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青島大學講課教授

青島大學講課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9-23 17:51:40

㈠ 黃孝紓的相關文章


黃孝紓(1900-1964),字公渚,號匑庵、匑廠,別號霜腴、輔唐山民、灌園客、漚社詞客、天茶翁等。福
建省閩侯縣人。
黃孝紓先生出身仕宦之家,其父黃石蓀是晚清翰林,曾任青州知府、濟南知府,為官頗具政聲。1912年宣
統退位後,舉家遷居青島。黃石蓀學識淵博,並且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其青島寓所「潛志堂」所藏的萬卷
古籍為黃孝紓先生幼年學習提供了極好的條件。黃孝紓先生自幼好學,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他
看的書多得難以勝數,扎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先生青年時期便在經學、書畫和詩詞
等方面顯示出過人的天賦。
1924年,黃孝紓先生遷居上海,並受我國著名藏書家劉翰貽所聘,為其主持嘉業堂藏書樓。在1924年至
1934年的十年間,黃孝紓先生在嘉業堂校讎古籍、考訂舛偽、鑒別版本,為此得以博覽群書,親見各種宋
元珍本、明清刻本,這為他的版本目錄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黃孝紓先生在嘉業堂工作之餘,同時還在上海
南洋公學、上海暨南大學任職。
在上海期間,黃孝紓先生曾師從古典文學大師陳三力,學習古典詩詞,並得到詞學大師況周頤的指點,極大
的豐富了自己文學修養。1930年在上海與詞壇宿將、古典文學大師陳三立、馮煦、朱孝臧等,結成「漚社」
,作詩填詞,活躍於文壇,並從事詞學研究。
1934年,黃孝紓先生回到了離別十年的青島,在山東大學中文系任職教授,講授古典文學。黃孝紓先生對
古代詩文的韻味、意境深有體會,講課不習慣用現代文藝理論術語去分析作品。先生在課堂上評賞名章佳句
常常高聲吟誦,原本晦澀難懂的詩文在先生的吟誦下其韻味、意境往往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受學生歡迎。
先生吟誦詩文,每每讀到會心處,便會突然停下,催促在坐的學生:「把這幾句圈下來,圈下來!」黃先生自
己的書本也上密密麻麻的畫滿了圈。除文學史外,黃孝紓先生在版本目錄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曾在山東
大學講授目錄學。黃孝紓先生待學生熱情誠懇,學生也喜歡向先生請教問題,經常有學生到先生家請教問題
因過於專心而忘記時間。
黃孝紓先生學識淵博,精通韻律、詞、詩、賦的寫作,在駢文寫作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詣,他的駢文在當時是
一流的,近現代著名詞論家馮煦把他與李詳、孫德謙並列為駢文三大家。由於黃孝紓先生駢文創作的聲望,
當時有不少名家著作都請他作序,夏敬觀1931年2月刊行的《漢短簫鐃歌注》就是由先生作的序。
黃孝紓先生在教學之餘,亦從事著述,其選注的《歐陽永叔文》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因注視詳細
明了,評論中肯,很受讀者喜愛,一度再版。黃孝紓先生曾將自己所作詞、詩、文、賦,親手編訂成《匑廠
文稿》六卷,一代宗師陳三力為其題簽——「匑廠文稿」,1935年刻板印刷,後台灣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
中國史料叢刊》將其編入第七十三輯。黃孝紓先生酷愛嶗山山水,所著《嶗山集》主要寫嶗山風光,多為游
記之作,分為詞之部、詩之部、文之部三部分,各部前皆有題詞,篇後有黃雲眉、張伯駒等人的評語。台灣
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將《嶗山集》編入第四輯。此外,先生留下的著作尚有《黃山
谷詩選注》、《楚辭選》(與陸侃如、高亨合著)、《秦漢金石文選》、《歐陽修詞選譯》等。
黃孝紓先生書法繪畫也頗受時人重視,曾受其故鄉前輩林紓、曾熙、羅振玉等金石書畫家的指導,並與當時
著名的國畫家湯滌、陳曾壽、夏敬觀、葉恭綽、黃賓虹等組成上海「康橋畫社」,並舉辦畫展,受到畫界好評
。解放後,啟功、張伯駒先生來青島,都到黃先生在觀海二路的寓所拜訪,潑墨交流。黃孝紓先生書畫作品
配其詩詞書法,在青島被譽為國畫界第一人。
建國初期,黃孝紓先生加入中國民主同盟,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生還擔任過青島市政協第二屆與第三屆
委員和常委,山東省美協會員,青島市文聯常委等。
1958年秋,山東大學的主體部分遷往濟南,黃孝紓先生因為身體健康欠佳,且酷愛嶗山山水,沒有隨校遷
往濟南,仍然留在青島從事古典文學研究。
黃孝紓先生精通文物字畫,常為博物館和民間收藏者鑒定真偽,沒想到在20世紀60年代的「四清運動」中被
誣以「不辨真偽」的罪名。1964年64歲的黃孝紓先生從青島前往濟南接受批判,會後自縊身亡。 我總想提起筆來為先生寫點什麼,三十六年過去了,始終未能成篇,這其間的原因,人們是能夠想到的。
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通知我,決定出版我1964年寄給他們的一部書稿 《秋謹詩文選》,其時我正
在一窮鄉僻壤教中學語文。在《前言》的結尾我加上了這樣一段話:
這本小書寫成於一九六四年初夏,當時我正在山東大學中文系教中國近代文學史,在先師馮沅君教授的
指導下學習注釋秋謹詩文;許多疑點幾乎都是先師口授手教。書寫成送交人民文學出版社前,馮先生又為我
審查了除詞選注釋外的全部稿子;當時遠在青島休養的我的老師黃公渚教授抱病審查了詞選注釋的稿子。歲
月不居,時間過去了十五年,今天當承蒙人民文學出版社大力幫助再次修改這個小選本時,兩位先生已遠離
人間;而我在十年浩劫中因反對四人幫,也頗有不幸的遭遇,撫今追昔,感慨良多。藉此書出版的機會,謹
在此向先師馮沅君教授、黃公渚教授表示我最真誠的悼念!
這大約是三十年來在公開出版的書報中唯一的一點紀念文字了。先生身後之凄涼於此可見。
尤其可悲的,作為全國著名的詞賦家、書畫家、學者,山東大學中文系的教授,現在不必說山大文學院的學
生,就連文學院的許多教師也不知黃孝紓為何人了。
黃孝紓 (1900-1964),字公渚,號 廠(音qióng han ),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先生天資穎慧,自幼好
學,又有家學淵源,學業進展很快。青年時代即結識名流,與陳三立、朱祖謀、李詳、李拔可游。後應我國
著名藏書家劉翰貽之聘,主持嘉業堂十年,校讎古籍,編寫書目,因能遍讀劉氏所藏書,以是奠定了先生深
厚的國學根基。此後四方贄請業者接踵而至,「隱然為東南大師」(李宣龔:《 廠文稿 ·序》),時先生尚不到
30歲。
黃先生自幼喜愛古典詩詞,學養豐厚,又有名師指點,造詣很高。他不僅是古典詩詞的研究專家,又是
古典詩詞的創作家。先生於詩、詞、賦、駢文,樣樣精通,出口珠玉,華章連篇,成就很高,這已有近現代
許多著名詩人、詞人,如陳三立、李宣龔、朱孝臧、況周頤、
葉恭綽等前輩的評論,不必我辭費。特別是先生的賦和駢文更是撥戟天外,自成一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南
社詩人周子美老先生曾在信中告我:黃先生青年時代曾步庾信的《哀江南賦》韻寫成 《哀時命賦》,此文一
出,傳誦大江南北,有洛陽紙貴之譽,以是先生有「江南才子」之稱。近現代著名詞論家馮煦謂今世能為六朝
文者,黃孝紓與李審言 (詳)、孫益庵(德謙)鼎足而三。先生其時只是二十幾歲,故錢基博先生在他的 《現
代中國文學史》(增訂本,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中將黃孝紓列為駢文四大家之一 (另三人為劉師培、李詳、
孫德謙),從而確立了黃先生在駢文史上的地位。後來陳柱 (1890-1944)又著《四十年來吾國之文學略談》
(1936年交通大學出版),全書分五章,在 「駢文」、「詩」和「詞」三章中均論及先生。不必多摘章引句,即可見
黃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令人遺憾的是,過去我們對黃先生在詞賦創作上的成就、價值並不大了解 (包括我在內的一些自稱為研
究古典文學的人),更談不到研究了。我想只能有一種解釋:黃先生的創作本屬陽春白雪,我輩只是一些下里
巴人而已。曲高和寡,自古亦然。
說到這里,我又想起黃先生的講課。正因為黃先生有豐富的古典詞賦創作實踐,故他對古詩詞的內蘊、意境
、音律均有很深的體味,亦精於鑒賞。但先生的鑒賞主要是涵詠、品味,殊少滔滔宏論。1956年,我讀大
二,先生為我級 (1955級)講魏晉文學,其作品選課極具特色。然先生之講授詩詞,主要是吟誦、品味和圈
點。如講謝靈運《登池上樓》,講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時,先生贊嘆品味多時:「這兩句好,這兩
句好」,「啊,圈,圈,圈」;講陶淵明的《歸園居》,講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
鋤歸」,先生亦是如前一樣贊嘆圈點。贊嘆中包含著品味,往往數分鍾之久,極具感情色彩。但請君且莫誤會
,以為黃先生這樣講授,學生恐怕很難領會吧,其實不然。先生講的魏晉南北朝詩文,同學們感受很深(作
品選講義注得很明白,學生均可看懂其字面義)。至今先生講課的聲容笑貌,仍宛在眼前。後來我給學生講
授古詩詞時,由於自己學養不足,又缺乏對古典詩詞的創作體驗,就很難像黃先生那樣通過吟詠,將詩的奧
妙、韻味表達出來。
黃先生是山東大學的老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是國立山東大學的教授,主講「古今體詩及習作」、「詞及
習作」、「漢魏六朝文及習作」、「唐宋文」等課程,抗戰勝利後又在山東大學講詩詞及「目錄學」。先生治學廣泛
,著作很多,除他的詩文創作專集《 庵文稿》、《嶗山集》外,共編著尚有《秦漢金石文選》、《天問達
詁》、《楚辭選》(與他人合作)、《歐陽永叔文》、《歐陽修詞選譯》,以及論文《清詞紀事序言》、《關
於詞匠問題》等。
在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中,馮 (沅君)、陸 (侃如)、高 (亨)、蕭(滌非)、黃(孝紓),人稱 「五嶽」,他們都
是解放後山東大學古典文學專業的奠基者。 「在昔日摩詰,畫中常有詩;非惟畫則然,於詩亦有之。畫與試訴和,詩待畫發揮;即詩而即畫,相依勿相
離。匑(音工)庵工詩者,人稱為黃師;不知其畫秒,乃亦其詩奇」。這首詩是著名詩人、畫家夏敬觀先生
為黃公渚先生所作。現如今,已經很少有人還能夠記得黃公渚先生了,即使他在青島居住生活了二十幾年,
島城也很少有人記得他。
黃公渚,(1900-1966)原名黃孝紓, 字頵士,公渚,號匑庵,別號霜腴、輔唐山民,福建長樂人。父黃
石蘇,光緒中葉以翰林轉御史,歷官皖、魯。黃孝紓服習庭訓,少治經學,喜考據,精訓沾,善書畫,少有
「嶺南才子」之譽,與弟黃君坦(1961年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黃公孟有「江夏三黃」之目。其畫風受同鄉前
輩林琴南影響,以山水為長,初法「四王」,後效沈石田、文徵明、李流芳等名家,得黃賓虹指教,晚年師法
造化,搜妙創真,筆力剛健、力透紙背,信筆拈來,妙合自然,詩、書、畫融為一體,互為表裡,相得益彰
。辛亥革命後,其父隱居青島,孝紓與父同居「濱海一樓,朝夕相慰」(劉承斡《匑廠文稿·序》)。 1924年,
鬻畫上海,旋主劉承翰嘉業堂十年,遍讀所藏書籍。四方執贄請業者,接踵而至,「隱然為東南大師」(李宣
龔《匑廠文稿·序》)。兩年後,獲晤況周頤,精研詞章。1927年,與陳三立、朱祖謀、潘飛聲、夏敬現、
吳昌碩、諸宗元諸老宿雅集,以詩酒相酬唱。其詩古文辭,董康評述雲:黃詩「蕭廖高奇,有千仞攬輝之概」
(《匑廠文稿·序》)。古文「雅潔道粹,揆諸韓、柳、歐、曾義法無悖也」(李宣龔《匑廠文稿·序》)。駢文喜
汪中、洪亮吉,上窺六朝,尤致力於范曄、酈道元、庾信諸家,故其文「葩而不靡,淵而不暖,格高而氣昌
,未嘗不令人凄悲懷與為低昂也」(袁思亮《匑廠文稿序》)。上世紀八十年代,南社詩人周子美老先生曾
說:ersonName w:st=on ProctID=黃>黃ersonName>先生青年時代曾步庾信的《哀江南賦》韻寫成
《哀時命賦》,此文一出,傳誦大江南北,有洛陽紙貴之譽,以是先生有「江南才子」之稱。近現代著名詞論
家馮煦謂今世能為六朝文者,黃孝紓與李審言 (詳)、孫益庵(德謙)鼎足而三。先生其時只是二十幾歲,故錢
基博先生在他的《現代中國文學史》(增訂本,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中將黃孝紓列為駢文四大家之一 (另三
人為劉師培、李詳、孫德謙),從而確立了黃先生在駢文史上的地位。後來陳柱 (1890-1944)又著《四十年
來吾國之文學略談》(1936年交通大學出版),全書分五章,在 「駢文」、「詩」和「詞」三章中均論及先生。不必
多摘章引句,即可見黃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黃先生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大學
文科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是國立山東大學的教授),主講「古今體詩及習作」、「詞及習作」、「漢魏六朝
文及習作」、「唐宋文」等課程,抗戰勝利後在山東大學講詩詞及「目錄學」。先生治學廣泛,著作很多,除他
的詩文創作專集《匑庵文稿》、《嶗山集》外,共編著尚有《秦漢金石文選》、《天問達詁》、《楚辭選》
(與他人合作)、《歐陽永叔文》、《歐陽修詞選譯》,《黃山谷詩選注》以及論文《清詞紀事序言》、《關
於詞匠問題》等。先生因其深厚文學素養和舊體詩詞之深厚功底,在國畫界被尊為青島第一人。曾與南北畫
家潘天壽、俞劍華、王雪濤、李苦禪等共同舉辦過畫展,受到好評。解放後,啟功、張伯駒等來青,都到他
寓中潑墨交流,詩詞酬唱,是青島著名的雅聚。
1956年山大北遷濟南,先生年高,且喜愛嶗山風景,未隨校前往,鄭逸梅在《藝林散葉》中說:黃公渚熱愛
嶗山,對景寫生,成30幅,影印贈存(其實是百幅)。山大每年送兩名研究生來青受業,先生誨人不倦,對求
教者無不悉心指點。博物館有鑒定不決的文物,往往登門聽取先生的意見,私人藏品也有請先生過目的,先
生來者不拒,盡自己所知為人排難解惑。然而最終就是從為別人鑒定字畫上,引出了以真偽假的欲加之罪
。1964年,先生以64歲高齡前往濟南接受批判,會後就在泉城自縊身亡。 文革尚未開始,先生以一死避開
了以後更大的侮辱與劫難。他沒看到家中三位性情剛烈的老太太,坐在一起,傳遞著一瓶敵敵畏,做到了
同年同月同日死;他沒有看到祖孫三代苦心收集的善本書籍、金石拓片、古今字畫以及自己幾尺厚的書畫創
作、文學手稿,毀於一炬;也沒有看到後人飄零,故居易主。1980年山大給先生平反,補開追悼會,會上
老學者殷孟倫先生難抑心中悲憤之情,禁不住拍案怒詰:像黃先生這樣的全才大家,今後到哪裡去找? 果
然只二三十年,黃孝紓這個名字,在他生活了幾十年的島城文化界也知者寥寥了。現在,只能憑著幾位知情
前輩的回憶,僅存的一點劫後余灰,書本上零星的片斷記載,勾勒出一個依稀的淡淡的輪廓。許多次,我走
過觀海山下的那座小樓,小巷寂寂,庭院空空,現有的主人將小樓內外裝修得很好,當年的遺跡還有嗎?近
日在燈下偶翻現代史學家、藏書家謝國楨先生的《江浙訪書記》,見到這樣一條:1962年余避暑青島,訪
黃公渚先生於觀海二路之寓廬,尋以清初膠東之人文,公渚贈余《靜安子詩文集》,曰:此青州之古文家也
,然筆力微弱,似不足以稱之。 少年學畫,得知黃師為島上畫界「三老」之一(另二人為杜宗甫、赫保真)
,只恨無緣得見先生筆墨。2002年夏天,碰到島城藏書家鄒先生,鄒先生藏書四十餘載,兩年前身患絕症
,子女對書籍不惜之,欲將書籍轉讓於我。我因住房太小,只要了鄒先生的古籍三百冊。回家後翻閱,發現
書中鈐印不少。仔細看時,卻是黃公渚先生舊藏,並且多帶有眉批,先生之筆墨,歷歷在目,蠅頭行楷似串
珠,美不勝收,心中欣喜不已。後詢之鄒先生,鄒先生也不知公渚、匑庵、霜腴為何人,惜哉!冬季,於友人
處收得黃孝紓先生31歲所作《蘋渚秋泛圖》,為背臨王石谷之作,設色澹雅,用筆嫻熟,雖因年齡因素功
力略低,但仍顯大氣。今春又購得為詩人王統照所作的山水一幀,其購圖考究,赭石設色溫潤,確為黃先生
散見作品中之精品。
「意會前賢吾不孤,風香卷廉繞畫書」,在春日的和風中寫下這么多,當作是對黃師的紀念罷!

㈡ 沈從文:我看過許多雲,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最好年齡的人

   

最早聽聞沈從文的名字,是在讀《邊城》時候,只不過很快便拋下了,所以並不深刻。而真正說到讓我難忘的,還是在雲南的三年經歷。

那是歷史系新生開學的第一節課,雲南民族史的教授再次提到了這個頗為熟悉的名字。他的話題是從一本《雲南看雲集》開始的。我後來才知道那是沈先生於雲南時寫的一本思考人生之書,名為看雲,實則看的是人生百態。

而說到昆明城中的雲彩,其實倒也沒什麼異於別地。不過有一點兒我倒是要說出的。在雲南東南部的文山市,尤其是晴天的夜晚,天空一直是紫色的。雨天則要大打折扣。不知道沈先生可曾去瞧過沒有,如果沒有,那當真是一大缺憾。而我因此也常常在三年中無數次抬頭望天,想起沈先生的《看雲集》,想起《邊城》中的翠翠,想起那個被正牌教授嘲諷的沈從文。也許就在那個時候,我從心底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特立獨行的鄉下人。

餓死事小,文學事大

像許多熱血沸騰的青年一樣,一個酷愛讀書的人若是一旦有了理想,他就會在這條路上義無反顧地橫沖直撞。即便是撞了南牆也不肯回頭。沈從文就是這樣一個青年,而且是最執拗、最赤誠的其中之一。

1923年,21歲的沈從文在朋友的陪伴下從湘西奔赴北京,本意是為了讀書。但是我們知道,北京那種地方,即便在一百年前,對一個鄉下人來講也是遙不可攀。沈從文雖不能說完全是草根出身,但其實也差不多少。從這個青年求學的經歷來看,甚至要比一些貧困戶孩子還慘!

剛到北京時,他打算考取北大本科生。但是對於一個少年時期常常逃學到集市上的學生來說,這也忒難了。從文不甘心,又沒有辦法,只能先找地兒住下,接著再謀出路。

他住在一個窄小又發霉的小出租屋裡。每日的生活除了一日兩餐,後來甚至慢慢淪為一餐。從未想過買什麼衣服,更別說奢侈品。唯一的開銷可能就是買書了。每日啃兩個冷饅頭,喝一碗白開水,權當作一天的補充。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沉醉於圖書館中,讀著契科夫的小說集。

冬天到了,隨著腦海里的作品逐漸豐富。從文開始產生了想靠手中一支筆換幾個饅頭的念頭。他經常坐在床上寫到半夜,然後精疲力盡地倒下。等到第二天將稿子認真地修改謄寫一遍,滿懷希冀地到郵局寄出去。不過很快,這份希冀就被沉重的現實打破了。他的一封封稿子,不是被編輯遺忘,就是快速地丟進了垃圾桶。這種打擊身為作者的我很能感同身受。曾幾何時,我也想通過稿子賺取一點兒生活費。然而在一百多次的退稿之後,我終於徹底覺悟:想要靠稿費生存,那麼在我餓死的前一刻,它也不會給我伸來一隻救援的手。

沈從文餓得想喊又沒力氣,想寫點東西,鼻血又流了下來。他用廢紙擦去鼻血,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拿起筆來寫信。這是一封寫給郁達夫先生的信。他知道郁達夫熱心,所以便不顧一切地將自己的悲慘經歷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一並告訴了這位文壇前輩。郁達夫深深地為其觸動,收到信便忙來找他。

當一個面目清癯、圍著灰色圍巾的男人出現在門口時,沈從文立馬意識到他就是郁達夫。郁達夫看著眼前這一幕,似乎比書信中的描述還要凄慘。屋裡又潮又暗,沒有火爐,這個小青年靠一件單衣蜷縮著,鼻子上的血跡還歷歷在目。

「您,請坐。」沈從文激動地說,不自覺地想要站起來。郁達夫組織了他,將自己的圍巾披到這個身體僵硬的年輕人身上。兩人開始攀談起來。過了一會兒,郁達夫帶他來到餐館,叫了幾個肉菜,幾張餡餅。從文狼吞虎咽過後,郁先生付了賬,又將找回的三元三角錢塞給了他。他攥著錢,心中如夏日的太陽般溫暖。

進軍文壇,嶄露頭角

郁達夫不僅請沈從文吃了飯,給了他生活費,還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這篇公開狀,要我說,其中的某些說法放在今天也並不為過。沈從文讀完這封公開信,從表面的諷喻領會到內在的期許。是啊,他只有這一條路了,要麼死去,要麼活著。既然已經到了這種境況,為何不借著郁先生給的這點生活費,在寫點東西呢?

這一次,因為有了郁達夫的推薦,沈從文的兩篇文章《公寓中》和《一封未曾付郵的信》,很快就發表在了《晨報副鐫》。這對於一個在創作上無比熱情而又屢戰屢敗的青年來說,無疑是治療窮病最好的良葯。這位被包裹在困境中很久的人,因為這點兒理想的火花,整個生命開始燃燒起來。沈從文做到了,自此正式踏上創作之路。

隨著發表的文章屢次見於報刊,從文結識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與他一生有著巨大牽絆的就是丁玲。丁玲是和張愛玲一樣的才女,也是一位熱衷革命的先鋒派。她與沈從文最初的友誼始於文學,最後的訣別緣於政見。

在三十年代的時候,丁玲、胡也頻、沈從文,是極要好的朋友。丁玲本來對蔣介石屠殺共產黨人就心生怒火,看見沈從文的文章一篇篇發在報刊上,自己也終於動起筆來。她用來幾天時間,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夢珂》。因為受到葉聖陶先生的賞識,這篇小說發表在《小說月報》上。這讓丁玲揚名的同時收獲了很大自信。接著,她那一篇篇帶有強烈革命色彩的文字也就順利誕生了。

幾年後,三人湊錢在上海辦起了期刊。沈從文個人的創作也達到了一個高峰,每年發表四十多篇。這樣的生活本來很有盼頭,可是很快就因政治環境而被迫停刊,不僅沒賺到錢,還背負了巨額債務。從文心裡是苦的,生活彷彿見不得他一點兒好,可是又不知該有何出路?這時,徐志摩向他伸出了援手。

小學畢業的「大學老師

幾年前的一天,沈從文有幸參加了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婚禮。主角是天才詩人徐志摩、和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陸小曼。除了男女雙方的身份特殊外,這次到場的嘉賓也皆是學術界大佬。胡適作為這場婚禮的主持人,梁啟超是證婚人。

從文之前並未見過梁先生在公開場合講話,因此很是興奮。但過一會兒,只聽他用莊重的聲音站在主席台上說道:「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你們兩個都是過來人,離婚過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後痛自悔悟,重新做人!願你們這次是最後一次結婚!」

徐志摩是百年一見的奇才,梁先生很喜歡他,但該批評時也是毫不留情。徐志摩忙說自己一定會改變的,還望老師放心。而關於他的那句箴言,又有多少人經常掛在嘴邊:「我將在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這話梁先生聽了實在想吐。徐志摩是一個有才情的人,但是脫離了現實,沉溺虛幻。愛情和婚姻是兩碼事。若徐志摩一生只追尋愛戀而不結婚,那對他該何其幸運。

就在沈從文的生活難以為繼時,徐志摩給胡適寫信,推薦他去上海公學教書。這事是胡適一手操辦的。沈從文這個小學畢業的「學生」,也順利成為了大學老師。

這天,教室里坐滿了黑壓壓的人,他們都是來好奇這位新老師講課的。沈從文既不拿教案,也不帶教材,本來已經積蓄成汪洋的湖水,在此刻卻一滴也倒不出。他緊張至極,在黑板上寫下一句話:請等我五分鍾。五分鍾後,他還是說不出半個字,這時身前的一位女學生提醒了他。他鼓起勇氣,沒講幾個字便下課了。

這一節課究竟上得怎樣,已經沒有談論的必要。因為凡是做過教師的人,大都有過類似經歷。我們要說的是那個提醒他的女生。她不是別人,正是從文後來為之痴狂的女主——張兆和。

只愛過一個最好年齡的人

一天,沈從文來向胡適辭職,胡適問:「不是幹得好好的嗎?學生們都很愛戴你。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從文說:「適之先生,你愛過一個女人嗎?」胡適在心裡笑道:「一個?你也太小瞧我了。」接著便問他具體問題所在。沈從文交待了自己追求張兆和的事。胡適說:「這個女生是不好追。但只要解決了家庭問題,再從她的身上入手,就不會有什麼問題。當然,家庭這一塊兒可以交由我去解決。她們家是名門望族,鄙人也是有幾分薄面的。」沈從連連道謝。

幾月後,張兆和拿著沈從文寫給她的情書來到了校長辦公室。

「我現在苦惱地要死……沈老師說如果追求不到我就只有去死。我不喜歡他,也不願和他的死有任何聯系。」張兆和委屈地說。

胡適安慰道:「你放心,既然你不喜歡,我會勸他慢慢接受這件事。不過說心裡話,沈老師是位天才作家,當下恐怕沒有幾個人比得了。我勸你還是試著去了解下他。」

「沈老師是很優秀,我也很高興和他做朋友,但我怕他會繼續誤解下去。」張兆和語氣堅決地說。

「既然如此,就給他寫信,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張兆和一直沒有給沈老師寫信。而沈從文卻一直不厭其煩地隔三差五寄出幾封厚重的信,張同學收到後也不回復。幾年後,沈老師在青島大學教書,突然收到張兆和的一封信。打開一看,是一篇小說的稿子,請他代為修改。沈老師認真修改完畢,發表在雜志上。署名三三。

後來我讀到他一篇以《三三》命名的小說,方才知曉,原來他筆下那個活蹦亂跳、天真無邪的小丫頭,就是對張兆和的暗喻呀。

張兆和看見自己的小說被修改後發表,給沈老師來了封感謝信。沈老師趁熱打鐵說:「那我能去你家玩嗎?」張兆和說:「腿長在你身上,你想去哪裡誰能攔得住你?」

天哪!千年冰山終於融化了!沈老師的心情相信每一位表白成功的男子都能洞察。他激動地雙手握拳,跪在地上,熱淚從兩頰流了下來。

到蘇州張家拜訪之後,沈從文得到了三三老爹的認可。她的姊姊們更是歡喜得不行。好像不是剛剛結識的妹夫,而是闊別多年的親兄弟。沈從文在經過張老爹的法眼後,終於與三三訂婚。

幾年後,張兆和問他:「為什麼那麼多好看的女人你不去麻煩,卻老纏住我。我又並不是什麼美人,很平凡,老實而不調皮罷了。」

沈從文發表了一下自己對美的看法,許久過後,深情地說:「我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許多形狀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邊城》中那幅畫絕美山水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故事就這樣簡簡單單地開始了。

多麼爛漫的人兒啊!多麼溫馨的小山城。就如後來沈從文在給張兆和的信中說的:「正因為它同都市相隔絕,一切極樸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態度皆有點原人意味。」對翠翠的描寫,簡直猶如神來之筆。他說: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因為甚是喜愛,這話我後來也仿照過。那大抵是一篇寫景的文字。其中有一句是:在如此的美色面前,任何近視的眼鏡都會變得清晰。這話沈老師比起來,可謂平淡至極。

他將所有的天真爛漫,所有的人性美好,都寄託在了翠翠身上。可是她畢竟是個少女,早晚會陷入到愛情里。當她陷入到愛河時,面對的卻是兩個有著血緣親情的追求者。也許她的心中所向一直都是明確的,然而卻陰錯陽差地傷害了兩位追求者。天保不幸遇難,儺送離家出走,老船夫也在遺恨中去世。只剩下翠翠和黃狗,守著破舊的白塔。

在小說的結尾,沈從文說:「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我記得第一次讀完這篇小說時曾說了句略為粗俗的話:「全文平平淡淡、節奏慢慢,甚至劇情『做作』,無大亮點,然而最後一句一出,果然,你大爺還是你大爺!」這句話不足以作為這篇經典之作的評語。然而時至今日,我還能夠清晰記得,足見當時那幅青山綠水已經深深鐫刻在了我的腦海里。

教出了一位天才學生 

在昆明漫遊的時候,走進當年西南聯大的舊址,我經常幻想:若是那些教授都還在該多好呀!要是能聽他們上一節課,受益該是伴隨終生的。當時沈從文等人就在土牆茅屋裡上課。這里,幾乎薈萃了當時中國所有的精英。可是如此一來,沈從文的身位就顯得低下了。

公開批評的第一人當屬劉文典。劉文典是同盟會老成員,又曾是清華大學文學系主任,學貫中西,通曉多國語言,對古代文學研究甚深。而最令人傾佩的,則是他「一半莊子」的稱號。他曾說:「全世界讀懂《莊子》的有兩人,一個是莊子本人,半個是世間所有研究《莊子》的人,另半個就是我!」這話連陳寅恪先生聽了也頗為贊成。可見,大師的稱號他是擔當得起的。但作為老師,對同行的批評卻也毫不留情。

他曾在開會時說:「陳寅恪該拿四百塊錢,我該拿四十塊,朱自清該拿四塊。沈從文給他四毛都嫌多了。」從文無語。

後來,有一次日軍投彈,警報一響,師生們紛紛跑向防空洞。沈從文慌亂中與劉先生擦肩而過,聽他呵斥道:「你跑什麼?我跑是為了保護國粹。學生跑是為了保留下一代。你本來就是該死的,為什麼要跑呢?」從文再次無語。

其實,劉文典作為沈從文的老師,要說看不起他是因為學歷,我看未必。就和梁啟超批評徐志摩因太過浮躁而沒有學術成果一樣,劉老師批評沈學生,可能第一是他不熱心政治,第二愛寫些白話小說。而沈從文教的不是別的,正是小說的技法。這在劉老師看來幾乎是沒什麼用。不過劉先生若是能夠看到他對服飾史的研究,會不會改變看法呢?

說完了沈從文的這位老師,也該說說沈從文這位老師了。沈從文教授小說寫作,不是毫無成績,一不小心就教出了另一位天才。他就是中國近代最後一位大師——汪曾祺。

汪曾祺上課時不怎麼發言,等到下課時,沈老師要走了,又忙追了上來,遞給他一沓紙。沈從文攤開一看,原來是篇小說,不由地喜出望外。兩人開始忘卻時間地談論起來。等到修改完了,沈老師振奮地說:「以後寫小說就這樣貼著人物寫。無論是環境還是行動,都要從人物的性格、思維出發。這樣寫出的不僅自然,還很有風味兒。」汪曾祺潛心練筆,發表了不少好作品。

大師擱筆,研究服飾

新中國成立後,在文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背景下,這位老作家卻擱筆了。他在博物館從事打雜,並開始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等到1973年,多次死裡逃生後,沈從文終於完成了《中國服飾史研究》,這是他學術成就的代表,但幾經輾轉,直到1979年才得以出版。

全書二十五萬字,700幅圖像,無疑是現在影視劇中服裝設計師的必讀書。而說到電視劇,最為經典的87版《紅樓夢》,其中的人物服飾,便來自於沈先生的考證。這時他已經是八十三歲的高齡了,還擔任劇組顧問,和曹禺、周汝昌等人名登銀屏。觀眾偶然間發現,除了激動感慨,更多的則是感動。

而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國務院給他發放了津貼:享受部長級待遇,工資提升到三百,出門有專車接送。可對一個垂垂將逝的老人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一天,他心愛的學生汪曾祺來探望,沈從文淡淡地說出一句:「我對這個世界沒什麼好說的。」

到底是失望還是喜悅呢?我覺得都不是。這樣一位熱衷於自己所從事業的人,周圍的環境對他已經沒有意義。而他的生命,也直到心血耗盡,才能夠回歸塵土。

1988年5月10日,一代作家沈從文離世。他的妻子在那些來哀悼的平凡之人面前,輕輕說道:「別哭,他不喜歡人哭。」可是,當至親朋友稍微提一點過去的往事時,她便又忍不住淚流滿面。這樣的人是赤誠的,亦無比深情!

接著,一連幾年,都不停有人寫文字記念沈從文。這些文字大多是真誠的。而他的孀妻,則在墓前的石頭上刻了四句話: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合在一起便是四個字——從文讓人!

我不知該稱呼他為大師,還是一個普通的湘西鄉下人。但是「翠翠」這個名字,註定是我徜徉於湘西山水中最難以忘懷的那個人!

作者簡介:黛珂。熱愛生命,熱愛文學,熱愛詩詞。一個清純樸素的文藝青年;一個難以自拔的紅迷;一個性空靈的古詩詞作者!

㈢ 怎麼看待5月12日張雪峰在青島大學演講被潑鯡魚罐頭

其實這種公開的演講,連人帶狗都能參加,各院學生都有,本身不能分辨搞事情的是不是學生。但是一般處理的慣例,只要那人不能明顯看出是中老年人,基本定性為本校學生,大學生在缺少社會經驗的情況下,也會被帶到溝里。

張雪峰老師,應該算一名合格又稱職的人民教師的,面對別人的不尊敬,甚至惡意的舉動,依然完成了自己的講課,這樣智慧又大度的心懷,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熱點內容
大學生住宿申請書 發布:2025-09-23 19:13:31 瀏覽:331
竇思雨大學生 發布:2025-09-23 18:58:06 瀏覽:495
蘇州大學歸教授 發布:2025-09-23 18:39:07 瀏覽:483
重慶大學博士生陳 發布:2025-09-23 18:35:01 瀏覽:836
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的老師 發布:2025-09-23 18:32:45 瀏覽:918
上海海事大學鄭教授 發布:2025-09-23 18:27:34 瀏覽:29
如何查到大學老師的課表 發布:2025-09-23 18:22:56 瀏覽:264
大學生如何預防艾滋病 發布:2025-09-23 18:15:13 瀏覽:83
青島大學講課教授 發布:2025-09-23 17:51:40 瀏覽:136
大學生道德理想 發布:2025-09-23 17:38:59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