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強教授劃分的大學
㈠ 浙江大學教授鄭強的簡介為什麼他能成為最被學生喜愛的老師
姓名:鄭 強,性別:男,名族:漢族,出生年月:1960年9月 出生地:福建武夷山,職稱:教授,博士,政治面貌:中共黨員。現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
簡歷:首批"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兼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力學會流變學委員會委員、中國高分子科學委員會聚合物表徵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復合材料學會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高分子材料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地區編委、《科學通報》特約編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功能材料》、《高分子學報》、《高分子通報》、《應用化學》、《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編委。
近年來負責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三級子課題、國家"863」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優秀年輕教師基金和骨幹教師基金項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0餘項。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Carbon,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Chinese J. Polym.Sci., J. Mater. Res.,《高等學校化學學報》、《高分子學報》等本學科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90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60餘篇。主講研究生課程4門,培養碩士、博士30餘人。主要學術成就:將動態流變學方法引入兩類最典型的"排斥效應(Repulsion effect)"導致相容的共混體系,對其相分離和相行為進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長時區域特徵流變響應以及時溫疊加失效與相分離的定性和定量特徵溫度概念,豐富了多組分復雜體系流變學理論。將流變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導電復合材料體系,探索小應變、大應變及體積膨脹與導電結構網路的變化及導電機制的關聯,發現非濃度唯一的動態逾滲現象形成的轉變的微觀機制。 建立動態流變光散射組合方法,為獲得真實Spinodal溫度開辟了新途徑。
學習及工作經歷: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浙江大學化學系本科學習
1982年8月至1985年8月在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師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成都科技大學高分子材料系碩士研究生
1988年8月至1990年9月成都科技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師
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四川聯合大學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生
1991年9月至1992年9月國家教委留日研究生預備學校學員
1992年10月至1994年9月日本京都大學中日聯合培養博士生
1994年10月至1995年4月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部客座研究員
1995年6月至1999年7月浙江大學高分子系教師,先後任高分子與復合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99年7月至2007年6月任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兼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
2007年6月至今任副教務長
2008年7月至今兼任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求是學院院長
2009 年3月任中共浙江大學委員會常委、副書記
九屆、十屆浙江省政協委員。
2012年6月任貴州大學校長所獲榮譽: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首批新世紀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教育部支持西部建設先進個人「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獲得者「浙江大學學生心目中最喜愛的老師」稱號獲得者
㈡ 鄭強教授哪句心裡話,給予三本畢業生很大的信心,學生很受激勵
高考成績不理想,考不上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只能夠考上三本大學,考生們也不能因此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對未來失去失望,就讀於三本大學,只要自己能夠靜下心來學習,肯努力懂得堅持,也能夠學有所成,出人頭地。
其實把大學生劃分為一本學生、二本學生以及三本學生,其實是帶有一定偏見的,說得犀利一些,就是帶著有色的眼鏡來看待學生,三本大學出來的學子其實也並不差,他們有的甚至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考研考上了985大學。
有的考生高考的時候,其實並不努力,考上了三本大學以後才發奮圖強,從三本大學畢業出來後,通過考研考上了985或211大學,這可以說是一種成功的逆襲。
鄭強教授的這句心裡話,給予三本畢業生很大的信心那麼為何有的考生在高中的時候不懂得努力爭取考上一所重點大學,而從三本大學畢業以後,就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985或者211高校呢?鄭強教授一席話點醒許多人,說到學生心坎里。
3、對自己抱有一定的信心
對於三本畢業生來說,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要懂得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能夠用一個良好的心態去備戰考研,擁有一個好的心態也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效率。
互動話題:你是否認同鄭強教授說的話呢?三本大學出來的畢業生想要考上985大學的難度是否很高呢?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中分享!
㈢ 鄭強教授說的四所真正百年老校,和5+2國際一流大學是那幾所
四所真正百年老校 北京大學(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浙江大學(1897年的求是學堂)、交通大內學(1896年的南洋公容學)、天津大學(1895年的北洋大學堂) .「2+5」大學也就是創建的世界一流大學即北大、清華+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西安交通、浙江大學。
滿意請採納
㈣ 如何看待浙江大學鄭強教授呢
個人認為,浙江大學鄭強教授三觀很正,而且帶出了近百名碩士博士生,是個精神境界很高的人。
目前,社會上對他的評價頗多。如何定位一個人的好壞,沒有統一的科學標准。但以下關於鄭強的信息,在你了解之後,也許你自己就有了答案。
2020年3月27日,我讀了鄭強的演講稿。鄭強教授的講話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講得很現實。比如在出國留學方面,他建議中小學不要出國,因為小時候應該在家鄉讀書,會留下情感記憶,會有家鄉的感覺。
鄭強教授的人生已進入下半輩子,他什麼都能看透。他的心已經恢復平靜,但他還是那麼熱情,說到感情的地方,他想站起來。社會不公可能是身份認同的原因,而鞭笞更為有力。有時,它可能只是一點點水,但不入其中。即便如此,它還是很接地氣的,畢竟受到了大多數底層尤其是學生的歡迎。中國需要這樣一個能看透社會本質的老“憤青”!
㈤ 誰能告訴我浙大教授鄭強的詳細情況
我也是通過浙大女的文章才去找鄭強教授的演講視頻來看的,56,youku,土豆上都有回,我幾乎都找來看了。。 非常答喜歡鄭強教授的精神、觀點、風格,希望中國有更多這樣的知識分子。
關於浙大女的文章,最近查明是一個男的冒用浙大女的名義寫的。
也許這位網男也是位憤青,哈哈,他痛恨中國有些極度崇洋媚外貪慕虛榮享受的女生沒有絲毫民族自尊心甚至作為女性應有的基本自尊,實在可悲,所以他用有點變態的方式寫了一篇所謂反對鄭教授的文章。又鬧的一些網路右糞高興的不得了。這些網路右糞真是愚蠢得可以。
㈥ 浙大鄭強教授多高
調任貴州大學校長了
2009年03月,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兼求是學院院長。
2012年6月1日,任貴州內大學容校長、黨委副書記。
2012年11月1日,經中共教育部黨組研究並與中共浙江省委商得一致,免去鄭強同志的中共浙江大學委員會副書記、常委、委員職務。
㈦ 鄭強教授在哪些學校讀過書
四川大學和浙江大學,以及到日本留過學
㈧ 浙江大學鄭強教授現在在哪個學校
現為貴州大學校長
㈨ 鄭強教授說的四所真正百年老校,和5+2國際一流大學是那幾所拜託各位了 3Q
四所真正百年老校 北京大學(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浙江大學(1897年的求是學堂)、交通大學(1896年的南洋公學)、天津大學(1895年的北洋大學堂) .「2+5」大學也就是創建的世界一流大學即北大、清華+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西安交通、浙江大學。
㈩ 在哪可以找到浙江大學教授-鄭強的簡介
姓名:鄭 強,性別:男,名族:漢族,出生年月:1960年9月 出生地:福建武夷山,職稱:教授,博士,政治面貌:中共黨員。現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
簡歷:首批"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兼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力學會流變學委員會委員、中國高分子科學委員會聚合物表徵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復合材料學會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高分子材料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地區編委、《科學通報》特約編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功能材料》、《高分子學報》、《高分子通報》、《應用化學》、《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編委。
近年來負責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三級子課題、國家"863」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優秀年輕教師基金和骨幹教師基金項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0餘項。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Carbon,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Chinese J. Polym.Sci., J. Mater. Res.,《高等學校化學學報》、《高分子學報》等本學科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90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60餘篇。主講研究生課程4門,培養碩士、博士30餘人。主要學術成就:將動態流變學方法引入兩類最典型的"排斥效應(Repulsion effect)"導致相容的共混體系,對其相分離和相行為進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長時區域特徵流變響應以及時溫疊加失效與相分離的定性和定量特徵溫度概念,豐富了多組分復雜體系流變學理論。將流變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導電復合材料體系,探索小應變、大應變及體積膨脹與導電結構網路的變化及導電機制的關聯,發現非濃度唯一的動態逾滲現象形成的轉變的微觀機制。 建立動態流變光散射組合方法,為獲得真實Spinodal溫度開辟了新途徑。
學習及工作經歷: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浙江大學化學系本科學習
1982年8月至1985年8月在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師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成都科技大學高分子材料系碩士研究生
1988年8月至1990年9月成都科技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師
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四川聯合大學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生
1991年9月至1992年9月國家教委留日研究生預備學校學員
1992年10月至1994年9月日本京都大學中日聯合培養博士生
1994年10月至1995年4月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部客座研究員
1995年6月至1999年7月浙江大學高分子系教師,先後任高分子與復合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99年7月至2007年6月任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兼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
2007年6月至今任副教務長
2008年7月至今兼任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求是學院院長
2009 年3月任中共浙江大學委員會常委、副書記
九屆、十屆浙江省政協委員。
2012年6月任貴州大學校長所獲榮譽: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首批新世紀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教育部支持西部建設先進個人「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獲得者「浙江大學學生心目中最喜愛的老師」稱號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