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博頓教授
Ⅰ 丁肇中的人物經歷
丁肇中(英語:Samuel C. C. Ting,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山東省日照市人,擁有美國國籍,為華裔美國人。
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美國科學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曾發現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並把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生平
一、入學之前
1936年,丁肇中出生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出生在中國,不過當他父母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的時候,他提早出生了,因為這個小意外,丁肇中具有了美國公民的身份。在出生的兩個月後,丁肇中隨父母回國。
由於中華民國正與日本交戰,丁肇中的童年直到他12歲之前都並未接受傳統教育,而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裡教育他。
二、求學階段
1949年,因為國共內戰,丁肇中全家輾轉遷入台灣,進入竹南國小就讀,小學畢業於台中市大同國小。當年後來考入了台北市立成功中學初中部。隔年轉入台北市立建國中學初中部,1952至1954年就讀高中部。
初中時,他在數理領域已有卓越表現。高中畢業會考時,被保送進入台灣省立工學院,但丁肇中放棄保送,參加聯考。後來參加聯考失利,又考進台灣省立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入學未久,於1956年9月,丁肇中旋以志趣不合為理由辦理休學迅速離開省工學院,隨後進入美國密歇根大學,才算正式進入高等教育學府修習工程學、數學和物理學。
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博士學位。並在求學過程中,認識了凱伊·庫尼(Kay Kuhne)。
三、畢業之後
畢業後,他立志要從事研究工作,於是選擇了在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一份薪金較低的工作。一年後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擔任講師,1967年起轉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授。
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quantum electrodynamics)、電弱統一理論(Electroweak theory)、量子色動力學(qunatum chromodynamics) 的研究。
1966年開始,丁肇中領導的實驗小組進行了一連串關於量子電動力學和矢量介子(vector meson) 的實驗工作,不但加深了人類對矢量介子的認識,還證實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
1972-74年,小組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進行實驗,發現了第四種誇克(quark)。1979年他與中科院高能所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發現用來傳播誇克之間的力的膠子(gluon)。
1974年,丁肇中與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教授伯頓·里克特幾乎同時各自發現新的復合粒子-J/ψ介子。1976年,兩位教授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及美國政府的勞倫斯獎。他是首次用中文在頒獎典禮發表演講的科學家。他在演講中強調實驗和理論工作同樣重要。
阿爾法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又譯反物質太空磁譜儀,簡稱AMS)是一個安裝於國際空間站上的粒子物理試驗設備,由丁肇中博士於1995年首次倡導開始。目前計劃由CERN等機構合作進行。
(1)哥倫比亞大學博頓教授擴展閱讀:
家庭
丁肇中的父親丁觀海早年求學於光華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和交通大學,因國共內戰,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入台灣,擔任國立台灣大學工程學教授。母親王雋英是心理學教授。
丁肇中是家中長子,有一弟一妹,分別取名為丁肇華及丁肇民,全家皆擁有中華民國國籍。丁肇中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曲向東采訪時,在被問到如果有第四個兄弟姊妹,是否取名為「丁肇族」時,他爽快說:「不,叫丁肇國,因為沒有這個國,所以就到台灣去了!」
取名「中華民國」是要紀念為中華民國起義而殉國的外祖父王以成。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凱伊·庫尼(Kay Kuhne)於1960年結婚,並有二個女兒:珍妮(Jeanne)和艾美(Amy)。
1985年他與蘇珊·卡洛·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結婚,1986年生下兒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職位與榮譽
丁肇中為美國物理學會、義大利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會員,中央研究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以及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並且獲得密歇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波隆那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校的名譽博士,並為上海交通大學的名譽教授。
此外他也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資深校董以及榮譽教授,曲阜師范大學名譽校長以及山東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的名譽院長,以及前身為台灣省立工學院的國立成功大學傑出校友。
J粒子的命名
曾經流傳一種說法,因為他自己中文姓氏「丁」和英文字母「J」類似,所以命名為J粒子,其實這是一個誤會。
真正的意思「J」在量子力學上代表電流、光,而J粒子和光、電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就命名為J粒子。
Ⅱ 加里·斯奈德的個人簡介
加里·斯奈德(1930 -)
加里·斯奈德,生於舊金山,早年移居到美國西北部,在他父母的農場工作,1951畢業於里德學院,獲得文學和人類學學位,後來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大學攻讀東方語言文學,並在此間參加垮掉派詩歌運動,此時他翻譯的寒山詩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致使他東渡日本(1956—1968),出家為僧三年,醉心於研習禪宗,1969年回到美國後,與他的日本妻子定居於加利福尼亞北部山區,過著非常簡朴的生活。1984年,加里·?斯奈德與美國著名詩人艾倫·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作為美國作家代表團的成員一起來中國訪問,終於一圓他30年來的親臨「中央王國」之夢。加里·斯奈德曾說,中國文化、文學對他的影響,在五六十年代是百分之八十。1985年他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同時繼續廣泛地游歷、閱讀和講學,並致力於環境保護。
Ⅲ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哪幾位
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
一、崔琦
崔琦,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人,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美籍華人科學家。
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二、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三、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四、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
五、李遠哲
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台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中國台灣人。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崔琦
網路—屠呦呦
網路—李政道
網路—楊振寧
網路—李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