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第一位中國教授
1. 中國的客座教授是什麼職業
客座教授,是本不是本校教授而被聘請作為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在某些方面有特別造詣的人,他可以不在這個學校工作,卻必須要履行義務。通常是做報告、授課或者是合作研究。
陳寅恪生平簡介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中國第一位客座教授,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夫人唐筲,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女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結婚。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
光緒二十八年(1902),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後就讀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回國。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渡出國游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幾種語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等人為導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虛心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向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滿蒙語文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任歷史;或引詩舉史,從《連宮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嘆服!名教授如吳宓、朱自清等也常來聽課。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陳寅恪原攻比較語言學,通曉多種文學,為他從漢文以外搜羅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較大的方便,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系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系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我國的歷史考據學。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在《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1938年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史遇到疑難問題,向德、奧知名學者求助,未能解決,柏林大學乃推薦寅恪。他向寅恪請教後,才得到滿意解答。蘇聯考古學家發掘一突厥文碑石,無人能辨識,請教寅恪,終於得到准確破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離昆明到香港,擬全家搭英輪轉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香港,寅恪立即辭職閑居,日本當局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後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當時,面對民族危亡,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發起向蔣介石獻九鼎的無聊活動,勸他參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賦》:「九鼎銘辭爭訟德,百年粗糲總傷貧」。以示諷刺。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致力於學術研究,先後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後人研究隋唐史開辟了新的途徑。
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並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經英醫診治開刀,不僅無效,目疾反而加劇,最後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於是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於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了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台灣、香港的邀聘,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並於中山大學。遂移教於中山大學。
解放後,他受到黨和政府的器重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先後被先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據《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僅有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函請陳寅恪任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第二所長記載,並註明辭謝未就,薦陳垣代己。上述職務據《修水縣志稿》),繼續任中山大學教授。自1956年,陳毅、陶鑄、周揚、胡喬木等中央領導人,都先後去看望過他。陶鑄尊重他的學識和人品,1957年親自關心他的助手配備和眼疾治療。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給他派護士輪班照顧,在廣東知識界傳為美談。1962年,胡喬木前往看望,關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說:「蓋棺有期,出版無日。」胡喬木笑答:「出版有期,蓋棺尚早。」在助手的幫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以外的舊文,編為《塞柳堂集》、《金明館叢稿》,並寫有專著《柳如是傳》,最後撰《唐柳堂記夢》。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別傳》)。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十年動亂期間,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動。
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含恨離開人世。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他熱愛祖國,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拓了歷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寅恪不僅為大史學家,舊體詩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淵明)杜(甫)雖愛好李白及李義山詩,但不認為是上品。他特別喜好平民化的詩,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論再生緣中所以有「論詩我亦彈詞體」之句。有《詩存》問世。其平生著作,經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萬字的《陳寅恪先集》已於1979年編纂成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 何平概述
何平教授,博士生導師,專精於西方史學史及理論、歐洲文化史、中西歷史比較。1982年畢業於四川師范大學,獲得英國文學語言學士學位,1986年在四川大學獲得世界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7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1995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回國,擔任四川大學教授,並於2003年被聘為北京市特聘教授。何平教授現為四川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2005年起成為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
何平教授在學術界有著豐富經歷,發表過60餘篇(部)論著,論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新華文摘》等多次轉載。近年來,他出版了《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和融合》和《China』s Search for Modernity?---Cultural Discourse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兩部學術專著,後者在歐美多國發行,並被國內外多所大學收藏。2006年出版的《西方藝術簡史》再版兩次,並於2007年入圍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選的「全國三個一百原創圖書」。
何平教授積極參加海外和國際重要學術會議,如1992年在洛杉磯美國亞洲學會學術討論會上發表論文,1999年10月在瑞典隆德大學國際學術會議上做主題發言,2004年5月在台灣大學舉行的「中國現代性新視野學術會議」上提交論文,2005年9月在澳門理工大學《世界文明國際論壇第二次國際研討會》會議做主題論文講演,獲會議主題論文獎。
目前,何平教授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和歐洲傳統文化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研究。
(2)牛津大學第一位中國教授擴展閱讀
何平,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大三學生,爸爸喪失勞動力,媽媽智力殘疾,為維持生活,帶著患心臟病的弟弟一起讀書,最多的時候兼職了7份工作。最喜歡向日葵,像向日葵一樣去生活,所以也被大家稱為「向日葵女孩」。
3. 大連理工大學的知名校友
尉健行,1953年機械繫機械製造專業畢業。曾任中共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紀委常委、書記,中共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紀委書記、常委等職務。
戚元靖,1955年土木學院畢業,原冶金工業部部長,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1994年11月4日在北京逝世。
葉連松,船舶工程學院畢業,原河北省省長、省委書記。
高德佔,化工學院畢業,原吉林省省長,天津市委書記。
聞世震,1965年機械學院畢業,原中共遼寧省省長、省委書記,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傅育寧,土木學院畢業,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兼任招商銀行董事長、蛇口工業區董事長、招商國際董事長、招商輪船董事長。傅育寧1998年12月加入招商局集團,2000年4月起任招商局集團總裁,還擔任在香港上市的招商局國際(00144.HK)公司主席。2014年4月23日上午,華潤集團在香港召開會議,傅育寧任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憲平,機械學院畢業,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總經理、董事、黨委常委,兼任一汽股份、啟明星股份董事長。
錢令希,國內計算力學學科創始人,工程力學專家,著名力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向文波:材料學院和管理學院畢業,工程機械專家、高級工程師,現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陳佳洱: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學家。現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技術物理系教授。
殷國茂:機械學院畢業,1988年獲全國首批優秀企業家稱號,原成都無縫鋼管廠廠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潤峰,電子工程系畢業,原四川長虹集團董事長,中共十四大代表、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劉長春:國內高校第一位體育學教授,第一個代表中國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員,被稱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萬立駿:化工學院畢業,主要從事電化學、SPM技術、納米化學和納米材料的研究。2009年榮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鍾萬勰:計算力學專家。國際計算力學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立鼎: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精密機械和微納機械專家。
林皋: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邱大洪:海岸工程和近海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程耿東:原大連理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主要從事工程力學、計算力學和結構優化設計的研究。
申長雨:塑料成型及模具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東明:機械學院畢業,2009年1月14日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內機械製造學科領域頗具聲望的領軍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校長。
趙國藩:土木系畢業,土木建築結構工程學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眾托:系統工程與管理科學專家,大連理工大學知識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建民:化工學院畢業,創立遼寧奧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總裁。
俞鴻儒:空氣動力學家,氣動實驗專家。該國激波管、激波風洞研究及其應用的開拓者之一。
徐性初: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
崔占峰,化工學院畢業,英國牛津大學首位華人教授、細胞與組織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榮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李琳,自動化控制專業畢業,英國華威大學教授,激光加工中心主任,2013年榮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陳國慶:現任內蒙古大學校長,教育部科技委數理學部委員,內蒙古數學會理事長,中國數學會理事,中國運籌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內蒙古青聯副主席。
盧偉光,船舶工程學院畢業,創立安信地板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上海國際商會副會長。
趙樹叢,管理學院畢業,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國家林業局局長、黨組書記。
王兆國,曾在管理學院學習,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福建省委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主任。
4. 西南聯大存在多少年啊,由哪幾個學校組成的,校長是誰
一、從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8月建立,到國立西南聯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
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有三位校長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
(4)牛津大學第一位中國教授擴展閱讀
西南聯大的成就令國際矚目
西南聯大雖然物質條件極為困窘,但各系學人始終關注國際前沿的學術進展和教育改革,辦學水準和成績亦舉世矚目。1939年,陳寅恪獲選為首位牛津大學華籍講座教授(未就任)。不久後,牛津大學的知名學者休斯,亦不遠萬里到西南聯大訪學,並長時間地求教於陳寅恪的學生、當時年僅30來歲的少壯派教授邵循正。
從劍橋大學來訪的李約瑟,到中國後為西南聯大極高的辦學水準而驚異。西南聯大不僅在中國學研究方面遙遙領先,數理、地學等學科也是全球矚目。物理主要得益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基礎,它曾是當時中國「最接近國際水平、最有望啟渥未來大師的搖籃」,系中的吳有訓、趙忠堯都曾作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果不其然,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即出自西南聯大物理系。
截止1965年,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裔人士有6位,其中4人曾在西南聯大求學或任教,分別是陳省身、林家翹、李政道和楊振寧;還有一位是清華校友趙忠堯的愛徒吳健雄。
5. 大連理工大學怎麼樣
還不錯,中國的二流大學。細分應該是第四檔次的。
6. 內蒙古工業大學的知名校友
崔占峰,1982年獲內蒙古工學院化工系學士學位,英國牛津大學第一位華人教授。牛津大學近代辦學史上第一位華人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牛津大學組織工程與生物處理工程中心主任
李永旺,山西煤炭化學所研究員、合成油公司總經理,中國科學院煤轉油項目首席科學家
林東魯,包鋼(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陳樹清,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賀恭,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焦開河,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王 剛,中鹽吉蘭泰鹽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樹清,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夏進祿,中核集團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原202廠廠長、黨委書記
邢雲,自治區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榮天厚,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盟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