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教授內蒙古農業大學
❶ 植物生理學報的編委會
主編 何祖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顧問 張景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副主編(以姓名漢語拼音排序)
蔣躍明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宋純鵬教授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張建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
周兆康(專職)編審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編委(以姓名漢語拼音為序)
曹曉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儲成才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崔素娟 河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董漢松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杜林方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范六民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馮玉龍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高輝遠 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龔繼明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龔明 雲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韓發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何龍飛 廣西大學農學院
黃繼榮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黃劍華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黃榮峰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植物生物技術研究室
蔣德安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蒯本科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李春儉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李德全 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李來庚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李樂攻 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李玲 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李唯 甘肅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李玉花 東北林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梁宗鎖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劉寶 東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劉棟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婁永根 浙江大學昆蟲科學研究所
盧山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孟慶偉 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米華玲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漆小泉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戎均康 浙江農林大學農業與食品科學學院
沈振國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施衛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田惠橋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王寶山 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王寧寧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王學臣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
王勇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王忠 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夏光敏 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向成斌 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蕭浪濤 湖南農業大學植物激素與生長發育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楊仲南 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姚泉洪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喻景權 浙江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張大兵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張富春 新疆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張立軍 沈陽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
張立新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張少英 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
章文華 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趙德剛 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趙潔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鄭紹建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周雪平 浙江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編輯
李潔李殷吳佳周兆康
❷ 本科生教育
一、日常教學運行
(一)教學工作平穩有序
2012年全年開設課程總門數為1022門,其中春季學期474門,秋季學期548門。主講教師總人數為1108人,其中春季學期544人,秋季學期564人。教授授課250門,副教授授課494門,教授承擔本科課程占總課程數的24.46%。各學院為本科生上課的教授(60歲以下)為163人,佔60歲以下教授總數的95.88%。
在考試管理工作中,順利完成了各項考試安排,嚴格執行考試標准,嚴肅考風考紀,努力促進良好學風形成。
(二)學籍管理服務到位
截至2012年10月,共有在校本科生8395名。完成了2146名學生的電子注冊、2046名畢業生的審核、證書發放和注冊工作。411名學生獲得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段豐娟獲得北京市教委2012年度學籍學歷管理先進個人。
二、教學建設與改革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建設為龍頭,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內涵建設。在特色專業、精品課程、教學團隊、教學名師與精品教材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明確重點目標,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資助經費1000萬元。
(一)專業建設
2012年,學校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完成了本科新舊專業的對照整理工作,整理後學校共有49個本科專業。以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建設為契機,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專業綜合改革。石油工程、安全工程、測繪工程和土地資源管理等4個專業獲得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石油工程、安全工程和測繪工程等3個專業獲得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支持,材料科學與工程、地球物理學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3個專業獲得了校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支持。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效期延長申請,這對於提高學校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校本科教育與國際工程教育接軌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材建設
學校積極進行教材建設,制定了教材建設管理辦法等綱領性文件,對教材管理、編寫、選用、評選等做出規定,從制度上保證了教材建設的有序進行和順利開展。2012年,學校共資助出版12本教材;立項8本教材;《基礎礦床學》(薛春紀)和《結晶學與礦物學》(李勝榮)2本教材獲得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
(三)課程建設
制定精品課程建設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走近地球》(顏丹平、程捷主講)和《玉雕與玉器》(郭穎、余曉艷主講)2門課程獲得教育部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第二批建設選題名單。
(四)教師教學能力建設
2012年,學校啟動首屆校級教學名師的評選,共評選出許虹、周訓和黃文輝等3名校級教學名師;推薦許虹和周訓2名教師參加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的評選,其中許虹獲得第八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稱號。與教學名師培養體系相銜接的新教師教學上崗培訓、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得到進一步深化。圓滿完成了第十二屆新教師上崗培訓活動,共有23名教師順利結業;根據新教師的培訓體會,編輯完成了第十二屆《新教師教學上崗培訓心得體會匯編》。啟動第十三屆新教師上崗培訓活動,共有27名教師參加本期培訓。22名從各學院(部)脫穎而出的青年教師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其中一等獎1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6人。
(五)教學研究與改革
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教改項目的立項和教學成果的培育,「以立項促改革,以教改促成果」。2012年,學校共資助校級教改重點項目9項,一般項目36項,名師配套項目6項;在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中,共有3個專業綜合改革項目、5個教改項目、5個精品教材項目、2個教學名師項目、1個基地建設項目獲得支持。組織評選了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5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20項。
三、實踐教學
(一)實踐教學平台
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實驗室,學校不斷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完善實習經費管理辦法,為實踐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雲南有色資源集團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雲南有色資源集團、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獲國家級工程實踐中心建設項目。
(二)校外實習
校外實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學校每年集中安排低年級本科學生的校外實習任務。2012年,學校共有1272名學生赴北戴河進行地質認識實習,1070名學生赴周口店進行地質教學實習,另外還接待了青海大學80餘名師生和內蒙古農業大學30餘名師生在周口店的地質實習。學校長期以來依託自身優勢資源強化國際合作,跨境地質實習逐步形成規模,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2012年,學校共安排33名學生赴韓國、越南、納米比亞和中國台灣等地進行跨境地質實習和交流,同時接待了40餘名來自韓國、越南、納米比亞、俄羅斯和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學校交流並在北京周邊進行地質實習。
(三)學科競賽
為進一步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校持續加大對學科競賽的關注與投入。截至2012年12月16日,學校本科學生參加校級以上學科競賽26項,共獲校級以上獎勵(不含校級)187項。在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中,學校共獲得3個單項一等獎,並獲團體一等獎。
(四)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學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的開展,投入專項經費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校整合優勢資源建設了7個校內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平台。2012年,共立項支持創新創業訓練項目357項,其中國家級150項,北京市級22項,校級185項,經費總額達237.35萬元。參加項目的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1篇。創新實驗項目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改革,加強了對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五)畢業設計(論文)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大學四年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2012年,參加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應屆學生為1960人。畢業設計(論文)選題來自科研、教育、生產等方面,所佔比例分別為61.5%、9.1%和10.6%。指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師共507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指導教師比例為65.9%。在優秀學士學位論文評選中,共遴選出校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8篇。
四、教學質量監控
(一)教學質量監控
2012年,學校堅持執行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的期中教學質量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與院(部)溝通,在分析各院(部)檢查總結報告的基礎上,發出學期檢查通報,做到有安排、有總結、有提高。嚴格執行領導幹部聽課制度和學校、院(部)和教研室三級聽課制度,為教學管理部門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教學信息。
(二)教學督導工作
為了加強課堂教學工作,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根據本科教學督導組的職責和2012年度督導組的工作要點,全體督導員按既定分工范圍,以隨堂聽課為主,參與了各院(部)與本科教學相關的多項活動,累計聽課130多人次,抽查審核畢業論文130餘份,參加多次新教師培訓活動,發現和解決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與有關院(部)、教研室交換反映相關意見或建議,對教學質量的提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系列評優
為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學校組織完成2012年本科教學系列評優工作,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能源學院和珠寶學院3個學院獲得本科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獎;30名教師獲得「本科教學優秀獎」,其中一等獎8人,二等獎11人,三等獎11人。匯總3個先進管理單位的經驗總結和8名「本科教學優秀獎」一等獎獲得者的工作體會,編輯了《教學系列評優先進事跡匯編(十二)》。
(四)學生評教
在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學校更加註重學生評教對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意義。2012年組織全校本科生對2012年春季學期和2012年秋季學期全體上課教師進行了網上評價,累計參評學生140604餘人次,學生參評率達到95.75%。根據學生評教數據以及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語進行整理分析,完成了2012年春季學期和2012年秋季學期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對暑期189名教師的實習、實驗課教學進行質量評價,完成了《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結果》。評價結果及時反饋至學院和教師本人,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
(五)基礎資料收集
學校重視基礎資料的收集和編輯工作,堅持翔實、客觀地記錄本科教學工作的基本情況和教學研究與改革成果。完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教學基礎資料匯編》;完成並上報市教委《北京地區本科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狀態核心數據採集表》和《北京高等學校教育質量分析報告》;完成並上報教育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五、附錄
表1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新舊專業整理審核匯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中國地質大學年鑒.2013·北京
註:1.專業代碼後帶「W」的表示目錄外專業;
2.專業代碼後帶「Y」的表示引導性專業;
3.專業代碼後帶「*」的表示目錄內需一般控制設置的專業。
數據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關於報送現設本科專業整理結果的函》(中地大京函字〔2012〕123號)。
表2 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招生專業
續表
續表
註:1.專業代碼後帶「W」的表示目錄外專業;
2.專業代碼後帶「Y」的表示引導性專業;
3.專業代碼後帶「*」的表示目錄內需一般控制設置的專業。
表3 2012年全年開課情況
續表
表4 2012年在校生統計
續表
註: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5 2012年應屆本科生畢業、學位授予情況
續表
註: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6 2012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數據來源:《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科專業名單的通知》(教高廳函〔2012〕7號)。
表7 2012年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批准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號)。
表8 2012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情況
數據來源:《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2011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結論及有效期延長申請審核結論的通知》(教高廳函〔2012〕5號)。
表9 2012年正式出版教材匯總表
表10 2012年教材立項匯總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評審結果的通知》(教發〔2012〕29號),表中註明「*」的項目為自籌經費項目。
表11 2012年國家級規劃教材匯總表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印發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1號)。
表12 2012年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選題名單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第二批建設選題名單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91號)。
表13 2012年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名單
數據來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公布第八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京教高2012〕14號)。
表14 2012年校級教學名師獎名單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校級教學名師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中地大京發〔2012〕71號)。
表15 2012年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名單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表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教師和單位的決定》(中地大京發〔2012〕104號)。
表16 2012年校級教改項目
續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評審結果的通知》(教發〔2012〕29號),表中註明「*」的項目為自籌經費項目。
表17 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
續表
續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中地大京發〔2012〕89號。
表18 2012年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明細表
表19 2012年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開展「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11〕7號)及《教育部關於批准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號)。
表20 2012年國家級工程實踐中心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等部門關於建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通知》(教高〔2012〕8號)文件。
❸ 內蒙古農業大學的英語專業有哪些
內蒙古農業大學的英語專業有英語、高級英語、報刊選讀、英語寫作等。
在這里有英語專業課程,可以比較系統的學習英語,它的主要課程包括英語、高級英語、報刊選讀、視聽、口語、聽力、泛讀、英語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語言學概論、英美文學、英美文化、科技英語等課程。
業務培養目標及要求: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文化知識並能熟練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要求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前沿和發展動態,掌握現代生物科學知識和技術,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較強的科技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
內蒙古農業大學由原內蒙古農牧學院和內蒙古林學院於1999年合並組建而成,是一所以農林為主,以草原畜牧業為重點的辦學特色,具有農、工、理、經、管、文、法、藝等8個學科門類的多科性大學,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的人才培養體系。
現設動物科學學院等22個院部(含職業技術學院)。2001年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的大學,2012年成為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2013年進入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支持院校行列。
❹ 2010年河北省高考考了理工425分報哪所專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好的
河北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建於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是我國建校最早的高等農業院校之一,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河北省重點建設的示範性大學之一。
中文名: 河北農業大學
簡稱: 河北農大
創辦時間: 1902
類別: 公立大學
目錄[隱藏]
■基本資料
■學校概況■歷史悠久,歷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基礎條件良好。
■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注重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改革。
■科研實力強勁,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學科優勢明顯,新興與傳統學科交融。
■辦學特色鮮明,學風嚴謹朴實。
■院系設置
■主要科研機構
■學科建設■基本資料
■學校概況 ■歷史悠久,歷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基礎條件良好。
■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注重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改革。
■科研實力強勁,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學科優勢明顯,新興與傳統學科交融。
■辦學特色鮮明,學風嚴謹朴實。
■院系設置
■主要科研機構
■學科建設
[編輯本段]■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河北農業大學 中文簡稱:河北農大 英文名稱: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建校時間:1902年 辦學層次:河北省省屬重點骨幹大學 辦學性質:公辦,普通高等學校,具有授予學士、碩士、專業碩士、博士、博士後等多層次學位授予權
[編輯本段]■學校概況
河北農業大學位於古城保定,是河北省重點骨幹大學,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學校風景秀麗,環境幽雅,建築樓群鱗次櫛比,是陶冶情操、求學、授業的理想之地。
■歷史悠久,歷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學校創建於1902年(清光緒28年),是我國成立最早的高等農業院校之一,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先後經歷了直隸農務學堂、直隸高等農業學堂、河北省立農學院、河北農業大學等歷史時期。上世紀50年代,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學校的森林系整建制調整到北京,參與組建了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畜牧獸醫系整建制調整到內蒙古,參與組建了內蒙古農牧學院(現內蒙古農業大學),農田水利系整建制調整到武漢,參與組建了武漢水利水電學院(現與武漢大學合並)。學校長期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進入新時期,1986年和1996年兩次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宣傳學習河北農業大學的高潮。
■基礎條件良好。
校園佔地19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5萬余平方米。附屬實驗農場330餘公頃、林場2700餘公頃。學校圖書館藏書170萬余冊;儀器設備值2億元;學校先後與邢台、承德、石家莊等簽訂了市校科技戰略合作協議,與省內十幾個縣級政府簽訂校縣合作協議,與國內多家知名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發展。
■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學校在校教職工3000餘名,教授及相應職稱人員321人,副教授及相應職稱人員621人,博士生導師129人,碩士生導師476人。學校先後有38名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3人;1人被評為國家教學名師;1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範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師7人;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14人;河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9人。
■注重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改革。
全面實施311人才培養模式和學分制,著力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社會適應性與競爭力不斷增強。近年來,本、專科畢業生就業率均超過90%,考研率超過20%,位居省屬高校前列。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類型齊全,數量位居河北省高校前列。學校先後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49門;有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團隊。學校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7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69項,其中一等獎13項、二等獎31項。在教育部組織的2002-2004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河北省有5個學科進入全國前十名,河北農業大學佔有其中四個。
■科研實力強勁,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學校有河北省高校唯一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北方山區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基地、試驗站),18個省級科研機構。科研工作堅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以高水平和實用型的科研成果為農業現代化服務。「十五」以來,承擔國家「863」課題、「973」專題、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課題等各級各類項目2629項,鑒定科技成果293項,其中220多項達國際先進水平;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18項,其中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河北省省長特別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23項。科研項目獲獎等級、數量和獲獎率連續八年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學科優勢明顯,新興與傳統學科交融。
學校以生命類學科為優勢,農、理、工、文、法、經、管等多學科相結合。學校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農業部重點學科,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4個河北省強勢特色學科,13個省級重點學科。學校擁有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8個博士點、65個碩士點,79個本科專業,涵蓋了農學、工學、管理學、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七大門類。其中農林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點是河北省第一個管理類博士點,會計與資產評估學科是財政部重點建設學科。學校建有建設部「北方村鎮建設人才培訓中心」、財政部「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培訓基地」。
■辦學特色鮮明,學風嚴謹朴實。
在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秉承「非實習不能得真諦,非試驗不能探精微」的辦學原則,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重視實踐教學,突出學生創新和技能培養,所開創的「太行山道路」辦學模式享譽全國,辦學特色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務院和多部委的多次好評。辦學一百多年來,數以十萬計的河北農業大學畢業生在我國各條戰線上為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成為院士、知名專家、技術骨幹、企業家和領導幹部。 ■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校與16所國外高校建立了學術交流和校際合作關系,2001年開始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與荷蘭應用科技大學簽訂了學生交流和雙學士學位項目的合作協議。學校通過「援外技術培訓班」已培訓發展中國家學員158名。河北農業大學是河北省唯一一所參加中國國際交流中心「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的高校,是全國第一批與Cisco公司簽署辦學協議的100所高校之一。 學校從2000年以來連續五次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文明單位」;1998年,學校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教育部黨組授予「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普通高校」; 2001年,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08年,學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授予「第四屆全國精神文明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編輯本段]■院系設置
農學院 林學院 園林與旅遊學院 動物科技學院 城鄉建設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 經濟貿易學院 商學院 園藝學院 植物保護學院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食品科技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人文學院 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 職業技術學院 現代科技學院 藝術學院 海洋學院 中獸醫學院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成人教育學院 農村發展學院 國土資源學院 研究生學院 長城汽車學院河北醫科大學、河北醫科大學坐落在華北平原、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是由河北醫學院、河北中醫學院、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於1995年合並組建的。其中原河北醫學院建校最早,前身是1894年清政府批准建立的北洋醫學堂。原河北中醫學院、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也都有近四十多年的辦學歷史。 目前河北醫科大學已成為集西醫、中醫、葯學等學科專業為一體的綜合性醫科大學。現設有16個學院、14個本科專業,其中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專業招收七年制本碩連讀學生。建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生物學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6個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40個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全日制在校生11800人,還招收了50多名韓國、日本等國的留學生,並取得了招收台、港、澳學生的資格。
[編輯本段]師資力量
全校系統共有教職員工7100餘人,專業技術人員中正高職441人,副高職1134人。校區現有職工1781人,專任教師765人,其中教授173人,副教授231人。在所有教師中,博士生導師81人,碩士生導師85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兩院院士後備人選2名,燕趙學者1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112人,省管優秀專家13人,有突出貢獻的國家和省級中青年專家67人,國家和省級優秀教師21人,有40餘人擔任國家級專業學會的常務理事和理事。
[編輯本段]辦學設施
河北醫科大學具有完善的辦學條件。全校佔地面積75.4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7.6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26.58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4342萬元,圖書館藏紙質圖書88.1萬冊,電子圖書82萬冊;有6所省級醫院為直屬附屬醫院,開設病床4000張,其中四所醫院為「三級甲等醫院」,另有16所非隸屬附屬醫院,60餘所教學醫院和實習基地。 河北醫科大學不僅是河北省的醫學教育、醫療中心,也是河北省的醫學研究中心。設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9個省級重點學科、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1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8個省級研究所,年承擔科研課題250餘項。此外還承辦編輯出版了國家級及省級9種學術刊物。華北煤炭醫學院、華北煤炭醫學院位於燕山腳下、渤海之濱的冀東工業重鎮——河北省唐山市,為原國家部屬本科高等醫學院校。學院的前身為開灤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創辦於1926年,解放後改建為開灤醫學專科學校,196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唐山煤礦醫學院,招收醫學本科生,1984年更名為華北煤炭醫學院,1998年8月,我院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辦學體制,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目前已形成多層次、多科類、多種形式的辦學體系。 學院共有教職工1753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160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426人。他們中有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省、部級勞動模範、省部級「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選。有25人榮獲國家「政府特殊津貼」。近年來獲國家、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42項,國家專利15項,國家自然基金14項。在煤炭職業病防治及創傷救治等領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 學院佔地面積50.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5萬平方米。全院現有68個學科教研室和1個中心實驗室,7個二級實驗室。學院設有臨床醫學系、預防醫學系、口腔醫學系、護理學系、葯學系、管理學系、生物科學系、心理學系、中醫學系、法律系、外國語言文學系、基礎醫學部、體育部、社科部等14個教學系部,設有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學、護理學、葯學、葯物制劑、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麻醉學、應用心理學、生物技術、康復治療學、英語、法學、衛生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療美容技術、醫用電子儀器與維修、家政服務等26個專業及方向。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等10個二級學科有碩士學位授予權。預防醫學專業為教育部重點保護專業,職業衛生與安全實驗室為部級重點實驗室,骨外科學為省級重點學科。學院有附屬醫院6所,教學和實習醫院43所。設有創傷、醫葯、預防醫學、計劃生育、腎病五個研究所和醫學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學院主辦的《中國綜合臨床》、《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中國煤炭工業醫學》、《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健康心理學》等雜志在全國公開發行。學院圖書館現有藏書56萬余冊。 2010.05.0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發函[2010]75號,華北煤炭醫學院將和河北理工大學合並,合並後的校名為河北聯合大學,同時撤銷華北煤炭醫學院的建制。承德醫學院、承德醫學院創建於1945年9月,前身是冀東軍區衛生學校,劉韶九為首任校長;1947年9月與冀察熱遼軍醫學校合並為冀察熱遼醫科專門學校;1948年1月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第四分校,醫學教育學家馬旭為教育長;1949年3月學校遷至原熱河省會——承德市,5月更名為熱河醫學院;1956年熱河省建制撤銷,學校劃歸河北省政府領導,1958年更名為承德高等醫學專科學校;1982年11月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本科院校,定名為承德醫學院。1996年6月學校首批通過原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院校合格評估。 2001年6月,經河北省政府批准,原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特產蠶桑研究所並入 承德醫學院。2003年9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6年10月學校開始招收留學生。
[編輯本段]規模
學院坐落在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承德市區,與風光旖旎的避暑山莊和恢宏壯承德醫學院行政樓觀的外八廟毗鄰。這里山清水秀,交通便捷,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是理想的治學修身之地。校園佔地 1500 畝,教職工 1800 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 200 餘人,省部級以上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享受政府津貼者 10 人,承德市跨世紀科技人才 30 人,還聘請了 30 余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兼職或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學歷層次高、結構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學科研隊伍。
[編輯本段]專業設置
學院現有在校生 6200 餘人,設有臨床醫學、中醫學、護理學、心理學、中葯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六個系。本科專業設有臨床醫學、中醫學、護理學、英語護理學、醫學影像學、麻醉學、中葯學、康復治療學、中西醫臨床醫學、應用心理學十個專業;專科設有臨床醫學、護理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英語護理學、醫學工程學、計算機應用技術七個專業。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和光榮傳統的省屬重點大學。學校起源於1902年創建於北京的順天府學堂和1906年創建於天津的北洋女師范學堂。1996年6月,原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學院與創建於1952年的河北教育學院、創建於1984年的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合並,組建成新的河北師范大學,是我國較早建立、目前規模較大的高等師范院校之一。校友中有老一代革命家鄧穎超、劉清揚、郭隆真、楊秀峰、康士恩、榮高棠等,有學界名人梁漱溟、張申府、湯用彤等,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嚴陸光、郝柏林等,也有許紹發、蔡振華等一批體育界精英。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了18萬余名專業人才。 學校佔地1222.87畝,館藏圖書310萬冊。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3016名,其中專任教師1492人,教授293人,副教授57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省級以上各類優秀專家116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0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646人。在校本、專科生30199人,研究生2788人,成人教育學生21328人。 學校現設21個專業學院,1個獨立學院(匯華學院)。有本科專業8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91個。學科專業覆蓋哲學、法學、經濟學、文學、歷史學、教育學、管理學、理學、工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現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河北省高校強勢特色學科4個、省級重點學科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學校設有河北省職業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學科教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另外,學校還設有全國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河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河北省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河北省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中國教育科研網河北省主節點等機構。 學校科研能力不斷提高。2002年以來,年到位外科研經費快速增長,由2002年的600萬元增長到2007年的3015萬元,新增國家級項目127項(自然科學項目92項,社會科學項目35項)。承擔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國家級項目,如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部轉基因產業化開發項目、國家科技部重大前期研究專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清史纂修工程主體類項目等,部分科研成果居國內領先、國際先進行列。在發揮基礎理論研究優勢的同時,大力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和科技開發,積極推進醫葯中間體開發、小麥新品種的推廣和超細材料的產業化工作。在土地評估與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及開發、燕趙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