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一副教授開除
❶ 請教一下武漢大學老師的工資水平
工資少是很 一個月 副教授也就是3000 4000的樣子 不過用我們老師的話 他工資還不夠抽煙的專呢 大學老屬師是看項目賺錢的 很多都是拿技術股的 做某某科技公司顧問 總裁之類的 收入絕對是相當高 如果樓主有機會到武大當老師 那一定要抓住機會 尤其是工學部這邊 工科的經費都超級多 每年年初忙一陣 把項目搶到手 一年甚至幾年都衣食無憂啊
❷ 武漢大學珞珈學院(專科)是不是真的很差啊,裡面的專業是不是都很垃圾啊,他的老師是從武大分下來的嗎
我是珞珈學院大二學生,對學校還比較熟。
珞珈學院在以往還沒有招回收專科的經歷,今答年是是第一次有專科計劃。
學校設置的專業多為現在的熱門專業,或是武大的牌子專業。所以「垃圾」一說是沒有根據的。
老師多為武大的一線教師,也有已經退休的,有教授或副教授稱謂的約佔60%
❸ 周鯁生的人物經歷
周鯁生,原名周覽,1889年3月18日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一個貧寒教書先生冢庭。他4歲喪母10歲喪父。幸其父生前深受家館東主蘇先烈(當時任長沙知府)的敬重,加上周覽幼時天資聰穎,深得蘇先烈的器重,才得以留在蘇家家館中繼續伴讀。無父無母、寄人籬下苦讀了三個春秋之後,13歲的孤兒居然以文章名列榜首考取秀才,「神童周覽」一時傳為佳話。後來,譚延闓在長沙廢科舉,辦新學,創立湖南省立第一小學(即湖南第一師范前身),並且親任學監(即校長),周覽是首批考取該校的年齡最小的學生。由於他先天營養不足,後天失調,靠微薄的官費讀書,又無父母周濟,常是衣不暖體,食不果腹,體質瘦弱,經常暈厥,然而他好學不懈,各科成績名列前茅,文賽必得獎。周覽雖然平日沉默寡言,但秉性耿直,在關鍵時刻;下畏權勢,仗義執言。在一次抗議學校當局欺壓學生的學潮中,因帶頭「鬧事」,被譚延闓開除出校。然而譚又惜才,隨又批准「才子周覽」官費留日。1906年,17歲的周覽告別故鄉隻身東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法律、經濟等學科。
在日本留學期間,周覽憤於清室腐朽,國弱民窮,一面發憤讀書,一面積極投入反清活動,參加了孫中山、黃興等人組織的同盟會。
辛亥革命前,周覽回國參加革命。在這期間,周覽與出身湖南望族的黃芳君結為伉儷。黃家長輩明知周覽是個「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孑然一身的清寒青年,但出於愛才,卻托蘇先烈和譚延闓為媒,將長女許配與他。周的夫人黃芳君,雖出身富貴人家,卻賢惠能幹,剛強開朗,婚後即離開富裕的娘家與周覽自立門戶,伺甘共苦。她勤儉持家,因此使周覽一生全無家累和後顧之憂,一心投入民主革命和教學、科研事業之中。周覽婚後不久,即趕到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區武漢,與李劍農、楊端六、皮宗石任凱南等在漢口創辦,《民國日報》,宣傳民主革命。由於該報積極反對袁世凱稱帝,報社遭到查封,編輯人員被通緝。周隻身逃到上海,得到黃興的支持和協助,並獲湖南省官費,於1913年再度離開故國,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
在英國留學期間,周覽改名周鯁生。在8年的歐洲留學日子裡,他不僅取得了愛丁堡大學政治碩土學位,而且獲得一枚金質獎章。隨後他又去法國深造,獲得法國巴黎大學國際法學博士學位。
1921年,周鯁生從歐洲回國,即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總編輯;第二年應蔡元培的邀請,赴北京大學任教授兼政治系主任。1923年,周鯁生寫就《領事裁判權問題》,從國際法角度認證侵害國家主權的領事裁判權「斷乎不能任其存在」。鑒於列強以中國「刑法嚴酷」、「監獄狀況惡劣」、「司法行政不分」、「歧視外人,法律上不以平等待遇」等為由反對,周鯁生認為撤廢領事裁判權要改良司法的不合理之處,中國不僅「要有完善的法律」,還需在「法庭之改良普及」、「法官選任制度與律師社會之改良」以及「改良並提高法律教育」等方面,「加一番發奮去做」,與英美等國談判撤廢領事裁判權才有可能,對於北京政府推行「修約」運動起了積極的作用。1924年(民國13年)末,參加不平等條約改正運動,出版《不平等條約十講》。
1923年,當周鯁生在北大任教時,就提出要學習俄國十月革命,在外交上進行革命性創舉,打破羈絆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之網。
1926年北伐開始後,他放棄北大教職,南下趕赴廣州參加革命,後隨北伐軍來到武漢,旋又轉至南京。1926年冬,北伐革命軍打到長江流域,周鯁生應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之邀,擔任外交部顧問,宣傳收回國權。1927年1月,他參與協助國民政府以革命外交之手段,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同年8月,周鯁生根據在武漢參與外事的經歷,寫就《革命的外交》一書,認為對待老練的帝國主義,就應該採取「主動的、攻勢的」外交,並且要「利用民眾勢力」來「打破一切傳習成見和既存的規則」,「對於既存的國際規則、慣例,或條約的束縛,都要一概打破」。這是他對當時的革命外交實踐的精闢總結。南京政府成立時,他拒絕受任立法院立法委員,到國立東南大學(翌年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即南京大學)任教授兼政治系主任。其後,應國民政府之聘,從事憲法制定事務,但因反對蔣介石,數月後辭任。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長蔡元培任命他和李四光、王星拱、劉樹杞、麥煥章、黃建中、曾昭安等人籌建國立武漢大學。1929年9月,在武漢大學擔任教授、法律系主任兼政治系主任。期間,曾出版《國際法大綱》。在周鯁生的整個生活中,教授國際法、研究國際法佔據了他的大半個生涯,他相繼在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武漢大學任教時,開出的課程有五六門。即使在他擔任武大教務長和校長時,也從來未脫離教學工作,每周至少講兩小時課。
由於他學識淵博,勤於鑽研,他所用的教材都是他自己的著作和不斷研究出的新成果,因此他的課堂里總是座無虛席,甚至窗外都擠滿了學生。在1921年到1945年這二十幾年裡,周鯁生寫出了十幾本專著和上百篇重要學術論文,對培養我國政法界人才和推動該領域的學術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他的《國際法大綱》一書曾經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國際法科的指定參考書。他的《贏得太平洋上的和平》一書1944年在美國出版後引起國際法學界的興趣和重視。
1930年,周鯁生又提出國民外交理論,認為一國的外交政策應受「國民直接的或間接的(經國民代表機關)支配」。雖然在周鯁生之前有諸多文獻和國際條約已涉及國民外交觀念,但周鯁生首次從理論高度對外交民主化意識進行確認、概括和總結。他在中國外交學理論方面已顯現權威性。 正當周鯁生和李四光、王星拱、劉樹杞等人創辦武漢大學稍有頭緒之時,1931年9月傳來了日寇侵佔我國東三省和消息,頓時,全校師生群情激憤,周鯁生在一次全校總理紀念周會上演講,指斥政府不抵抗和退讓的行徑,認為不可相信美國能為中國說話,它出面調停的結果將對中國不利,並預料中日問題不是一時所能解決的,要求青年學生要做多方面的准備。隨著日寇的侵略步步深入,在中華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周鯁生以國際法為武器,積極站在宣傳抗戰的前列。
1932年,英國李頓爵士率領「國聯調查團」來我國調查「九·一八」事變,某些團員偏袒日本帝國主義,說事變的發生起因於我國同胞抵制日貨,是反日運動所造成的。周鯁生參與這次對調查團的談話,他引經據法,結合實事,全團為之折服,為調查團後來撰寫比較客觀的報告,起了較好的作用。他在抗戰中僅為武大師生演講的講稿已公開發表的不下30篇,現擇其要者列之:《日本對華侵略政策》《東省事件與國際聯盟》《國民對東省事件應有之覺悟》《東省事件怎樣解決》《國際調查團與國聯委員會》《國際裁軍會議》《東省事件之國際形勢》《東省事件的新局勢》《外交與國防》《對日外交》《中國與國聯》《歐洲政局與遠東和平》《時事報告》《中國外交史之一頁《外交之檢討》《對日抗戰中之外交》《世界危機與中國》等。通覽這些演講稿的內容,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對日本強盜無比憤恨,對祖國和人民深切的愛。第二,對日斗爭要講究策略和斗爭手段,充分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和世界輿論工具,牽制和打擊日本。第三,預料中日戰爭的持久性和艱苦復雜性。第四,動員一切力量,不分階級,團結一致,誓死抵抗,反對妥協投降。第五,抗戰工作要艱苦踏實,應持多做少說主義。第六,深刻揭示中國被日本侵佔的根源在於積弱太深。第七,強調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不僅是為了中國的獨立和民族的生存而戰,同時也是為世界的正義和公理而戰。他說:「中國的抗戰不過打了前鋒而已。有人覺得這是傻事,我們還得知道世界上偉大的事業,神聖使命,都非有幾分傻氣不能成功的。」第八,揭露美英參戰的目的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
1932年7月,周鯁生多次前往蔣介石官邸講解國際法和中國外交。7月20日,他為蔣介石分析國際形勢;22日,談領事裁判權與租界問題;26日,為蔣介石講解國際聯盟、第一次世界大戰議和方針以及威爾遜的和平計劃等。1936年,周鯁生升任武漢大學教務長,他一面繼續培養中國的外交人才,一面逐步成為國民政府最高當局的外交咨詢顧問。
在抗戰中,周鯁生不僅運用國際法學到處演講鼓勵抗戰,而且身體力行地組織民眾抗戰和捐款捐物支援抗戰。1933年8月,他被選為武漢大學東省事件委員會委員,武大發出的抗戰電文多出自他手。
1938年初,蔣介石設立軍事委員會參事室作為幕僚機構,周鯁生被任命為參事。3月6日,蔣介石在日記中選定周鯁生為其智囊團人選。3月7日,周鯁生參加由蔣介石親自主持的軍委會參事室座談會,參與商討抗戰外交與國民精神動員。7月21日,周鯁生以參事身份擬定《外交方略》,提供中樞決策參考。周鯁生認為,就國際形勢而言,蘇俄「無論如何反日,亦決不肯居首開戰端之名」;英國也已於1938年「決然走上現實主義妥協政策之路」,「在遠東開始妥協外交活動之日不會很遠」;美國「仍然受孤立主義派勢力之牽制」;至於國際聯盟,則因為其內部英法「不肯積極負責執行國聯決議」,構成國聯「對國際事情行動無力之大原因」。針對種種不利的國際形勢,周鯁生為中國外交開出的葯方是不能做一國單獨出兵援華的准備,要注意避免成為妥協外交的犧牲品,應該在持久抗戰的局勢下,策動一種基於英美合作之上的國際或聯合的干涉行動。他認為,在世界上侵略與民主兩大集團初現端倪的時刻,「中國的利益與命運與世界民主國相聯系」,對德意兩國日益有害於我的政策,「決不能作與吾有利之期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驗證了他的預斷。
1939年4月,周鯁生與錢端升等人奉派前往美國,爭取美國對華援助、對日禁運,以及探尋美國的外交走向,並將其見解直接反饋決策層。1939年5月,他參加了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被推選為理事。同年,他作為中國代表團顧問,出席在美國舉行的舊金山舉行的會議。12月上旬,周鯁生四次致書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王世傑,提及「(日美商約期滿後)防止日美新訂商約,並促成美國對日禁貨」以及「取得(對華)新借款」,應為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他積極開展活動,會晤資深民間人士、探聽美國朝野動向。在太平洋國際學會開會前後,周鯁生積極會見對華府有影響力的哈佛大學校長Lowell、政治學教授Holcombe,基本摸清了美國朝野的對華傾向以及對於中日問題的主張,大致可分為三派:「國際主義者」傾向於國會實行對日禁運法案;「折衷派」主張不由國會通過對日禁運法案,避免引起美日戰爭;「孤立派」主張「美國從遠東政治上退出」,「不管中日之爭執」。1940年1月,周鯁生將美國援華制日活動的詳情,尤其是陸軍部長史汀生發表在《時代》上對日禁貨的公開函向王世傑作了匯報,指出美國媒體對華同情的聲音佔了上風。2月上旬,周鯁生應胡適之請,繼續留在美國進行外交活動;3月,他致函王世傑,提議「招請美國有力人士到(中國)國內觀察」,希望政府提出西南經濟建設計劃,吸引美國實業家直接對華投資。其後數年,周鯁生在美國講學並繼續觀察美國的外交動向。1944年7月,周鯁生擔任舊金山籌備聯合國會議中國代表團顧問。 1945年7月初,抗戰即將勝利的前夕,國民黨政府教育部議定調王星拱為廣州中山大學校長,決定由周鯁生接任武大校長。周鯁生受任校長時,面臨最緊迫的兩大難題:第一,由於武大進步力量強大,斗爭激烈,被特務密告的人和事頗多,校長左右為難。第二,抗戰勝利在即,遷校復員武昌成了當務之急。周鯁生對於第一個難題的態度是效法蔡元培先生,決不無故開除一個學生。然而第二,抗戰期間的珞珈山校舍,先是被日軍野戰部隊佔用,後又為日軍野戰醫院和文職官員霸佔。日寇投降後,珞珈山校舍表面上看依然宏偉,然而校舍內部設施卻被破壞無遺:師生員工急不可耐地盼望著東還珞珈山。東還與西遷相比較更為困難:一是學校人員增加了兩倍以上,師生員工總數已達3290人,還有大量的圖書檔案、儀器設備要裝運,僅公物就有939噸。加上物價上漲了兩千倍,西遷樂山時僅用2.7萬元(法幣,下同),經過十年的貨幣貶值,東還珞珈山卻要29.2億元;二是交通工具緊張,飛機、輪船等主要交通工具多為國民黨行政官員和軍隊徵用,學校復員只有靠木排和徒步。由於周鯁生校長的精心籌劃安排,總算一個個地解決了。1946年3月10日,第一批物品從樂山啟航,同年6月20日首批人員起程。師生們歷盡艱辛,終於全部平安東還;1946年10月31日,先期達到珞珈山的師生在學校禮堂舉行了「武大成立十八周年暨三十五年度開學典禮」。
此時,周鯁生校長立即著手恢復農學院和設立醫學院的工作。武大農學院在抗戰前已初具規模,西遷時奉命並人中央大學農學院。這次恢復,聘請葉雅各為籌備主任:早在935年,武大在東湖磨山一帶購置了5000多畝農田果園和林場。八年淪陷,大半荒蕪,葉雅各主持了墾荒興種修整,才使磨山林場重披綠裝,到解放前夕,武大衣學院已發展到農藝、森林、園藝、農化四個系。1946年10月.武大又著手設立醫學院,聘任李宗恩(李為英國留學生,皇家醫學會會員,抗戰時任貴陽醫學院院長)為籌備主任。醫學院下設解剖學等18個學科,並在武昌東廠口設立附屬醫院,開辦醫護學校等。科學研究方面也出現活躍的好勢頭。在經費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創辦和恢復了一度被停辦的刊物。武大圖書一向豐富,但是經過西遷東還的千里輾轉,加上日寇敵機的轟炸破壞,損失嚴重,但在曾昭安教授主持下進行了一次大清理,此時圖書仍有154455冊之多,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武漢大學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得到國內外的稱譽。1948年2月20日,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函告學校:英國牛津大學已認可武大畢業生在牛津之研究生地位,即武大畢業生前往牛津學習憑武大審查成績即可人學。享有同等待遇的還有北大、清華、南開、中央、浙大及協和醫學院。1948年底,中央研究院選舉1949年度院士時,武大曾選出九個候選人。隨著武大學術地位的不斷提高,學校對國外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日益頻繁。
武大遷回珞珈山後,學校經費拮據。國民黨為了打內戰,一再緊縮教育經費。1947年3月24日,周鯁生校長在全校大會上報告說:「學校經常費每月只有一千一百餘萬元,而 1947年2月全校僅水電費一項就開支二千六百萬元」。一個月全部費用還不敷水電開支,教學科研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加之當時物價繼續上漲,1948年元月份校內人員乘車買票只要一萬元,8月份就漲到六十萬元。由此可知當時全國經濟形勢之混亂,也更看出周鯁生此時辦學之艱難。但是,周鯁生服膺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的辦學精神,認定辦好一所大學,首先要有優秀的師資。所以他求賢若渴,廣攬人才,摒除門戶之見,宗派之別,不管是英美派,還是德日派,對於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專家,他都聘用。1939年到1945年,他在美國講學期間,就十分注意在留學生中選拔人才。對選中的留學生總是親自登門邀請。僅1945年到解放初,從美國留學生中應聘來武大的青年教授就達到50多人,如張培剛、韓德培等,使武大新老學者薈萃,人才濟濟。據統計,1948年武大教員297人,比1946年增加近100人。其中教授134人,比1946年增加32人,副教授增加了26人。孟昭禮、李儒勉、周如松、陳逵、李劍農、韓德培、張培剛、吳保安、趙理海、許宗岳、陳翼樞、曾啟新、趙國華、余家洵、石琢、林侔聖、方善桂、任華、吳宓、汪奠基、周輔成、韓家學、查謙、周金黃、桂質廷、高尚蔭、曹誠克、黃培雲、呂保維、魯慕勝、陳華癸、李宗恩、袁浚、章文才等知名學者專家都是這個時期應周鯁生校長之邀請來到武大任教的。有一次北大校長胡適來武大講學,看到武大積聚了這么多的年輕教授,十分感慨地對周鯁生說:「你真配當大學校長,你很愛惜人才。」周鯁生不僅善於選拔和愛惜正規學校培養的學生,還特別愛惜自學成材的青年人。早在1933年他任武大教務長時,在全校作《考試與教育》的演講時就對自學成材作了深刻的闡述,號召師生們摒除世俗的偏見,看重自學成材的青年。我國著名法學家李鐵錚在他的《敝帚一把》中還詳細地記述了周鯁生先生怎樣引導他這個青年走上自學成材之路。
周鯁生不僅愛護人才,珍惜人才,而且還十分強調尊重人才。在他任武大教務長期間,恰逢武大開展紀念張鏡澄教授執教20周年活動和1935年追悼已故前代校長劉樹杞活動。按慣例,每當這些活動,全校師生有錢出錢,有物出物,各買些人參、銀耳補品之類的物品以表對恩師和好友的敬意。周鯁生認為這種表敬意的時間不會長久,為了久遠地誌先生德業之盛,他和王星拱等倡議設立紀念獎金,既有利於志先生德業之盛,也有利於鼓勵後之學者能繼先生之志而;有所造於斯學,較之鹿洞之碑,鵝湖勒石更有意義。
❹ 武漢大學負責開除學生的部門是哪個
學生科!
❺ 武漢大學陳林軍怎麼被開除的
多半是貪污腐敗唄!
❻ 易中天在武漢大學十五年,什麼原因離開武漢大學
易中天教授的大名在國內可謂婦孺皆知,他公開的簡歷是「畢業於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並留校任教,後任職於廈門大學人文學學院教授」,很多人並了解易中天先生當年離開武漢大學的真實原因。
1977年我國恢復了高考,易中天當時擔任高三畢業班的語文老師、班主任,據後來熟悉的人回憶,為了學生的高考,易中天自己放棄了考大學拿個文憑的想法,他帶的這個班結果出了不少的大學生。1978年學校又要高考,易中天當時這么想:和學生一塊考大學,萬一考不上就太沒面子。於是,他這一年直接以同等學力的資歷報考武漢大學研究生,不想一炮打響,他被武漢大學高分錄取,所讀專業是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
也正因為如此,易中天先生沒有大學本科學歷。
畢業後,易中天先生留在了武漢大學任教,他的研究生導師是老先生胡國瑞、吳林伯兩位教授,也可以想像得出,易中天先生所接受的學術訓練自然是「傳統」和規范的。
❼ 武漢大學開除學生的條件
這個問題得問你們的老師 我們不是你學校的不好回答
不過我有一個同學是武漢大學的 他說內一學期掛上5門的才開除容 不按學分算的
如果真要是要被開除的危險 建議去找老師送禮 絕對管用..給輔導員和你們學院的教學秘書送 他們管這事情
❽ 得校長賞識受學生歡迎,易中天為何只能當著武大「永遠的副教授」
「無一日敢懈怠,無一事敢馬虎,心存敬畏之心,不要得意忘形」。這是易中天在開講里講的話。包含著,他對自己的人生經歷的總結,對自己的要求。
易中天,相信許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百家講壇》了。那個在電視機里,講述著歷史的老先生,慈祥卻帶著嚴肅的臉,滔滔不絕地為電視機前的人講述歷史。而他其實是一個有才的學者,致力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授道德,在武漢大學教書,座無虛席,經歷人生風雨波折,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貼著歷史,講述出來。老先生,有道德有修養,有才識有魅力,他的一生究竟是怎麼樣的精彩呢?
武大執教最受歡迎中文教師
他因著這檔節目,活躍在了大眾的眼中,他的書籍也慢慢的出名,其中的價值也讓許多熱愛中國歷史,熱愛傳統的人得到不同的見解。他的議論,充滿了現實的考量,沒有盲目地遵循以往的套路,得到的是屬於自己的理解,對於許多人來說,更是有啟迪的作用。他也沒有隨意地編造歷史,學問與思想相輔,創作出《易中天文化史》,是在學界,可以說有很高的地位。
易中天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很精彩也很豐富。但是在那麼長的時間里,他一直堅持的,也是對於歷史,對於中國文化的鑽研探索。雖然沒有那麼順風順水的過完前半生,前期還是那麼貧苦的生活,但他從來沒有忘記作為一個教師,一個學者,一個教授,所要做的事情。他傾其力量,將能傳授的,傳授在課堂,寫在書中,通過電視給大眾,沒有私藏,沒有為了紅而捏造一些莫須有的卻是大眾喜愛的,他就是將自己的所知道的,告訴所有人。
他在武大,一條心在武大上,在武大留下他的心血,留下他的品質,留下思想文化,讓武大這所學校的文化底蘊,文化素養更加濃厚。他在廈大,也沒有當作混日子,能做的,做得很好。在《百家講壇》節目中,做著一個主講人應當做的,甚至做得更好,他是十足的學者,是一個保持著自己的品質,無論什麼樣的情況,學術上的事,永遠都讓他上心。
易中天,他是大學課堂上意氣風發的教授,可以盡心盡力地將自己的所學所得,授給學生;他是《百家講壇》上盡職盡責的主講人,幽默風趣講述歷史;他更是一個堅韌,有原則的,學者。
易中天,一個才華,智慧,風度,口才,養成了他的驕傲,也有資本驕傲的令人敬佩的學者。
❾ 在武漢大學本部當講師、副教授、教授,課時費大致是多少
八塊吧好像,反正很少的
那天一副教授給我們曬工資單,好像只版有一千九百多(當然是權拿到手的工資,去了保險、公積金之類的)。老師的工資有兩部分,財政工資和學校的補貼工資。即便是教授博導,加上學校的補貼一個月也就五千而已,不過年終有分紅(看學院盈利能力啦)。
其實最重要的部分還要靠自己做課題拿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