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心內科丁教授
⑴ 丁肇中的故事
一提起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者丁肇中,人們都會說:那是一個奇人,又是一個怪人。
說到「奇」,丁肇中確實有一段令人驚奇的人生經歷。他祖籍山東日照,祖父曾追隨孫中山革命,後犧牲。他父母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由於早產,他於1936年2月4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大學城,兩個月後父母回國。經過一番顛沛流浪,20歲的丁肇中從台灣到父母的母校――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學,僅用了5年多時間就獲得物理、數學雙學士和物理學博士,一些美國同學都稱他為「奇人」。爾後,他到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接著從事科研工作。如此算來,從念大學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約需十多年時間,而他只用了6年。
在1974年8月,他經過10年矢量介子實驗,發現被稱為「物理學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訴人們:「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實驗,才從上百億個各種各樣的粒子中找到了一個J粒子。這就好象在北方地區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我從無數雨點中辨認出一個帶顏色的雨點那樣困難,不能允許有絲毫的鬆懈和馬虎。」由於這一在物理學上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發現,1974年10月18日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以後,第三個獲得此項殊榮的華人學者。在頒獎典禮上,他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這種奇人奇事,在中外歷史上並不多見。
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嘆為觀止。突出表現為兩個「不」:
一是「不合群」。美國同學對他的評價是:學習頂刮刮,就是不合群。從學習到工作,他的生活軌跡始終是圖書館―實驗室―食堂―宿舍。在美國,大學的課外生活是絢麗多彩的,可他幾乎是什麼都不參加。所以,他在學校沒有朋友。走上社會後,整天埋頭在實驗室里,有時是兩天兩夜,三天三夜,甚至五六天五六夜不回家。孩子都抱怨老見不到爸爸。在各種社交場合,幾乎就不會見到他的身影。據說這么多年來,除了沒有到任何一個教授家裡吃過飯外,他沒給包括他故鄉日照在內的任何學校或科研單位題過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願讓那些無益的社交活動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影響科研活動,另一方面竟是對書法藝術的特別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對人說,書法藝術比物理學更加神秘。他說:「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唯有中華民族的文字在書法上又是一種博大精深的藝術,給人以各種美的享受。」為此,他絕不給人題字。在新疆大學給師生演講時,校長一再請他題寫校名,他斷然謝絕,說我的字寫得不好,會損害書法藝術。後來,他的老家山東日照大學、曲阜大學懇請他題寫校名,都被他以乎禪同樣的理由拒絕了。不少人對他不幹這樣一舉手又可揚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說他是個傻氣十足的怪人。
二是「不知道」。這一點,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氣」。前些日子,他來南京給南航師生作報告,有學生問:「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個學生問:「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他說:「不知道。」另一個學生問:「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他仍然說:「不知道。」對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們看來,南航學生所提的問題讓如極為普通,絕對算不上刁鑽古怪,不用說像他這樣的大師,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過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說假話,也要顧及自己的面子和影響啊!怎麼能「三問三不知」呢?
據知情人介紹,對丁肇中來說,「不知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一直牢記「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條古訓,在任何場合,對任何事情,絕不「強不知以為知」。他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節目主持人采訪時,對記者的提問,就一連說過幾個「不知道」。在其它重要場合包括級別很高的學術交流會,他對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問題,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這其實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它不但無損於一位大師的光輝,還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大師」所以成為「大師」的奧秘。那就歲滑塵是超凡的人格力量。事實上,敢於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說「不知道」,不僅是一種氣量,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試想,一個人特別是像丁肇中這樣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響的科學家,如果在學術上沒有嚴肅的科學態度,對一些問題憑「想當然」亂表態,或是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和所謂影響,不懂裝懂,用一些模稜兩可甚至玄而又玄的含糊答案去糊弄人,會有什麼樣的嚴重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那樣,失去的就不僅僅是面子了,還有更可貴的品質和人格,還要給人類科學事業帶來無可挽救求的損失。丁肇中的可貴可敬之處也在這里。難怪他在南航面對師生的提問連說三個「不知道」,會場沉寂幾分鍾後,爆發出一陣陣暴風雨般的掌聲。這不是對這位大師人品和學問的肯定和崇敬嗎?他們能零距離地從大師身上感受大師的治學精神和人格魅力,其效果並不會比聽一次學術講座差吧!
(來源:香港大公網 作者:徐恆足)
⑵ 抖音上很火的講課老師
我來分享一個吧,抖音北大丁教授,粉絲有一兩百萬。
其實丁教授在抖音有粉絲以前就在他自己的領域里很紅了,只是我們普通人沒有接觸過他們那個領域並不了解而已。
丁教授是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還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副教授。他對教育、經濟、職業生涯都有一定的研究。我平時如果只看看那些搞笑的段子或者抖音的帥哥美女,整個人就會非常墮落。丁教授經常在抖音上分享怎麼教育孩子,我記得他還講過他女兒穿別人的舊衣服。第一次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很有意思。小時候我和我周圍同齡人經常穿親戚鄰居的舊衣服,但我沒想到大教旁雹授的孩子也會穿別人的舊衣服。真真讓我感受他是一弊雀個物質簡朴,精神富足的教授。
我在看丁教授視租啟早頻的時候和看那些漂亮小姐姐視頻的時候心態完全不一樣,畢竟人家是北大的教授,真的莫名讓我從心底里覺得敬佩。
⑶ 大學教授為什麼建議刪除《背影》
在學習魯迅文章的時候,有一個這樣的情節,已經長大成人的閏土見到了「我「叫了聲「老爺」,結果,「我」的母親讓閏土還叫「迅哥」,難道小的時候還叫「周樟壽」的「我」就有了「魯迅」的筆名了?更何況,魯迅的筆名有上百個之多。如果是魯迅的那樣晦澀的文章被刪減了,那麼《背影》這樣簡單得多的文章還要刪減,最後還剩下什麼呢?
父親的「背影」就像一首余韻悠長的婉轉歌曲,餘音繞梁,不絕於耳,寄託著父母的愛和家的溫暖,讓我們在心中久久不能忘懷,也永遠不能忘懷。
《背影》一文傳達出的深深的父愛之情,是其真諦所在,也正是「父親」穿過鐵路為「我」買橘子的事使文章故事情節達到了高潮,並且也正是在這里,父愛的無言與偉大被表達的一覽無余、意味深長,所以,此文章不能刪除出教材。我心中的《背影》也永遠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