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面的老師是怎樣的
1. 高校里的老師很差勁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首先他是得有來水平吧!源我的物理老師是南方人,並且一點都不會說普通話,這么跟你說吧!一堂課下來,都是學他上課怎麼講話的口頭禪,還有那種學不會的口音,反正只要上他的課就像聽天書一樣,不過話說回來,只要上他的課就沒有睡得不香過!所以他的課基本上都是睡過來的!
2. 大學里什麼樣的老師才算是一個好老師
只要好好的備課,不是單純的照著課本念,而是找其他的課外材料輔助教學,就可以說是好老師
3. 大學里的好老師該是什麼樣 戴建業算嗎 都通過
大學是知識傳承和演進的地方,老師是知識的傳承者、推進者和守望者,他們用奉獻、敬業和博學贏得學生的尊敬、愛戴和仿效。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一方面在講台上見證著一些名師佳師粉絲眾多,另一方面在象牙塔內看到了一些師生關系緊張畸變。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大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好老師的樣子再塑大學師生的「從游」關系在大學,師生關系主要是通過以教學活動為載體而形成的,在教與學的雙向互動中,教師是引領者,故稱為導師;學生是習得者,通過跟教師習得知識和方法以及接受人格熏陶而獲得發展的能力。梅貽琦,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31年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一直到他在台灣去世,一直服務於清華,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大學一解》是梅貽琦在主持西南聯大常務工作期間,熬了一夜寫出要點、由清華教務長潘光旦先生代擬的文稿。據說,在當年的雅典學院,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用「亦師亦友」來形容。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中則形象地比喻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從游」關系是大學師生關系的實質。梅貽琦先生所說的「從游」關系,意味著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非常貼近「熏陶」這個詞,彼此之間疑義相析,教學相長。正是這樣一種「從游」關系,教學活動才呈現出一個美妙的生命互動過程,教師展示生命的魅力,學生舒展生命的活力 。懷海德認為:「大學的存在就是為結合老成與少壯以從事創造性之學習,而謀求知識與生命熱情的融合。」陶行知先生也有類似的說法:「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然而,近年來,大學師生間的這種「從游」關系卻出現了反向「游離」的傾向: 學生逃離課堂或在課堂上做起「低頭族」,老師成為學生口中的「老闆」,關於大學師生關系畸變的議論也見諸報端。大學師生關系為何出現這樣一種狀況?究其緣由,還要從教學環境的變化說起。首先是校園環境的變化。從理論上講,保持寧靜是大學的本質要求。在寧靜的校園,教師潛心從事教學活動,學生靜心吸收知識給養。然而,大學又不是孤島,大學存在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擴染到大學,比如社會的變化對校園的拉扯,對老師也好,對學生也罷,都產生了強大的外引力。教師或忙於科研項目,或疲於應對各種社會活動;學生或忙於求職,或疲於應對各種競聘或。大學師生之間的靶向一旦出現分離,親近感就會自然趨弱。其次是空間環境的變化。教室的空間環境對師生關系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在小班型上課時,教室的空間結構形成了學生仰視教師的空間效果,教師在講台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教師盡情揮灑,學生傾心領會。這種空間結構所帶來的仰視效果,會讓學生油然產生對教師的敬仰感。然而,為了滿足擴招條件下的基本教學需要,大學的班型不斷擴容,甚至有的班型超過百人。特別是在階梯教室上課,少則百人多則數百人。在這里,教室空間變成了學生俯視教師的空間效果。 這種空間效果,弱化了學生對教師的敬仰感。由於「向師性」趨向淡薄,進而也就慢慢失去了對教室這一特定空間所特有的興趣。此外還有技術條件的變化。教學過程是學生品讀教師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帶給學生思想的啟迪、成功的體驗、自尊的滿足,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愉悅和美好;如果學生為教師嫻熟的公式推導、流利的背誦或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也會油然產生對教師的敬畏感,進而轉化為對知識的渴求。這樣,教師在學生的欣賞中獲得了愉快的教學體驗,學生在對教師的欣賞中獲得了愉快的學習體驗。在這種相互認同的愉快體驗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然而,由於技術條件的變化,現在的許多教學活動依賴課件,教師成為課件的演示者,學生成為課件的觀看者。 教師囿於講台,忙於人機對話,一定程度影響了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心靈互應,課堂的氣氛時常出現稀鬆清冷的情況,教師對學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趨向弱化。大學師生關系是一種非凡的人際關系,對於大學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大學教育的基石。在大學里,教師是大學精神的代表,承擔著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的雙重職責。誠如德國學者包爾生教授在《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一書中指出的那樣: 「大學教師必須是良善之人,一個能夠將偉大、高尚的思想灌輸到學生心靈中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對真理的強烈熱愛、引以為榮的獨立精神,以及能夠自主擺脫傲慢虛榮的高貴謙遜的風度。」大學正處於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們應該通過反思大學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把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症結,重構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教學體系和充滿融洽氛圍的大學師生關系;對學生來說,不應成為消極的看客,而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尊師是第一學習動力,正所謂「親其師,得其道」。在大學里,我們必須是一個自立的有才能的自我驅動者,以最大的努力取得最好的成績。 這樣,才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重塑大學師生之間的「從游」關系,形成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共生關系,達成共學共進之目的。
4. 當大學老師是怎樣的體驗
在大學做老師,我自己最中意的就是自由了,有很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我可以在兩天內把所有的課上完,其他時間自己可以支配。
5. 當大學老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當大學老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我覺得應該是一個比較不錯的體驗吧,因為他不像小學和中學那樣累人把自己的課講完就可以了,學生有不明白的可以問助教。
6. 大學里的好老師該是什麼樣
大學是知識傳承和演進的地方,老師是知識的傳承者、推進者和守望者,他們用奉獻、敬業和博學贏得學生的尊敬、愛戴和仿效。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一方面在講台上見證著一些名師佳師粉絲眾多,另一方面在象牙塔內看到了一些師生關系緊張畸變。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大學生眼中的好老師?
好老師的樣子
再塑大學師生的「從游」關系
在大學,師生關系主要是通過以教學活動為載體而形成的,在教與學的雙向互動中,教師是引領者,故稱為導師;學生是習得者,通過跟教師習得知識和方法以及接受人格熏陶而獲得發展的能力。
梅貽琦,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31年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一直到他在台灣去世,一直服務於清華,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大學一解》是梅貽琦在主持西南聯大常務工作期間,熬了一夜寫出要點、由清華教務長潘光旦先生代擬的文稿。
據說,在當年的雅典學院,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用「亦師亦友」來形容。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中則形象地比喻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從游」關系是大學師生關系的實質。梅貽琦先生所說的「從游」關系,意味著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非常貼近「熏陶」這個詞,彼此之間疑義相析,教學相長。正是這樣一種「從游」關系,教學活動才呈現出一個美妙的生命互動過程,教師展示生命的魅力,學生舒展生命的活力。
懷海德認為:「大學的存在就是為結合老成與少壯以從事創造性之學習,而謀求知識與生命熱情的融合。」陶行知先生也有類似的說法:「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然而,近年來,大學師生間的這種「從游」關系卻出現了反向「游離」的傾向:學生逃離課堂或在課堂上做起「低頭族」,老師成為學生口中的「老闆」,關於大學師生關系畸變的議論也見諸報端。
大學師生關系為何出現這樣一種狀況?
究其緣由,還要從教學環境的變化說起。
首先是校園環境的變化。從理論上講,保持寧靜是大學的本質要求。在寧靜的校園,教師潛心從事教學活動,學生靜心吸收知識給養。然而,大學又不是孤島,大學存在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擴染到大學,比如社會的變化對校園的拉扯,對老師也好,對學生也罷,都產生了強大的外引力。教師或忙於科研項目,或疲於應對各種社會活動;學生或忙於求職,或疲於應對各種競聘或資格考試。大學師生之間的靶向一旦出現分離,親近感就會自然趨弱。
其次是空間環境的變化。教室的空間環境對師生關系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在小班型上課時,教室的空間結構形成了學生仰視教師的空間效果,教師在講台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教師盡情揮灑,學生傾心領會。這種空間結構所帶來的仰視效果,會讓學生油然產生對教師的敬仰感。然而,為了滿足擴招條件下的基本教學需要,大學的班型不斷擴容,甚至有的班型超過百人。特別是在階梯教室上課,少則百人多則數百人。在這里,教室空間變成了學生俯視教師的空間效果。這種空間效果,弱化了學生對教師的敬仰感。由於「向師性」趨向淡薄,進而也就慢慢失去了對教室這一特定空間所特有的興趣。
此外還有技術條件的變化。教學過程是學生品讀教師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帶給學生思想的啟迪、成功的體驗、自尊的滿足,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愉悅和美好;如果學生為教師嫻熟的公式推導、流利的背誦或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也會油然產生對教師的敬畏感,進而轉化為對知識的渴求。這樣,教師在學生的欣賞中獲得了愉快的教學體驗,學生在對教師的欣賞中獲得了愉快的學習體驗。在這種相互認同的愉快體驗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然而,由於技術條件的變化,現在的許多教學活動依賴課件,教師成為課件的演示者,學生成為課件的觀看者。教師囿於講台,忙於人機對話,一定程度影響了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心靈互應,課堂的氣氛時常出現稀鬆清冷的情況,教師對學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趨向弱化。
大學師生關系是一種非凡的人際關系,對於大學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大學教育的基石。在大學里,教師是大學精神的代表,承擔著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的雙重職責。
誠如德國學者包爾生教授在《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大學教師必須是良善之人,一個能夠將偉大、高尚的思想灌輸到學生心靈中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對真理的強烈熱愛、引以為榮的獨立精神,以及能夠自主擺脫傲慢虛榮的高貴謙遜的風度。」
大學正處於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們應該通過反思大學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把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症結,重構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教學體系和充滿融洽氛圍的大學師生關系;對學生來說,不應成為消極的看客,而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尊師是第一學習動力,正所謂「親其師,得其道」。在大學里,我們必須是一個自立的有才能的自我驅動者,以最大的努力取得最好的成績。
這樣,才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重塑大學師生之間的「從游」關系,形成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共生關系,達成共學共進之目的。
7. 在大學里做老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希望我終生都能為學生負責,盡我所能教他們最有用的知識。說得容易做起來難,踏踏實實走一步是一步吧。
8. 我心目中大學老師是什麼樣的
就跟他實話實說唄,建議他更生動點,也許他是新老師,不知道怎麼教比較吸引學生。
9. 在大學當老師,是種怎樣的感覺
能夠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完成一些科研成果,會感到非常有成就,並且也會在學術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0. 在大學里做講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教大學的老師是非常爽的, 上完課就能回家了,時間上特別的寬裕,有課就去上,沒課在家備課休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