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學歷史系教授黨員馮某
『壹』 2016政治高考熱點有哪些,及其意義
2016高考政治時政熱點
1、昨天,中央紀委機關報刊文解讀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文章例舉某大學歷史系教授、黨員馮某在一次受邀回母校為大學生做講座時,以「真相」、「揭秘」為噱頭,大肆宣揚歷史教科書中的黨史很多都不是「真實的歷史」,混淆視聽。依據《條例》馮某違反了黨員不能公然歪曲黨史、軍史的政治紀律,應受到紀律處分。
2、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遭遇到不少預期內和預期外的沖擊與挑戰,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實施了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組合,使國民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民生持續改善。預計全年GDP增長6.9%,CPI漲幅1.5%。展望2016年經濟增長,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受結構性、周期性因素疊加影響,明年經濟運行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需要採取積極有力的宏觀政策和加快推進改革加以應對,仍可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
3、作為2015年流星雨謝幕之作,小熊座流星雨將於23日光臨地球。天文專家表示,該流星雨極大值出現在23日上午10時,感興趣的公眾可於22日晚至23日黎明進行觀測。作為輻射點赤緯最高的流星群,小熊座流星雨雖然流量不大,每小時10至50顆左右,但非常適合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觀測。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該流星雨曾連續3年出現了每小時30顆左右的爆發,且流量是極大時一半的時間可持續近10小時。
4、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提出了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的目標任務和重要舉措,對於推進法治工作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義。《意見》明確了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為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指明了方向。
『貳』 陝西師范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師大其實挺來多比較有名的自人的。首先想要介紹下最近入圍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的楊嘉怡學姐。她是文學院201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主要關注非遺傳承,並用這種手工藝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是「非遺手工藝蒲公英計劃——傳承中華工藝,助力精準扶貧」項目的發起人,該項目榮獲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銅獎、省賽金獎。真的是一位超級優秀的女孩紙。
『叄』 山大歷史系八大教授的詳細資料
你可能說的是50年代初山東大學歷史系的「八馬同槽」 吧。
這8位歷史教授:楊向奎、趙儷生、陳同燮、黃雲眉、鄭鶴聲、童書業、張維華、王仲犖。其中,趙儷生、陳同燮、黃雲眉、張維華、鄭鶴聲是1950年後,進入山東大學的。現在,8位著名教授,歷史學家都已經逝世。
「八馬同槽」,是山大歷史系在青島的一個鼎盛時期,但僅僅局限於50年代初期,50年代中期開始,各種運動攪亂了山東大學。
楊向奎,是青島解放後,新成立的21人校務委員會成員之一,8人中,就他1人進入委員會。1950年3月,山大決定:文學系和歷史系合並組成文史系,楊任系主任。文史系裡分為文、史兩個組。1951年3月,楊正式就任山東大學文學院歷史系主任。1952年6月,任文學院院長兼歷史系主任。1956年6月調北京工作,離開青島。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所明清史研究室主任、清史研究室主任,是位歷史學的大家,一代宗師。
楊向奎在青島時,曾任著名刊物《文史哲》的主編。這本刊物1951年5月1日在青島創刊,創刊當年的夏天,陳毅在上海的一次會議上說:「山東大學創辦《文史哲》是開風氣之先,繼續辦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國各大學的重視。」1954年,刊物受到領袖的青睞。
當年在《文史哲》上開展了《紅樓夢》研究的討論。
楊向奎對《紅樓夢》下了工夫,特別是對寧、榮二府的來源,對豐潤和遼東兩個曹氏族譜和宗譜的研究,有很大成果。這可能和楊向奎是豐潤人有關。
1954年,《文史哲》發表李希凡、藍翎關於《紅樓夢》的文章,領袖發表了他的那篇文章,引發了全國文藝界的一些大事。
對於《文史哲》的創刊,不知道為什麼,《青島市志.大事記》中,沒有記載。
那本1954年在青島編輯出版的《文史哲》,青島文史界是否有研究文章呢?
這8名教授中,我最感興趣的是趙儷生,這位「信仰馬克思的自由主義者」。他有跌宕傳奇的一生。
趙教授山東人,原名趙甡,取自《詩.大雅》「甡甡之鹿」。在原籍景德鎮小學畢業後,上世紀20年代隨母親到青島,生活困難,住在西鎮貧民院。在多人的幫助下,到鐵路中學上了6年學。1932年就在《膠濟日報》發表過作品。我不清楚20至40年代西鎮的貧民院中,是否還出過其他的教授,或者是其他的什麼「家」。
他的自傳中有「一二.九的五次遊行,我全參加了,而且掌過門旗;我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民族解放先鋒隊』,還當過清華文學會的主席」等等。
我是從他的自傳,才記住「12.9運動」共遊行5次。
也就在「12.9運動」中,蔣南翔動員他參加組織,他考慮一番,表示想當信仰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主義者。原話好象是「做一個馬爾托夫式的孟什維克」。
他1950年回到青島,到山大任教。
1955年華崗出了問題,又趕上肅反還沒結束,趙儷生被揪了出來,批鬥一番。好在問題得到改正,夏征農來青島,到山大宣布給他平反。但57年的「反右」中,他又倒霉了。
夏征農現在健在,104歲。和趙儷生都曾經是「左聯」成員。前幾年北京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是青島某人的爺爺,不知道真假。這是位老資格,可能是現在唯一健在的「五四運動」參加者,僅有的兩位健在的「南昌起義」參加者(另一位肖克)。他和山東及青島的許多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956年6月,楊向奎調動工作離開青島,由黃雲眉接任山大歷史系主任。
他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學者、教授。
童書業是學究式的教授,和黃雲眉一樣,都是浙江人。青島解放後的1949年下半年,經楊向奎介紹,他從上海來到青島。他的記憶力驚人,過目不忘。在青島,一次華崗作報告,討論時對華崗講話中的細節發生爭論,於是請童教授評判,他把報告背了出來。當時醫學院的人沒去聽報告,由童書業去傳達。他不僅完整的復述一遍,就是華崗講話時咳嗽的地方,他也咳一聲。
這位老教授在青島時,多次挨整。
趙儷生曾回憶童書業,大概意思:1948年時,童參加過顧祝同的一次會議,國軍的人員說,打共產黨,一夜可以消滅千把。童回來後曾向一些人說過。經過多人傳播,成為童書業一夜打死過上千共產黨員。他的檔案里就有這樣的揭發材料。所以,50年代中期,他成為山大歷史系三大「反革命」之一。
還有一段:60年代初台灣當局要反攻大陸,叫運動整怕了的童知道後非常緊張。他找到黨支部書記說,國民黨來了肯定要我帶領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敢不帶他們去。現在我就跟你約定好,到時候我就使勁咳嗽,聽到咳嗽聲,你馬上躲起來。
文革中,童教授的一大罪狀,和台灣當局反攻大陸聯繫上了。
以上對童書業的描述,是否有演繹的成分?我就不清楚了。
張維華,山東人,是個有氣節,敢說實話的教授,1952年到青島。
50年代中期,他也是山大歷史系的三大「反革命」之一,而且位於3人之首。
先發到此,有時間再繼續發。
『肆』 大學歷史系教授,黨員馮某指的是誰
歷史:漢源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伍』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陸』 華中師范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華師的歷史,如果追溯到1903年的文華書院,到現在也有一百多年歷史了,百年的教育長河,培養了一代代學子。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都有華師學子的奮斗身影。
每一位華師人都為我們的國家做了貢獻,其中傑出的有惲代英,邢福義這兩位校友了。
華師桂中路中段,噴泉廣場側邊,有一座惲代英先生的雕像,便是為了紀念惲代英先生。每年清明,學校都會組織在惲代英廣場獻花的儀式,以此緬懷惲代英先生。惲代英1895年生於湖北武昌,中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前身)畢業,惲代英在學生時代便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國民黨的追捕,惲代英於1931年被害。今天華師仍然紀念這位革命先烈,就是要廣大華師學子銘記歷史,記住前輩們的鮮血苦難,珍惜現下的和平歲月,奮發向上。
【惲代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