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嚴建兵的博士生導師是誰

嚴建兵的博士生導師是誰

發布時間: 2021-02-19 07:29:53

⑴ 互動百科的業務模式

互動網路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網路網站之一,致力於為數億中文用戶免費提供海量、全面、及時的網路信息,並通過全新的維基平台不斷改善用戶對信息的創作、獲取和共享方式。
這是一部由全體網民共同撰寫的網路網路全書。
互動網路以詞條為核心,與圖片、文章等其他產品共同構築一個完整的知識搜索體系。
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訪問並參與撰寫和編輯,分享及奉獻自己的知識。
互動網路本著網路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提倡所有人共同協作,編寫一部完整而完善的網路全書,讓知識在一定的技術規則和文化脈絡下得以不斷組合和拓展。 互動網路新知社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的網路平台,強調用戶的參與和奉獻精神,充分調動草根大眾的力量,匯聚上億網民的頭腦智慧,不斷累積成全人類共同的開放知識庫。截止到2011年11月18日,已有4,154,461位網友共同編寫5,831,371詞條。 互動維基開源系統HDwiki作為中國第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文WIKI系統,由互動在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於2006年11月28日正式推出,力爭為給國內外眾多的Wiki 愛好者提供一個免費、易用、功能強大的Wiki建站系統。HDWiki的推出,填補了中文Wiki建站系統的空白。
已經獲得廣大中小站長和Wiki愛好者的喜愛,數萬家網站成功搭建網路站點及頻道。 互動網路新銳網路熱詞,是由極富天才創造力的互動網路網友編寫而成的。它作為一種詞彙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和民生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網路文化現象。互動網路銳詞榜很好的把每天的熱詞集中到一起,讓你能夠很快的了解每天發生的大事,讓你跟上時代的腳步。
詞媒體是指:將詞作為傳遞信息載體,最大限度地加快傳播和記憶的速度,將特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超濃縮,以便於口口相傳。這一概念是由全球最大的中文網路網站——互動網路首創的。
同時詞媒體也是互動網路對外合作的窗口,互動網路會每天准時的把當天最新、最熱的銳詞發給合作媒體。互動網路銳詞榜在時刻滿足你的知識需求。 方舟子:學者、科普作家、中國打假第一人。
趙南元: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現計算機系)教授
梁 科:南開大學數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博庭: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教授、高級工程師。
孫文俊: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嚴建兵: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紀小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院病理科主任、納米醫學研究所所長。
王 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動物館館長。
喬衛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方玄昌:資深科學編輯,曾對環境、能源與氣候變化問題有長達10年的跟蹤報道。
梁國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理學碩士、美國洛杉磯《世界日報》特約編譯。
程 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物理系博士,現從事商業軟體開發工作。
李長青: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山東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秘書。
吳興川:科普網站科學公園創始人。
碧 聲:新華社國際部科技新聞編輯、電子科普刊物《三思科學》創辦人之一。
袁越:《三聯生活周刊》特約撰稿人,網名「土摩托」 。

⑵ 嚴建兵的生活細節

華農校友代表講話(在華中農業大學2010年新生開學典禮上校友代表的講話)
親愛的學弟學妹、尊敬的各位校領導、師長及各位家長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母校給我這么大的榮譽讓我在這樣盛大的場合談談自己的感想。校辦特地給我發了一封長長的Email,代表在座的各位學弟學妹表達你們的殷切希望,這讓我備感壓力。在信的最後他不忘註明報銷來回車費。我想他估計是在擔心我在講話的結束來一句「車票給報銷不?」。我清楚地記得,15年前,也就是1995年的9月18日,我,一個從偏僻農村來的懵懂少年,帶著無限的期望、夢想和彷徨,邁進了華中農業大學的校門。我的命運從此改變。大家不知道,我高考一完就買了南下廣州的車票,在我哥哥開的一個小餐館里當勤雜工。當時我內心充滿無限渴望,但表面上又裝作無所謂,我知道,我的機會就這么一次,能上或者不能上。我的舅媽非常喜歡我,她就背著我偷偷上街算了一卦,算卦的人對她說凶多吉少。我的舅媽在很多年之後才敢告訴我這個事實。但結果,我被華中農業大學錄取了。
在我進校的第一天遇到一個最大的挑戰,你們知道是什麼嗎?找不到廁所。為什麼?我當時住在6棟宿舍,我發現6棟的廁所沒有標明「男」「女」,後來我才知道,這一棟都住的是大老爺們,要女廁所干什麼呢?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就是允許女生進男生宿舍,但女生的宿舍對男生來說卻是禁區。我們班當時有24個男生,7個女生,我心裡想,難道是鼓勵女生來追求男生嗎?但我們有24個男生卻只有7個女生啊,這又不符合市場規律啊,對不對?但是,窮人家的孩子也有追求愛情的權利,對吧?秉著這個理念,我大三的時候去請一個女孩子跳舞,穿了一雙雨鞋,整個晚上這個女孩子就盯著我這個鞋子看,當然這個女孩子最後成為了我的夫人。從那以後,我咬咬牙,狠了狠心,花了40塊錢,你們知道嗎?40塊當時是我半個月的生活費,在5棟宿舍前面的地攤上,買了一雙黑色的皮鞋,但是我這雙皮鞋剛剛穿了一天,腳就被磨起來了很多泡,因為太不適合我的腳了,所以這雙皮鞋就一直躺在我宿舍的床底下,一直陪伴到我博士畢業,再也沒有穿過。我回家我的媽媽常常偷偷地跟我說,兒啊,你現在應該買幾件像樣、正式的衣服穿穿了。但是我的媽媽她永遠也不會明白,他的兒子再也不會靠衣服來提高他的自信了。
其實我進大學以後面臨的更大的挑戰是學習跟不上。雖然我的高考成績在我們那個小縣城裡還是不錯的,能排上前幾名。但是進了大學,在我們班,是6年制的生物技術本碩連讀,我能算中等吧。更為嚴峻的是,我上課的時候根本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尤其是英語課。因為我上高中的時候英語課都是用中文講的,上專業課的時候,有的同學,尤其是女同學,能把老師上課講的東西一字不漏的記下來,我跟著大家買了一個筆記本,但是從上課開始到上課結束,我的筆記本經常是新的。其實我剛進大學的時候,特別想努力學習,為什麼呢?動機很樸素——想多掙點獎學金補貼一下家用。但現實和夢想總是有差距的。那段時間我特別地苦悶,我常常想,難道這就是我要的大學生活嗎?但後來有幾個老師的課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應該說激發了我很大的潛力。其中一位老師,也就是後來成為我導師的鄭用璉教授。鄭用璉教授是全國名師,他的講課非常精彩。他在本科的時候給我們開了一門課,叫生物技術概論。他常常給我們描述地上長茄子,地下長土豆這樣美好的前景,讓我期待了好久。不過這個夢想還沒有實現,但給了我去讀很多相關書籍的動力。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老圖書館下面,有一個書店,我常常就在那裡逛,因為當時買不起書,我就經常到那裡去看,每次看上幾頁。這門課的考試是開卷,主要是鼓勵大家暢想未來,這樣的考試非常適合我,所以我就認認真真地去暢想了一個未來的場景,鄭老師給了我95分,讓我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也有更多的動力。當時我就想,原來學習就這么簡單啊。大學四年級,也就是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張啟發老師給我們開了另外一門課,叫基因組研究與作物遺傳改良。這門課的上法看上去相對簡單,就是給大家列一堆文獻,而每堂課只講5分鍾。大家平時就看文獻,並根據文獻寫一些總結,可以用中文寫也可以用英文寫。張老師說,不管你中文寫得好還是英文寫得好,不管你的文字寫得怎麼樣,我也不管你的英文寫得對不對,只要讓我明白是什麼就行了,最後的成績就是每次作業的總和。其中他給我們列了一百多篇文獻。當時我英語6級還沒過呢。你想想6級都沒過的學生要讀這么多外國文獻,壓力有多大。但是我堅持下來了。我給大家講一個細節。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張啟發老師課題組發在1997年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講的是雜種優勢的問題。當時我把不認識的單詞用字典都查出來了,但發現仍然讀不懂。最後把作業交上去了,張老師給我打了成績,先是用鉛筆寫了2.5,每次作業總分是5分,然後又把那個5擦去寫了個0,給了我2.0分,最後寫了一個批語「你完全沒有讀懂該篇文章」。這是他的批語。此後的三年,我無數次重讀這篇文章,真的是無數次重讀這篇文章,我感覺,我終於讀懂了。前不久,我有一個二年級的碩士研究生告訴我,說讀了張老師的這篇文章,發現這篇文章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准備寫一篇評論。我非常驚訝也非常高興。這門讓我感覺壓力很大的課使我讀英文文獻的能力提升很快。大家知道,我們所有的研究,所有的成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通過大量閱讀以後,我突然發現前人的基礎不一定總是對的。就以張啟發老師這篇文章為例,我後來還發現,至少有另外2個相當的研究跟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那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有了研究生的學習和海外學習的經歷,我明白,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習的方法、思辨的精神或者說是科學精神,而不是具體的知識。知識太多,隨時會更新。那什麼是科學精神呢?我的理解是凡事只根據事實做判斷,而不是根據個人喜好和或感覺做判斷。我心目中最講科學精神的是方舟子。他的科普文章也寫得一級棒,但他最近的遭遇卻是對科學精神的最大嘲諷。
我再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一定知道,與我們密切相關,也與我們母校密切相關的一個科學事件或者說社會事件是什麼,是BT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這個事如果是我讀大學那會兒,我肯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憤青,就是反對者。為什麼呢?你想想啊,蟲子不吃,人還能吃?這不是拿人不當回事兒嘛,對不對?但我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支持者,為什麼呢?為此,我寫了很多博客文章來闡述我的觀點。我有一個博客叫「種田農民」,我常常在上面寫一些與科學有關的事情,當然也不忘寫一些風花雪月,為什麼?因為通過系統和專業的科學訓練,我不但明白了為什麼蟲子不能吃而人能吃的科學道理,而且更讓我知道,這個東西對農民意味著什麼,對農業意味著什麼,對國家安全意味著什麼。讓普通民眾了解真相是一個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社會責任,所以,我建議在座的各位學弟學妹把「蟲子不吃,人為什麼能吃」當做自己大學生活的第一個科學課題,並且發出自己正確的聲音。
諾爾曼·博洛格,人稱綠色革命之父,他是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的創始人之一,他也是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這是諾貝爾評獎歷史上迄今為止第一次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一個科學家,而不是一個政客。我在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的時候,住在他的樓下,我跟他住宿標准一樣,他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我想在中國好歹也算個正部級幹部吧,但是他的待遇和我是一樣的。我們也有機會經常在食堂里一起吃早餐,他通常吃兩個煎雞蛋,我一般只吃一個,也探討一些人生的問題和科學問題。記得四年多前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他是第一次綠色革命之父嘛,我就問,我們第二次綠色革命將會是什麼,將會依靠什麼核心技術?他斬釘截鐵地回答:現代生物技術。既然他說到這,我就問他知不知道中國轉基因水稻炒得沸沸揚揚啊?他說知道,他說中國科學家的聲音太小,他們應該聲音再大一點。博洛格的愛憎分明、科學激情和社會責任感讓我深深為之震撼,那時候我只有三十歲,博洛格已經超過九十歲高齡。他有一句名言被廣為傳頌,翻譯過來大意就是「那些住在辦公室空調房裡反對綠色革命的老爺,應該到地里去看一看,我估計他們一個月也待不住,但是我呢,卻在地里待了半個多世紀」。2009年在他九十五歲高齡的時候,安然辭世。我們從此失去了一個與世界飢餓作斗爭的勇士。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在他經常走過的路旁,為他栽下了一棵矮化的松樹,來寄託我們的哀思。因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矮化小麥的推廣與應用。矮化小麥帶來了第一次綠色革命。這棵矮化的松樹是對博洛格先生一生最完美的詮釋。
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一輩子都專注於做一件事情就很難,誰做到了,誰就是偉大的。是什麼東西讓一個人堅持不懈、孜孜不倦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呢?我想光有激情不夠,你還得有登高望遠一覽天下的氣魄和胸懷。我非常喜歡中央電視台的一個廣告語,怎麼說的呢?大意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隻待在井裡的青蛙永遠都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毫無疑問,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為什麼這么強大呢?我似乎有一些答案,因為工作上的關系,我參與了中國和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的申請,大家知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仍然是目前中美兩國最重要的科研資助體系之一。我們在准備美國基金申請書的時候,開篇必然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對世界、對非洲多麼重要。但是中國基金申請書開篇通常卻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對中國,或者說對中國的某個地區是多麼重要。這就是差別。所以我特別希望母校能開一門「農業與國家安全」 的課程,不是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通過這門課程來告訴大家我們做的事情對中國,對世界是多麼重要。
一個大學,它的價值不只在於它培養了多少科學家、政治家或者企業家,一個偉大的大學應該讓它每一個學生學會生活,活出幸福美麗的人生,成就自己的夢想。同時這個大學應該通過它所有個體的努力來共同建設正直誠信、崇尚科學的風氣和社會價值體系。我認為這才是一個大學的偉大之處。同樣,一個偉大的大學一定是一個胸懷博大的大學,我相信,如果問世界上最差的大學是哪一個,讓在校大學生來回答,他的回答一定是母校。我記得快畢業的那會兒,我也在華中農大BBS上發帖,激烈批評母校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高翅副校長言辭懇切地給我回信,一一解釋,我估計他肯定不記得這個事兒了。我想這就是一所大學的胸懷。我也一直認為一所大學BBS的水平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所大學的水平,尤其是這所大學學生的水平。從這一點上講,我們母校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如果問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是哪一所大學,讓校友來回答,他的回答一定是母校。這就是當學生和當校友的區別。讀高中讀大學的時候,我一直夢想成為一個詩人,但沒有找到養活詩人的辦法,所以我成為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畢業後我寫了唯一的一首詩,它是用來懷念和贊美母校的,它至今還在網上流傳,我謹以此獻給母校和在座的各位老師同學。這首詩的題目是《美麗的校園我曾經的家》:
曾經我美麗的校園,
當我生命中最精彩的華章在此度過,
我常常覺得它是那樣的弱小或者不值得期待。
而今天當我漫步在高樓林立的北京,
發現用三塊七毛錢一噸的水澆灌的小塊綠地永遠只是遠遠觀賞的景色,
大樓與大樓之間找不到一處可以休息的樹蔭或者石凳,
即便是與心愛的人想有一個擁抱
也不得不面對熙熙攘攘而又分外忙碌的人群。
我懷念的我的母校,
盡管它不是那樣的有名,
但它不僅僅是給我知識和智慧,
更重要的是超過七千畝美艷的春夏秋冬的無限胸懷
呵護著我年輕成長的近三千個日日夜夜。
新浪博客:種田農民

⑶ 嚴建兵的簡介

嚴建兵,男,博士,教授,1976年5月出生。2003年博士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畢業後受聘於中國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系講師,現為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在Nature Genetics,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Plos Genetics, Plos One, BMC plant biology, Molecular Breedin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等主流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多次應邀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為國內外近20家期刊的審稿人,並擔任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Molecular Breeding 編委和Frontiers in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s的審稿編委。

熱點內容
四川農業大學2014屆畢業生離校時間 發布:2025-08-21 01:40:12 瀏覽:721
金融專業各所大學排名 發布:2025-08-21 01:34:54 瀏覽:577
大學感謝老師畢業 發布:2025-08-21 01:29:05 瀏覽:779
acm國際大學生程序競賽 發布:2025-08-21 01:28:28 瀏覽:753
大學評書專業 發布:2025-08-21 01:06:11 瀏覽:543
清華大學教授談通貨緊縮 發布:2025-08-21 00:47:44 瀏覽:807
大學生入黨思想篇 發布:2025-08-21 00:43:17 瀏覽:317
四川大學商學院考研 發布:2025-08-21 00:43:15 瀏覽:890
內大學生人數 發布:2025-08-21 00:42:24 瀏覽:665
貴州大學考研化學 發布:2025-08-21 00:40:19 瀏覽: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