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
1. 美國教授級別"associate professor (Adj) "是什麼意思
政治學副教授 宗教研究副教授 法學院副教授法學院
美國正式的教授職稱序列分為三個層次: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與正教授(full Professor)。
在上述序列中,一般來說,只有到了副教授的時候,才能進入到「終身教職」的行列。
在美國,除了 「正式的」序列之外,還有特殊的職稱序列,如「榮譽退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校聘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講席教授」(Named/Endowed Chair)等。這些都是更為高級、僅只授予在學術界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少數頂尖學者的職稱。這些「特殊序列」,同樣屬於「終身教職」的序列。
在美國,還有一些「非終身教職」的序列,如「講師」(Lecturer/Instructor)、「訪問教授」或者「訪問講師」、「兼職教授」(Adjunct Professor)、「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名譽教授」(Honorary Professor)等。
2. 政治學家美國3個人的生平
1.亨廷頓(美國政治學家)
塞繆爾·菲利普斯·亨廷頓(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又譯賽繆爾·杭廷頓,美國當代極富盛名卻又頗有爭議的保守派政治學家。以《文明沖突論》聞名於世,認為21世紀國際政治角力的核心單位不再是國家,而是文明,不同文明間的沖突。亨廷頓早年是文武關系研究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的奠基者。後來,他對美國移民問題的看法亦廣受學界關注。
亨廷頓1927年4月18日生於紐約市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旅館業雜志的出版商,母親是一位短篇小說作家,其外祖父是當時美國頗有名氣的「扒糞刊物」(專門揭發政界、商界丑聞內幕的雜志)《麥克盧爾》的合作編輯。
亨廷頓很早便顯示出了他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才華。16歲高中畢業後他考入耶魯大學,18歲時便以優異成績提前畢業,加入美國軍隊。之後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並在哈佛完成其博士論文並取得學位,這一年他23歲。此後他開始在哈佛執教,直至去世。自1950年開始他便是哈佛大學政府學院的高級成員。1959年至1962年期間他曾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亨廷頓在哈佛大學任教58年。
1951年杜魯門總統因為麥克阿瑟將軍不服從指揮而解除了他的職務。亨廷頓以此為由頭寫作出版了處女作——《士兵與國家:軍民關系的理論與政治》(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此書自1957年出版便一石激起千層浪,至今仍被視為最有影響力的關於美國國內軍事關系的著作。在這本書的第一篇書評當中,批評家就指責這本書有軍事主義色彩,讓人聯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從、戰斗」的口號。上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一些激進的學生在得知亨廷頓曾經在約翰遜政府內任職的消息後,佔領並焚燒了他辦公的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有人甚至在他的寓所門口塗上了這樣的標語:「戰爭罪犯居住於此。」而作者本人也不得不暫時逃出哈佛暫避風頭。
在上世紀60年代,他憑《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而享有盛譽。此書挑戰了當時最為流行的現代化理論中的教條:經濟和社會進步會給剛剛脫離殖民主義統治的獨立國家帶來政治穩定。
越南戰爭打破了亨廷頓平靜的校園生活。作為美國國務院的謀士,他在1968年撰寫了一篇長達百頁的關於越南戰爭的報告,提出了在南越推行合村並寨的「戰略村計劃」並抨擊了當時美國政府的戰略。這些主張自然是左右不討好,所以難怪他的辦公室會被人焚燒,他被人罵做「戰犯」了!
1977年至1978年間,他參與了白宮有關國家安全戰略的決策過程並協調各項相關政策。
他於1993年發表文章,講述後冷戰時期的暴力沖突。亨廷頓之後將有關理論,輯錄成影響深遠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書籍被翻譯成39種語言,在全世界激起的反響一浪高過一浪。然而,「9·11」事件卻使人們不得不又一次回到亨廷頓那裡,盡管人們無法甘心接受他的觀點和結論,但是在心底里還是忍不住會暗自佩服這個老頭子目光的敏銳和思想的鮮活。
「9·11」事件後他又撰寫出版了《我們是誰?》(Who are we?),針對美國的移民問題大發議論,同樣引起一片爭議。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代表了亨廷頓著作和文章的宿命:甫一問世便飽受爭議,與各種獎項無緣,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才會被廣泛但又是勉強地接受。
盡管在亨廷頓的同學之中有基辛格、布熱津斯基這樣的政界名流,他的學生之中也不乏弗朗西斯·福山、扎卡里亞(《新聞周刊》編輯)這樣的當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卻不願在媒體上拋頭露面。人們很難在電視訪談節目中看到亨廷頓的身影。他不是那種「媒體學者」,他的學術聲譽是靠著十七本著作和一系列論文建立起來的。毫無疑問,曾經出任美國政治科學學會主席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雜志的創辦人之一的亨廷頓是學術界的圈內人。但是他在寫作的時候卻寧可把自己當成一個局外人,故意以一種刺激那些最終會評判自己著作的專家們的方式討論問題。亨廷頓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學者沒有什麼新東西的話,他就應該保持沉默。對真理的探求與學術爭論是一回事。」
2.戴維·伊斯頓
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 (1917~ 2014)美國政治學家、政治行為主義的倡導人、政治系統論的創立者。1917年6月24日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市。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哈佛大學獲得多種學位。40年代後半期起一直執教於芝加哥大學政治科學系。主要著作有《政治系統:政治學現狀研究》(1953)、《政治分析的結構》(1965)、《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1965)等,這三本書後來被稱為「政治系統分析三部曲」。
伊斯頓確立了政治行為主義的特定含義,認為是技術和理論兩重意義上的革命。一方面,他批評以往的政治學單純注重製度和權力,偏重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形勢資料,忽略了政治是人類互動行為的結果,忽略了人的動機、人格和心理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等行為資料。伊斯頓認為政治系統是為社會規定有價值物的權威性分配(或強制性決定),並且予以實施的行為或互動行為。它由政治團體、體制和權威機構等部分構成。它受到自然的、生物的、社會的以及心理的等外部和內部環境的包圍,同時對環境的壓力有適應能力和反饋信息的功能。系統和環境形成互動的聯系,系統的持續通過不斷的輸入、輸出、反饋、再輸入過程實現。伊斯頓的輸入 -輸出系統分析模式,適用於分析從國際社會到國家內部各種規模的政治系統,同時又是一個統一理論,包括社會當中各種和行為關系。他主張政治研究要重建新的價值結構。認為政治理論家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對社會的迫切問題和社會的需要作出敏捷的反應,以便有可能明確表達極其深奧的、但對公民和政治家了解自身處境大有幫助的價值系統。這種創造性理論歷來是對社會起調節作用的重要機制。他還提出政治學成熟的標志是形成統一理論。他把理論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最低層次的單一性結論或單一性概念;第二類是中間層次的綜合性理論,它是單一性概念的綜合;第三類是最高層次的系統理論或概念結構,它把政治學的所有基礎分支科學聯結成在概念上有邏輯聯系的、和諧一致的整體。統一理論的完成將使政治科學成為社會科學基礎性的組成部分。
3.托馬斯·R·戴伊
托馬斯·R·戴伊(Thomas R.Dye) 美國著名公共政策學家,曾執教於美國喬治亞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現為美國政府McKenzie教授、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名譽教授。著有《理解公共政策》、《州和社區的政治學》、《美國政治學》、《誰掌管美國?》。其特色在於理論聯系實際,內容豐富多彩,語言生動流暢,文風朴實無華,有助於理解公共政策的實質內涵和對現實政策問題進行理論分析。
3. 郭蘇建的舊金山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郭蘇建,政治學博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分管高研院國際交流與學術事務。舊金山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政治,主要著作有《正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中國》、《中國外交的新視角》、《中國政治發展的挑戰》等。講授有《中國轉型中的經濟體制之國際比較》等課程。
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獲碩士學位。畢業後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直至1991年出國留學,獲田納西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領域
包括中國與亞洲政治(內政與外交),美中關系,共產主義與後共產主義研究,民主轉型,經濟轉型,東亞及東南亞政治經濟學。主要學術成果包括數十篇論文(包括SSCI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十幾篇)及十多部英文學術著作和編著:《中國政治與政府:權利、意識形態和組織》《重塑合法性:中外經驗》,《中國探索善治》,《中美關系三十年:分析路徑和當代問題》,《環境保護政策:美中西部地區比較》,《中國環境危機:國內應對與國際影響》,《全球化時代的大中華》,《正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國》,《和諧世界與中國新外交政策》,《中國外交的新視角》,《亞洲共產主義轉型政治經濟學》,《二十一世紀中國和平崛起的內外條件》,《中國政治發展的挑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機遇與挑戰》,《毛後中國從全能主義走向權威主義》等。多次在美國和中國組織國際學術會議和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活動。曾兩次獲得舊金山州立大學政治學系《年度教授》教學獎。
社會職務
郭蘇建教授系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政治學系終身教授,美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中國政治學會前會長,英文《中國政治學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主編,英文《中國政治發展面臨的挑戰》(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系列叢書主編,復旦大學學報英文刊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副主編,舊金山州大/北京大學暑期研究項目主任,美國矽谷企業互惠聯盟主席,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北方工業大學兼職教授,內蒙古大學兼職教授,貴州大學特聘教授。
4. 尋求人物詳解介紹——布熱津斯基
茲比格紐. 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1928- ), 美國當代著名戰略理論家,地緣政治學家,曾任卡特政府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1928年月28日,布熱津斯基生於波蘭華沙的一個貴族家庭。1938年,其父任波蘭駐加拿大蒙特利爾總領事,布熱津斯基隨全家遷居國外,後定居蒙特利爾市。1949年,他畢業於蒙特利爾市麥吉爾大學。第二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58年,布熱津斯基加入美國國籍。1960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和政府學副教授。1961年,被肯尼迪總統聘為外交政策顧問。1962年,晉升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同時兼任哥大共產主義問題研究所所長。1966-1968年,任約漢遜政府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成員。1973,協助大通銀行董事長戴維.洛克菲勒發起組織三邊委員會,任主席。1977-1981年,出任卡特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離開政壇以後,布熱津斯基任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喬治城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高級顧問。
布熱津斯基著述勤奮,成果頗豐,先後出版十幾本著作,各種評論與文章達數百篇。主要著作有:《蘇聯軍隊中的政治控制》(1954), 《持久的清洗-蘇聯的極權主義政治》(1956), 《蘇聯集團:統一與對立》(1960), 《極權主義專政與獨裁政府》(1961),《蘇聯政治中的意識形態和權力》(1962),《政治權力:美國與蘇聯》(1964), 《蘇聯政治變革陷入困境》(1969),《自由主義的現實主義》(1977), 《實力與原則》(1983),《運籌帷幄:指導美蘇爭奪的地緣戰略思想》(1986), 《大失敗:20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1989),《大失控與大混亂: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1993)和《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1997)等。
布熱津斯基的地緣外交思想主要表現在他的兩本代表性著作《運籌帷幄:指導美蘇爭奪的地緣戰略思想》(1986)和《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1997)之中,其地緣外交思想似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維護美國霸權地位的霸權主義思想。布熱津斯基的這兩本著作雖然寫作的年代不
同,但是它們的根本出發點卻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要不擇手段地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在《運籌帷幄》(簡稱,以下同)一書中,布熱津斯基聲稱:「美蘇關系是一種兩個大國之間的典型的歷史性沖突。然而它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沖突;它同時是兩種帝國制度的斗爭。它是一場兩個國家對全球霸權的爭奪-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美蘇爭奪不僅是一個民主國家與一個集權國家的斗爭,而且是兩個大的帝國制度之間的沖突,……美蘇沖突確已變成了兩個主要帝國之間在全球范圍的名副其實的歷史性斗爭。」 至於「帝國」的含義,布熱津斯基明確指出:「我使用的『帝國』這個詞在道義上是中性的,用以描述一種從中心向外輻射的政治關系層次體制。」 換言之,帝國就是指國際關系中的等級制度,不平等制度,它使所有國家受制或服從於一個或幾個政治中心。而在《大棋局》(簡稱,以下同)一書中,布熱津斯基則宣稱,冷戰結束以後,由於前蘇聯的垮台,美國在全球取得獨一無二的首要地位,「它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 由於美國在軍事、經濟、技術和文化上所具有的明顯優勢以及在國際體系中的支配地位,美國成了後冷戰時代「一個唯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級大國。」 但是,與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帝國相比,美國是一個新型的霸權。美國的世界霸權被公認為有很大的廣度,其深度有限。美國的霸權意味著發揮決定性的影響。然而,與過去的帝國不同的時,它不意味著進行直接的控制。因此,按照布熱津斯基的看法,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實際上已經取得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美國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獲得了這一霸權,其主要的地緣政治表現是美國在歐亞大陸所發揮的前所未有的作用,」 但是,問題在於如何把美國的這種霸主地位「至少保持一代人之久或者更長遠一些」,同時要「建立一種地緣政治框架」,以順應將來美國霸權衰落之後的世界情勢。
2.重視歐亞大陸的地緣戰略思想。從維護美國霸權地位的目標出發,布熱津斯基非常重視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軸心作用。早在《運籌帷幄》中,他就寫道:「美蘇爭奪雖然是全球性的,但有一個中心重點,這就是歐亞大陸。這一大陸塊在雙方爭奪中是地緣戰略的焦點,是地緣政治的爭奪目標。爭奪歐亞大陸的斗爭是一場全面的斗爭,在三條主要戰略戰線上展開:遠西戰線、遠東戰線和西南戰線。」 第一條戰線遠西戰線,在地緣政治上至關緊要,它是工業最先進的地區,控制著大西洋的重要出海口。遠東是第二條戰線,其地緣政治的意義在於控制著通往太平洋的主要出海口。第三條是西南戰線,即西南亞,是重要的產油區。這三條戰線上,都有幾個要害國家,如歐洲的波蘭和西德,遠東的韓國和菲律賓,西南亞的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對美國來說,阻止蘇聯控制歐亞大陸特別是周邊要害國家是這場爭奪取得可以接受的結果的前提。 冷戰結束以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美國的對手前蘇聯已不復存在,美國實際上成了歐亞大陸的操控者。但是,布熱津斯基認為,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地位仍然不容忽視。他在《大棋局》中寫道:「對美國來說,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歐亞大國和歐亞民族主導世界事務達五百年之久,其間它們為了爭奪地區主導權而相互爭鬥成為全球性大國。現在,美國能否持久、有效地保持這種地位直接影響美國對全球事務的支配。」 布熱津斯基認為,從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整個歐亞大陸,好象一個巨大的、形狀不規則的歐亞大棋盤,為「棋賽」提供了舞台。從地圖上觀察,歐亞大陸是全球面積最大的大陸和地緣政治中軸。主宰歐亞大陸的國家將能控制世界最先進和經濟最發達的三個地區中的兩個。控制了歐亞大陸就幾乎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並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緣政治上成為這個世界中心的大陸的周邊地帶。目前,歐亞大陸擁有世界人口的75%左右和世界GDP的60%左右,世界已知能源的3/4左右,它還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數在政治上非常自信和富有活力的國家,排在美國後面的六個世界經濟和軍費開支大國都在歐亞大陸,世界上的公開的核大國除美國外,也都集中在歐亞大陸。因此,對美國霸權地位提出挑戰的國家將主要是歐亞大陸國家。根據歐亞大陸主要國家的實力和與美國的關系,布熱津斯基把它們劃分為地緣戰略棋手國家和地緣政治樞紐國家。地緣戰略棋手國家是指「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國境之外運用力量或影響去改變現存地緣政治狀況以至影響美國利益的國家」, 它們是法國、德國、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地緣政治支軸國家是指「所處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們潛在的脆弱狀態對地緣戰略棋手行為造成的影響」的國家」, 包括烏克蘭、亞塞拜然、韓國、土耳其和伊朗。按地理位置,布熱津斯基認為歐亞大棋盤又可分為西部、東部、中部和南部四個部分。其中,西部地區主要由美國的西歐盟國組成,他和稱之為「民主的橋頭堡」和美國「向歐洲大陸腹地逐步擴展民主的跳板」。東部地區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北亞和東南亞國家。他認為該地區經濟高速增長,同時,又是「世界潛在的政治火山口」。中部地區主要包括前蘇聯和中東歐國家。布熱津斯基認為,蘇聯解體使該地區出現了一個地緣政治上的「黑洞」。南部地區主要包括東南歐的一部分,中亞、南亞的一部分,波斯灣地區和中東。該地區戰略位置重要,蘊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氣,種族和宗教沖突激烈,又是大國角逐之地,是「歐亞大陸的巴爾干」。
根據對歐亞大陸地緣政治形勢的上述分析,布熱津斯基認為,美國必須制定一項全面的、完整的和長期的歐亞大陸地緣戰略,旨在促進歐亞大陸地緣政治的多元化,「阻止一個佔主導地位和敵對的歐亞大國」以及任何威脅到美國霸權地位的反美聯盟的出現。 美國在歐亞大陸的中長期目標則是培育真正的夥伴關系,建立一個真正分攤政治責任和全球合作的框架。這一框架「既能化解政治社會變革必然帶來的沖擊和損傷,又能演變成承擔和平地管理全球責任的地緣政治核心」。
3.分而治之的外交謀略思想。為了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和推行美國的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戰略,布熱津斯基主張實行分而治之的外交謀略。他認為,歐亞大陸的力量加在一起遠遠超過美國。但對美國來說,幸運的是歐亞大陸太大,無法在政治上成為一個整體。 同時,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或者說在一代人以上的時間內,不可能有任何單個國家向美國的世界首要大國地位提出挑戰。因此,美國應當加強和永久保持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普遍的多元化,促使人們重視縱橫捭闔,以防止出現一個最終可能向美國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戰,並謀求將美國趕出歐亞大陸的敵對聯盟。這種敵對聯盟最危險的是中、俄與伊朗的同盟;其次是中日軸心;以及大歐洲聯盟,不管是德俄同盟還是法俄同盟。總之,美國的對外政策必須繼續關注地緣政治問題,而且必須在歐亞大陸運用它的影響,以建立一種美國為政治仲裁者的穩定的大陸均勢。 為此,布熱津斯基特地精心設計了一個由歐盟、俄羅斯、中國、中亞國家、印度、日本相互制約的連環套體系,以使這些國家的力量相互抵消、相互對立,從而確保美國能夠高居歐亞大陸仲裁者的地位,並進而控制全世界。對歐洲,布熱津斯基主張實行控制、主導和利用的政策;對俄羅斯,他主張採取合作融合與遏制防範雙管其下的兩手政策;對於中國,布熱津斯基雖然主張中美實現「大和解」,反對遏制中國,甚至把中國稱為美國實現歐亞大陸戰略的「遠東之錨;」但是他對中國的防範和演變之心也昭然若揭。布熱津斯基寫道:「中國作為一個重要大國的興起,造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緣戰略問題」,美國應對此給予高度關注。美國既不能採取遏制政策,也不能遷就。最理想的結果是把中國納入亞洲區域合作框架。 在台灣問題上,他主張應維持現狀,「避免直接或間接地支持任何在國際上提高台灣地位的行動」。但同時他強調,「對於中國一心想在朝鮮半島佔主導地位和用武力收復台灣的努力,美國都可能在日本的支持下作出針鋒相對的反應」 。為此,他主張保持美國在韓國的軍事存在,維持美-日-韓三角安全關系。如果中國將來實現了「民主化」,美國則應「鼓勵海峽兩岸就最後統一的條件進行認真對話」等等。
布熱津斯基的地緣外交思想具有一以貫之的特點,但在冷戰時期和後冷戰時期各有側重。在冷戰時期,他考慮的是遏制蘇聯的擴張,主要是在歐亞大陸的三條戰略戰線和「要害國家」與蘇聯進行爭奪。而在後冷戰時期,布熱津斯基主要關心如何保證美國的霸權地位和在歐亞大陸的仲裁作用,同時運用縱橫捭闔的策略防範歐亞大陸新的超級大國的興起以及反美同盟的出現。布熱津斯基地緣外交思想包含了某些積極的因素,例如他承認了美國有效實力的局限性,以及隨著時間推移美國實力不可避免的的減弱,他預見到了未來世界多極化的前景。他認為,從長遠來看,全球政治註定會變得與一國獨掌霸權力量的狀況越來越不相協調。根據估計,到本世紀末,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仍將佔全球的20%,到2020年可能降至10-15%;同時,歐洲、中國和日本等大國的份額將上升到與美國差不多的水平。全球經濟不再可能由某個單一實體所主宰,就象本世紀美國曾經做到的那樣。這顯然將產生深遠的軍事和政治影響。 但是,布熱津斯基地緣外交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在他的著作《大棋局》中,布熱津斯基公開地赤裸裸地鼓吹霸權主義,並為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出謀劃策。他以世界仲裁者自居,規定中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只能做地區性大國而不能做全球性大國。他還以霸權主義的口吻稱英國為已「退休的地緣戰略棋手」,稱日本為美國的「保護國」等。另外布熱津斯基雖然對美國的粗俗文化時有苛評,但他仍然聲稱:「美國的政治經驗似乎正在成為學習的榜樣」,「中國國內的自由化不完全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布熱津斯基對俄羅斯的看法仍然帶有冷戰思維的特點,他認為對美國來說,俄羅斯太虛弱了,不配成為夥伴;但如只是作為美國的病人,俄羅斯又太強壯了。俄羅斯要麼成為美國的小伙計,要麼成為新的帝國,但為了防止後一種前景,美國的對俄政策應合作融合與遏制防範雙管齊下。最後,布熱津斯基地緣政治分析的中的一個重要缺陷是他實際上漏掉了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分析,「不定形的伊斯蘭新月」一般說來隱藏著對美國的重大危險。
5. 夏書章的個人履歷
歷任來教研室副主任、源主任、系副主任、研究所長、校副教務長、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等。曾兼任中國政治學會第1-3屆副會長、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政治管理類專業委員會主任、全國行政學教學研究會第1-2屆理事長(第三屆顧問)、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聯合國文官制度改革國際研討會顧問等。獲(世界)東部地區公共管理組織(EROPA)「傑出貢獻」獎牌,中國老教授協會「老教授科教興國獎」,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美國公共行政學會頒發的2006年度「國際公共管理傑出貢獻獎」。
現任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行政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百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教授,中山大學行政法研究所名譽所長,兼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治學會、中國老教授協會顧問,廣東老教授協會名譽會長,武漢大學政治學系名譽主任,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浙江財經學院法學院名譽院長,汕頭大學、江漢大學名譽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南京大學兼職教授等。2013年10月當選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名譽會長。
6. 下列是一組關於文明沖突論的材料。 材料1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認為
(1)文明的沖突是各種沖突的背景而不是各種暴力沖突的根本的原因。造成各種國際沖突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因素和國家利益的沖突。冷戰以後,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文化因素對國際政治局勢影響有所增加,但是,經濟利益和國家利益的沖突仍然是國際沖突的根源。正如材料2所指出的,在冷戰後,同一文明內部爆發的沖突事例比比皆是,愛爾蘭問題,中國—台灣之間的緊張關系、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在西撒哈拉問題上的爭端,與文明沖突都毫不相干。而在"9·1l"事件後,又出現了在反恐怖問題上跨文明的合作。因此,用「文明的沖突」來概括文明類型之間的全部關系並總結各種沖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2)本問題是一個引發學生思考的開放性設問,目的是引發學生思維的沖突,達到對問題的思考。並沒有明確的答案。闡述合理即可。但是,應該認識到材料3所說的地球村是指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展,世界正在朝著「地球村」的方向發展,但是,人類文明和文化是豐富多彩和形態各異的。經濟的全球化決不會消除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異。當然,各種文明之間存在差異、矛盾,並不意味著它們是國際沖突的根源。(6分) (3)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的一面,更要看到統一、共存的一面,積極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解決國際沖突的根本途徑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它的基礎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7. 劉瑜的畢業院校
畢業院校: 哥倫比亞大學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