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中科院秦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中科院秦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發布時間: 2025-09-29 01:47:19

Ⅰ 秦元勛的職業生涯

秦元勛於1948年回到貴陽,與畢業於貴州大學外文系的馮敏女士結婚,從此倆人相親相愛,相依為命.馮是秦的好幫手,秦所取得的成就與她默默無聞的幫助是分不開的。1987年1月20日,馮敏突然患腦溢血去世。 婚後不久,秦去香港參加解放斗爭。與曹日昌一道籌建香港九龍科學工作者協會,任業務部副部長(部長是
曾昭倫)。主要任務是:團結過港的和在港九工作的科學工作者;負責輸送去解放區的同志和家屬的後勤工作。在香港時,他寫了《幾何學通論》一書,作為對新中國成立的獻禮(該書後曾再版兩次)。1949年,香港新華社邀請秦作為港九的三名代表之一(另兩位是曹日昌、嚴希純)去解放區參加第一屆科協大會的籌備工作。當時面臨去解放區,或去美國為中國共產黨做生意的兩種選擇。秦選擇了前者,從香港乘船到大連進入東北解放區,於同年7月到達北平。除參加全國第一屆科協大會籌備工作並出席了會議外,還應聘為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當海內外知名人士匯集北京時,陳毅代表黨中央動員在北京的人到邊疆去工作。秦元勛又一次面臨兩種選擇:留在北京當教授教書,或去邊遠地區工作。秦選擇了後者,他脫下海外時裝,與妻子馮敏穿上第二野戰軍的灰棉軍裝,背上簡單行裝,隨楚圖南進入重慶,過著每月只有兩元零用錢的全供給制生活。他回憶說:「看到新中國各項建設像雨後春筍,個人生活又何必計較。」1950—1953年,他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部長是楚圖南)調研室副主任、科學普及處處長,參加接管、整頓西南大行政區的文教事業;制訂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建立西南科學普及機構和協會;建立西南文化館系統等,工作十分繁忙。1953年秋,西南大區撤消,調回北京任中國科學院計劃局處長。1954—1959年,因國家發展新學科的需要,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是吳新謀),從事常微分方程的研究。同時兼任北京市數學會主席(1955—1964)、全國科普協會常委(1950—1958)、全國青聯常委(1955—1959)等職。
秦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便回國投身革命。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九三學社,任九三全國科技委員會委員。開國時,共同綱領強調「普及第一」,秦元勛以一顆火熱的心致力於剛誕生的新中國的科學普及工作,以國家需要為己任。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3年,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蘇聯回國後建議:數學理論要聯系實際,必須發展兩個「觸角」——微分
方程(確定性規律)和概率論(隨機性規律)。秦受數學研究所華羅庚所長之邀,擔負起在中國組織和發展常微分方程的任務。他與其他學者一道,通過種種培干形式,在中國建立了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論及運動穩定性理論的隊伍。30多年來的工作,包括引進和開發了「實定性理論」和「運動穩定性理論」兩個分支,並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復定性理論」和「近似解析解」兩個新分支。為了表彰他所取得的成就,1978年科學大會上,他的100多萬字的《常微分方程系統研究》被授予重大成果獎。 50年代,秦元勛是當時最年青有為的專家之一。他繼承和發揚法國著名數學家龐加萊(Poincaré)於1881、1882、1885、1886年發表的四篇論文所開創的研究工作,即由微分方程直接作出它所定義的積分曲線,編著《微分方程所定義的積分曲線》一書(1959年)。開展了關於極限環的研究,共發表論文和著作16篇(本)(1954—1960年)。其中區域分析理論可大致確定極限環的位置;1955年第一次給出(E2)有一個極限環的具體類型,是二次系統已知的唯一有表達式的情況。他和他的研究生蒲富全(後為清華大學教授)對二次系統提供了在奇點附近構造出具有三個極限環的具體例子的辦法;指導研究生董金柱(後為科大研究生院教授)解決了二次系統極限環的相對位置分布。這些重要成果均為海內外學者所公認和引用。
秦元勛帶領王聯、王慕秋(現均為中科院數學所研究員)、劉永清(現為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蔡燧林(現為浙江大學教授)等開展運動穩定性方面關於具有時滯的系統以及大系統分解為子系統的研究,是大系統穩定性分解理論的開創者。解決了錢學森提出的燃燒的不穩定性的時滯控制參數的界限。這結果曾作為中國向1960年莫斯科舉行的第一屆國際自動化會議所提交的四篇論文之一,被譯成俄文在蘇聯出版。這些成果總結在國內出版的《運動穩定性的一般問題講義》(1958年)和《帶有時滯的動力系統的運動穩定性》(1963年)兩書中。
由於工作需要,秦元勛於1960年調離中國科學院,他在微分方程方面的純理論研究暫停了下來。 (3)1979年,開始了常微分方程的計算機公式推導的研究工作,此項工作實屬「人工智慧」的范疇。秦與劉尊全、秦朝斌合作,對二次微分系統中十分復雜的中心焦點判別公式,通過計算機的符號運算加以實現了。發現蘇聯科學院院士巴烏金的著名結果有一個關鍵性的符號錯誤,糾正其錯誤後得到了全部參數的二次微分方程系統的判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以《計算機的新應用》為題,榮獲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同時秦還在1981年發起組織了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出任第一屆理事長(1981—1987),推動了這一新領域在中國的發展。對變系數系統、非線性系統、李卡提方程的研究(4)對變系數系統、非線性系統、李卡提方程等方面進行研究。出版了《運動穩定性的理論及其應用》一書(1981年)。
秦一貫的學術指導思想是從攻難題出發,建立新分支,以找出「微分方程的基本規律」為目的,順便解決難題。他認為,不攻難題,沒有深度;只攻難題,提不出系統的新理論,對數學學科也不能算是大的貢獻。 1980年起,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開展了有關經濟工作的數學研究。比如,建立農業資料庫,綜合運輸的規劃,研究積累與消費最佳比例等等。
總之,秦元勛既從事純理論的數學研究,又從事解決實際任務的應用研究;既引入國際的先進學科,又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分支學科,並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秦熱心培養科技人才,關心年青人的成長。他有一套將大批幹部快速地帶入科研第一線的培干方法。1954—1960年,培養了一批微分方程人才;1960—1972年,帶出了第一批核威力計算的隊伍;1973一1976年,業余培養了北京大學附中的一些學生,以優異成績進入了大學學習,有的出國深造;1977—1984年,培養了中國的計算物理隊伍。自從1978年中國恢復研究生招考以來,一共培養了23名碩士生,6名博士生,9名進修教師。秦元勛的這些學生們都在各自的研究中得到優秀的成果,絕大部分都被聘為教授、副教授,其中有不少人在重要崗位上擔任領導職務。
秦十分重視科學普及工作,建國初期親手抓普及,還親自動手寫了不少科普的書。比如《幾何學通論》、《空間與時間》、《從算術到常微分方程》、《無限的數學》、《中等數學自學叢書》等。並經常深入淺出地作科普工作報告,深受聽眾歡迎。他的觀點是:「如果讀者看不懂,問題在於作者;作者如果真正懂了,應當用自己的語言使讀者懂,這才表明作者真正懂了。」 秦積極開展國際間的科學交流和合作活動。他每年都要邀請和接待不少國外的來訪者。1980年以來也經常出國訪問和考察,比如1980年9—10月作為中國數學家代表團成員訪問了美國有名的大學、公司和高級研究所等 20多個單位;參加 1980年8月和1983年9月在中國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和第四屆國際「雙微」會議;1984年5月,訪問英國的8所著名大學;7月出席了丹地的第八屆國際微分方程會議,訪問了法國巴黎高級研究所;1985年,到英國實地考察運輸信息系統兩周,並到西德去講學;還與英國伯明翰大學簽訂三年(1986一1988)人員互訪交流協定;1986年5—6月,對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進行學術訪問;1987年8月至199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數學系作訪問教授。

Ⅱ 蘭州大學出過哪些名人

蘭州大學出過的名人有:秦大河、劉人懷、吳雲東、李陽、李吉均等等。

1.秦大河

秦大河,年1月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冰川學家和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

1965年秦大河從武威第一中學畢業後,考入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1970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和政縣第一中學任教;1978年調進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工作,同年7月考取蘭州大學地理系研究生;1980年碩士畢業後返回冰川所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1990年3月3日抵達國際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科學考察終點,成為中國第一個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大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人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雲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吉均

Ⅲ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北大學生

北大的數學科學學院田剛、王詩宬教授、物理學院教授趙光達、秦國剛教授、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黃春輝教授、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塗傳詒教授、環境學院方精雲教授、工學院黃琳教授、醫學部童坦君教授等九位教授在2001-2005年間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當選的還有北大學子周又元、汪承灝、葉朝輝、石耀霖、王穎、高玉臣、劉寶鏞、夏建白、鄺宇平、解思深、陸埮、鄭有炓、陳創天、計亮年、陸大道 、吳養潔、王鼎盛、陳和生和呂達仁等1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給予科學技術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個人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北大醫學部庄輝教授、信息科學學院院長何新貴教授在2001-2005年間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當選的還有北大學子馮培德、唐希燦、孫承緯、龔知本、李連達、劉昌孝、 劉韻潔、丁一匯和陳君石等9位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給予工程技術及管理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個人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北大物理學院陳佳洱教授、醫學部韓啟德教授、數學科學學院文蘭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在2001-2005年間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同時當選的還有北大學子李國傑、許紹燮、艾國祥、冼鼎昌、解思深、徐至展、石耀霖等7位。至此北大已有34位學子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佔全部中國內地的該院院士總數的1/4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是從第三世界國家的科學院、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發達國家的科學組織中選舉產生,院士們均在各自的科學領域對第三世界國家科學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北大校友錢煦200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全美僅有的8位擁有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工程院院士以及國家科學院醫學院院士三頂頭銜的科學家。
北大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Simons講座教授田剛2004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與他同時當選的還有另外兩名來自中國的學者。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留美學子中首次獲此殊榮。
北大物理系58屆校友徐榮欄2003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科學部院士。
北京大學北京現代物理中心主任北大校友李政道教授2003年被教皇約翰o保羅二世任命為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李政道教授目前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義大利林琴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北大校友侯朝煥、王德良、金亞秋當選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北大校友楊偉濤(化學系82屆)、李東琦(物理系85屆)、沈群(物理系81屆)、曾曉成(84屆)、李暉(物理系90屆)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Fellows),北大校友共12人榮膺此銜,列大陸各校畢業生之冠。
北大64屆校友、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系主任余同希教授2003年當選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Fellow,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和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 (Fellow,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s,UK),以表彰他對機械工程專業做出的重要貢獻。
北大化學系82屆校友、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植源2003年當選加拿大化學學會會士(Fellow,Chemical Institute of Canada) 。
北大化學系84屆校友謝曉亮2005年當選美國生物物理學會會士(Fellow)。
北大校友謝曉亮(化學系84屆)、張有學(地質系82屆)當選2005年年度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Fellow,AAAS)。
北大物理系66屆校友宋菲君2005年當選美國國際光電工程學會院士、資深會員(Fellow,SPIE)。

熱點內容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蔣教授 發布:2025-09-29 03:40:02 瀏覽:426
文學本科生畢業論文 發布:2025-09-29 03:24:38 瀏覽:55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傑教授 發布:2025-09-29 03:15:30 瀏覽:214
渤海大學附屬中學老師 發布:2025-09-29 03:04:40 瀏覽:582
為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發布:2025-09-29 03:03:10 瀏覽:290
大學生割候 發布:2025-09-29 02:56:34 瀏覽:853
大學生保證書範文大全 發布:2025-09-29 02:52:24 瀏覽:762
去日本做大學老師工資多少錢 發布:2025-09-29 02:47:17 瀏覽:827
林小喜的大學生活 發布:2025-09-29 02:42:18 瀏覽:712
南京大學理論物理教授 發布:2025-09-29 02:40:47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