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教授
1. 馬丁·路德是德意志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他反對羅馬教皇的權威,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但也有人說馬丁
B |
2. 請用經濟學的原理告訴我 教授該去還是該留
看機會成本,教授創業凈收入39000美元,當教授年薪50000美元,既辭職單干機會成本是50000美元,不劃算,教授不會離開學校
3. 馬丁·格林的生平簡歷
馬丁·格林教授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在該大學超高效光電學研版究中心兼任執權行研究主任,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也是工程技術學院及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委員。
同時擔任南玻集團經理。該公司專門生產並銷售南威爾士大學研製的多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格林教授領導的小組對光電技術的實驗研究和商業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研製出了世界上效能最高的硅太陽能電池和組件,並成功經營了數家生產周邊產品的公司。
格林教授發表了有關太陽能電池的論著六部,有關半導體、微電子、光電子和太陽能電池的論文多篇,曾獲多項國際大獎,包括1999年澳大利亞獎,2002年「優秀民生獎」 (又稱「另類諾貝爾獎」),和2004年世界能源技術獎。
在過去的15年裡,馬丁·格林教授經過不懈的努力將晶硅電池的轉換效率提高了50%。鑒於在太陽能領域的傑出成就,馬丁·格林教授獲得了諸多的國際榮譽: 1990年榮獲國際電工委員會的R.Cherry獎,1999年榮獲國際電工委員會的J.J.Ebers獎,1999年榮獲澳大利亞國家獎,2002年榮獲得正確生活方式獎(亦被稱為諾貝爾環境獎)。
4. 死海位於巴勒斯坦和約旦的交界處海水裡沒有魚蝦甚至連海邊也寸草不生。 1809年,柏林大學教授馬丁對
(1)B
(2)
(3)C
5. 馬丁路德是哪所大學的神學教授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1483年11月出生在日耳曼(人稱日耳曼為改革發源地)中部紹森幾亞(Thuringia)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里本(Eiskeben)——撒克森伯爵(選候)領地。他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創始人。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路德名列第2位,僅次於康拉德·阿登納。
中文名
馬丁·路德
外文名
Martin Luther
國 籍
德國(今)
出生地
日耳曼
出生日期
1483年11月10日晚上11點
逝世日期
1546年2月18日
職 業
宗教領袖
信 仰
基督教新教
主要成就
倡導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
代表作品
九十五條論綱
目錄
1人物生平
2人物貢獻
▪ 改革
▪ 影響
3人物語錄
4人物分析
5人物爭議
6客觀批判
7人物影響
8人物評價
9相關電影
1人物生平編輯
馬丁·路德生於神聖羅馬帝國(今德國)艾斯萊本,父母原是勤儉的務農人家,但當時因社會商業方面開始發達了,並帶動了工業的發展,故其父親轉而成為礦工,在當時以礦工當職業的人口並不多,算是新興的行業,在父親的積極努力下竟也自行當起了一個小礦主,後來上升為城市的議會會員。父親漢斯·路德(Hans Luder,1459年—1530年),母親瑪格雷特,原姓林德曼(1459年—1531年)。路德是九個孩子中的第八個。
1483年11月11日(都爾.聖瑪定主教紀念日),他受洗禮,並以當日的聖人聖瑪定(馬丁)命名。他在鄰近他的出生地的曼斯費爾德長大,當時艾斯萊本和曼斯費爾德約有數千居民,而他的父親擁有當地的一處銅礦。嚴格而充滿愛心的父親,要他接受時尚的啟蒙教育。父親非常積極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學。路德為了維持就學時的經濟需要,和其它的就學孩子們共組了一個唱詩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時候,於主人們享用豐盛晚餐之時,邊聆聽孩童詩班唱聖詩。當主人用餐過後即可開始享受主人們吃剩的菜餚,運氣好的話還能拿到一些小費。他的父母信奉教廷,但不過分熱誠。
之後由於父親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進了一所有名的大學學習法律,看似前途似錦:畢業後可在皇宮謀得一份差事,後半輩子就可高枕無憂了。但就在此時他卻正想著如何才能蒙上帝的喜悅呢?就在一次的暴風雪當中,在禱告中他經歷了神的保守,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到修道院中當修士,放棄法律的學習。而在修道院的學習中,其內心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平安,在他請益他所在的這所修道院院長之後,路德得到許多的屬靈上的鼓勵與支持,同時也完成了神學博士的學位。並在之後被派到威登堡任聖經教導的工作、思想更趨成熟,終於在1517年在上帝的帶領下,為著贖罪券的爭論,在教會界做了一件驚動宗教界的大事-宗教改革。
從1488年到1497年路德在曼斯費爾德的城市學校就學,此後他在馬格德堡的大教堂學校里待了一年。在那裡教導他的是中世紀晚期出現的共同生活弟兄派的教士。1498年他的父母將他送到埃森納赫的方濟各會修道院中。他在那裡受到音樂和詩歌的教育,他是一個很好的歌唱家。
從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圖林根的愛爾福特大學就學,他獲得哲學系的文學士。他的學課包括拉丁文、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道德學和音樂。路德在這里深切地學習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從托馬斯·阿奎納開始成為中世紀經院哲學的中心學說,但在愛爾福特已經開始有人對他的學說產生質疑。奉父命路德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又開始學法學。但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家的路上在斯道特亨附近突然遇到狂風暴雨,他嚇壞了,對礦工的保護聖人呼喊說:「聖安娜,不要讓我死,我願意成為一個僧侶。」出於這個發願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加入了愛爾福特的奧斯定會修道院。他非常遵守修會的教規,1507年2月27日他被晉升為神父。雖然他每天都做懺悔他無法獲得心靈上的安慰。他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如何才能獲得上帝的憐憫?」他的懺悔神父、修道院的主持約翰·馮·斯道皮茨建議他學神學,並將他1508年送往維滕貝格。在這里他結識了威廉·奧克姆的神學理論。奧克姆強調神的自由性和人的自主性。一年後路德成為聖經教授(baccalarius biblicus),他還學會了古希臘文和希伯來文。除道德哲學外他還開始教授聖經。
1510年,路德被他的修會派往羅馬城抗議教廷下令將奧斯定會與另一個非常嚴格的修會合並到一起。他參加了一個集體懺悔的儀式,希望以此獲得解脫。這說明他當時還不懷疑羅馬教廷的懺悔儀式,但他對羅馬教廷的不認真和道德敗壞非常失望。1511年斯道皮茨將路德召回維滕貝格並指定路德為神學博士和他的繼承人。雖然斯道皮茨只能減輕路德的心靈不安,無法消除它們,兩人直到1524年斯道皮茨逝世始終是好朋友。
此後幾年中路德教授贊詩和保羅書信等內容,一些他原來的講義和聽課筆記保留至今。從這些文件中我們今天看得出他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的過程。一開始他還追隨當時教會的學說將舊約體會成基督的隱喻。他追索奧卡姆、新柏拉圖主義或密契主義的聖經解釋,但他已經開始將這些解釋改為針對每個人,而不是針對整個社會的教導。他使用上帝直接的憐憫來補充這些理論中的空洞,但此時他還沒有考慮教會的中間作用。
在路德研究中至今對路德是何時發現他的神僅出於憐憫(sola gratia)正義的基本見解。路德本人後來自己將這個發現稱為是「塔上經驗」,他說他是在維騰貝格的奧恩定會修道院的隱居塔上做出這個發現的。有人認為這是在1511年到1513年之間,其他人說是在1515年到1518年之間,也有人認為這實際上是一個緩慢的過渡過程。在宗教史的研究中這個時間的確定最重要的是確定這個發現對宗教改革的意義到底有多麼大。
路德本人將這個經驗說成是一個巨大的解放。在他孤獨地冥想羅馬書中的詩句時他突然發現了他所尋找的: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這句經文遲早會導致路德對聖經新的理解:神的永久正義完全是一個憐憫的贈禮,只要人相信耶穌基督,他就可以獲得這份贈禮。人不論做什麼都無法強迫神贈與他這份禮物。相信他獲得了這份禮物本身也不是人所能達到的。
這樣對路德來說,整個中世紀的神學及其宣傳者的能力與神的啟示之間的平衡全部報廢了。從此他對自稱看作神與人之間中保的教會越來越持批評態度。
1515年路德的羅馬書教本中已經反映出了他的新見解,但其中還混合著約翰尼斯·陶勒的密契主義見解。1516年路德發表了一位不知名的密契主義者寫的一本書,反映出了他對教會外表的神事儀式的不斷加強的反對。
從1517年開始路德在簽名時將Luder改為Luther(這個名字來源於希臘詞ελευθερο,意為「被解放的人」,「自由人」),來表現他內心的轉折。
路德在1517年萬靈節前夕,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那天,宣布他反對贖罪券,寫了九十五條論綱。其實這九十五條的目的並非是號召宗教改革,只是路德以一位大學教授的身份將贖罪券的神學提出來討論罷了。路德反對贖罪券的曲解和誤用,這不但對人的得救不利,還影響了教會的正常運作。當時的人們認為天國的鑰匙在教會手裡,一個人進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他們最怕的是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因此他們相信只要用贖罪券就可以上天堂,一張贖罪卷能縮短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而贖罪劵可以在教堂里購買,因此當時的教堂和牧師都很有錢。馬丁路德發現這樣的說法與作法完全不能見容於聖經與理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就這一點,路德的神學與天主教會的神學有明顯的不同。1530年路德在奧斯堡會議上為新運動作了解釋,他的改教運動已把基督教歐洲一分為二,更正教會產生了三個主要路線:信義宗、改革宗和英國聖公宗。更正教會主張信徒應該直接和基督聯合,因為基督是救恩的唯一來源。他的救恩借著聖靈的能力和上帝的道的教導,臨到悔改的信徒。不用瑪利亞,也不用聖職人員作祭司來做代求人。上帝會向他的兒女說話,透過先知和使徒、透過聖經、借著個人的啟示,上帝以愛心向受造的人類說話,只要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憑信心可以聽到上帝的話並回答他。
路德的宗教改革受到四面攻擊。羅馬教廷要路德收回他的言論和著作,路德並沒有答應。在他隱居於瓦爾特堡(Wartburg)那段日子裡,路德把整本新約聖經由希臘文譯成精彩的德文。在那期間,左派極端的社會行動到處興事,路德於是回到威登堡以穩定大學和教會的生活,並且應付四面八方涌來的攻擊。甚至有的人民誤解了路德說的自由,牽扯到政治,拿了武器去爭取,造成了改教運動的致命傷。路德被羅馬教會定罪,逐出教會。
6. 數學電影《牛津殺手》的觀後感 感受
看了這么多推理片後覺得構思最精妙的一部作品!以前說嫌疑犯x獻身和白夜行是好片但與牛津殺手比起來又稍遜了一個層次!牛津殺手是完美犯罪的一個大手筆!因為他成功的讓法律抓錯了兇手、看完後你竟然不知道誰是真正的兇手!是教授?因為教授費勁心機的偽造了一串數列!然後成功讓警察抓錯了兇手!而期間教授也的確殺了些本來就要死的生命垂微的病人!是貝絲?因為是她因不堪忍受母親!為了自由殺了母親!然後請教授幫忙洗脫罪名!才會有接下來發生的一切事情!然而貝絲為什麼會殺人!卻又是馬丁那幾句你應該追求自由!你應該像我一樣勇敢之類的話鼓勵著她殺害了自己的母親!而且是馬丁的各種自己不自知的引導下!教授想出了一系列的巧妙的洗脫罪名的方法!或許在法律上教授和貝絲是真正的殺人兇手!因為他們的確殺了人!但最後馬丁跑來全世界最大贗品博物館興奮的揭露教授的嘴臉與陰謀時!教授反將一軍!以蝴蝶效應說明了你也是兇手的一種!馬丁呆了!影片至此結束!留給觀眾的只勝那句教授講座時一直重復的那句話!維特的「『can we know the truth』」我們能知道真相嗎?首尾呼應!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時又不禁拍手稱贊!拍手質疑!這是情節構思設計精妙、其實整個案件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環環相扣!沒有任何人的出現是多餘的.整片影片圍繞的主線都只有兩個真理?或者不能稱為真理.因為教授說世界上除了數學沒有絕對的真理!邏輯更是如此!沒有確定的唯一的答案!因為不同的規律就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說多了!回到正題!兩個真理!不!應該是兩句話!我們能知道真相嗎?還有就是蝴蝶效應!整片影片都圍繞這兩主線走!使得影片中心明確!其中又摻雜了兩個數列!第一個數列是、第一位數是大寫的M、第二位數是一個心加一橫、第三位數是8、第四位數是什麼?這是教授給警察和馬丁出的題、然後第二個數列是教授捏造的兇手留給所有的人的題、第一位數是一個圓、第二位數是兩條魚或者表示兩條對角線、第三位數是三角形、第四位是什麼?第二個數列是教授捏造的兇手出的、其實就是教授本人、數列貫穿於兇殺案中、使得這部影片立馬提高了一個檔次、因為這是高智商的人犯的案、裡面有邏輯學、一般人看不懂、與普通的犯罪推理片區別開來、同時提高檔次、這是構思精妙的另一個表現、還有好多點構思巧妙!但我說最後一點.就是影片里出現的護士和那個俄國學生成功的把馬丁懷疑的目光引入教授!幾句不經意的話!同樣也引導了觀者們!就在結尾我們都很高興和馬丁一起找到真凶時!突然教授一個大逆轉把馬丁解釋為心理兇手時!影片結束!給觀者們一個當頭一擊!陷入無限沉思中!他讓觀者們在終於撥開雲霧風情月明時又陷入了霧霾里!
7. 我想看校園懸疑的電影,最好是美國的,誰能幫我推薦幾部
這個多了,驚聲尖叫4部,死神來了系列,機關槍少女,吸血鬼助手,恐怖校園,奪命搞笑,致命玩笑,禁入校園,惡靈空間系列。佛萊迪大戰傑森。超能失控,姐妹聯誼會驚魂,誘捕系列等等,太多了。
8. 求個片子 裡面有個教授叫馬丁約翰或者馬丁哈里斯
《狙擊陌生人》由老牌影星連姆·尼森主演的驚悚動作片。
講述馬丁·哈里斯醫生版(連姆·尼森飾演)在柏林赴會權期間遭遇車禍,當他醒來後發現妻子已經不認識他,而且他的身份被人替代,危機四伏的探尋真相之路隨即展開。
9. 向日葵綁架案中馬丁在向日葵教授的實驗室里聞到了什麼味
向日葵綁架案中,馬丁在項目陪教授的實驗室里聞到了一股向日的味道
10. 一部喜劇片的片名,教授發明時間機器,和男主角回到過去,結果碰到了他的媽媽
超經典的《回到未來》
強烈推薦你去看後兩部
演:羅伯特.澤梅里斯 Zemeckis, Robert
主演:邁克爾.J.福克斯 Fox, Michael J.
克里斯托福.羅德 Lloyd, Christopher
李.湯普遜 Thompson, Lea
托馬斯.F.威爾遜 Wilson, Thomas F.
劇情簡介
馬丁是一個擅長滑板和喜歡音樂的高中生。他和熱衷發明的布朗博士是忘年之交。同時,他還有一個美麗可愛的女友珍妮。但馬丁的家庭狀況卻頗為糟糕。母親洛蓮十分保守死板,而父親喬治則懦弱無能,常受上司 貝夫的欺負。但布朗博士的一次實驗改變了一切。在試驗布朗博士發明的時間機器時,博士不幸被恐怖分子殺害,而馬丁則在逃命時駕著時間機器從1985年回到了1955年。馬丁遇見了30年前的父親喬治和一直在欺負喬治的貝夫。由於馬丁代替了喬治被洛蓮父親的車撞倒,他還遇上了少女時代的洛蓮並被她追求。馬丁設法找到了30 年前的布朗博士,想出了利用閃電能量回到「未來」的方法。但為了防止自己消失,馬丁還得讓喬治和洛蓮相 識並且戀愛。馬丁想方設法讓喬治與洛蓮接近,但貝夫卻總是出來攪局。而馬丁與貝夫的一次又一次斗爭也使洛蓮對他更加迷戀。馬丁設計讓喬治扮演英雄救美的角色,但貝夫的再次出現卻使情況發生了變化。喬治面對貝夫欺侮洛蓮的情景,終於鼓起勇氣與貝夫作對,並且打倒了貝夫。這使洛蓮開始對他傾心。為了使喬治和洛蓮的感情進一步發展,馬丁又代替吉它手在晚會上演出。就在馬丁快要消失時,喬治終於吻了洛蓮,馬丁也避免了消失的噩運。而馬丁在狂喜之餘的熱情演奏也對音樂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祝福了喬治和洛蓮之後,馬丁匆匆趕緊往鍾樓去見布朗博士。他想告訴布朗博士他未來將要被槍殺的事,卻被博士拒絕。雖然意外不斷發生,但馬丁終於成功地利用閃電能量回到了1985年。而博士也因為讀了馬丁留下的信而採取了預防措施,從恐怖分子的槍下倖免於難。馬丁悄然回到家中。第二天起來,他驚訝地發現家中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由於馬丁在1955年的努力,使喬治成了一個充滿自信的成功者,而貝夫則成了擦車的傭人。馬丁終於又見到了珍妮。但就在此時,博士忽然從未來趕了回來。他告訴馬丁和珍妮他們的孩子在未來遇上了麻煩。馬丁還沒來得及從時間旅行中緩過勁來,就又和珍妮一起被拖上了改良後的時間機器飛向未來。
賞析
時間旅行可以說是科幻片中永恆的主題,電影大師羅伯特.澤梅基斯於1985年製作的影片《回到未來》以一種輕松詼諧的筆調為我們敘述了由時間旅行而引發 的喜劇故事。與其它許多科幻片不同,這一部影片充滿了輕松歡快的生活氣息。片頭那段妙趣橫生的自動裝置開啟狗食罐頭的場景雖然和內容無多大關聯,但卻極妙地營造出了一種生活化的氛圍。觀眾一開始就被引導到了一種輕松愉快而妙趣橫生的氣氛之中。這之後,就開始盡情享受巧妙的情節安排給他們帶來的樂趣了。由於是時間旅行的故事,那麼,前後不同時間里的人和物的對照自然也必不可少了。影片中細節安排上十分周到巧妙,使影片在劇情上幾近完美。而對過去的「 真實展現」與人物在30年後的表現相對比,更是不時使觀眾發出會心的笑聲。主要情節由馬丁修正被他無意間改動了的歷史展開,最後當然是以一個圓滿的結局而告終。這種常見的結構方式在這部影片中卻達到了極好的效果,使人不得不贊嘆導演技藝的純熟。而影片的開放式結局也為影片增添了無盡的想像空間,使人在輕松之 余回味無窮。邁克爾.J.福克斯以《回到未來》一片在影壇初露頭角,一張娃娃臉和1.63米的身材使他很適於扮演青年學生的角色,而當時看起來稚氣未脫的他在演技上卻已十分老道。他那輕快而自如的表演顯得純真而質朴,充滿了青春的氣息和活力。他的表演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的喜劇氣氛。同時,《回到未來》的成功也使得邁克爾.J.福克斯成為了一位深受青少年喜愛的青年演員。
還有時空穿梭的經典電影就是《蝴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