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

發布時間: 2021-02-14 19:58:42

A. 朱自清是誰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華,後改為朱自清,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應聘來清華執教。長期擔任清華中國文學系主任一職。1948年病逝於北京。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朱自清有著作26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全部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1916年中學畢業後,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 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
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背影》被編入初一語文課本。《荷塘月色》被編入高一語文必修科目一直沿用到今。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 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選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朱自清的散文
他的散文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溫州和蹤跡》之二的《綠》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僅以描寫見長,並且還在描寫中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他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緻最具魅力。如《綠》中,就用比喻、對比等手法,細膩深切地畫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質和色,文字刻意求工,顯示出駕御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描寫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時,作者將它比喻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時,又用了「彷彿遠處高樓上飄過來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以歌聲比喻香氣,以渺茫比喻香氣的輕淡,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准確而奇妙。
與上述絢麗禾農艷的比喻相比,朱自清還有另一語言風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語言,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這類作品常常能表現作者正直、熱情、進步的心懷,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等均為這一風格的代表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背影》。這篇散文描繪了一幅父子車站送別的圖畫。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寫了父親爬上站台的動作,於滑稽、笨拙的動作中,傳達出父子間的真情。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鉛華,透過父親的一舉一動,讀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慘淡的家境。

B. 朱自清不領美國麵粉

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回法在中國答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
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

C. 朱自清的簡介

朱自清(1898-1948)

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

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筆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蘇東海縣。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父朱則余,號菊坡,原籍紹興,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姓朱。祖母吳氏。父親名鴻鈞,號小坡,母親周氏。六歲時隨全家定居揚州。少年時即不苟言笑、學習認真、沉著倔犟、潔身自尊,品行與學業俱優,喜歡看小說,頗有志向,曾自命「文學家」。在揚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裡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懷里永遠洋溢著詩情和畫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同年底與武鍾謙女士完婚。1917年夏,迫於家庭經濟狀況惡化,為減輕家庭負擔,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遲緩,感於《韓非子》中「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語,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學本科,被哲學門錄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詩社,開始創作新詩,其新詩處女作《睡罷,小小的人》於同年2月問世。他積極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並就此走上文學道路。在三年內,他修完四年的課程,於1920年提前畢業。此後,他曾在杭州、揚州、上海、台州、溫州、寧波和上虞等處中學任教,同時從事新詩和散文創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創辦《詩》月刊(該刊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他的詩呈現出一種純正朴實的新風,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華大學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鍾謙在揚州病逝,對他打擊很大。

1931年4月,結識陳竹隱女士,同年8月赴歐洲進修和游歷。1932年7月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仍任清華大學教授,同年8月與陳竹隱結為伉儷。1934年後參與《文學季刊》雜志編輯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長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教授。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文影》,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抗日戰勝利後,積極支持昆明學生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簽名《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8月12日11時40分,病逝於北平,享年51歲。毛澤東曾稱贊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著作書目:
《雪朝》(詩集)1922,商務
《蹤跡》(詩與散文)1924,亞東圖書館
《背影》(散文集)1928,開明
《歐游雜記》(散文集)1934,開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開明
《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文光
《詩言志辨》(詩論) 1947,開明
《新詩雜話》(詩論)1947,作家書屋
《標准與尺度》(雜文集)1948,文光
《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名山書屋
《論雅俗共賞》(雜文集)1948,觀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蘇教育(未出齊)

D.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 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
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筆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蘇東海縣。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父朱則余,號菊坡,原籍紹興,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姓朱。祖母吳氏。父親名鴻鈞,號小坡,母親周氏。六歲時隨全家定居揚州。少年時即不苟言笑、學習認真、沉著倔犟、潔身自尊,品行與學業俱優,喜歡看小說,頗有志向,曾自命「文學家」。在揚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裡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懷里永遠洋溢著詩情和畫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同年底與武鍾謙女士完婚。1917年夏,迫於家庭經濟狀況惡化,為減輕家庭負擔,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遲緩,感於《韓非子》中「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語,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學本科,被哲學門錄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詩社,開始創作新詩,其新詩處女作《睡罷,小小的人》於同年2月問世。他積極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並就此走上文學道路。在三年內,他修完四年的課程,於1920年提前畢業。此後,他曾在杭州、揚州、上海、台州、溫州、寧波和上虞等處中學任教,同時從事新詩和散文創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創辦《詩》月刊(該刊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他的詩呈現出一種純正朴實的新風,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華大學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鍾謙在揚州病逝,對他打擊很大。
1931年4月,結識陳竹隱女士,同年8月赴歐洲進修和游歷。1932年7月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仍任清華大學教授,同年8月與陳竹隱結為伉儷。1934年後參與《文學季刊》雜志編輯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長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教授。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文影》,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抗日戰勝利後,積極支持昆明學生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簽名《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8月12日11時40分,病逝於北平,享年51歲。毛澤東曾稱贊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E. 朱自清偉大事跡!

朱自清的事跡: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攜陳竹隱回揚州省親。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舉辦婚禮。

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歐洲游學。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是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游記。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並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鍾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凄婉動人。

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雖稍遜於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並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他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飢民哄搶米倉,憤然寫下《論吃飯》一文,犀利地指責當權者無視人民溫飽,支持人們為維護自己的天賦人權而斗爭。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

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聞一多的先後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於是他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

(5)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擴展閱讀:

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影響最大。而這一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意、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像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繽密的藝術風格。

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凌波,與游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山歌妓賣唱引起的悵惘、矛盾、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艷的夜景也為之減色。

F.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

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

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筆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蘇東海縣。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父朱則余,號菊坡,原籍紹興,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姓朱。祖母吳氏。父親名鴻鈞,號小坡,母親周氏。六歲時隨全家定居揚州。少年時即不苟言笑、學習認真、沉著倔犟、潔身自尊,品行與學業俱優,喜歡看小說,頗有志向,曾自命「文學家」。在揚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裡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懷里永遠洋溢著詩情和畫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同年底與武鍾謙女士完婚。1917年夏,迫於家庭經濟狀況惡化,為減輕家庭負擔,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遲緩,感於《韓非子》中「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語,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學本科,被哲學門錄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詩社,開始創作新詩,其新詩處女作《睡罷,小小的人》於同年2月問世。他積極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並就此走上文學道路。在三年內,他修完四年的課程,於1920年提前畢業。此後,他曾在杭州、揚州、上海、台州、溫州、寧波和上虞等處中學任教,同時從事新詩和散文創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創辦《詩》月刊(該刊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他的詩呈現出一種純正朴實的新風,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華大學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鍾謙在揚州病逝,對他打擊很大。

1931年4月,結識陳竹隱女士,同年8月赴歐洲進修和游歷。1932年7月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仍任清華大學教授,同年8月與陳竹隱結為伉儷。1934年後參與《文學季刊》雜志編輯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長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教授。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文影》,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抗日戰勝利後,積極支持昆明學生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簽名《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8月12日11時40分,病逝於北平,享年51歲。毛澤東曾稱贊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G. 朱自清長期任什麼教授急急急!!!!

朱自清長期任清華大學教授。他是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晚年成為著名的民主戰版士。權1948年6月曾在抗議美國扶植日本和拒絕領取美授麵粉的宣言上簽名,臨終之前囑其家人不要購買國民黨政府配售的美授麵粉,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毫不妥協的反帝精神。他寫的散文藝術成就極高,其中許多篇目如《背影》《綠》《荷塘月色》《春》都是中學傳統教材,深受教師、學生的喜愛。他的散文大多講述自己的經歷,描繪祖國的湖光山色,抒發個人情思,也有一些是揭露舊社會黑暗的,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和學者。

H. 朱自清 春里的響字

朱自清是清來華大學教授源,著名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麵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麵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後,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PJE中國兒童資源網

I. 關於朱自清 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故事

我是李可一說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給出答案,假的。朱自清不是因為不領救濟糧才死的,他真正的死因其實另有緣由。

朱自清不要美國救濟是真實的,1948年的七月十九日,朱自清簽署《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當時一批文化人簽名拒絕,朱先生是簽名人之一。

但要說是因為不吃美國救濟糧而餓死,這個有待商榷。


他(朱自清)的胃病已經極其嚴重,體重減輕到45公斤,迫切需要營養和治療,然而,他雖窮到不能治病,還是毅然決然地在宣言上簽了名,拒絕了(美國)這種侮辱性的施捨。

他在這天的日記上寫道:此事每月須損失六百萬法幣,影響家中甚大,但余仍決定簽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應直接由己身做起。此後一個多月,他就進醫院了。而在臨終前,他還叮囑夫人: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要買美國麵粉。

朱家的後人說朱自清先生死於氣節,且當然是革命者的氣節,為現時文人之楷模也不為過。

J. 朱自清是北大教授嗎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後,先在杭州第一師范,後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並任教學主任。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1924年,詩和散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為以散文為主。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並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他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熱點內容
杭師大學生處 發布:2025-08-02 15:24:08 瀏覽:527
2016山東大學研究生錄取名單 發布:2025-08-02 15:23:14 瀏覽:156
中山大學眼科醫院時間 發布:2025-08-02 15:10:41 瀏覽:626
多倫多大學園林景觀設計專業申請 發布:2025-08-02 14:55:43 瀏覽:43
煙台大學的英語專業分數 發布:2025-08-02 14:53:33 瀏覽:622
2003電子科技大學貴陽錄取名單 發布:2025-08-02 14:53:32 瀏覽:863
南京大學揚州籍教授 發布:2025-08-02 14:49:47 瀏覽:893
石川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發布:2025-08-02 14:31:42 瀏覽:710
大學有什麼科目的教授 發布:2025-08-02 14:31:11 瀏覽:766
大學生活與職業發展 發布:2025-08-02 14:26:51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