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強教授大學教育
⑴ 誰有鄭強教授在重慶大學的演講視頻
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一、生平簡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論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學(當時一年級在貴州永興)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1944年因翻車受傷停學。1945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6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家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過了研究生資格考試,開始在費米的指導下作博士論文研究。
1949年底,在費米的指導下,李政道完成了關於白矮星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物理系一年任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秦惠君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李中清,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歷史教授;次子李中漢,現任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1964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198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把高質量的學生變成高質量人才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顧20世紀科學的發展,楊振寧認為主要成就體現在3個方面:學會了控制電子的行動;發現了研究極小結構的方法;離開了地球引力實現了登月夢想。
展望21世紀,楊振寧認為中國將於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大國。「我這樣說原因有四:一、中國有數不清的絕頂聰明及可塑造性強的年輕一代,這是科技發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重人倫和勤儉的同時,也重視教育,勢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為。三、中國在過去一百年的發展中已經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對近代科學的熱忱。四、中國內地、香港、台灣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
楊振寧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幾年就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從那時就培育和積累了一大批基礎人才。「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的。比如清華大學的生源就不比美國哈佛大學的差,但我們要考慮的是,怎樣把高質量的生源變成高質量的人才。」楊表示有信心隨著經濟的發展、科研條件的改善,繼本世紀的華裔科學家之後,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必將於下個世紀在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本土出生、成長,並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從現在算起,20年足夠」。
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歲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
學院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
發,從那時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
金榜提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血統科學家。在隆重的頒獎
儀式上,他先用漢語然後用英語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說「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
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
的重要性。中國人有句古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這種落後的思想,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害處
。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都傾向於理論研
究而避免實驗工作。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
基礎。特別是物理學,它是從實驗產生的。我希望由於我這
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注意
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
丁肇中祖籍山東省日照縣。1936年1月出生在美國
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母正在美國進行訪問。後來
,丁肇中曾這樣說起過自己的身世。他說:「我在第二次世
界大戰初期出生在一個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組成的家庭里。我
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國,但在他們訪問美國時,我提早
出世。由於這個意外,我成為美國公民。這個突來的小插曲
,卻也影響了我的一生。」他出生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
國。丁觀海教授一家人回國後不久便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
·七事變」,孩提時代的丁肇中,伴隨著兵慌馬亂的歲月。
他回憶這段時日時曾說:「我在出生3個月的時候回到了中
國。由於當時中國的境況,我一直是個難民,不斷地從一個
地方逃到另一個地方……」其父丁觀海先在山東大學執教,
1938年到重慶大學任工程學教授。母親丁雋英任四川教
育學院心理學教授。丁肇中的童年是在中國大陸度過的。起
初就讀於重慶磁器口小學,直至抗戰勝利後,隨父母遷到天
津,勉強念完小學。1948年冬,丁觀海到台灣省台南工
學院教書,並舉家遷至台灣。1956年9月他隻身赴美,
進入密執安大學工學院研讀。起初學的是機械工程,後來他
發覺自己的興趣主要在物理方面。第二學期,他選了些物理
學和數學的課程。大學第二學年,他轉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物
理系。
1959年他畢業於該校研究院,取得了數學和物理方
面的兩個工學學士學位。翌年又獲得理學碩士學位。他還以
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特別獎金。不久又獲得美國
科學基金會獎。1962年,丁肇中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
直到1974年夏末秋初,丁肇中的實驗進入到關鍵的
時刻,高能加速器中質子相撞,每時每刻都在牽動著他與同
事們的心。當他們將粒子質量的方位降到30—40億電子
伏這個范圍的時候,突然間一個新的粒子出現了,它以極長
的壽命分解出正負電子。丁肇中此時興奮極了。不過,嚴謹
、慎重的這位華人學者並沒有立即宣布這一發現。從8月至
10月,他們又進行了多次這樣的實驗,待取得無懈可擊的
數據時,丁肇中才於1974年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
了這一驚人的成果。科學實驗有很多趣聞。丁肇中的實驗是
在東海岸進行的,正當他已經捕捉到瞬息萬變的J粒子的時
候,在西海岸,美國物理學家希特帶領他的斯坦福研究小組
也發現了這種新的粒子。的來,東海岸和西海岸發表的實驗
報告幾乎一樣。不同的是,對這種新粒子,丁肇中稱之為「
J」,希特呼之為「Ψ」。那麼到底是誰首先發現這種新粒
子的呢?這是一樁難分難解的懸案。因此,丁肇中和希特同
時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將,他們所發現的新粒子被
稱之為J/Ψ粒子。
[李遠哲] 1936年出生於台灣新竹縣,1965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土學位後,先後在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和哈佛大學任博士後。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升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化學教授。曾在哈佛大學和李遠哲合作從事分子束研究的赫希巴哈教授稱贊他為「驚人的實驗天才」。後來李遠哲發展了赫希巴哈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的思想,創造了新的一代交叉分子束裝置。用此裝置來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所得到的信息和反應過程的細節遠遠走在反應軌跡的理論計算前面。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分子束裝置。李遠哲被譽為「分子束化學真正的實現者」。到1986年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李遠哲發表的各種論文有180多篇。李遠哲還在反應動態學、光化學、光譜學、分子間與分子內能量傳遞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86年李遠哲教授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86年美國化學會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國家科學獎。他是獲獎中最年輕也是近十年來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學家之一,也是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第一位華裔化學家。李遠哲是中國人,他在祖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也做了一定的貢獻,他幫助台灣省搞原子分子研究所,1986年指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建成分子光束激光裂解產物譜儀。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等單位的分子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也給予了很多指導。
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二天,朱棣文說,他騎著自行車,朝著目標往山路上攀爬,達到了目的地。這種攀登高峰的踏實感受,也只有在努力過之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掌聲響起。在瑞典皇室、全球頂尖學者以及貴賓一千四百人的目光下,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華裔朱棣文正站在學術最高殿堂之上。此時此刻,盡管歐洲正飄飛著聖誕季節的白雪,朱棣文心裡卻是無比的熾熱。從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他接下了榮耀,腦子里閃過的是許許多多在實驗事里度過的日子——看著實驗結果成功失敗,起起落落……而今,他終於精精確確地以「光束蜜糖(雷射製冷捕捉技術,Laser Cooling Trapping)」抓住了原子,從而擁有了學士界最閃亮的光環,永遠在世界物理學的史冊上留名。
朱棣文,這位史丹福大學第一位華裔教授,學生喊他Steven。平日里習慣穿著淡色長袖襯衫,袖子整齊地卷得高過手肘,顯得很是清爽自然。自從1997年10月14日凌晨那個劃破寧靜夜空的、來自斯得哥爾摩的電話傳來喜訊,他和他的家人便開始不得清靜。從那時起,他就被媒體包圍著。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仍是一身簡單的休閑服裝,在電視、報紙、雜志上出現。他還是一樣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國江蘇太倉。1948年2月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士市,1970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數學及物理雙學士,1976年獲柏克萊加大學物理學博士,並在學校從事兩年博士後研究。1978年,他到美國貝爾實驗室擔任電磁現象研究員,五年後,升為電子學研究部主任,並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學任教授至今,曾於1990年擔任系主任。
1993年,他與另一名研究學者共得國際大獎沙烏地阿拉伯「國際科學獎」,兩人合得獎金約十萬美金。
同年又被選為美國科學院第130屆院士。1996年,榮獲古根漢研究獎,並獲美國物理學會學術獎。這次諾貝爾物理獎,朱棣文是與馬里蘭州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所科學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國科學家柯恩但諾吉一同分享這分殊榮。三人同時共分諾貝爾獎金約100萬美金。
朱棱文是繼1957年的楊振寧、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遠哲之後,第五位獲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在他之後,還有一位華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六位華裔獲獎人中,除李遠哲為諾貝爾化學獎外,其餘皆是物理獎。
朱棣文的獲獎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當時他還是貝爾實驗室的一員。在低溫物理的研究領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這個物理學名詞它讓朱棣文「甜在心中,愛不擇手」。原來「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達到冷卻氣體的效果。朱棣文他們所進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卻原子後,能夠進行精確測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溫中非常活潑,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亂跳,若利用雷射光達到冷卻,氣體冷卻至幾近絕對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時活動得非常緩慢,再利用光與原子交互作用的時間拉長了,便可用來精確測量物理量。
這個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應用。事實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測量」,這樣的解析早已令學術界和科技業界感到驚喜樂觀。利用原子在超低溫狀態時,科學家可進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運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這項應用將使得石油開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對這項研究非常有興趣。相同的應用還可能發現環宙間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應用則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術,可以解讀DNA。
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也是當代科學家,1949年自大陸來美,現在已有八十高齡。朱汝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當年曾在同一大學念經濟系的朱李靜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屬台灣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檔」。朱父於1964年當選第五屆院士,朱棣文則在父親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顧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薦下,於1994年以高票獲選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國聖路易、維吉尼亞、紐澤西等多個大學任教授,還擔任過美歐地區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個企業公司的顧問。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築文為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哈佛醫學院畢業,現在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弟弟朱欽文是哈佛法學博士,現為洛杉礬執業律師。這個家庭,真的稱得上是一個「博士之家」。
作為一名成熟的科學家,朱棣文有著自己的人生皙學。他常說:「我們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我們會時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熱情。」 雖然朱父和三個傑出的兒子都是頂尖科學人才,其實,當年朱父不太贊同朱棣文念物理,因為「這一行要出頭太難了」。從小就愛畫畫的朱棣文,父親覺得或許建築對於他是個不錯的出路。然而,身上滿是物理細胞的朱棣文把繪畫的天分用在繪制物理結構圖上了。好在父親後來並沒有太刻意地阻攔他;而他,也終於以自己的努力,沖破了這條被視為崎嶇的路。
在學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著濃厚的科學家氣質,而且饒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興地發表學術演說,深度中還能穿插趣味。無論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學上,他都有一套「以退為進」的哲學。他對自己、對學生並不會定下過高的要求,他覺得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才會激起更旺盛的動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愛運動,每周五固定騎自行車到校園,並趁著實驗空檔「溜車」。在他,運動帶來的爆發力正如同物理實驗中擊出的美麗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與人生之「美」的結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業業,悠遊於物理的世界中。在他,獲得全球的認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願?朱棣文卻答:視自己為一名科學家,最大的希望是無論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後,自己在斗大的實驗室中的成果,能夠對人類產生貢獻,與人類的生活真正的結合在一起。
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托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
崔琦和斯托爾默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和砷氯化鎵壓在一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他們將這種晶片結合體放置在僅比絕對零度高十分之一攝氏度(約攝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一百萬倍的超強磁場。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崔琦因此獲得美國著名的弗蘭克林獎。崔琦在互聯網自己開設的網址上稱,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研究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的性質。他的這些研究將可應用於研製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崔琦,一九三九年生於中國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學畢業,隨後到美國繼 續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被稱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崔琦正是在這里和施默特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兩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目前他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挪威裔美國人,他們有兩個女兒,長女愛琳曾在武漢留學。
在美國,據新華社引述崔琦教授來自中國的學生李濟群等人介紹,崔琦為人隨和,但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他思維敏銳,在師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樣來到學校,當大家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像平常那樣微微一笑,只說了句「謝謝」就躲了起來。據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情況。
以下是部分參考資料:
(《中國青年報》1月7日)htm
參考資料:以下是部分參考資料
另外,站長團上有產品團購,便宜有保證
⑵ 鄭強有什麼能耐,太理悉心挖過來能不能帶動山西高校的發展騰飛
鄭強教授被稱為是“網紅教授”,他有著非常強的教學管理能力,而山西太原理工大學把鄭強教授挖了過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斷定他能夠帶動山西高校的發展騰飛,山西高校要想發展得好,並非是鄭強教授一人之力能夠決定的,而這當中取決於許多的因素,包括當地的經濟水平、山西高校整體的師資力量、所招收的生源質量等。但是鄭強教授加入了山西太原理工大學,對於太理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在鄭強教授的帶領之下,山西高校或許能夠發展的越來越好,下面小匠老師就跟大家來介紹下鄭強教授,以及為大家分析一下鄭強教授加入太理是否能夠引領山西高校實現更好的發展。
鄭強教授嚴謹治學,嚴謹治校,嚴抓校風、學風建設,相信他擔任山西太原理工大學校長,不僅能夠引領山西太原理工大學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也能對於山西各所高校的發展起到一定正面的影響。
那麼你們認為鄭強教授加入山西太原理工大學,是否能夠帶動山西高校的發展騰飛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當中留言交流。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問題,如果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點擊關注!
⑶ 浙大 鄭強 教授 說 , 當下 教育 已 成為 很多 老師 謀生 的 手段 , 他們 只會 表演
教育家:2011年06月23日,鄭強受聘為長春工業大學客座教授,並為學校師生作了題為「文化、教育、專修養、屬視野----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歷史責任」專題報告。在鄭強教授將近4個小時的報告中,爆發出掌聲150餘次,笑聲50餘次,收到獻花3次,聽眾的震驚、憤怒、感動、激動、喜悅、哽咽多種情緒情感體驗交織變幻。一位聽眾深有感觸地用陶淵明的詩句評價說:此中有深意,欲辯已忘言。
2013年12月22日、23日,鄭強教授再次來到長春工業大學,先後為學生、教師分別作了題為「中國夢,中國大學生之夢----當代中國教育與國人價值取向」和「地方高校特色辦學與水平提升----貴州大學的創新與實踐」的專題報告。近四個小時的演講過程中,掌聲響起了150餘次。鄭強教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入剖析了當今中國教育的現狀和國人價值取向,詼諧與幽默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發人深省。鄭教授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強烈的現場感染力,征服了在場的所有老師和同學。
科學家:高分子材料結構與性能。
⑷ 女大學生狂罵浙大知名教授鄭強之民意調查
在這么一個思想自由的時代,什麼想法都會有... 沒什麼想說的... 每個人做好自己,就足夠了... 一個社會環境,一個教育體制,才是真正影響一個人發展...
道 歉 信
尊敬的鄭強教授與全體浙大同學們:
您們好!我是一個浙大罪人,請給予我一個認錯與道歉的機會。
第一、因為「浙大女」這篇網路文章給浙大與鄭強教授帶來惡意抹黑行為,在此表示真誠的道歉。雖然道歉是沒有什麼實質作用,但需要還浙大一個清白。
第二、因為本人的網路失德,給浙大抹了黑,再次表示誠懇的道歉。同時也因為自己的失德,對網民的愚弄,在此表示萬分歉意。
申明:對於「浙大女」一文系本人一手泡製,絕對無中生有,對於自己一時的奮青沖動,從而喪失道德底線的行為感到萬分羞愧。
首先,「浙大女」是虛構的。
其次,鄭強教授的演講也只是從網上視頻中觀看。
今天,有很多網友在電話里問,我寫這篇文章是什麼目的?在這里允許我做一些申辯,對於我的錯誤,至少在道德的審判庭,我內心深處已經判了無期徒刑。同時這件事,不僅是對大眾,對我的家庭與朋友也同樣造成了非常嚴重傷害,我的一些要好網友在金華論壇中已經公開鄙視我。
由於我的憤青行為,以及一時頭腦發熱,喪失網路道德導致了這篇文章產生。原因有三點。 第一、去年整個受金融風暴的影響,本人業務受到極大的沖擊,本人沒有在工作方面找自身的原因,反而到網路上尋求發泄、撒潑,以求緩解壓力。第二,在一次杭州的出行過程中,連續看到十多對情侶,都是由國外男青年與大學生模樣中國女孩組成,深受刺激(也許是有部分女孩的素質不是很高,所以當時特反感)。第三,平時原本很有些民族情緒,在得知了小部分在校大學生省吃儉用存錢,卻用省下來的錢去買耐克,斯伯丁這些美國產品時,真是又窩火痛心。基於以上三點原因,所以網上寫篇文章刺激一下青年,同時也要刺激一下自己要振作的想法。(註:本人寫了另外一篇帶民族情緒的文章,但是沒有在網上發,因為覺得不夠刺激。)
正是由於當時一味追求刺激,所以泡製浙大女這篇文章,用了相當多的不道德言論。為什麼選擇寫浙大女呢?實在是本人弱智行為,因為當時在杭州看到的,就理所當然的想成了浙大。為什麼用鄭強教授作靶子呢,因為平時很崇拜鄭強教授,估計鄭教授會非強厭惡,憎恨我這種崇拜(這里再次道歉),在我內心深處,鄭強教授是中國教育界的希望與標志性人物,是浙大前沿思想的代表。 我看了很多關於鄭強教授的言論,甚至把幾年前鄭強教授在浙大內對同學的講話的視頻看了多邊。所以就寫出了那篇--現在令我感到羞恥的文章。 當然,用浙大女與鄭強教授能吸引更多的眼球,是我當時的險惡用心,是不可推卸的責任與錯誤。唉!當時糊塗真的沒有考慮到影響會如此惡劣。
允許我再辯解一次,事實上,整篇文章除去「浙大與鄭強」的惡意攻擊外,應該看出本來的出發點是好的。而這個惡意攻擊,的的確確是在網上迷失了自我,喪失了道德,這是我有生以來犯得最大一個錯誤。
再次向浙大全體師生道歉,作為一個浙江本省人給浙大抹黑,為此感到萬分悔恨與羞愧。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親自來浙大,向浙大全體師生當面表示道歉。我的手機原本應該開著,24小時內都可以向網友表達歉意,但是因為我的女兒才十個月需要足夠的睡眠,所以我只能在上班時間內開著手機。
希望眾多網友以我為戒,不要因為在網路上,就隨意造謠生事,觸及道德底線。往後,我一定會投身到網路道德議論規范宣傳中,以此去彌補我的錯誤行為。
註:今天早上至現在,我接到了上百個電話與很多的qq信息,這是被人肉搜索了,但是除了第一個女孩電話被我用慌言否認了(這里表示道歉),其餘我都給予了最真誠的道歉。人肉搜索我的網友,都是有正義感的,感謝你們,與你們相比我真是慚愧。
感謝,浙大一位熱心同學,義烏的老鄉,《青年時報》記者,幫我傳達這份道歉書。
希望,網路與媒體不要過度炒作,因為我的愚蠢而給浙江人民最引以為傲的浙大抹黑。
有罪之人網友「河谷漁風」
08年4月11日晚
⑸ 如何看待浙江大學鄭強教授呢
個人認為,浙江大學鄭強教授三觀很正,而且帶出了近百名碩士博士生,是個精神境界很高的人。
目前,社會上對他的評價頗多。如何定位一個人的好壞,沒有統一的科學標准。但以下關於鄭強的信息,在你了解之後,也許你自己就有了答案。
2020年3月27日,我讀了鄭強的演講稿。鄭強教授的講話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講得很現實。比如在出國留學方面,他建議中小學不要出國,因為小時候應該在家鄉讀書,會留下情感記憶,會有家鄉的感覺。
鄭強教授的人生已進入下半輩子,他什麼都能看透。他的心已經恢復平靜,但他還是那麼熱情,說到感情的地方,他想站起來。社會不公可能是身份認同的原因,而鞭笞更為有力。有時,它可能只是一點點水,但不入其中。即便如此,它還是很接地氣的,畢竟受到了大多數底層尤其是學生的歡迎。中國需要這樣一個能看透社會本質的老“憤青”!
⑹ 鄭強教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鄭教授三觀很正,為人耿直好爽,說話雖然犀利,卻是精闢,受益的是學生,是個好教授,國家也需要很多像這樣的人才。生活中的他沒有一點架子,總是在為底層發聲。
2020年3月27日,在抖音上看鄭強教授的演講視頻,鄭強教授演講范圍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講得非常現實。比如說到出國留學,他就建議小學中學不要去出國留學,因為小時候要在自己的家鄉讀書,你會留下感情記憶,你才會有家國情懷。
有網友說:假如中國有十個鄭強教授這樣的人,不用再多,中國的大學教育就跟現在不一樣。傳道、授業、解惑,他都做到了。不為自己,只為了莘莘學子;言語犀利不犀利,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表達的意思!他旗幟鮮明,絕對是教育界的柱石,網紅界的清流。
(6)鄭強教授大學教育擴展閱讀:
鄭強教授說話通俗易懂,幽默詼諧。他是浙大學生評選出來的最受歡迎老師。他語言犀利只能說明他有資本,有他的思想高度。
截至2020年4月底,鄭強教授已經獲得國家授權專利38項;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應用研究成果已產生經濟效益逾20億元。
鄭強教授還培養了近百名碩博士生;先後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浙大教授姚先國曾經說過:鄭強教授心中對國家有責任,對學生有大愛,是一位「有情懷、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識分子。你可以看到鄭教授多次強調的教育之根本就在於養成誠實做人、認真做事的品格;他不斷地提醒學生,要做一個有民族自信力的人,做一個有精神境界的人。
⑺ 怎麼評價原浙江大學的鄭強教授
鄭強教授是一個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教育家。
鄭強,男,漢族,出生於重慶,祖籍為福建武夷山,1960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強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浙江大學化學系本科學習,1994年獲四川聯合大學(原四川聯合大學由原四川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合並而成)工學博士學位,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2012年6月任貴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16年12月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正廳級),2020年4月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人無完人,鄭強有時候做事急一些,說話直一些,我覺得都是正常的。但鄭強校長的確是非常優秀的校長,對貴州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鄭強把東部發達地區浙江大學先進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有機融入貴州大學,高質量地完成了各項工作,為西部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⑻ 浙江大學鄭強教授是如何看待當前教育現象
把孩子送到外國去上中小學,那完蛋了……!
這是浙大鄭強教授說過的一句話,切合實際,有理有據!將孩子從小送到外國去上學,沒有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建設,最終培養的開始“外國人”!聽到最多的應該就是有關於“學生出過”情況的解析了。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鄭強教授對於留學生現象一個經典的理論“下蛋理論”。
何為因材施教?應該就是這個意思,至少在我們看來,許可馨已經無可救葯了,就這種思想道德,怎麼教育都不行?也沒必要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