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大學教授捐假文物

大學教授捐假文物

發布時間: 2025-09-28 06:17:44

A. 都福寬 歷任哪個大學教授

都福寬先生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商會北京古玩城鑒定中心鑒定專家,為中華民間鑒定研究會山東委員會常務理事,常務副會長,2010年10月21日拜在恩師王啟泰先生門下,正式成為耿派(孫瀛洲-耿寶昌-王啟泰)的入室弟子。
都福寬先生曾在山東衛視收藏天下欄目中授課,曾任北京古玩城A座三樓中國工商聯鑒定中心坐班鑒定專家,歷任北京北大資源學院、北京東方大學及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客座教授。現為北京科技職業學院文物藝術品學院專任古陶瓷鑒定教師。

B. 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著名博物館(中國共有137所博物館入選),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的一所人類學專科博物館。1926年秋,魯迅等在廈門大學舉辦考古文物展覽會,翌年廈門大學國學院成立文化陳列所。1934年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創辦(私立)人類博物館籌備處。1952年他將長期搜集的海內外文物一千多號(一號或為數件)全部捐獻給廈門大學。同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原文化陳列所的文物也並入該館。 博物館的很多掌故都和第一任館長、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教授有關。林惠祥當年的一位學生在回憶文章中說,「陳嘉庚傾資辦學,林惠祥傾資辦館,均為時人所敬仰。」
林惠祥是一位傳奇人物,廈大人類博物館就是在他無償捐獻私人收藏的基礎上籌建起來的。那些他含辛茹苦收藏而來並且伴隨他顛沛流離的珍貴文物,最終在這座博物館找到歸宿。
作為一位學者,林惠祥在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史、民俗學等領域也卓有建樹。他最早科學地論證了台灣與大陸史前族群、文化的淵源關系,最早研究台灣少數民族,最早探討南洋史前考古和南洋民族史志,是中國人類學的先驅者之一。
其實,創辦博物館只是林惠祥為發展人類學計劃的第一步,他在一份建議書中曾提到,將來待條件成熟了,可以在博物館的基礎上再辦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系,建立起系、所、館的完整體系。
1984年,經批准,廈門大學在人類博物館的基礎上,設立人類學系和人類學研究所,並增設當時大陸惟一的人類學專業,實現了林惠祥的遺願。
2006年在廈門大學85周年校慶期間,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也將完成修繕,開門迎客。這里已被確定為省級科普教育基地,修繕後館舍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將展出數千件館藏物品。
人類博物館第一任館長、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教授的青銅雕像將被安放在博物館內,這是廈門大學邀請上海知名雕塑家所塑,以紀念這位曾經為廈大人類博物館的創立嘔心瀝血的學者。 1921年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林惠祥遂棄業返廈,報考廈門大學,先讀預科一年。
1926年在社會學系畢業,是廈門大學第一屆畢業生,當時在學校畢業
生名錄中列首名,文科只有他一人畢業。在廈門大學預科任教一年後,赴菲律賓留學。1928年取得菲律賓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自菲律賓返國。
林惠祥1929年,受中央研究院委託,林惠祥化名林石仁,假託為商人,單獨深入日本侵佔下的台灣,進入山區調查高山族(當時稱番族),搜索有關高山族生活和文化的文物,並在台北圓山發現了新石器。調查中因受到日本警察跟蹤,只在台灣停留兩個月,後寫成《台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
1931年秋回到母校廈門大學擔任歷史社會學系教授,後兼系主任。
1935年,他在廈門大學任教時,化名林淡墨,於暑假第二次赴台灣高山族地區調查,由於受到日本警察的監視,只在台灣停留兩個星期,便攜帶搜集到的數十件高山族文物返回廈門大學。他冒著生命危險所獲得的文物,是研究人類學和高山族文化的珍貴資料,得到各界的重視。他記述高山族歌舞、音樂的文字,令人心馳神往。
1937年日寇侵佔金門後,舉家赴南洋避難。
1947年秋重返廈門大學任歷史系教授。
1953年廈大成立人類博物館,任館長,後又兼任南洋研究所副所長。
1958年2月13日凌晨因突發腦溢血不幸病逝。在他58年的生涯里,有25年是在廈門大學度過的。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陳孔立教授撰文認為,林惠祥是廈門大學研究台灣第一人。廈門大學研究台灣有了很大的發展,除台灣研究院之外,其他院系也有不少教授參與這項研究,而本校研究台灣的先驅者則是林惠祥教授。
陳孔立還說,尤為可貴的是,《台灣番族之原始文化》和後期的一些研究,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既講兩岸的共同性,又講台灣的特殊性。他的研究結果有力地說明了「台灣新石器人類應是由大陸東南部遷去的」,「台灣新石器文化屬於祖國大陸東南一帶系統」,同時,也強調台灣有其「地方特徵」。 早在1934年,林惠祥就創辦了博物館的籌備處,收集、發掘和整理我國東南地區和東南亞的考古、民族文物等人類標本,並且開放供廈門大學師生教學參考,也供校外人士參觀。
抗日戰爭爆發後,林惠祥攜帶他收集的珍貴文物,舉家逃到南洋避難。林惠祥的女兒林華明說,父親不為日本人辦事,生活無著,有位歐洲學者想乘機收購文物,被父親嚴詞拒絕。為了避免日本人的糾纏,父親逃至偏僻的鄉下,隱姓埋名,以種植為生。父親拿鋤頭種木薯,連火柴也買不起,靠敲石取火,生活的艱辛到了無法想像的地步。1945年日寇投降時,父親說,若再拖半年,恐怕這條命就熬不過去了。父親對我們說,就是用草繩做褲帶,勒緊肚子,也不能變賣一件文物。
1951年,林惠祥將一生辛勤搜羅和積存的文物、圖書數千號(每號一件至數十件不等)全部捐獻給廈門大學,建議設立人類博物館。在1949年的一份建議書中,他寫道:「提議人因多年教授人類學的經驗,深感有這種需要,自十餘年前即有志倡辦人類博物館,曾自費搜羅標本……本人因目見當時私立廈門大學經費困難,乃節省自己的生活費,用來旅行、採集和購買,並擬向南洋募集標本,打算略具規模獻與國家。不意因日寇侵略,攜帶其大部分逃亡南洋,在南洋續有增加……如廈門大學設立人類博物館,願意貢獻為基礎。」
時任廈大校長的王亞南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議,並呈報上級有關部門,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人類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悲鴻手寫館名。這是福建省第一家博物館,也是中國高校第一家博物館。後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中國著名博物館之一。

C. 文物鑒定領域,有哪幾個大師級別的人物

孫瀛洲先生絕對是超越大師級別的鑒定大家!早在20世紀30年代,孫瀛洲先生就對內歷代瓷器了如指容掌,先於他人准確鑒別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樂、宣德、成化、弘治瓷器。

老先生不僅在文物鑒定上有高超的技藝,他的愛國之心也讓人感動和敬佩。

熱點內容
黨對大學生的要求 發布:2025-09-28 08:14:31 瀏覽:366
寫給大學新老師的一封信 發布:2025-09-28 08:10:46 瀏覽:574
大學老師男朋友怎麼相處 發布:2025-09-28 08:02:38 瀏覽:546
對大學教授講課的評語 發布:2025-09-28 08:02:37 瀏覽:149
福建師范大學莆田老師 發布:2025-09-28 08:01:17 瀏覽:824
適合大學生發展的城市 發布:2025-09-28 07:52:09 瀏覽:635
例大學生 發布:2025-09-28 07:52:07 瀏覽:215
暗拍大學生裸貸視頻 發布:2025-09-28 07:50:44 瀏覽:270
遼寧大學的教授 發布:2025-09-28 07:50:36 瀏覽:955
東南大學臨床考研考研 發布:2025-09-28 07:42:16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