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來重慶
『壹』 李惕碚的人物簡介
李惕碚 湖南攸縣人,出生於重慶北碚。高能天體物理學家。1963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宇宙線與高能天體物理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天體物理中心主任。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宇宙線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實驗研究與數據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國內倡議和組織開拓了高能天體物理的實驗研究。提出了銀河系γ射線源的統計模型並獲國際共識。建立了尋找超高能天體的計算公式,已成為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數據分析的一個標准方法。建立了對象重建的直接解調方法和研究快速變化現象的時域譜方法,獲得日益廣泛的應用。
高能天體物理學家。1939年生於重慶,原籍湖南攸縣。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宇宙線與高能天體物理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天體高能輻射的空間觀測與研究首席科學家。
李惕碚教授在雲南高山站進行了多年的宇宙線研究,從70年代開始倡議並組織開拓了我國高能天體物理的實驗研究,主持研製球載大型硬X射線望遠鏡,首次用準直調制望遠鏡實現了對硬X射線天體的高精度成像。79年代初建立了銀河γ射線的統計模型,首次給出銀河宇宙線產生高能γ射線的定量估計,並指出國際普遍接受的2CG星表所宣布發現的宇宙γ射線點源約有一半是不真實的;經過多年爭論後,這一模型的正確性被觀測證實。在領導建設高能天體物理資料庫及分析系統的基礎上,在高能天體物理研究中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實驗數據分析方法方面有重要建樹:建立了准確處理稀有事例的置信分布方法;導出了估計對象-背景觀測可靠性的公式,被命名為李-馬公式,已在國際多學科研究中廣泛使用;創立了對象重建的直接解調方法;發展了在時域上研究快速變化現象的一套新方法。曾獲國家優秀科技圖書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進步二等獎,王淦昌物理學獎。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貳』 清華康重慶教授的名氣
現任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黨委書記;IEEE Fellow,IET Fellow,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級會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獲霍英東基金會優選資助,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2007-2008 為劍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力系統規劃、電力系統優化運行、可再生能源、低碳電力技術、負荷預測、電力市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研究項目1項,中英合作交流項目、中美(TAMU-NSFC)交流項目、中韓雙邊會議項目各1項;其中3項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結題項目。2016年作為項目負責人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電網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2016年度項目「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並網的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基礎理論」1項。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等5家國際雜志編委;擔任《中國電機工程學報》、《電網技術》、《電力自動化設備》、《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 (MPCE)》、《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CSEE-JPES)》等多家國內期刊編委;擔任《電力建設》、《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PCMP)》雜志副主編。擔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工數學專委會、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專委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可再生能源發電並網專委會委員。出版第一作者中文專著3部,第二作者英文著作1部(Elsevier);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80餘篇(含IEEE Transactions文章40餘篇),EI收錄200餘篇。中國引文資料庫H指數為46,論文被引用7400餘篇次,其中單篇最高引用594次,2008、2012年兩次獲得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學術論文。2012年在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1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5項(含香港發明專利2項),獲軟體著作權15項。獲得2016年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1項、銀獎1項;第十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發明創新獎銀獎2項(2016年)。獲省部級及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獎勵10 余項。2014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第1完成人)。2015年7月在美國丹佛召開的IEEE PES General Meeting上被IEEE PES授予2014年度全球電力能源預測競賽優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