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留蘇教授
Ⅰ 高銘暄的人物經歷
1928年(民國十七年)5月24日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鮮迭村,父親在上海在特區法院擔任書記官,年幼的高銘暄留在家鄉跟著祖母生活。小學畢業後,高銘暄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溫州甌海中學(後改名為溫州四中)讀書。
1944年春季,高銘暄考入溫州中學高中部。
1947年高中畢業後,由於父親從事的是司法工作,因此在選擇專業時,高銘暄的第一想法就是報考法律專業。由於優異成績同時被浙江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三所大學同時錄取,考慮到父親在杭州地方法院當推事,自己在杭州讀書,能和父親住在一起,最終選擇了浙江大學法學院就讀。
大學期間,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從武漢大學請來了法律系主任李浩培教授,擔任新組建的浙江大學法學院院長,李浩培先生講授的刑法學引起高銘暄極大的學習興趣,並感覺到刑法裡面有學問很深,很大,下了決心好好學習。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高銘暄利用暑假參加了中共杭州市委組織的青年幹部學校的學習,講課的都是中共著名政治活動家,如譚啟龍、張勁夫等。1949年9月由於浙江大學法學院被迫停辦,法學院的學生只能轉系或者參加地方工作。面臨選擇高銘暄決定繼續學習法律,為了支持高銘暄,李浩培就把他舉薦給了自己在東吳大學上學時的同學——北京大學法律系主任費青教授,費青教授是著名的國際法專家,是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哥哥,費青教授同意接收高銘暄。1949年9月16日,高銘暄告別父母北上,轉學到北京大學法律系繼續讀書。
1951年7月,高銘暄從北京大學畢業時,正值新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要招收10名研究生。北京大學法律系領導在徵求高銘暄的分配志願時,他選擇繼續做一個刑法學研究生。師從前蘇聯著名刑法學家貝斯特洛娃教授、達瑪亨教授、尼古拉耶夫教授和柯爾金教授,成為較早地系統學習和研究蘇聯刑法理論的中國青年學者。
1953年8月高銘暄研究生畢業後,留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任教。
1954年到1979年期間,高銘暄先生參與了中國第一部刑法典的起草工作。
1956年5月,高銘暄被評為講師。1980年5月被評為副教授,1983年5月,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晉升為教授。
1984年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為中國刑法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從此結束了新中國不能自己培養刑法學博士的歷史,同年,高銘暄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1983年-1986年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1990年-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務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85-2003年期間還擔任第二、三、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暨法學組召集人、擔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會長。1999年-2009年擔任國際刑法學會副主席兼中國分會主席。
2001年,高銘暄被評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2001年,為了提攜後學,高銘暄不再擔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會長。2003年,高銘暄也不再擔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暨法學組召集人。
200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教授稱號,2009年被授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一級教授稱號。
高銘暄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特聘顧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國際刑法學協會副主席暨中國分會名譽主席。
Ⅱ 徐之明的人物經歷
男,1964年9月出生、1981年由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社會主義系國回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答1985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蘇聯東歐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1988年畢業留校任教、副教授。
在過去10餘年間,共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合作出版著作10餘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一個、參與8項、累計學術成果逾100萬字。
Ⅲ 法學名家高銘暄:我是怎樣喜歡上刑法學的
作者:高銘暄,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國際刑法學協會名譽副主席暨中國分會名譽主席。高銘暄是當代中國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中國國際刑法研究開創者。
本文原載於《法學家茶座》第一輯
我從事刑法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已逾半個世紀,但對我怎樣喜歡上刑法學這門學科,我卻從來沒有形諸文字。
說來話長,童年在故鄉(浙江省玉環縣鮮迭村)上小學時,我就聽人說我的父親在上海做「官」,至於當的什麼官,我並不知道。後來稍稍長大一些,才知道他是在上海特區地方法院當書記官。這件事給自己思想上多多少少打下了一點烙印,覺得自己是「法」門子弟,與「法」字天然有點聯系。當然,那時對什麼是「法」,我一無所知,不過感性上感覺得到:法院就像古代的衙門,是打官司的地方,打官司就得去法院。以後去溫州讀中學,從初中到高中,親眼看到過法院門口掛的牌子,也看到過不少律師事務所的牌子,報紙上也有一些有關的報道,我的升學志願就形成。我立志將來考大學要報考法律系。
1947年高中畢業時,我按自己的志願去辦,先後報考了南方的三所著名大學即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的法律系,有幸都被錄取了。因為那時我的父親在杭州工作,任杭州市地方法院推事(也即法官),我想借父親的一點「光」,將來求職容易一些,同時也想圖個生活方便,就選擇了浙江大學法學院法律系就讀。
當時浙江大學法學院院長是李浩培。李先生是被浙大校長竺可楨從武漢大學法律系系主任崗位上聘任過來的。李先生早年留學英國,是國內著名的國際法專家。說來也巧,我入學後第一學年的刑法總則課就是李先生講授的。據李先生後來講,當時沒有聘請到刑法教授,他就親自上陣,他一輩子也就講過這一次刑法課。李先生的講課分析細致、條理清晰、娓娓動聽,對我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我本來就對他仰慕,此時就更肅然起敬了。所有的課,我最喜歡聽的是李先生講的刑法課。刑法學的對象明確,體系完整,內容生動,邏輯嚴密,並且所見所聞與實際生活距離非常之近,聽起來毫無枯燥之感。所以聽了李先生講的這門課之後,我就暗地下了決心:好好學習刑法這門課。當時模模糊糊地也意識到將來選擇職業也許就在這一方面呢!
我上了大學之後,父親有一次對我作了明確的表態:「我不管有什麼困難,一定供給你到大學畢業。至於畢業以後,你是出洋留學,還是將來當大學教授,那就看你自己的了。」這段話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首先是激勵我必須很好完成大學學業。這個強烈願望在下述一件事上表現得尤為明顯。1949年5月杭州解放,其後不久浙江大學法學院即被當時的省軍管會文教部撤銷(可能與廢除舊「六法全書」有關吧),對此,李院長和我們廣大同學都表示不能理解,但又無可奈何。同學們紛紛參加當時省里舉辦的人民幹部學校,以便接受短期培訓後去從事革命工作。但我堅持要完成大學學業。既然浙大法學院宣布撤銷,我就在李浩培教授的幫助下,想方設法轉到北京大學法律系繼續就讀。在解放後的北大,我接受了革命傳統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法律專業教育,其中也聽到了著名刑法學家蔡樞衡教授的刑法課和黃覺非教授的刑事政策課,進一步提高了我對刑法學的興趣。
1950年,新中國第一所新型的正規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宣告成立,該校聘請了大批蘇聯專家任教。這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令我心馳神往。當1951年7月我在北大畢業,法律系領導徵求分配去向志願時,我就毫不猶豫地提出願意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當刑法研究生。法律系領導經過研究滿足了我的志願。這樣,從1951年8月起我就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當了刑法研究生。在兩年研究生學習期間,我先後接受貝斯特洛娃、達馬亨、尼可拉耶夫、柯爾金四位前蘇聯專家的專業教育,對刑法學有了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入的了解,研究的興趣也越來越濃。這就為我的專業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一再沉思,我已與刑法學結下不解之緣,今後我恐怕只有吃刑法學這碗「飯」了。果不其然,研究生畢業之後,我就被留校任教,而且一干就是50年。我已由一名青年變成老者,如今還在「老驥伏櫪」。
回顧我走過的路程,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父親的叮嚀激勵我完成大學學業,我沒有辜負他的遺願;二是李浩培教授的講課使我對刑法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決定了我的人生走向;三是三所大學(浙大、北大、人大)的教育奠定了我的專業基礎,使我對母校哺育之恩永誌不忘。就我自己來說,我只是有股傻勁而已,認准了刑法學,就執著地追求,專業思想自始至終沒有動搖,既不想當官,也不想經商,就想做一名合格的教授。平凡如此者,也就沒有資格再羅嗦什麼了。
Ⅳ 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蘇州大學,究竟哪個更好
人大和同濟吧,蘇大實在有點弱,不過蘇大挺有錢的,因為蘇州就這大學是綜合性的,財政上支持,蘇州可是江蘇第一富啊。人大的話,經濟和法律都很強的。但個人認為綜合實力,在北京就不用說了,人大與清華北大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地位和北師北航北外以及對外貿易大學相當。上海當然是能和北京相媲美的了。同濟當然這些年是追不上復旦交大的了,同濟的地位與上外上財華師大差不多多,也還不錯了。目前上海的學校都分校區了,你在報名前去查查你報的研究生專業的那個校區在哪裡,最好在市區。復旦的四大校區都在市區,交大的大部分學生都在郊區,同濟也是,如果一不小心去郊區就悲劇了。另外,誰都知道清華北大復旦交大是國內最牛的四大校。但如果你對這兩座大城市不是特別有追求的話,其一,你可以去華東五大校的其他三所:即除復旦交大外的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這三大校也是與復旦交大齊名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都是省內第一,全國前十。其二,廣州的環境也非常好的,只是廣東福建廣西以北的人去的少而已,但真不錯。中山大學是整個華南的NO1,分數也比北京上海低呢,絕對好。而福建的廈門大學也不錯。其三,如果你吃苦耐勞,可以考慮武漢大學,雖然武漢的大背景實在是有點折騰人,可是校園內絕對好的,武大名氣也不錯。
Ⅳ 朱從玖有什麼背景關系
朱從玖 男 出生年月:1965年3月 籍貫:安徽省肥西人 學歷:碩士
1981年至1985年 在 安徽財經大學(原安徽財貿學院)金融專業學習。
1988年: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碩士畢業;
1988年-1992年: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管理司工作;
1993年-1999年:在中國證監會工作,歷任證監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證券委辦公室副主任;深圳專員辦事處專員;
1999年4月: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
2000年9月:任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
2008年2月被免去上海證券交易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職務。
2008年2月起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主席助理兼發行監管部主任。
2012年5月任浙江省副省長。
1988年,朱從玖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中國人民銀行工作,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時任央行副行長的劉鴻儒。
劉鴻儒同樣出身貧寒,年輕時曾留學前蘇聯,是前蘇聯頂尖級貨幣銀行專家阿特拉斯教授的得意弟子。劉鴻儒被稱作中國資本[4.64 0.00%]市場奠基人,1992年擔任中國證監會第一任主席。
一年後,劉將朱調入證監會,擔任其秘書兼辦公室副主任。同一年進入證監會辦公室的,還有朱從玖的研究生同學張育軍。
身為中國金融「教父」級人物,劉鴻儒門生眾多,人脈廣泛,退休後,劉鴻儒還成立了一個基金會,致力於公益事業,而朱從玖也以個人身份,參與恩師發起的公益活動。
Ⅵ 吳樹青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視頻網課哪個老師講的好
吳樹青政治經濟學視頻網課
攻關學習網裡面有幾個視頻
老師講的可以,主要比較詳細,題也講的很多,視頻也是高清完整的 不然看起來也不舒服
我之前在哪裡學了大概半年吧
老網站,資料比較豐富,對我考研幫助蠻大的
推薦你去
知識拓展方面(聽說多湊字數能加快升級 可忽略):
這本《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分為「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兩冊。《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主要論述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及其運動規律。
本教科書把列寧在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對資本帝國主義的論述,概括在對壟斷資本主義分析的最初一章中,以後各章即以當代資本主義為重點按邏輯展開,
分別論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資關系及其調節,資本國際化,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發達與不發達,最後以資本主義的歷史過渡性作為結束。
在分析過程中,既注意堅持列寧關於帝國主義理論的基本精神,同時又著重分析列寧逝世以來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力求把對當代資本主義新現象、新情況和新問題的分析提到理論的高度。
吳樹青,1932年1月3日生,漢族,江蘇省江陰市人,中共黨員。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長。
195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班學習,1955年畢業後留校工作。 歷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5年後歷任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教務長,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1989年擔任北京大學校長。1996年離任後, 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主任,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從1955年起,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鄧小平理論概論》,《中國宏觀經濟管理》,《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經濟學》,《吳樹青選集》等。擔任第八屆和 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
主要社會兼職 有:中國老教授協會會長,北京經濟學會會長,教育部「兩課」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及教育部經濟學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等。
吳樹青歷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北京市經濟學會、比較經濟學會副會長。
1932年1月生於江蘇省江陰縣,1949年9月至1952年在浙江桐鄉工作,1952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為經濟系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研究生,1955年畢業後,留校工作,曾任副校長等職。
吳樹青長期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熱情傳播和鑽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及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曾講授《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比較社會主義經濟、前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等課程。
並多次參加國家教委組織的教材、教學大綱的編寫及政治理論課改革工作。近年來,除主管學校教學工作以外,他主要研究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股份制、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等重要問題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在研究股份制時,他對未經充分實踐就把股份製作為大中型企業的發展方向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1986年,在全國宏觀經濟管理問題討論會上,他發表《商品經濟的一般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特殊》一文,不僅探討了商品經濟的共性,而且重新論述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個性,對傳統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觀點進行了反駁。
1987年,在中共中央十三大開幕之前,他即發表《談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據、性質和特徵問題》,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問題進行了論述。
1988年,他應國家體改委的邀請,參與研究經濟體制改革中期目標問題,他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期目標,不能從有計劃商品經濟的概念出發,而應當考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前期有計劃商品經濟可能達到的水平,考慮各種制約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因素。
認為中國中期改革所應逼近的目標,是達到小康時期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的模式,並分析了這一時期經濟的主要特徵,明確提出改革不能急於求成,不能搞高指標,必須充分考慮現實條件的制約。除此之外,在其他許多問題上,他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如1979年,他發表了《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等等,1980年發表了《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等文。1981年之後,又陸續發表了《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幾個問題》、《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互助合作關系和等價交換關系》、《加快城市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關於增強企業活力的幾個問題》等文。
1949年8月中共浙江省桐鄉縣委工作隊員
1952年7月-1955年7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班學員
1955年7月-1989年8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副院長、教務長、副校長
1989年8月-1996年8月北京大學校長
1986年8月至今北京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名譽主任、教育基金會理事長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人民論壇》1995年第二期
《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人民日報》1996年9月12日
Ⅶ 徐之明是哪裡人
徐之明,1964年復9月出生,中國人制民大學畢業,1988年畢業留校任教、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俄國歷史、蘇聯政治、俄羅斯現狀及政治學、先後講授蘇聯政治、獨聯體研究、大國的興亡以及蘇聯政治領袖研究等課程。
中文名
徐之明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4年9月
職 業
副教授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
主要成就
文都教育考研輔導班名師
Ⅷ 國內有哪些大學的哲學系比較出色各自有什麼特點
1、北京大學
武大的哲學院規模龐大、師資力量雄厚,旗下有心理學系、國學院,根本不像是所謂的冷門院系。武大從其他地方聘請了很多業界高手過來,如程煉,homas M.Besch,Matthew Lutz,整體來說,武大的的哲學屬於遍地開花型的,中哲(國學)、外哲(當代)格外突出,宗教、邏輯也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