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人民大學楊志教授
A. 中國現今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怎麼樣的
高油價時代,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了我們有效緩解能源供給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那麼,我們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該怎麼走?目前還面臨哪些困難?就此類問題記者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志進行了對話。
記者:目前,我國的資源、環境處於一種什麼狀態?
楊志:從實際情況看,我國目前資源利用效率極為低下。目前我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都很大。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單位產值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倍至10倍。200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僅佔世界的5.5%,卻消耗了世界50%左右的水泥、30%的鋼鐵、15%的能源。
記者: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採取的是什麼樣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的實際效果如何?
楊志:我國現在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主要是促進節能減排。「節能」主要是通過政府對能源價格的管制政策以調整企業對各種能源的使用量來實現,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企業使用清潔能源、資源的成本。「減排」主要是通過政府對企業徵收排污費或關停污染企業來實現。但是現有的具體政策卻沒有真正的起到發展循環經濟的作用。
記者:在探索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時,政府應該如何選擇合理、有效的政策?
楊志:我國應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循環經濟發展的系統方針,在走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時,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這是由循環經濟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共同決定的。
循環經濟的發展是其技術基礎的進步與經濟活動的發展,而技術的進步是需要科學的指導,經濟的發展需要發展觀層次的指導。科學發展觀正是建立在科學上的發展觀,因此可以指導循環經濟的發展。
記者: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2006~2010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在「十一五」時期要努力實現「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我國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楊志:要解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的矛盾,達到「十一五」規劃的目標,就必須全面、系統地研究和分析我國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生態的情況,尋找出一種可以替代目前不可持續的傳統的發展方式的新途徑。但是目前我國學術界對循環經濟的內涵、動力機制、指導方針、政策體系等一系列在循環經濟的實際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問題仍未闡明。探索出一條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必須闡明這些問題。
記者: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2007年9月提出的環境經濟政策架構和路線圖——在4年內構建綠色稅收、環境收費、綠色信貸、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綠色貿易和綠色保險等7項環境經濟政策。這些措施能否順利實施?
楊志:從已經推出的政策的執行結果看,困難不少,這是由於,第一,這些政策都比較分散、缺乏協調運作思路,沒有形成合理、全面系統的政策體系,它們的作用遠遠沒有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綜合性政策的效果;第二,缺乏中央政府各部門的通力支持及地方政府的合作的良好的制度保障;第三,沒有相應的完善的法律支持與國際協調。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重新設計符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要結合好長短期利益、中央與地方的利益,並能為企業所適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根據循環經濟的具體內涵、借鑒國外的政策經驗並結合我國現在政策的問題,制定出一套中國模式的政策體系,這一政策體系要有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持,並與國際協調。
記者:符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如何引導企業向循環經濟技術投資?
楊志:我國目前的政策主要是直接管制,實行強制手段關停污染企業。但這一政策積極作用很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由於沒有一個合理可行的關停標准,只是輿論壓力大時突擊性關停;另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不協調,地方政府或是「一刀切」,或是為地方利益,使污染企業「死灰復燃」。
因此我國直接管制時,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從具體的技術層面著手設立一個合理的技術最低標准並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目的性,還要通過政府部門間、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協同以推行一系列操作性極強的規章制度。
我們還可以通過徵收環境稅或發放環境補貼,限制企業的消極環境行為。
稅收政策可以通過徵收稅率和稅種的變化影響企業的經濟行為。目前,我國缺乏系統的環境保護稅收政策,沒有設立專門的環境稅種,有關生態環境稅收的規定不完善。現有的資源稅徵收范圍小,只有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原礦、黑色金屬原礦、有色金屬原礦、鹽7個稅目,而且按開采產量征稅,造成了資源回採率低下的弊端,無法對循環經濟技術的推行起到支持作用。因此政府應調整和完善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技術發展的稅收政策,將目前各種有關環境污染的收費項目進行整合,開征環境稅
B.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是幾本
應該是一本
但是本科生招生少,以碩士生、博士生為主。
C. 楊志個人經歷
楊志自1969年起投身於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踏上了他的職業生涯之路。經過七年的工作積累,1976年10月,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979年,楊志考入了華東石油學院,開始了他的高等教育生涯。經過四年辛勤學習,他於1983年獲得了經濟學學士學位,並被分配到華北油田工作,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
1985年,楊志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繼續深造。三年後,他成功獲得了經濟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後來的學生。
1992年,楊志通過考試成為本校在職博士生,開始了他的博士學習生涯。在經歷了幾年的艱苦研究後,於1998年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成為了該領域的專家。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楊志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而是考察塔里木沙漠腹地的胡楊林,展現了他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和熱愛。他先後擔任了講師、副教授、教授職稱,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學術界和教育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3)2019中國人民大學楊志教授擴展閱讀
《水滸傳》的人物,在梁山裡排名第十七,外號青面獸,原為殿帥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綱在黃河裡翻了船,不敢回京赴命,四處逃難。後因被赦返往東京,在東京時,卻因賣刀與潑皮牛二發生爭吵,不得已殺了牛二,被發配到大名府充軍。充軍時被大名府留守司梁中書所賞識,為其護送生辰綱,又被晁蓋等用計所劫。無奈之中與魯智深打上二龍山,殺了鄧龍,做了山寨之主。三山聚義時與眾英雄共歸梁山。征討方臘時在途中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