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黃一副教授
①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好嗎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是一所不錯的獨立學院,師資力量還是可以的,不過獨立學院今年要轉設為公辦或者民辦大學,脫離南開大學辦學了。
② 南開考古系的導師介紹
南開大學沒有考古系,最接近的是歷史學院下面的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1.劉毅 (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明清宮廷歷史
個人簡介
劉毅,男,1964年3月生,天津市人,無黨派。1983年7月天津一中高中畢業;1987年7月南開大學本科畢業,獲法學、歷史學雙學士學位;1993 年6月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1999年7月獲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受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資助,在漢城梨花女子大學作訪問學者。
1987年7月起在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2001年改為歷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工作,歷任助理館員、講師;1995年12月破格晉升副教授;1997年被遴選為南開大學第三學術梯隊成員;2001年12月晉升教授。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任歷史系主任助理;1999年3月起任博物館學專業主任。2002年3月出任歷史學院院長助理,2003年5月復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是南開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學科帶頭人。
歷年來開設過的課程有:「中國古代陶瓷器」、「中國文物學概論」(曾名「中國文化遺產概論」)、「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以上本科生);「中國陶瓷考古研究」、「中國古陶瓷鑒定概要」、「文物考古與中國社會史研究」、「漢唐明清物質文化專題研究」、「中國文物文獻學概論」(以上碩士研究生);「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研究」、「漢唐宋明帝王陵墓考古學專題研究」、「中國陶瓷考古研究」、「唐宋元瓷器專題研究」(以上博士研究生)。其中 「中國古代陶瓷器」、「中國文物學概論」兩課程在1995-1997年南開大學課程建設評估中先後被評為校級優秀課程。「中國古代陶瓷器」課程於2004 年被評為南開大學精品課、2006年被評為南開大學示範精品課。2007年,獲首屆南開大學「良師益友」獎;2008年,獲第四屆「南開大學教學名師獎」。
招收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以及明清宮廷生活史的教學和研究,對於唐宋元陶瓷考古、宋明清帝王陵墓制度、明清宮廷典章制度等方面尤為關注。出版過《明清皇室》(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7年)、《明清宮廷生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瓷器鑒定自學教程:瓷器鑒定三十講》(萬卷出版社,沈陽,2005年)、《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講義》(新星出版社,韓國漢城,2006 年)、《中國古代陵墓》(南開大學出版社,天津,2010年)等個人著作;參與過《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年)、《文物鑒定指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集體著作的寫作。主編「南開文博書系」於2010年5月起由南開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歷年來,在《考古》、《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中國歷史文物》、《中國古陶瓷研究》、《中國文物報》、《中國博物館》、《文物天地》、《華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與文物》、《南方文物》(原名《江西文物》)、《景德鎮陶瓷》、《東南文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東方博物》、《福建文博》、《北方文物》、《文物研究》、《文物季刊》、《四川文物》、《河北陶瓷》、《博物館研究》、《南開學報》、《南開史學》、《中國社會歷史評論》、《歷史月刊》(中華台北)、《東洋學研究》(韓國漢城)、《東北亞研究》(韓國釜山)等專業學術刊物以及國(境)內外專題論文集中發表過中國陶瓷考古、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論文70餘篇,其他文章30餘篇。
所著《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於2007年獲「2006年度全國文博考古最佳論著獎」,2008年先後獲「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天津市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4年11月當選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後改名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2001年10月當選為中國古陶瓷學會學術委員、常務理事。2000年8月起受聘為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2002年4月出任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2002年9月當選為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2011年1月被聘為全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南開大學)重大項目《漢到明墓葬所見民間信仰暨近現代華北民間信仰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清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國家文物局「2009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明代藩王陵墓調查研究》項目的研究工作;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北京大學)重大項目《宋代墓葬研究》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馬工程」人文社科重點教材《中國文物學概論》的編寫(首席科學家)。
2.劉尊志 (教授)
研究方向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
個人簡介
劉尊志,男,1971年12月出生,江蘇豐縣人,漢族,民主促進會會員,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秦漢考古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後就讀於南開大學與鄭州大學,研究生學歷,歷史學博士,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方向博士後。1995-2007年,在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博物館考古部從事田野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師。
研究方向為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另對中國古代石刻、田野考古等有相關研究。主講博、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十門課程,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科研項目,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兩部,參與《中國考古學·秦漢卷》等著作六部。具有田野考古發掘領隊資格,主持和參與數百座古墓葬及十餘處古遺址的發掘,發表考古發掘簡報近二十篇。
講授課程:
講授5門本科生課程:《中國考古(上)》(38學時)、《物質文化史(2-1)》(38學時)、《中國古代石刻》(38學時)、《田野考古學通論》(38學時)、《文博應用技術》(58學時)
2門學術碩士研究生課程:《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40學時)、《田野考古學》(40學時)
2門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秦漢魏晉南北朝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40學時)、《田野考古學》(40學時)
1門博士課程:《秦漢考古專題》(40學時)
共計10門課程。
3.賈洪波 (教授)
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
個人簡介
1967年生人,籍貫河北懷安。1991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4年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等方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講授課程:
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先秦部分),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古代建築
研究生課程:夏商周考古與物質文化,青銅器研究與鑒定
4.程平山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
個人簡介
程平山(Cheng Pingshan)1999年於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副教授。
從事中國考古學與古史研究。主要研究課題:中國考古學文化與古史研究、聚落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年代學、藝術與宗教等。
主要講授的課程有:中國考古學研究、先秦兩漢考古學、考古學理論與方法、中國考古學通論、文博應用技術(田野考古方法論、考古繪圖和考古測量)等。
5.袁勝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陶瓷考古、中國古代玉器
個人簡介
袁勝文,男,漢族。1970年出生於新疆石河子市,祖籍四川安岳。1992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主要從事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玉器、秦漢物質文化的研究,主講「中國古代玉器」和「秦漢物質文化」等本科生課程。
6.陳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先秦時期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
個人簡介
陳暢,女,1980年12月生人,2003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同年考入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2005年碩博連讀,200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應聘為歷史學院教師,確定為講師職稱。2013年評為副教授職稱。 2014年1月進入南開大學博士後流動站進修。
講授課程:《西方博物館歷史與理論》、《西方考古學概論》、《文化人類學概論》、《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7.黃春雨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理論博物館學中外博物館比較研究
個人簡介
黃春雨,1962年2月出生,山西省大同市人。1984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畢業。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博物館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中國博物館》、《南開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任全國十大精品陳列評審專家庫專家,承擔《國家博物館功能與選址》等國家級研究項目。
③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和北京城市學院哪個好了
我是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的,你如果有二本的分數一般問題不大。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的老師也大都是本部的,有一點你要注意,南開大學濱海學院是由大港區政府與南開大學合作創辦的,要論學校是否正規的話應該沒有那所比的過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的,我感覺我們學校就是本三中的小霸王,比一些二本院校要好多了。部分專業像財管,信管,保險,金融在天津本地都是二本招生了。
我想你這次高考可能沒發揮好或者不過努力吧,大學都要靠自己,大學里總有三種人,一種是愛學習的,一種是不愛學習的,還有一種是不上也不下的。如果你有毅力,能經常到圖書館自習室看書學習,四年後你絕對是那創造數據的人。順便說一下,學風好不好那是要看你自己,如果你經常去圖書館自習室,周圍都是學習的人,你能說學風不好嗎,反之,如果你整體待在宿舍上網打游戲,你必然覺得學風不好,另外,我們學校的圖書館的條件是非常好的,藏書非常豐富,平常去的人也很多,經常坐滿了人。
我院學生考研成績喜人
考研成功率逐年遞增 考取國家重點高校人數大幅增加
今年,我院學生考研成績喜人,各系共有119名同學成功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占畢業生總人數的6.8%,比去年有所提高。其中,法學專業考研成功率為18.8%,為全院考取研究生人數所佔比例最高的專業。
經統計,在這119名「准研究生」中,有61名同學被「985」工程、「211」工程等國家重點高校錄取,重點高校錄取率超過50%。在31名考取國家「985」工程高校的同學中,有15人考入南開大學,還有16人分別考入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蘭州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
從我院學生考研所取得的成績可以看出,在學院近6年的辦學歷程中,連續3屆畢業生考研比例逐年遞增,並得到了國家重點高校尤其是母體校南開大學的認可。這證明了我院在搞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同時,具備研究生後備人才的培養能力。
被北京大學錄取的我院藝術系學生王笑語表示,雖然自己是「三本」學生,但是學院所提供的卻是可以比擬「一本」的教育教學環境。「4年前選擇濱海學院,就是看中這里的教學質量。」她自信地說,「我院的系、專業主任和主講教師大多由南開大學的教授和副教授擔任,他們學術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在具有南開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驅動下,同學們不僅學到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更具備了與『一本』學生一決高下的勇氣與實力。」
另據悉,日前,美國聖克勞德州立大學傳來喜報,我院5名同學成功考取該校碩士研究生。他們分別是外語系06級英語外經翻專業學生黃意、毛甜、王瑤,經濟管理系06級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李文婧和環境科學系環境評價與規劃專業學生祖傑。其中,黃意、毛甜兩位同學已獲得該校人文與藝術學院英語系授予的全額助學金。
http://222.30.63.8/news/viewarticle.asp?id=2647
學費是個高了點,不過我們學校一等獎學金5000塊,二等獎3000,一等獎1000,獎金數額是很高的
④ 張伯苓,梁啟超,蔡元培,都和天津南開大學有什麼關系
梁啟超與南開大學
對於每一位稍知近現代史事者來說,梁啟超都是一個耳熟能詳的
名字。這位曾活躍於中國政壇、學界30餘年的一代風雲人物,與近代
中國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開中國風氣之先,文化革新,論功不在
孫黃後」。他晚年摒棄政務,專心向學,著作等身,建樹甚豐,被稱
為「新思想界之陳涉」,而其與南開大學的一段舊日淵源,也頗值得
稱道。
南開大學成立伊始的20年代,是中國學術界日漸活躍和繁榮的時
期。諸說層出,觀點紛呈,被大多學者目為又一度「百家爭鳴」。尤
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西方文明暴露了危機,引發國人的懷疑和動搖,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調佔有了一定地位,出現了國學研究的熱潮。
梁啟超便是其中代表之一。他在戰後游歷歐洲,著《歐游心影錄》,
認定中國國學在將來世界上占重要的位置,並說西歐文明還需中國文
化去調劑,亟力勸學者去整理國故,引起學界很大反響。他還堅持教
育救國論,放棄上層的政治活動,全力從事於「培植國民實際基礎的
教育事業」,因而便和同樣致力振興民族教育的南開校長張伯苓同聲
共氣,相應相求。
1921年9月,成立僅三年的私立南開大學邀請梁啟超參加大學部的
開學式。梁先生欣然前往,並在會上發表演說,盛贊年輕而充滿希望
的南開:「……我們要希望大學能辦得歐美那樣好,能發揚中國固有
的學術,不能不屬望於私立的南開大學了。南開師生有負這種責任的
義務,如是南開大學不獨為中國未來私立大學之母,亦將為中國全國
大學之母。」梁啟超鼓勵南開學子:「我盼望諸君不要怕難,奮興起
來,一面發揚我國祖宗傳下來的學業,一面輸入歐西文化,這樣責任
不能不望之於中國私立的南開大學了。」
其後,南開大學遂聘請梁啟超在校舉辦中國文化史講座,講演的
題目為《中國歷史研究法》,每周一、三、五下午四時至六時舉行,
後來每周又增加二個小時。學校對梁啟超先生的講座非常重視,規定
此科為文理商三科必修科目。梁啟超本就文采飛揚,口才又極佳,每
次連續講演兩小時之久,毫無倦容,誠可謂誨人不倦;他的講演受到
南開師生的熱烈歡迎,聽講者達數百人之多,幾乎傾校而動,而且還
有不少天津其他各校教員學生前來旁聽。梁先生授課認真,凡因事誤
課必定補講;並進行正規的考試,考卷第一次便收到121份,已佔全校
學生半數。講座結束後,梁啟超還同歷史班全體學員合影留念,師生
關系甚是融洽。
梁啟超的講義是其所擬中國文化史綱中的第一篇,後經整理,便
以同名著作出版,風行一時,成為其自視得意之作之一,備受學界所
推重,而梁先生之講座對南開大學歷史學科發展的推動之功,自可想
見。
梁啟超對南開的感情是深厚的,爾後他曾多次來校講學。1922年
2月,在即將赴清華學校講演前夕,梁先生又親臨南開大學新學期開學
式作演說,對於「青年元氣之培養」等問題,再三注意,開導周詳。
他指出,從學校到社會是人生最危險時代,青年人對婚姻、職業諸方
面尤其需要謹慎;從而鼓勵南開學子「從物質、精神上加增培養元氣
的資料」,「尋出一種高尚的嗜好、自己的人生觀,」養浩然正氣,
以與惡社會中的壞性質、壞習慣作斗爭。1923年7月,梁啟超應聘主講
南開大學暑期學校。1924年春又講學南開,著有《清代學者整理舊學
之總成績》一文。他不僅自己親自來校作學術指導,還曾邀請國外名
學者羅素、杜里舒、泰戈爾等以及國內學界名流張君勱、梁漱溟、蔣
方震、張東蓀等來南開講學。這對於南開學術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
南開在嚴范孫、張伯苓諸先生篳路藍縷的努力創建下,由小學而
中學而大學,知名於國內外,這引起梁啟超的高度重視和贊揚。他曾
多次以南開為範例闡述對教育的意見,特別是在承辦中國公學時,常
常引南開為先導;而且他對於南開的建設、發展也多所屬意,盡心擘
畫。早在1921年,他親撰《為南開大學勸捐啟》,指出「大學教育之
設施及擴充,為我國目前最急切之要求」,而普及大學教育,則不可
不以私立為官立之助;私立大學有諸多優點,「在我國教育史上,若
宋之鹿洞、明之東林,其性質皆為私立大學,而一朝文化系焉。方今
網路更新,茲事需要,益如飢渴。而十年以來,完善之組織尚未有聞,
斯亦士大夫之羞矣。南開大學者,其基礎建設於中學之上。南開中學
之成立有十七年,……學課之完實,校風之粹美,既已為海內外所同
認。三年以前,主校事者鑒於時勢要求,深感進設大學之必要。藉各
方面有力之贊助,幸而獲成,分置理商文礦四科,歷級已屆三年,注
弟子籍者將及四百,規模粲然具矣。……某某等為公為私,皆深感南
開為我教育界一元氣。」他吁請「凡屬愛群自愛者對於茲校宜同負愛
護扶助之責,願竭綿薄以贊厥成,」對南開關懷切切。梁啟超還一度
向張伯苓校長表示,「若將文科全部交我,我當負責任,」並舉薦張
君勱為主任,蔣方震、張東蓀、林宰平、梁漱溟等各任一門,預言
「吾六人者任此,必可以使此科光焰萬丈」,「南開文科辦三年後,
令全國學校文史兩門教授皆仰本科供給」。
1922年底至翌年,梁啟超閉門謝客,養病於天津,遂又有在南開
創辦東方文化學院的設想。《南開周刊》第54期(1922年12月30日)
刊發題為《東方文化研究成立之先聲》的消息,說:「自梁任公先生
與學校方面共議在本校大學部成立東方文化研究院後,一般有志東方
學術研究者,莫不引頸高呼,期此世界獨一之研究院早成立;而學校
方面半年來亦積極與任公先生籌劃一切,如募經常費,敦請當代大學
者張君勱、蔣百里諸先生來院講學等,不遺餘力。近復聞任公先生已
訂於本月十五日由南京來津,專與學校計議此事。吾人甚望此番計議
早見施行,裨東方文化得大放異彩於環球也。」後梁啟超即起草《為
創辦文化學院事求助於國中同志》一文,倡儀「設一講學機關,名曰
文化學院。」並擬定:「院舍在天津南開大學新校址中。一切學課與
南開保相當之聯絡關系。」後來雖因資金等諸多緣故,此舉遂擱置而
未成,但梁先生的倡引之功及其對南開的鍾情,卻是足令我們常引以
為念的。
1925年後,梁啟超就清華研究院任導師,而對南開關心依然。
1927年10月間,罹病在身的梁啟超又為南開二十三周年紀念手書「弘
毅」二字,並在《祝詞》中說:「本校二十三周年大慶,敬寫《論語》
兩字,奉祝頻年。喪亂頻仍,全國教育破產,本校實巋然魯殿靈光。
任重道遠,簿海屬望。願以此兩字,與多士共勉也。」殷殷深情,諄
諄願意,盡在字里行間。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歿於北京協和醫院,一代巨星殞落。可
以說,南開的成長,和眾多學術大師的關愛、提攜是分不開的,梁啟
超便是其中相當突出的一位代表。撫今追昔,寄思而往,前賢的鼓勵
與囑托,將永遠是我們自強不息的動力之源。
巍巍乎吾南開大校長張伯苓
柳無忌
張伯苓之為大校長,名副其實。首先,他的體格高大。1932年秋,我初去天津南開大學教書,楊石先帶我去拜望校長。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他那魁梧的身體,像泰山般屹立在陳設簡朴的校長辦公室內。我記不起來他那時是否已戴上黑眼鏡,倘使是的,他在威儀中又呈現一種令人敬畏的神秘姿態。那時我只有25歲,校長的年齡要比我大一倍以上,更何況他已是全國聞名的一位大人物。此後,我與張校長相處10載,在天津5年(1932—1937),重慶5年(1941—1946),我對他的認識較深,漸漸的對他的「敬」多於「畏」,最後完全是尊敬與仰慕,因為我已看見了在他那黑眼鏡後面露出來的是慈祥的目光……他對於南開全校師生的關懷。對我個人來說,在我記憶中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在天津時,有一天他獨自光臨舍間(百樹新村32號),使我們大吃一驚。他沒有什麼事情,只是巡視校園時在我們那裡歇腳一下,看看他的教員的生活情況。臨走前,他對我的太太大加誇獎,因為在客廳內他摸摸在沙發旁的電燈罩子,發現上面並沒有絲毫灰塵。
比他體格更高大的是張伯苓的為人與他的事業,這兩者可以一同論述。張校長創辦南開的功績,在中國教育史(也許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從他以私人力量,慘淡經營,從最初在嚴范孫私宅創設的敬業中學(天津私立第一中學堂),到創立南開中學、小學、女中、大學,以至化工研究所與經濟研究所的全套南開學校的經遇,史實昭垂,不必在此重述。但有一點我知道而擬特別提出的,是張伯苓抗戰前夕在重慶籌備南諭中學(後改名南開中學)的高瞻遠矚。當時國難嚴重,八里台南開大學臨近海光寺日本兵營,在憂患中我們聽到了校長要在大後方開設南開分校的消息,有如一線光明閃耀在烏雲中間,使我們的視線隨著擴大,我們的情緒也就此穩定起來了。在設計、籌款、建築的過程中……這些校長積有三十餘年經驗——他的魄力與毅力是值得贊揚的,但最使我敬佩的,是他那遠大的眼光、正確的判斷力,與為百年樹人所做的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當時任何教育家或政治家所不及的。
張伯苓事業的成功,在於他能就地取材,有引用與培養人才的創造力。這位天才的領導者,他以身作則,引導人們如他一樣地為「公能」的理想服務。這一點我在進南開不久就看出來了。環繞這位大校長是他的五位得力助手(好像有五大金剛之稱):黃鈺生(教務),伉乃如(注冊),華午晴(財務),孟琴襄(事務)與喻傳鑒(中學)。他們那種愛護南開,為校長效力,鞠躬盡瘁的服務精神,感動了我們這一批外來的教授,雖然我們有時對於學校的行政作風並非完全同意。抗戰時喻傳鑒主持重慶南開中學,黃鈺生代表南開與張校長為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而另一位傑出的教授楊石先也就被推為西南聯大的教務長。有人說,沒有張伯苓,就沒有南開。我可以補充一句:沒有這幾位校務人員的協助,張伯苓事業的成功,南開對於教育、學術方面的貢獻與影響,是不會這樣廣大而久遠的。
從前在天津或重慶參加學校集會,現今在美國的校友聚餐,當唱校歌時我往往神馳於「巍巍乎吾南開精神」這一句。那種大公無私的南開精神,是張伯苓留給南開一份珍貴的遺產。
蔡元培
1919年南開大學成立前夕,張伯苓、嚴修前往北京約見胡適、蔡元培等北京大學教授,向他們徵求對於南開學校成立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和著名的學者,胡適理所當然在邀請之列,他多次欣然前往南開,為南開師生做精彩的演講和報告。...
⑤ 南開大學好還是哈工大好
南開大學還是哈工大都很好,都是重點大學,兩者對比內容如下:
1、師資隊伍
南開大學:
截至2020年1月,學校有專任教師216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822人、碩士生導師770人,教授864人、副教授840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7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4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3人;
青年拔尖人才1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8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2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59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9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4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6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首席科學家3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5人(17人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1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8人;
天津市傑出人才8人,天津市「人才發展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2人、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帶頭人11人,天津市有突出貢獻專家7人,天津市傑出津門學者2人;
天津市「131」創新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60人、創新型人才團隊帶頭人17人,「天津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8人,天津市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8人,天津市級教學團隊16個。
哈工大:
據2020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哈工大(本部)有教職工人數5114人,其中專任教師3011人;有正高級職務 1040人,副高級職務1307人,在崗博士生指導教師1391人;有兩院院士39人,入選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3人,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9人;
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46人、青年拔尖人才2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2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2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4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7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5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工信部研究型教學創新團隊4個。
2、院系現狀
南開大學:
截至2020年1月,南開大學有專業學院26個,學科門類覆蓋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藝等,有本科專業92個。
哈工大:
據2019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哈工大(本部)下轄22個學院,開辦84個本科專業,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個門類。
(5)南開大學黃一副教授擴展閱讀:
南開大學學科建設:
2018年5月,學校獲准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學校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自主設置目錄外二級學科碩士點35個,自主設置交叉學科碩士點4個,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博士點3個,不在一級學科覆蓋下的二級博士點1個,自主設置目錄外二級學科博士點2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8個;
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覆蓋35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一級學科天津市重點學科32個。
⑥ 黃毅的介紹
黃毅,籍貫重慶市,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副教授,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固定成員。
⑦ 南開大學研究生院的宿舍條件怎麼樣
南開大學宿舍條件
1、宿舍有的有陽台有的沒有,晾衣服在陽台晾的快不過版有沒有沙子這事兒看人品權。明明記得前兩天剛擦過陽台門怎麼又是厚厚一層灰。屋裡沒空調有風扇。每床一插座兩插口,每屋2、3個網線插口。
2、校園生活區將向西部逐漸遷移。學生們的新「家」位於南開校園西側,米黃色的建築物映著秋日明朗的陽光,精緻漂亮。公寓設施先進,四人標准間、獨立衛生間、明亮的客廳,桌椅衣櫃彩電一應俱全,極大的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學校的教學設施近年來經過裝修面貌一新,為同學們提供著越來越好的學習條件。
⑧ 在南開大學濱海學院考南開大學的研究生有什麼優勢
我院學生考研成績喜人
考研成功率逐年遞增 考取國家重點高校人數大幅增加
今年,我院學生考研成績喜人,各系共有119名同學成功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占畢業生總人數的6.8%,比去年有所提高。其中,法學專業考研成功率為18.8%,為全院考取研究生人數所佔比例最高的專業。
經統計,在這119名「准研究生」中,有61名同學被「985」工程、「211」工程等國家重點高校錄取,重點高校錄取率超過50%。在31名考取國家「985」工程高校的同學中,有15人考入南開大學,還有16人分別考入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蘭州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
從我院學生考研所取得的成績可以看出,在學院近6年的辦學歷程中,連續3屆畢業生考研比例逐年遞增,並得到了國家重點高校尤其是母體校南開大學的認可。這證明了我院在搞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同時,具備研究生後備人才的培養能力。
被北京大學錄取的我院藝術系學生王笑語表示,雖然自己是「三本」學生,但是學院所提供的卻是可以比擬「一本」的教育教學環境。「4年前選擇濱海學院,就是看中這里的教學質量。」她自信地說,「我院的系、專業主任和主講教師大多由南開大學的教授和副教授擔任,他們學術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在具有南開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驅動下,同學們不僅學到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更具備了與『一本』學生一決高下的勇氣與實力。」
另據悉,日前,美國聖克勞德州立大學傳來喜報,我院5名同學成功考取該校碩士研究生。他們分別是外語系06級英語外經翻專業學生黃意、毛甜、王瑤,經濟管理系06級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李文婧和環境科學系環境評價與規劃專業學生祖傑。其中,黃意、毛甜兩位同學已獲得該校人文與藝術學院英語系授予的全額助學金。(王瑋 白學濤 陳紅)
我聽一樓這么一說,還真是每個系都是一到二個考入南開本部的,難道是真的?不過我是理工科,南開的工科不如天大,呵呵
二樓你這個局外人不知道就別妄加評論,南開大學是很重視學院的發展的,本部的人都知道濱海學院的一部分學生經過大學四年出來也是很優秀的,請你不要單單以高考成績片面的說三道四!
⑨ 現在誰的班主任是張純明老師
南開經濟研究所是一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歷史悠久的高層次經濟研究機構。其前身是南開大學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經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何廉建議,並在張伯苓校長的大力支持下,於年9月10日成立。何廉作為創辦人,兼任委員會主任。只四大經濟學家中,南開就擁有何廉、方顯廷兩位。 南開元老、南開大學已故黃鈺生先生對於經濟學教授何廉在南開大學揚名海內外過程中的作用,格外看重,反復強調:「何廉對於南開大學的整體,對於張伯苓個人的影響,比任何其他人都大。雖然何廉半路上做官去了,但他和南開大學的關系始終未斷。抗戰期間不也是何廉把經濟研究所恢復起來的嗎!就學校的財政上說,有許多事情是聽何廉的主張。」 年7月,在何廉的提議下,南開大學設立的社會經濟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的前身)正式成立,何廉擔任主任導師兼財政學和統計學教授。這一年的《南開大學發展方案》中,何廉提出了「土貨化」的發展方針,即「以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突出強調結合中國實際研究中國國情。何廉在南開滿懷熱情地開始了他的經濟學教學「中國化」。 年1月,創辦《統計周刊》,每周一隨天津《大公報》發行,後曾更名為《經濟研究周刊》()、《經濟周刊》(),至抗戰爆發後停刊。年 英文版《南開統計周報》(Nankai Weekly Statistical Service)創刊,後曾更名為《中國經濟月報》(Monthly Bulletin on Economic China,)和《南開社會經濟季刊》(Nankai Social and Economic uarterly,)。 年1月,方顯廷受聘來南開任教,此後成為何廉的得力助手和合作夥伴,在他們的領導下,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的各項工業和農村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得以全面展開。 年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正式成立,何廉任院長。何廉上任後勵精圖治,積極推進經濟學教學合理化的工作,同時他廣泛吸納人才。抗戰前,他的麾下賢畢至、雲集,方顯廷、張純明、陳序經等,以及後來的吳大業、李銳、楊敬年等在學術界都是各領。 何廉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不尚空談,勇於革新;胸懷開闊,誠摯待人。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人員陣容和銳意進取的研究體。至抗戰前,先後任教授、研究導師和研究員的有方顯廷、張純明、丁詰、李適生、陳序經、李卓敏、林同濟、袁賢能等,可謂賢畢至,各師薈萃;後來者如吳大業、鮑覺民、陳振漢、楊叔進、李銳、馮華德、楊敬年、傅築夫、丁洪範、谷源田、錢榮望、滕維藻、宋則行(宋俠)等,多為南開畢業或受過西方教育的少壯經濟學者,道德文章,各領。研究所經十年努力,不獨在校中獨樹一幟,而且被公認為「研究中國經濟之權威機構」,其出版物馳名全球。年,南開經濟研究所與燕京大學、清華大學、金陵大學、協和醫學院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山東第一行政監察專員公署聯合組成「華北農村協進會」,何廉被選為協進會主席,方顯廷任。 從何廉初到南開至年,這10年間,南開大學經濟系和經濟研究所的建設有了很大的進展,南開大學經濟系教學與科研處於國內領先的地位。南開經濟研究的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代表著中國經濟學教學與科研的發展方向,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重視。 (二) 當時盛傳南開有三寶,經濟研究所即為其一。南開「素以經濟系睥視國內,尤以經濟研究所獲得中外一致贊譽」。南開經濟研究所「被公認為研究中國經濟的權威機構,其出版物馳名全球」。 經濟研究所創辦之初就開始了對天津物價的調查和統計,編制了在當時極具權威的南開物價指數。其後,研究的范圍逐漸擴大,諸如山東、河北兩省東北問題,華北地區工業化問題,以及當時經濟發展中的其他許多問題。他們先後就有關的問題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報告,出版了英文版的《南開社會經濟季刊》,並開始成批招收和培養研究生。 南開經濟所首屆研究生畢業年秋,南開經濟研究所首次招收碩士研究生共十人,他們在年6月畢業時成為我國自己培養的、承認的第一批經濟學碩士學位獲得者。學生第一學年,在導師指導下讀完規定的基本課程;第二學年選論文題目進行社會調查,寫出畢業論文通過答辯後授予碩士學位。這種注重實地調查、理論實際的培養高級經濟學人才的做法,影響了中國上世紀30年代乃至以後的大學教育。 戰爭爆發,南開大學被日軍轟炸、破壞,經濟研究所先隨學校遷至昆明。由於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原先所開展的研究工作大部分中斷。但物價指數的編制和研究生的培養工作都在繼續進行。年冬,南開經濟研究所從重慶返回天津。除物價指數的編制和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以外,其他研究及出版工作大都沒有恢復。 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新中國建立。 年,周恩來總理回母校南開大學視察,肯定了經濟研究所的重要貢獻。年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何廉先生開創了南開大學的經濟學科,年成立了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在70多年的歷史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秉承著「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形成了嚴謹、、開放和服務於社會的學術氛圍,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在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上也有自己獨到的建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今天的經濟學院已經是一個專業和學科門類齊全、師資隊伍結構較為合理、擁有博士、碩士、學士等多層次教學和學位授予權的教學科研機構,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兩個博士後流動站。 現代化建設和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諳熟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善於應用科學理論和方法於中國和世界經濟實際的人才。注重完善人格的塑造和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是我們人才培養之宗旨;弘揚嚴謹治學、務實求真、銳意創新的學術風范,是我們科學研究之品格。 進入新世紀的經濟學院將以有明顯優勢和特色的重點學科為依託,發揮學科綜合優勢,通過優化、綜合、交叉、延伸,進一步提高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的科研和教學水平,把學院辦成國內領先、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經濟學人才培養基地、經濟科學研究創新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基地、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思想庫。 南開大學經濟學科是中國綜合性大學中最早建立的學科之一。年南開大學創建時,經濟學科設有商學、銀行學、會計學三個系。年成立了經濟研究委員會。年成立經濟學院。從年起開始培養經濟學研究生,至年共招收13屆60多名研究生,培養了一大批海內外著名的經濟學家和高級管理人才。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恢復重建。 在70多年的歷史上,學院秉承著「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形成了嚴謹、、開放和服務於社會的學術氛圍,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在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上也有自己獨到的建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經濟學院現任院長馬君潞教授,黨委書記張秀珍研究員,副院長何自力教授、邱立成教授、李秀芳教授、李坤望教授、梁琪教授、盛斌教授、龐傳森副研究員,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魏占玲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