是更應該將關注點放在奶粉、疫苗、上學難、上學貴、房價高等等「市井小事」上?須知,若這些「小事」解決不好,動不動就打收費的歪主意,則生育大計註定無解。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② 為何無法設立專門的「丁克稅」

8月14日,媒來體刊發的題為《提高生自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署名文章,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制度,盡量實現二孩生育補貼的自我運轉。

隨後,又有媒體報道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胡繼曄認為,未來不僅可以設立生育基金制度來鼓勵生育,還要對丁克家庭徵收「社會撫養稅」。

對於丁克家庭,相關專家說,無法設立專門的「丁克稅」,但可以從個稅抵扣的部分實現對其「懲罰」或「不鼓勵」。「如若丁克家庭沒有撫養的小孩或老人,其抵扣就少,交的個稅自然就比別人多;養孩子比較多的家庭,養孩子的費用通過抵扣後其交稅就少。養老人多的家庭,其交稅也應該少。」胡繼曄表示,他的觀點是一以貫之的,不是因為聽到罵聲才改口的。

在熱議中,有網友提出,在治理相關問題時,不應該總將視線盯住百姓的口袋。

對此,專家解釋,徵收個人所得稅已實施多年,對於不同撫養負擔的家庭本就應該區別對待。不養孩子的比養孩子的多交點個稅是正常的。個稅法的修改草案也提出了「專項扣除」概念,包括教育支出。

來源: 紅星新聞

③ 就業中的就業歧視

【就業歧視】

就業歧視是指沒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於種族、膚色、宗教、政治見解、民族、社會出身、性別、戶籍、殘障或身體健康狀況、年齡、身高、語言等原因,採取區別對待、排斥或者給予優惠等任何違反平等權的措施侵害勞動者勞動權利的行為。

中國勞動者在就業的過程中碰到的主要歧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城鄉戶籍就業歧視

在中國最為嚴重的歧視是現存的戶籍制度,因為它關系著群體化的利益。主要包括:①歧視農村戶口。農村勞動者在城市中就業廣受不平等待遇。農民往往被稱為「鄉下人」,被「城市戶口」拒之門外。②歧視外來人口。本城市的企業招工往往限定「本市戶口優先」,或者有的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必須具有本地戶口。

2、 性別歧視

盡管目前在就業男女平等、保障婦女權益方面,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包括《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等,都強調了婦女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但是就業領域內仍存在比較嚴重的性別歧視。

3、 年齡歧視

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就業結構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有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規定了幾近苛刻的年齡界限,將一大批年齡較大的求職者排斥在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將用人的年齡限定在35歲以下。

4、 身高歧視

身高是人為所不能控制的,多是由遺傳因素決定。但有的用人單位往往喜歡招聘公告上對求職者的身高做出硬性規定,沒有得到身高要求的,往往第一輪簡歷篩選就落選了。

當遭遇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尋求的救濟途徑有:

1. 舉報投訴:通過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窗口、12333(人社局)、12351(中華全國總工會)熱線等渠道,對就業歧視進行舉報投訴。相關部門將採取談話、對話、函詢等方式,開展調查和調解,督促限期糾正。拒不接受約談或拒不改正的,將被依法查處,並向社會曝光。

2.申請調解:通過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窗口,或在「掌上12333」軟體上申請勞動者調解,申請相關部門介入並調解與用人單位間的矛盾糾紛。

3.司法救濟:向當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請,可要求繼續工作或直接賠償;同時可針對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行為,向法院提起訴訟。

④ 為什麼要打孩子,打孩子好嗎

中國政法大學田嵐、何俊萍兩位教授針對「家庭體罰子女現象」的調查顯示,近2/3兒童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在接受調查的498名大學生中,54%的人承認自己在中小學階段經歷過家長的體罰,高達被體罰總數的7 1.38%。體罰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腳踹為最多,佔到88%,藉助工具,如棍棒、皮帶、衣架等實施暴力的佔1.6%。從體罰的種類看,辱罵佔25.28%,罰跪佔16.36%,罰站佔13.38%,被父母逐出家門的佔4.09%。心理學家指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濫用體罰會給孩子造成諸多心理問題。 ■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郁悶 「濫用體罰會造成諸多心理問題。」北京慧源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兒童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但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孩子過得並不開心。」最近上海電視台新聞頻道和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聯手舉辦的調查結果發現,參加調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開心,因為父母責怪、訓斥甚至動手打孩子而感到不開心的佔到15%。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郁悶的「罪魁禍首」。每個孩子都有下列四種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愛護和關懷,而不是父母的責怪和打罵;第二點,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點,得到別人的贊賞;第四點,在家裡有地位。而濫用體罰會破壞孩子的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親經常打女兒,會造成女兒缺乏自尊、自愛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現早戀,還會使女兒數學成績差;父親經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逆反心理,不願服從社會規范,或者退縮、幼稚,缺少男子氣;母親經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沒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說,打孩子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造成新的心理問題。 ■濫用體罰會喪失懲戒效果 「濫用體罰會破壞父母和孩子的親密感情。」肖峰說,「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一種尊重平等和諧支持的關系。一旦濫用體罰,既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肖峰特別指出,體罰不但使孩子不再願意與父母親近,而且打多了,只會使父母子女之間在感情上產生隔閡,嚴重的甚至會對抗、對罵、對打。 肖峰認為,濫用體罰會喪失懲戒的效果。體罰作為一種最嚴厲的懲罰手段,如果濫用,父母動輒就是幾板子或幾巴掌。打孩子打慣了,習以為常了,孩子對打也就沒有了懼怕。孩子一旦對打失去了懼怕。「打」作為一種最嚴厲的懲罰手段也就喪失了它的威懾力。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有些孩子所咕噥的:「動不動就打,只會打」。美國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40%的父母覺得打罵之後,孩子的表現還是一樣。 ■濫用體罰不能真正讓孩子明辨是非 國外有專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來體罰孩子的眾多後果,跟蹤分析了打屁股對孩子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她認為:通過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讓孩子暫時聽話,但問題是,孩子心裡並不特別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你應該讓孩子從內心裡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不是「如果我怎麼怎麼了,媽媽就會打屁屁……」否則,一旦家長不在身邊,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脅了,孩子們就不會有分辨是非的主動性了。 濫用體罰還會使孩子學習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打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只會是對孩子的一種個性壓抑,尤其是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於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會從父母那裡學會了「以暴制暴」,學會了「打人經驗」,染上了暴力行為。日前,美國一個專家小組分析調查了過去60年有關「打屁股」的案例,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童年經常挨「屁板」的人們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會的行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無論是打還是使用別的方式處理或懲罰孩子的過失的意義,不是針對事件的結果,關鍵的是針對事件發生的原因和態度。批評、懲罰的根本目的與重點是讓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減輕懲罰。當孩子對可能被懲罰的方式、輕重等考慮的越多,就越不關心事件本身的問題,從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訓和經驗越少!因為打罵只會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現你不喜歡的行為,並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繼續淘氣,繼續使壞;打罵只是讓他學會了逃避被打,而沒有學會什麼是該,什麼是不該的是非善惡。 肖峰主任肯定地說,家長期望完全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一味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決不能獲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在中國,父母打孩子,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采訪現在的父母時發現:盡管有少數人不打孩子,但多數還是打的。如果你認為「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等觀點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經常不能通過積極的鼓勵,也不能通過講道理讓孩子遵守規則,那麼你可能認為在以下情況下,父母或許可以通過「打」的方式,給孩子以威嚇,使其改邪歸正。 1.如果孩子喜歡觸摸一些危險物,喜歡到一些不安全的場所,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裡人又沒有足夠時間看住孩子時。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歡撥弄電源插頭、開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將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2.當孩子某些作為、習慣、心理傾向,長大後有可能發展為違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為時。比如:從家裡偷過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很多小男孩喜歡打人欺負比他弱的孩子,並以此為樂。 3.過於自私、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心中絲毫沒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從小被寵慣了的孩子,從來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不懂得要關心他人,長此以往,進學校後很難與同學相處,走上社會後,無法適應社會。對於流露出這種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時幫他們糾正。 4.父母或老師已多次提醒他有規則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規時,或者犯規後還絲毫不認錯,下次還想再犯時,可以打孩子。簡單地說,屢教不改時,可以打他。 特別提醒:孩子不能亂打筆者雖然主張在有些情況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殘酷、虐待性地責打孩子,或者沒頭沒腦地亂打一氣,逮住哪裡打哪裡,不管是頭部還是臉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絕不允許拍打孩子的頭、眼睛和耳朵。在實施體罰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及時懲罰,不能倒算帳。要堅持隨錯隨罰的原則,這樣孩子所做的錯事就能與懲罰帶來的不愉快建立起聯結。這樣,他以後再做這些錯事時,會立刻想到懲罰帶來的不愉快體驗。 2.講明道理,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懲罰時,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但它本身不能帶來正確行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危害時,才不會再犯。由於孩子年齡小,即使這次真心說「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且,還要考慮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給他的建議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盡管小,但有自己的臉面,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後的。一旦別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這是奇恥大辱。 4.不能經常打孩子。俗語道:「常罵不驚,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經常挨打,由於「久經沙場,千錘百煉」,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記住,體罰絕對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⑤ 中國神童加入美籍當名校教授,拒絕回國發展,後來怎樣

《茶餘客話》:「張南華詹事,今之謫仙也。天才敏捷,詩具宿慧,興到成篇,脫口而出,妥帖停勻。」

天才從不缺少關注的目光,嶄露頭角的天才更甚。或許是由於方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歷史悲劇,人們常常對少年天才的成長歷程與人生走向頗為關注。從每年的高考狀元到清華等高校的少年班,少年天才一直是社會的熱門話題。

尹希在學術上的智慧與執著毋庸置疑,而面對是否回歸祖國,貢獻社會的質疑,我們更應該看到一個學術研究者的長遠目光與魄力。

熱點內容
東北師范大學金融考研 發布:2025-09-23 09:43:37 瀏覽:722
河海大學2015機械考研群 發布:2025-09-23 09:42:57 瀏覽:418
中南大學麻醉學考研 發布:2025-09-23 09:29:24 瀏覽:958
東南大學建築學考研吧 發布:2025-09-23 09:28:41 瀏覽:457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選修課好的老師 發布:2025-09-23 09:27:07 瀏覽:720
中國西藏邊防武警招錄本科生 發布:2025-09-23 09:27:06 瀏覽:53
北京大學博士論文開題報告 發布:2025-09-23 09:17:09 瀏覽:358
西北政法大學張師偉教授 發布:2025-09-23 09:08:26 瀏覽:129
本科生英語有過八級嗎 發布:2025-09-23 09:08:25 瀏覽:711
畢業感謝研究生導師的話語 發布:2025-09-23 08:42:21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