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徐峻教授
『壹』 徐峻的介紹
徐峻,安徽合肥人,2009年3月歸國擔任中山大學教授、博士導師,葯物分子設版計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科院權上海有機所客座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用植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暨南大學客座教授。徐峻教授長期從事小分子新葯的設計與研發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葯葯效組學、醫葯化學、葯物設計、化學信息學、多變數統計分析、化學結構圖論演算法、化學結構專利文獻檢索引擎、蛋白質NMR結構解析和模擬。
『貳』 祖國在我心中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後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關天培
關天培(1781~1841.2.26),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後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餘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後,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為信炮台;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台,增建永安、鞏固炮台,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錢學森(1911~ )中國科學家,火箭專家,1911年12月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來到北京,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楊靖宇:
楊靖宇將軍是我國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馬名尚德,乳名順清,號驥生。1905年2月13日(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駐馬店市驛城區(原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里。
楊靖宇幼時在村私塾讀書,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席捲全國,年僅十四歲的楊靖宇即投身於火熱的斗爭之中。
1923年9月,楊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業(開封織染)學校,由於他深知舊社會的黑暗,所以積極追求真理。不久,他加入了北京李大釗創辦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5年,在聲援、支持上海「五卅」運動斗爭中有著積極表現,1926年被吸收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為迎接北伐軍入豫作戰,同年冬,楊靖宇和在外地上學的黨團員,奉中共豫區執委的指示,回家鄉確山縣領導農民運動。1927年春被選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4月4日,在黨的指揮下,楊靖宇參與領導了震驚中外的確山暴動,組織了數萬農民武裝圍攻確山縣城,經過四天的激戰,佔領了縣城,打垮了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活捉了縣執事王少渠,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第一個縣級人民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楊靖宇被選為常務委員,擔任主席(代行縣長職權)。6月,楊靖宇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於蔣介石、汪精衛先後背叛孫中山先生倡導的國民大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權遭到確山縣地方反動勢力的進攻,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楊靖宇和張家鐸、張耀昶、李鳴岐等同志率領農民自衛軍,轉移到縣東劉店一帶繼續堅持武裝斗爭。
在中共豫南特委領導下,楊靖宇和李鳴歧、張家鐸、張耀昶等,響應黨的「八、七」會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的號召,於1927年11月1日,發動了著名的劉店秋收起義,重新組建中共確山縣委,並成立了確山縣農民革命軍,楊靖宇任總指揮。這一時期他們曾與強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武裝和地方反動勢力的進攻。這支部隊當時控制了東至汝南縣馬鄉、南至信陽明港、西至確山縣城、北至驛城區水屯縱橫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區,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確山縣革命委員會。為了開展長期的游擊戰爭,楊靖宇和戰友們開始探索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道路,後來這支部隊成為信陽四望山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力量。
1928年底,楊靖宇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員的身份,使用張貫一的化名,先後到信陽、洛陽、開封等地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間曾三次被捕入獄,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從不畏懼,對黨的事業堅貞不屈,多次被黨營救出獄。1929年7月,楊靖宇被黨中央由上海調往東北從事黨的工作。
他在東北期間,先後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反日總同盟會會長、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哈爾濱市委書記、中共滿州省委代理軍委書記。1932年11月,他開始使用楊靖宇的化名,被中共滿洲省委派往南滿領導抗日武裝斗爭,先後擔任磐石游擊隊政治委員、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第一軍軍長兼政委、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和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在這里,楊靖宇領導軍民對日寇堅持了長達九個年頭的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使得數十萬日軍不能入關,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斗爭業績,有力配合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充分表現了他忠貞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偉大精神。1934年,楊靖宇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937年12月,他又被黨中央確定為中共七大籌備委員會中25個委員之一。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縣(即現在的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崴子,隻身同數百名日偽軍戰斗到最後一息,以身殉國,壯烈犧牲,年僅三十五歲。
劉胡蘭
1932年10月8日生,乳名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1945年進婦女幹部訓練班。1946年分配回雲周西村做婦女工作,任村婦救會秘書,同年任五區婦救會幹事,並成為中國共產黨候補黨員。
1947年1月12日,她的家鄉突遭軍閥閻錫山的部隊襲擊,不幸被捕。面對敵人她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後在敵人的鍘刀下英勇就義,時年15歲。犧牲後被中共晉綏分局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毛澤東親筆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詹天佑 ,生於1861年4月26日,卒於1919年4月24日,號眷誠,字達潮,廣東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 詹天佑1861年(清咸豐帝十一年)出生於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少年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親眼目睹北美西歐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而產生悲觀情緒,但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7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斗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幾經周折,終於轉入了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正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詹天佑剛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的把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詹天佑初戰告捷後,立刻遇到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這便是北京至張家口的鐵路)。英國和俄國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國和俄國的使臣們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么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京」指北京,「張」指張家路)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親自帶學生和工人著,背著標桿,經緯儀,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能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又重新勘測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疊,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志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其間,釐定了各種鐵路工程標准,並上書政府要求全國採用。中國現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標准軌、珍氏自動掛鉤(Janney Coupler,亦稱姜坭車鉤、鄭氏車鉤,美國人 Eli Janney 所創)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議。此外詹天佑亦著重鐵路人才的培訓,制定了工程師升轉章程,對工程人員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規定,並且定明工程師薪酬與考核成績掛鉤。京張鐵路堷訓了不少中國的工程人員,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為其他中國鐵路的模仿對象。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獲宣統賜工科進士,任留學生主試官等職。1910年,任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總理兼工程師,1912年兼任漢粵川鐵路會辦,負責興建粵漢及川漢鐵路。此後一直定居在漢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號(今洞庭街51號)。同年成立「中華工程師學會」,並被推舉為首任會長。民國成立後,於1913年獲政府委任為交通部技監,1914年獲頒授二等寶光嘉禾章。1916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參崴和哈爾濱任協約國監督遠東鐵路會議中國代表。4月因病回漢口,4月24日病逝,終年五十九歲。 詹天佑與其妻譚菊珍埋葬在京張路青龍橋火車站附近。1922年青龍橋火車站豎立詹天佑銅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紀念館。 在紀念京張鐵路100周年之際,張家口人民永遠緬懷京張鐵路的總設計師詹天佑,2005年在張家口南站廣場,建起詹天佑塑像。詹天佑是我國近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史上的先驅,也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知識分子。清咸豐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六日生於廣東省南海縣,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公費赴美留學。清光緒七年(1881)六月,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雪菲爾德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國。曾先後任福州船政學堂和廣州水陸師學堂教員。清光緒十四年(1888)任天津鐵路公司工程師。19世紀八十年代,他投身於中國鐵路建設事業,曾主持過我國京張、川漢、粵漢等早期鐵路的建設,為發展我國早期鐵路建設事業嘔心瀝血,奮斗終生。特別是他主持的京張鐵路(1905—1909)的建成,震驚中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振奮了民族精神,推動了鐵路事業的發展。他在帝國主義列強面前不畏強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不受外侮,以自立於地球之上」的口號,代表了炎黃子孫百折不撓、永不屈服的高尚的民族氣節,永為後世楷模。1919年4月24日在漢口仁濟醫院病逝,享年59歲。同年在青龍橋車站豎立一座詹天佑全身站立銅像。
『叄』 請問這是哪個景區拍的 謝謝
廣東丹霞山的陽元石;這里還有一個元陰洞;
『肆』 中山大學和華東理工上海就業情況。
當然是上海理工的好,外地學校排名再怎麼好在上海都吃不開的,而且中大在上海招的專業都不怎麼樣,特別是文科的,理科的話同樣的分數當然是留在上海了,而且廣州太亂了
『伍』 南方醫科大學 中山大學 誰的 法醫學專業牛啊
據我了解,來女的一般都法醫物證學源的比較好,主要在實驗室工作,但是挺無聊的,一直重復工作,很容易就沒勁,但是搞DNA類的發展前景非常好,一個親子鑒定收費3000,你可以想想看。畢業後考公務員還是不錯的,前提是要招女的法醫。
『陸』 現在很多年輕人通過上學考研等途徑來逃避生活為什麼
因為考研上去的話就還是一個學生,無論年齡大小,沒有人會和一個學生過不去,專不需要成家立屬業,不需要找工作,不需要對家族、父母有太多的交待,只是幾本書的問題,就可以逃避太多的責任和壓力,同時這也是對找不到工作最好的理由:還要讀書嘛。這種現象有,但也不是每個人考研都是為了逃避什麼,想通過讀研讓自己在科研領域更進一步,或者自己就是喜好讀某個方向的研究生的也有不少人,不能只看一面就將考研全部看做是在逃避問題@.@
『柒』 羅香林的學術成就
羅香林歷任中山大學、暨南大學、中央政治大學、廣州國民大學、廣州文化學院等校教授,並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廣東省政府委員兼省立文理學院院長。1949年移居香港,先後在新亞書院、香港大學等校任教,獲香港大學終身名譽教授銜。羅香林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執教之餘勤於著述,畢生著書42種,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凡所著述,恪守科學態度,具有較高學術價值,深為史學界所推崇。
羅香林在史學方面具有兩大建樹:
一、開拓了客家研究的先河
20世紀30年代,黃某等學者編著的廣東鄉土歷史、地理教科書及某些報刊、志書對客家進行侮蔑,妄稱客家「非漢種」,並將客字加上「犭」旁,引發了多次關於客家族屬大論爭。羅香林積極參與論爭,並據其多年對民族史的研究及客家文化的考察,撰寫了《客家研究導論》,科學地證明了「客家為漢族裡頭的一個支系」,有力地批駁了將客家誣為「語言啁啾不甚開化」、「野蠻的部落,退化的人民」等種種論調,捍衛了客家人的社會地位。
50年代初,羅香林推出了客家研究的又一力作《客家源流考》,從中華民族的構成和演進說起,對中華民族中客家的源流和系統、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環境、客家語言的特徵四個方面進行詳細的剖析和考證,是客家研究方面的經典之作,為客家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擷錄 《客家源流考》中關於純客住縣和非純客住縣的記載:
(一)江西省:江西一省,計有純客住縣:尋鄔 安遠 定南 龍南 虔南 信豐 南康 大庾 崇義 上猶;其非純客住縣,已知的則有: 贛縣 興國 雲都 會昌 寧都 石城 瑞金 廣昌 永豐 萬安 遂川 吉安 萬載 萍鄉 修水 吉水 泰和
(二)福建省:福建一省,純客住縣,僅:寧化 長汀 上杭 武平 永定 將樂 沙縣 南平;其非純客住縣則有:清流 連城 明溪 平和 詔安 崇安
(三)廣東省:廣東的純客住縣,計有:梅江區 梅縣區 興寧 五華 平遠 蕉嶺 大埔 連平 和平 龍川 紫金 仁化 赤溪 始興 英德 翁源
至其非純客住縣則有:南雄 曲江區樂昌 乳源 連縣 連山 陽山 惠陽區 海豐 陸豐 博羅 增城區 龍門 深圳寶安區 東莞 廣州花都區 清遠 佛岡 開平 中山 番禺區從化區 揭陽 饒平 信宜 潮安區 河源 豐順 鶴山 封川 徐聞 陽春 三水區 防城 合浦 臨高 陵水 欽縣 廣寧 惠來 儋縣 定安 崖縣 化縣 澄邁 萬寧 潮陽區 新豐 羅定 台山
(四)廣西省:廣西一省,沒有純客住縣,其非純客住縣則有:桂平 貴縣 蒼梧 平南 博白 鬱林 北流 藤縣 賀縣 武宣 象縣 橫縣 武鳴 陸川 宜山 柳州 融縣 昭平 平樂 永淳 鍾山 荔浦 三江 羅成 柳城 來賓 陽朔 蒙山 興業 隆山 遷江 東蘭 南丹 信都 修仁 鳳山 那馬 榴江 崇善 宜北 綏淥 中波 寧明 明江 河池
(五)湖南省:湖南一省,亦無純客住縣,其非純客住縣則有:汝城 郴縣 瀏陽 平江 宜章
(六)四川省:四川一省,亦沒有純客住縣,惟非純客住縣則較湖南為多,計有:涪陵 巴縣 榮昌 隆昌 瀘縣 內江 資中 新都 廣漢 成都 華陽 新繁 灌縣
(七)西康省:客家遷到西康的,僅有非純客住縣的會理縣一縣。
(八)貴州省:客家遷到貴州的,也僅有非純客住縣的榕江縣一縣。
(九)台灣省:台灣無純客住縣,其非純客住縣則有:彰化 新竹 高雄 屏東 苗栗
二、奠定了中國族譜學的地位
60年代,羅香林撰寫成《中國族譜研究》一書,揭示了中國族譜的撰述對象,闡明了中國民族的遷移,社會演進,文物盛衰,遺傳優生,及其與中國歷史之關系,中國族譜今後發展方向等,開辟了繼甲骨學、敦煌學、簡牘學之後的又一史學新學科領域,成為中國歷史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羅香林主要著述有:《中國族譜研究》、《中國民族史》、《中國通史》、《乙堂文存》、《傅秉常與近代中國》、《唐代文化史》、《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唐元二代之景教》、《客家史料匯篇》、《客家源流考》、《客家研究導論》、《幼山府君年譜·一卷》、《明清實錄中之西藏史料》、《歷史之認識》、《梁誠的出使美國》、《流行於贛閩粵及馬來亞之真空教》、《百越源流與文化》、《羅芳伯所建婆羅洲坤甸蘭芳大總制考》、《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蒲壽庚研究》、《陳蘭甫與廣東學風》、《顏師古年譜》、《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國父之大學時代》、《國父家世源流考》、《國父在香港之歷史遺跡》、《國父與歐美之友好》、《民俗學論叢》等。
附錄一:
羅香林《客家民系的形成》
何謂「客家」?中國史學界歷來認為,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稱客家。由於唐宋間有「給客制度」,有「客戶」之籍,與當地的土著相對而言。《辭海》在「客家」條目載:「相傳西晉永嘉年間(4世紀初),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紀末)以及南宋(13世紀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於當地原來的居民,以後遂相沿而成為當地漢人的自稱。」近幾年來,許多學者發表不少學術論文,對「客家」稱謂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計有下列幾種:
(1)「客家」一詞,作為民系的稱謂,在內涵上有其規定性,是由其區別於其他民系的特徵所決定的,並不是與當地原來居住的土著相對稱謂。如果「客家」的稱謂是與當地原來土著相對稱的說法能夠成立,那麼,歷史上流落他鄉的流民,在定居之後,都可以稱為「客家」,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2)歷史上的「給客制度」的所謂客戶,實際上是漢魏以來在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土地兼並下,不堪戰亂和壓迫而流離失所的農民,稱為「流民」或「流人」、「佃客」等,唐朝時更在戶籍上有「主戶」與「客戶」名目。「客戶」實際上專指佃客、佃戶。主戶、客戶以是否佔有土地為區別標准,主戶失去土地即為「客戶」,客戶能有土地,也成為「主戶」。可見「客家」稱謂不可能是來自「給客制度」的「客戶」一詞。
(3)如果「給客制度」的「客戶」指中原遷來的民族,那麼同是由中原遷來的漢人,定居閩南漳泉一帶則稱為「河洛人」,其方言為「河洛話」;定居閩東的通稱為「福佬人」,其方言為「福佬話」;定居廣州一帶(包括大部珠江三角洲)的稱為「廣府人」,其方言是「粵語」。他們並不稱為「客家人」。
(4)認為衣冠南渡的漢族是編戶齊民,乃是主戶,土著不屬編戶,免納貢賦,應是客戶,所以「給客制度」的客戶不是指南遷的漢人。
(5)認為在唐宋以前遷來的漢人是主戶,唐宋時遷來的是客戶。
總之,眾說紛紜,觀點不一。我們認為,客家人的界定應根據科學的尺度,既不能完全從源流來確定,也不能拋棄歷史事實來臆斷或推理。盡管源流說在一定意義上能解釋中原民族南遷形成客家人這一史實,但還說明不了漢民族多民系的復雜演變成客家人這一史實,但還說明不了漢民族多民系的復雜演變問題,尤其南遷後的演變結果。「……界定客家人,應該全面地、本質地對客家人進行科學概括,即應從民族概念的內涵共性和構成民眾的特性即個性相結合的角度進行科學概括,特別是對客家民系的個性特徵作出科學概括,給予准確的定義……那麼,什麼叫做客家人呢?我認為可概括為: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客家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性人,就叫客家人,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客家人。」
「客家民系作為漢民族共同體中的一個重要民系,在其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除其所具有的本民族的地域、語言、經濟生活和心理素質外,又有著自身的諸多特徵,從而與本民族的各歷史、文化特徵既同又異、同中有異,呈現出共性與個性統一,一般性與特殊性共存的關系。南遷的中原漢族、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在遷徙過程中和在自己民系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遭遇到的種種挑戰,自然不同於中原地區。一方面,客觀的生活環境迫使他們對自身原有的心理素質要作些適當調整;另一方面,遷徙過程中心然發生的與客居地土著、他族的相互影響、融合乃至爭斗,也會以這樣或多或少那樣的方式,改變著他們原先的心理因素。這樣,在地理環境、歷史傳統、民族融合以及遷居地經濟生活等諸多作用的相互影響下,南遷的中原漢族在心理素質方面,自然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調整,改變和重新整合。一旦這種調整、改變和重新整合得以完成,客家民系也就最終形成了。」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客家語言至今仍作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而流行於粵東、閩西和贛南等客家地區,並成為現代漢語中一個獨立的方言系統。這種獨特的方言系統的最終形成,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故客家民系的形成亦應是以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質四大要素為其標志。「當然,形成民系的第一要素是人,要有優勢的人群勢力,才能形成自我優勢的環境,才能釀成以自我祖源為本,又同新環境相融合的個性,並繼續保持和發展。」客家民系的形成時期為五代至趙宋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總的說來:
1、客家人是漢民族(中原民族)獨特穩定的民系之一。在古代歷史上,中原民族南遷後曾與百越族或其他少數民族相融合,歷經千年,但其形神氣質還是中原民族而無變異,有獨特的穩定性。
2、客家話是客家人的獨特語言。閩粵贛三省相連的客家人,語言基本上相同或相通(只是有個別縣的語言受其他語系的影響,但也還保留客家話的基礎,只是語調上有所差異)。如長汀城與寧化治平人的語言完全相同;長汀城客家話與廣東本系梅州、江西贛南的客家話完全可以相通。離別家鄉五六十年歸來的華僑,完全不會忘記而且能很自然流利地講家鄉客家話。客家話與粵語(廣府話)、福佬話(閩東)、河洛話(漳泉)方音都無關系,而與河南中州(鄭州一帶)音韻卻有不少相通的地方。美國耶魯大學韓廷敦教授說:客家話源出北方,他們的方言……像中州河南的話。中州話為河南鄭州的土話,與客家話非常相似。
3、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習俗。從明清遺留下來的永定圓形、四方形土樓群,結構厚實,高峻雄偉。寧化安樂、安遠,長汀塗坊、宣城,廣東興寧、梅州市梅縣區的多層圍龍屋,長汀的九廳十八井,標志著客家的的建築藝術,其結構獨特,是客家人客居他鄉聚族而居,群體式的客家大屋的見證。尤其永定土樓獨特的建築引起了世界建築學界的關注與贊賞。「永定土樓是永定人民的文化財富,也是中國人民的文化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財富。」武平中山的「百家姓聚居地」和「軍家方言島」是客家研究中值得重視的文化現象。
《晉書·王導傳》雲:「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南遷的結果,形成了洞庭湖、鄱陽湖、太湖三個支派的漢族民系。鄱陽湖支派即為現在客家民系的先民。他們是原來居住在山西和河南等地的漢人,逃到安徽、湖北、江蘇至江西,再沿鄱陽湖遷贛南和閩西各地。
據《嘉應州志》載:「今之土著多來自元末明初,以耳目所接之人,詢其所來自,大抵多由汀州之寧化,其間亦有由贛州來者。其語言聲音皆以汀贛為近……。」現在嘉屬不少氏族的族譜、家譜明載由元末明初遷來,足資佐證。
客家是中華民族中的漢族南遷的一支民系,即閩、粵、贛系。客家人的聚居地為閩西、粵東、贛南這塊三省相連的地區。這里有33個純客家縣,是客家人上千年歷史的開拓地。汀州寧化石壁村是宋元以前客家南遷的中轉站;梅州市、興寧、大埔等地是明末清初客家人的中轉站。向海外發展的以粵東、粵南、閩西、閩南為多。汕頭、廈門自清末民初以來,已是中國兩個著名的華僑口岸。香港、深圳、南洋群島各商埠的港胞、僑胞(其中一部分是客家人及其後裔)所保存的譜牒,以及有關海外客家源流的研究資料,都說明他們的祖先是中原漢族南遷入閩,曾留居汀州寧化石壁,後經長汀、上杭、永定入廣東汕頭出海,或由閩西、閩南經廈門出海,或經廣州遷徙香港、深圳及南洋各地的。
客家歷史上經過幾次大遷徙,輾轉南來,源遠流長。客家兒女分布世界五大洲,足跡啟蒙遍天下。他們天涯飄泊,客居異邦,而愛國愛鄉的傳統世代相傳。客家人是當代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
附錄二:
羅香林《客家人的遷徙》
客家人是漢族一個系統分明的支派。客家先民是因為受到了中國邊疆部族的侵擾,才逐漸從中原輾轉遷到南方來的。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為了防止邊疆游牧民族的侵擾,修築萬里長城,戍駐重兵。旋又派尉屠睢率大軍區50萬駐嶺南,以防南越族的入侵。秦皇還將先期滯留在豫、皖、閩的流亡客人驅趕到廣西興安不受歡迎築靈活渠運河,於鏵咀地方將先期滯留在豫、皖、閩的流亡客人驅趕到廣西興安縣築靈渠運河,於鏵咀地方將汀江和湘江和灕江鑿通,以便運軍輸糧,繼續向南疆用兵。秦亡後,這支龐大的部隊沒有北返,繼續留在當地,成為客人,這是大批漢人南下之始。
客家先民自中原遷居南方,總計大遷移5次。其他零星遷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經商而遷至的,那就不能悉計。秦漢之間,趙佗自立為南越王。漢武帝時,發大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後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礎上設置九郡,其中就有閩中郡。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群雄割據,戰亂頻繁,烽火連天。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大批漢族民眾,紛紛往南遷移,這就是所謂「群雄爭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國時,曹魏曾採用招致邊民內遷的政策,延至西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臣民南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從漢末至東晉,中原漢人南遷長江流域,這是第一次大遷徙。東晉時期,長江流域戰火紛飛,漢族民眾又繼續向南遷移。羅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稱:「迄晉武帝統一中國,又以只見及三國割據的由來,而盡罷州郡兵權,邊州因而空虛。會八王相繼作亂,國力因而削弱,邊區內徙的部族,便得相繼乘機而起,於中國內地的一部分,建立他們的割據政權。晉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遷到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內地的人民有遷移力量的,或有遷移機會的,都相率南遷,當時稱為『流人』。」當時,福建地處東南海濱,局面較為穩定,因此南遷的中原民眾一批一批涌來,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贛南到汀州、寧化的石壁寨(現名石碧村)一帶,然後繼續移遷汀州郡各屬地;一部分人則由贛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眾與當地閩越族、畲族逐漸融合,成為汀州早期客家人。前廈門大學、中山大學魏應麟教授曾說過:「汀州的客家人來自中原的氏族與閩越族的結合。」《客家源流考》指出:「這些南渡的人們,在政治方面,支撐了東晉以來朝代的局面;在經濟方面,開發了南方的產業,增進了南方的生計;在民族方面,增加了內地人民和南方部族如百越族(包含閩越族)、一部分苗裔(包含畲族)的融合……」
據李吉甫《無和郡縣志》載:唐代「開元時有29690戶近兩年10萬人入閩」。大批的移民入汀始於此時。由於中原漢人陸續流入,人口不斷增加,遂於唐開元二十四年設置汀州。汀州位於閩西,與粵東、贛南接壤,最早有長汀、黃蓮(寧化)、新羅等邑,范圍廣闊,縱橫近400公里。據《通典》,唐貞元前已有5330戶,人口1.6萬人。戶口統計所顯示的數字主要是漢人。
唐總章二年,閩粵之間有少數民族不滿政府壓迫,聚眾反抗。朝廷下旨命左郎將陳政為嶺南行政總管,統率大軍入閩鎮守。唐咸通年間,駐軍因故反叛,以寵勛為首,率軍進攻中原,朝廷費了相當力量方予以平定。不久,冤句人黃巢聯合龐勛余眾,揭竿起義,其勢甚速,從河南、山南二道進軍淮南、浙東、贛北、贛中、閩北、閩中,又折回贛、湘、桂東,南下廣州,出轉湘、楚、安徽,渡淮水,攻下洛陽,進入長安。十幾年動亂,使得中國各地人民分頭遷徙。昭宗時,王潮、王審知參加壽州王緒起義,有5000餘人渡江南下。這些人多來自河南光州一帶,稱為中原氏族,入閩汀者大多留居。
黃巢的部下朱溫投降唐朝,被授予宣武節度使之職。天佑元年,朱溫弒唐昭宗,越兩年受禪為帝,終於篡奪了唐朝政權,改國號梁,開始了五代紛爭的割據局面。據志載:後梁時(897年),王審知被朱溫封為閩王。王審知為了順時應人,確實做了一些有利於人民的事。他折節下士,開門興學,以育才為急。凡唐末士大夫避地南來者,皆厚禮延納,築'招賢院'以館之。於是中原士大夫紛紛攜帶家眷,不避艱辛,爬山越嶺,分路入閩為王審知效力。從東晉至五代,漢人又由長江流域南遷,這是第二次大遷徙。當時中原氏族入汀者數以千計。故汀城建有白馬廟,奉祀王審知。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之一部分,又由閩贛分遷至粵東、粵北。這是第三次大遷徙。在此期間,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眾。據說陳朝皇室陳元光裔孫陳叔明共有九子,成為巨族,奉諭凡巨族分居,乃散處九州。「九子分九州,滿子封汀州」的陳魁(其實為第六子),字參琬,敕封大夫,攜帶家室97口遷汀州,為汀州陳姓始祖。陳氏就是宋代入汀的。當時的汀州,地廣田多,人口日殷,竟達成10萬之眾,可謂盛矣。據史志記載,自東晉以來直到宋代末期,是中原人民大量湧入閩、粵、贛三省邊區的時期,因為閩西、粵東、贛南山水相連,土地肥活,氣候溫和,有江河之利,而人口相對稀少,遷來的中原流徙民眾到這里有田可耕,有安身之地,環境較為穩定。汀州寧化石壁寨是當時江西入閩和閩北南來的重要通道,成為中原人入閩的中轉站和客家許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黃遵楷所撰之《先史公度事實述略》一文中說,就在此時,「散居於汀州、邵武各屬的客家人,再遷梅州」。《嘉應州志》卷三十二《叢談》也說:「閩之鄰粵者相率遷移來梅,大約以寧化為最多……」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中國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島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都經過了汀州寧化石壁。從《客家源流考》、《客家源流研究》所引的「族譜」和客家姓氏淵源的研考,大致可以梳理出曾留居汀州寧化石壁的客家早期姓氏。據《百家姓辭典》及「族譜」初步統計:
晉代永嘉之亂後,由中原南遷入汀州寧化石壁寨的有:卓、羅、郭、詹、邱、何等姓。
唐朝安史之亂先後八年(755-763年)及至唐末遷至汀州寧化石壁寨和長汀縣的有:廖、鄭、溫、陳、王、蔡、楊、古、吳、沈、薛、鍾、周、劉、盧、李、蘇、張、闕、曹、羅、鄧、伍、江、梁、謝等姓。
北宋、南宋抗禦遼、金,以及宋末抗元,烽火江南,幾無寧日,在這期間先後遷徙汀州寧化石壁寨和長汀等地的有:曾、謝、鄒、歐陽、胡、孫、賴、游、蘭、魏、鄧、巫、吳、宋、羅、林、江、黃、彭、梁、簡、汪、范、趙、官、徐、傅、潘、翁等姓。
據《上杭縣志·氏族志》載:自汀州寧化石壁經長汀遷上杭縣境的計有:丘、江、朱、伍、嚴、李、官、羅、陳、袁、范、張、龔、黃、曾、詹、謝十七姓,所遷年代多在宋朝,宋代以前的很少。據永定縣調查:唐末五代遷徙入永定的現僅存闕氏一姓,南宋遷入的有:盧、廖、鄭、胡、江、巫、林七姓。
趙匡胤統一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局面。但是趙宋王朝很少過幾天安靜的日子。100多年以後,金滅遼復又侵宋,破汴京,擄徽、欽二帝,北宋亡。宋高宗遷都於臨安建立南宋政權以後,政治一天天腐敗,國家一天天衰弱。公元1234年,元滅金,並吞中原。接著,元軍南下,南宋亡。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元兵攻破汀州,是時文天祥、張世傑、陳宜中、陸秀夫等猶力圖抵抗,挽救宋朝江山。閩粵贛義民紛紛起來抵抗元兵,於是閩粵贛交界地成為抗元輾轉攻守的戰場。向日居住在這里的客民失敗後,大批輾轉流入廣東東部大埔、梅縣、興寧及粵北一帶,另闢安身的所在;有的戰死於罔州或崖山,有的流落於嶺南海隅。
明朝永樂年間,從浙江、江西、安徽遷汀大量客戶,一是避差役,二是頂軍、奉例屯田的新客戶。汀州的客家人,經過明朝一代休養生息,人口劇增。據考至明末清初,南遷來汀的姓氏已超過了百家姓。
明末政治腐敗,又值連年災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金文官貪斂,武官誅戮無辜,致使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各地峰起。清軍入關,進逼京師,朝祚已衰,無可挽救。石頭城內福王昏庸,馬、阮掌權,結黨營私,誣諂忠良。清兵南下,大軍壓境,大臣史可法殉難,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風血雨,遍於國中。弘光元年乙酉,唐王聿鍵監國於福州,旋即皇帝位,改元隆武。隆武二年,鄭芝龍受清統帥的賄賂,並許以閩粵王,竟盡撤仙霞關的駐軍,清兵入閩。客家群眾奮起抵抗。然而清兵連騎追至,隆武帝汀州蒙難,隨臣殉國,汀洲、贛州文臣武將,自刎、自縊、跳水或引火自焚者均有。大批民眾倉皇逃難,分遷至粵中及濱海地區,乃至川、桂、湘及台灣,且有一小部分遷至貴州南邊及西康之會理。此為客家人第四次大遷徙。明末清初張獻忠農民起義失敗後,四川一帶遭滿清兵火之災,田園荒廢,地廣人稀。康熙年間詔命農民遷往開辟墾殖,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遷徙,所謂:「移湖廣,填四川。」
清同治年間,受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部分客家人分遷於廣東南路與海南島、台灣、香港、澳門、南洋群島,甚而遠至歐、美各洲。這是第五次大遷徙,是太平軍失敗以後的屬於世界范圍的遷移。
客家先民東晉以前的居地,北起並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豐。上黨在今山西長治縣境,弘家在今河南靈寶縣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壽縣境內,新蔡即今河南新蔡縣,安豐在今河南潢川固始等縣附近。客家先民雖未必出於這些地方,然此實為他們基本住地,欲考證客家上世源流,不能不注意及此。
『捌』 當代的古琴大師有哪些啊
因為各流派都有很多優秀傳承者。龔一、李祥霆、王友斌、吳文光、丁承運、成公亮、戴樹紅、吳釗、衛家理、汪鐸、謝導秀、顧澤長、林友仁、劉善教等等
『玖』 中山大學臨床醫學5年制和中南大學8年制(本碩博連讀)哪個更好
中南大學8年制是比較早開設本碩連讀的學校,因而國內比較有名氣,中南的湘雅回一、二、三院也比較有名答氣。湘雅8年在北京招生一般得超過1本線100分以上。
臨醫就業形勢嚴峻,所以即使你是中山的,不是碩士以上去三甲醫院就業也得費點頸。另外,畢業不一定就在長沙和廣州,全國比這兩所學校好的沒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