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大學俞能海博士生
A. 鎮海中學歷年考進清華北大復旦浙大的分別有多少人還有鄞州中學呢對比一下,拜託啦!
一、寧波市鎮海中學2015年高考,考取北京大學24人,清華大學17人,復旦大學21人,浙江大學84人。
二、寧波市鄞州中學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如有合法需要,建議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
三、寧波市鎮海中學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寧波甬江口岸。始建於宣統三年(1911年)。1978年,鎮中成為浙江省十三所重點中學之一,1981年又列為省首批十八所重點中學。以後,學校聲譽日隆,陸續成為省第一所通過評估的合格重點中學(1991年),第一所實施高中會考全科免試的高中(1994年),第一所通過評估的一級重點中學(1995年)。近十年來,鎮中在校園文化建設、特長生培養、新課程改革、國際化辦學、高考成績等各方面,都實現歷史性突破和超越,先後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依法治校示範校」和「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多個國家級榮譽。
四、寧波市鄞州中學(原浙江省鄞縣中學)創辦於1952年,1981年4月,學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首批辦好的十八所重點中學之一,1995年,學校又成為首批驗收通過的省一級重點中學,2002年4月20日,正式改名為鄞州中學。
B. 有沒有認識竇美霞的,一位老師
A國1(排名不分先後)
常熟理工學院 曹進 鞠美鳳 宗耀東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董桓鋒 馬亮 王濤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黃菲 宋爽 卜昕陽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羌波 董荻莎 袁穎 數模教練組
河海大學 單彬彬 謝海靜 金新 孫中喜
河海大學 曹奇 樊宇 王俊傑 陸志軍
河海大學 張城 錢振興 朱華慶 丁根宏
河海大學 徐曉軍 金羅斌 朱鵬 張學瑩
河海大學 唐少將 狄克 羅斌 丁根宏
江南大學 李 磊 蘇歡歡 王猛 數模教練組
江南大學 唐 力 劉和光 宋躍忠 數模教練組
江南大學 初穎潔 胡 濤 樊鵬鵬 數模教練組
江南大學 沈鑫鑫 陳榮榮 劉占傑 數模教練組
理工大學 許曉明 高楓越 張馭龍 鄭 琴
南京財經大學 馬 健 杜澤宇 施 庭 肖麗華
南京大學 言浩 馬駿 王寧欣 教練組
南京大學 錢行 強閏偉 錢煜 教練組
南京大學 楊霄 藺璐媛 付懷龍 教練組
南京大學 彭宇 王曉亮 姚秋爽 教練組
南京大學 陳秦波 成松豪 杜變 教練組
南京師范大學 王甜甜 朱夢宇 李鑫雯 強化院組
南京師范大學 張艷 湯曉萌 謝起予
南京郵電大學 唐洋 張澤華 戎晶 葉軍
南京郵電大學 游水秀 丁亞濤 郝飛 王友國
南京郵電大學 李寧騛 邱煜淳 李建蕊 孔告化
南京郵電大學 王睿 洪翠雲 王春路 許立煒
南京郵電大學 張偉 張瑋 王富廣 閆慶倫
蘇州大學 王璐 丁佳音 楊可
中國礦業大學 翟增強 趙孝佳 李 田
A國2(排名不分先後)
常熟理工學院 左志全 胡艷 沈慧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褚穎穎 劉宏馬 沈雨祥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李洪 龍雲飛 王世泓 數模教練組
河海大學 秦玉嬌 章旭 徐鵬 丁根宏
河海大學 聶柏松 孫繼斌 張麗 王建鋒
河海大學 高臣 鄧賢揚 陳洋 陸志軍
江南大學 劉丹丹 徐忠娟 趙雨佳 數模教練組
江南大學 殷國亮 劉 廣 薛佩姣 數模教練組
江南大學 鄭 雪 張雪軍 朱沈嘉 數模教練組
理工大學 朱銳傑 張 鵬 楊明夢 田作威
南京大學 張徐軍 趙玉良 王幸 教練組
南京大學 趙冰玉 徐僥 梁錦浩 教練組
南京大學 王彤 雷夢禕 汪光源 教練組
南京大學 婁魁文 張強 張卓 教練組
南京工業大學 李晟澤 嚴曉華 史菲菲
南京理工大學 王瑋 王江 方亮 謝建春
南京農業大學浦口校區 王偵 施雯 孫培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凌榕蔚 周敏強 鄧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陳亮 蔡曉 艾瑜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朱曉強 陳遲到
南京郵電大學 蔡啟旺 紀平凡 佘寶陽 閆慶倫
南京郵電大學 朱智宇 盧一 陳冉 孔告化
蘇州大學 鄒瑞 於晨靜 劉春能
徐州工程學院 徐小培 李萬里 潘 寧 教練組
徐州師范大學 劉 壯 鞏玉瓊 喬 全
中國礦業大學 譚風雷 呂敏達 邵先磊
B國1(排名不分先後)
東南大學 王金暉 張勇 成龍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彭心悅 劉亞 陳紅英 數模教練組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 楊郭 卞昊穹 張晨語
江蘇大學 馮亦倬 任文婷 萬根順 教練組
江蘇大學 吳涵峰 劉 林 趙 波 教練組
理工大學 余從全 王 磊 劉景瑋 滕加俊
南京財經大學 梁 虹 姚 歡 謝羽風 陳美霞
南京理工大學 夏夢穎 徐璐 王玉 許春根
南京理工大學 劉迎 劉文慧 張利強 肖偉
南京理工大學 竇宇航 楊翰林 孫星 教練組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謝 淇 呂婷婷 馬 鑫 數模教練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舒宏武 陳鳳嬌 傅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陳旭 邊宇軒 初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張嘉茗 郭亞沖 黃海寧
B國2(排名不分先後)
常州大學 張 浩 張 奇 塗 立
東南大學 王銘彥 王光景 王龍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洪燁林 夏睿 陳森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高菊 陳玥 張晶晶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董紹嬋 陳笑梅 師慧 數模教練組
河海大學 朱珂 耿穎 程思欽 何朝葵
河海大學 黃鑫 陳碧威 陳飛飛 柳慶新
理工大學 白文浩 馬建偉 邸建勛 劉守生
南京大學 馮明宇 霍雲彰 李歆 教練組
南京理工大學 葉偉 徐彥青 王彬 梁永順
南京理工大學 況晨凱 宋博文 劉傑 趙培標
南京師范大學 章躍躍 陳冬琴 丁衛峰
南京郵電大學 王雅麗 王欣宇 車金根 閆慶倫
徐州師范大學 潘亞瓊 趙 爽 李 旭
中國礦業大學 樊明 張琪 蘇瑞文
中國葯科大學 肖天宇 俞廣為 楊 淼 教練組
省1(排名不分先後)
常熟理工學院 陳佩佩 王聖啟 劉玉嬌
東南大學 曾祥才 單肖年 殷超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戴逸翔 田先道 王揚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夏毛毛 顧志毅 管永高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顧旻昀 崔嘉琪 龔驍超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宋文波 湯之昊 樊昆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花瑛東 黃夷芯 王婕妤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葉浩 徐逸佳 王勐 數模教練組
河海大學 劉成 韓娜 王敏 朱永忠
河海大學 楊虞琨 宋錦燾 張驥 丁根宏
河海大學 梁英傑 褚澤帆 朱異 劉中意
河海大學 劉星星 胡騰飛 李海林 朱永忠
河海大學 張吉 張麗 王濤 丁根宏
河海大學 陳雅莉 蔣澤 李丹 李曉軍
河海大學 錢莉 高勇 吳婷 李曉軍
河海大學 陳曉旦 吳在強 韓星星 王建鋒
河海大學 陸楊 李玉婷 孟利丹 孫合明
河海大學 林俊 楊振傑 鄭南 周忠國
淮海工學院 包曉清 郭 艷 繆 俊
江南大學 郭 晴 徐洪臣 冀 龍 數模教練組
江南大學 王 亮 王小偉 汪明星 數模教練組
南京大學 楊晨 王軍超 文逍 教練組
南京大學 范雪春 吳麗萍 楊穎異 教練組
南京大學 黃陳 葉建軍 吳煒 教練組
南京大學 潘傑 鄭文海 王潤之 教練組
南京大學 潘靜慧 浦瑜 葛馨陽 教練組
南京大學 張瀟鵬 呂本帥 趙斯培 教練組
南京大學 陳廣勇 林海波 林科 教練組
南京大學 蔣來 鄭劍文 魏麗娟 教練組
南京大學 李子勁 劉濤 何其煌 教練組
南京大學 李海騁 曹陳宸 蔣建亮 教練組
南京大學 李強強 金浩明 胡鵬 教練組
南京大學 周洋 朱曉斌 王斯樂 教練組
南京大學 謝洲燁 徐黃浩 楊一品 教練組
南京大學 殷豪傑 李敬玫 吉成霞 教練組
南京大學 黃建偉 陳康 李夢涵 教練組
南京大學 周陽陽 嚴嶺 教練組
南京大學 洪帆 黃濤 沈曉晨 教練組
南京大學 葛一晗 王澤華 朱宏宇 教練組
南京大學 趙麗敏 張浩 俞鼎峰 教練組
南京工業大學 馮海俠 解 濤 殷 康
南京理工大學 韓兵 周祖旭 魏建東 許孟
南京理工大學 陳素芬 俞設 李潔 許春根
南京審計學院 張艷 劉苗 陳海燕 數模教練組
南京郵電大學 戴 敏 張麗娜 劉 穎 邱中華
南京郵電大學 張舒璠 孫鋒 時明星 許立煒
蘇州大學 郭雪富 吳海濤 游俊宏
蘇州大學 李薇 李軍 錢傑
徐州空軍學院 文 豪 牆亦吉 王樹賢 教練組
揚州大學 張順根 徐亞磊 朱雪蘭 教練組
中國礦業大學 鄧金龍 劉海 王利偉
中國礦業大學 陳彧超 薛熠 田智立
中國礦業大學 邱祥國 姜東昌 徐玉文
省2(排名不分先後)
常熟理工學院 武前程 周珊珊 殷蓉
常熟理工學院 於柱龍 陳惠芬 周詳
常州工學院 夏曉明 吳進 陳雲生 王獻東
東南大學 周仲柳 陳小嶺 姜小峰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陸婷婷 吳憂 葛葆芸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金若梅 王淑麗 陳芳園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陳昊杭 王研昊 黃婓喬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孫泰倫 徐銘旦 范志明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車倩 錢海亞 全運臨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許博陽 張玥 陳怡東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翟晨曦 鄭心如 梁樂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曾新 朱坤廣 望燦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孫元 於冰 陳魁東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唐丹 張進 李秋然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陳曉易 連非兒 張宗艷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丁一凡 孫澤青 楊康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王濤 沈昊驄 姜鴻羽 數模教練組
河海大學 錢萍萍 田瑞 李澤寧 孫合明
河海大學 夏強 丁偉偉 郭俊 柳慶新
河海大學 王亞普 張波 周發超 陸志軍
河海大學 鄭強 顧聞陽 魏定暢 朱永忠
河海大學 劉春高 李藝 羅志華 周忠國
河海大學 張昊 鄭浩 陳煥霖 何朝葵
江蘇大學 郭 琛 楊勇飛 吳天成 教練組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 張依東 李增良 陳聰慧 教練組
江蘇科技大學 禹亞騁 萬亞威 蔣 珺 教練組
理工大學 蔣 魁 曾明勇 常亞非 戴 毅
理工大學 別 林 張 旭 宋 趙 穎
金陵科技學院 卞超 李海 周陽 李勤豐 葛婷
南京財經大學 王思雨 郭雨薇 陳美霞、趙中華
南京大學 林傑興 王可任 周文猛 教練組
南京大學 張曉強 馮佳偉 周冬銀 教練組
南京大學 林思涵 彭丹丹 趙家駿 教練組
南京大學 黃楓 陳夢婷 朱傳玲 教練組
南京大學 劉嘉儀 楊媛 葛詩穎 教練組
南京大學 徐小磊 薛巍 陳小利 教練組
南京大學 趙琳 陸恆 李想 教練組
南京大學 邵光灝 李程 劉治 教練組
南京大學 資超 盛志淵 於盈婕 教練組
南京大學 黃大寧 馬瑞 耿君怡 教練組
南京大學 熊歡歡 侯成 豆修鑫 教練組
南京大學金城學院 丁曉霖 陳華 陳玲 梁艷、陳小平、孫艷波
南京理工大學 陸芳健 程漢霖 高健
南京理工大學 王冬冬 宋俊傑 劉玲麗 徐元
南京理工大學 陳宇 林震亞 周哲 趙培標
南京理工大學 連立新 沈岳 劉琳 許孟
南京林業大學 楊宗羲 梁加馳 胡瑞峰
南京農業大學 王 翠 胡 越 毛建華 數模教練組
南京師范大學 李愛武 蔣志恆 樊暉
南京郵電大學 陳林鈴 陳潔 儲進 孔告化
南京郵電大學 楊凱 瞿林飛 李晴瑜 王友國
南京郵電大學 魏英燦 章天驕 王新芝 王友國
南京郵電大學 沈儀 熊盼 杜璐 孔告化
南京郵電大學 林瓊潔 張新林 袁賽丹 王友國
南京郵電大學 陳雲雲 丁穎睿 唐龍平 葉軍
南京郵電大學 任春韶 王維光 劉洋 閆慶倫
南京郵電大學 宋歡歡 吳巍 李海 許立煒
南京郵電大學 金騰 江燕 董蔚 葉軍
蘇州大學 楊雪蓉 黃丹 益
蘇州大學 袁苑 馬莉芳 姜文秀
蘇州大學 袁媛 趙琳 陳曉君
蘇州大學大學文正學院 許麗倩 顧曉偉 李軍 教練組
徐州空軍學院 李 勃 周 頎 何 歡 教練組
徐州師范大學 鄒彥娟 徐大唐 崔剛瑜
鹽城師范學院 葉升鵬 陳方圓 許菊雲 數模教練組
中國礦業大學 崔斌 翁文婷 秦善善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張 悅 徐宇超 田 晶 張雷明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周曉彬 畢博威 張洪斌 張偉
中國葯科大學 黃 敏 高楊楊 陳 玲 教練組
省3(排名不分先後)
常熟理工學院 鄧婉 劉延軍 劉劉
常州大學 陳浩宇 徐剛鋒 王彩傑
東南大學 王禕 張芸 魯小雨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王薔薇 張心語 朱東博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郭駸 潘偉 應超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曹瑤 萬芝靈 王孜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顧濤 高揚 黃宇鵬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封海清 許明華 吳江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徐沁怡 郝雅嫻 余瑞馳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王韜 溫凱 高春雪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施麗慧 任文 仲琴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戴晨曦 楊傑 許旭波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 王冠華 孫宏亮 鄭小明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戴斐迪 陳超 陳曉陽 數模教練組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吳迪 朱雯 張福龍 數模教練組
河海大學 劉永康 白鴛鴛 王玲玲 朱永忠
河海大學 聖兆興 羅學浩 康小立 時正華
淮海工學院 殷華明 王永威 陸 廷
淮陰工學院 楊揚 朱文文 葉星 教練組
淮陰師范學院 薛舒婷 茆麗君 蔣 雲
淮陰師范學院 楊文靜 易崇翔 楊長春
江南大學 汪 梁 李 飛 賈慧 數模教練組
江蘇大學 潘 彪 王婉婉 賈祥玉 教練組
江蘇大學 顧園山 董 曉 董 壯 教練組
江蘇大學 李 冉 劉 陽 張 娟 教練組
江蘇大學 陳 奎 蔡 立 張凱華 教練組
江蘇大學 尚保全 吳海龍 錢丹奕 教練組
江蘇大學 李 龍 吳偉良 楊書君 教練組
理工大學 孫浩源 閆 傑 劉 榮 田作威
理工大學 陳 憲 戴 威 楊 天 唐慶國
理工大學 張俊男 昝 良 毛宇星 王岩青
金陵科技學院 周韜 吳映陽 杜葉康 秦仁傑 伍鳴
南京財經大學 張晗博 馬雲路 於 芹 陳美霞、趙中華
南京財經大學 趙治成 張 秦 袁 帥 李 輝
南京大學 萬文敬 丁捷 程藝穎 教練組
南京大學 李翔 李金光 丁文彪 教練組
南京大學 薛亞蘭 秦曦 王曄 教練組
南京大學 孟晟 趙鎏 丁馳 教練組
南京大學 高哲遠 孫曉晨 陳瑩 教練組
南京工程學院 解浩之 曹光 章雲 張昊 張勇
南京工業大學 任怡雯 邱 越 丁 瓊
南京工業大學 滕子言 花 鏡 楊廣明
南京大學 陳寧立 桂豐 孟慶彪 教練組
南京大學金城學院 陳旭 徐春旭 趙健 梁艷、陳小平、孫艷波
南京理工大學 孟紅波 劉蘊 朱晨 範金華
南京理工大學 陸愷立 章聰 童娟娟 梁永順
南京農業大學 李大偉 李 鑫 雨 晨 數模教練組
南京農業大學 張學晨 趙 萌 王俊敏 數模教練組
南京審計學院 程佳麗 李德娟 尹文光 數模教練組
南京審計學院 李晴晏 黃丹漪 李靚婧 數模教練組
南京審計學院 金緯 孫駿 申文冠 數模教練組
南京師范大學 任軒 範文婷 潘瑋華
南京師范大學 楊楊 劉熠 郭敏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錢 峰 包韓波 楊 娟 數模教練組
南京曉庄學院 王田 邢惠 劉媛 數模教練組
南京曉庄學院 繆麗花 何璇 張路平 數模教練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郭永青 孫運坤 徐彥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李柯 袁飛 戴國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鄧旭 鄒大偉 王立穩 官琳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姜蘇 黃超 章超 秦偉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王暢 方慧 俞曉婷 費文龍
南京醫科大學 繆禕 徐可 肖正睿 丁勇
南京醫科大學 徐磊 蔡威 敦煌俊秋 韓新煥
南京郵電大學 劉盼盼 張允成 閻超 葉軍
南京郵電大學 蔣唯一 周成傑 付祥旭 葉軍
南京郵電大學 江迪 嚴安 葉軍
南京郵電大學 陳春雲 李亞東 邵天雨 閆慶倫
南通大學 張鈺晟 湯曉軒 陳愷安 呂效國
南通大學 范玉 滕彤彤 錢曉文 王建宏
蘇州大學 孫佳嵩 秦琴 夏周慧
蘇州大學 常 徐備 蔣海濤
蘇州大學 王寶 臧雲龍 蔣松佑
蘇州大學 張冉 李文全 步宏偉
蘇州大學 朱裔 劉行 趙中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張建波 張 娜 刁繼寬 數模教練組
蘇州科技學院 翁路成 萬慶 姒紹輝 指導教師組
蘇州科技學院 陸鈺標 蔡艷梅 王曉艷 指導教師組
蘇州科技學院 陶聖凱 陳玉榮 崔祥 指導教師組
宿遷學院 王斐 路明順 張銘婕 教練組
徐州工程學院 謝承嶸 呂修偉 朱新陽 教練組
徐州工程學院 王 瑞 王松濤 趙露凝 教練組
徐州工程學院 曹 健 朱正衛 朱昭浩 教練組
徐州師范大學 劉曉曼 張海龍 陳鵬駒
鹽城工學院 徐若羲 方榮 楊宏林
鹽城師范學院 杜蘇舟 陳 倩 劉建生 數模教練組
揚州大學 李 田 丁文勇 王景崗 教練組
揚州大學 陳金帥 畢 昆 羅 陽 教練組
揚州大學 趙 晨 韓召艷 周佳秦 教練組
中國礦業大學 王裕章 吳勇剛 仲曉虹
中國礦業大學 李瑞林 李召鑫 劉海鵬
中國礦業大學 庄銓光 姜玲 高夢
中國礦業大學 崔嘯晟 韓磊 葉晟兵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田歡歡 牛 樂 章鑫海 李媛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楊學君 孫富華 李沃田 張偉
中國葯科大學 李亞慧 蘇志循 陳玲玲 教練組
C. 石春海的國內論文
(1)石春海、何慈信和朱軍,稻米碾磨品質性狀遺傳主效應及其與環境互作的遺傳分析。遺傳學報,1998, 25(1):46~53。
(2)石春海和朱軍,稻米營養品質種子效應和母體效應的遺傳分析。遺傳學報,1995, 22(5):372-379。
(3)樊龍江、石春海、吳建國、朱軍和吳平,秈稻糙米厚度的發育遺傳研究。遺傳學報,2000,27(10):870~877。
(4)石春海、吳建國、樊龍江、朱軍和吳平,不同環境條件下稻米透明度的發育遺傳分析。遺傳學報,2002,29(1):56~61。
(5)Ge G. K., X. Zheng, C. H Shi, J. G. Wu and Z. H. Ye,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al correlations from different genetic systems between the protein content and the appearance quality traits ofindicarice.Acta Genetica Sinica, 2007, 34(2): 129-137.
(6)石春海、朱軍、楊肖娥和余允貴,秈型雜交稻稻米賴氨酸性狀的基因型×環境互作效應分析。中國農業科學,1999,32(1): 8~14。
(7)石春海和申宗坦,秈稻粒形及產量性狀的加性相關和顯性相關分析。作物學報, 1996, 22(1):40-46。
(8)石春海、陳國林、朱軍、臧榮春,吳建國和陳雙燕,秈稻稻米直鏈澱粉含量的胚、胚乳、細胞質和母體遺傳效應分析。作物學報,2000,26(6):833~838。
(9)程方民、蔣德安、吳平和石春海,早秈水稻籽粒灌漿過程中澱粉合成酶類的變化及溫度效應特徵。作物學報,2001,27(2):201~206。
(10)張小明、石春海、堀內久滿、富田 桂、鮑根良、馮水英和葉勝海,粳稻穗部不同部位米粒直鏈澱粉含量的差異分析。作物學報,2002,28(1):99~103。
(11)程方民、鍾連進、舒慶堯、黃華宏、石春海和吳平,早秈水稻堊白部分澱粉的蒸煮食味品質特徵。作物學報,2002,28(3):363~368。
(12)吳建國、石春海、張海珍和樊龍江,應用近紅外反射光譜法整粒測定小樣品油菜籽含油量的研究。作物學報,2002,28(3):421~425。
(13)郭龍彪、羅利軍、邢永忠、徐才國、梅捍衛、王一平、余新橋、應存山和石春海,汕優63重組自交系群體重要農藝性狀遺傳分析和利用。作物學報,2002,28(5):644~649。
(14)林建榮、石春海和吳明國,粳稻稻米外觀及碾磨品質與植株農藝性狀的遺傳相關分析。作物學報,2003,29(4):581~586。
(15)吳建國、石春海、張小明和費萬辛,用近紅外反射光譜法分析稻米三種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研究。作物學報,2003,29(5):688~692。
(16)張海珍、石春海、吳建國、任玉玲和李長濤,油菜籽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胚、細胞質、母體遺傳效應分析。作物學報,2004,30(1):31~35。
(17)高用明、朱軍、宋佑勝、何慈信、石春海和邢永忠,水稻永久F2群體抽穗期QTL的上位性及其與環境互作效應的分析。作物學報,2004,30(9)。
(18)吳建國、劉長東、任玉玲、楊國花和石春海,基於計算機視覺的稻米堊白指標快速測定方法研究。作物學報,2005,31(5):670~672。
(19)葉俊、吳建國、杜婧、鄭希、張志和石春海,水稻「9311」突變體的篩選和突變體庫的構建。作物學報,2006,32(10):1525~1529。
(20)鄭希、吳建國、樓向陽、徐海明和石春海*,不同環境條件下稻米組氨酸和精氨酸的胚乳和母體植株QTL分析。作物學報,2008,34(3):369~375。
(21)陳國林、吳建國、張莉、M. T. Variath和石春海*,不同環境條件下油菜籽餅粕賴氨酸含量的發育遺傳研究。作物學報,2010,36(4):680~687。
(22)何祖華、Etoh Kossi、石春海和申宗坦,水稻株高基因對GA3敏感性及與酶的關系。中國水稻科學,1993,7(3):143~147。
(23)石春海和朱軍,秈稻稻米蒸煮品質的種子和母體遺傳效應分析。中國水稻科學,1994,8(3):129~134。
(24)石春海和申宗坦,早秈粒形的遺傳和改良。中國水稻科學,1995, 9(1):27-32。
(25)石春海和申宗坦,水稻半矮稈基因sd1對農藝性狀的影響。中國水稻科學,1996, 10(1):13~18。
(26)Shi C. H., Y. G. Yu, J. M. Xue, X. E. Yang and J. Zhu, Genetic correlations analysis of seed,cytoplasm and maternal plant for nutrient quality ofindicarice.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1996, 10(3):143-146.
(27)Shi C. H., C. X. He, J. Zhu and J. G. Chen, Genetic effects and genotyp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analysis for apparent quality traits ofindicarice.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 1999, 13(3):179-182.
(28)林建榮、吳明國和石春海,粳型雜交稻稻米外觀品質性狀的遺傳效應研究。中國水稻科學,2001,15(2):93~96。
(29)張小明、石春海和富田 桂,粳稻米澱粉特性與食味間的相關性分析。中國水稻科學,2002,16(2):157~161。
(30)林建榮、石春海和吳明國,不同環境條件下粳型雜交稻稻米外觀品質性狀的遺傳效應。中國水稻科學,2003,17(1):16~20。
(31)張小明、石春海、吳建國、鮑根良、葉勝海和富田 桂,雜交稻米必需氨基酸含量與親本的關系。中國水稻科學,2003,17(1):91~94。
(32)郭龍彪、羅利軍、邢永忠、徐才國、梅捍衛、王一平、鍾代彬、錢前、應存山和石春海,水稻重要農藝性狀的兩年QTL剖析。中國水稻科學,2003,17(3):211~218。
(33)李長濤、石春海、吳建國、徐海明、張海珍、任玉玲和費萬辛,利用基因型值構建作物核心種質的方法研究。中國水稻科學,2004,18(3):218~222。
(34)Zhang X. M.,C. H. Shi, S. H. Yue and Y. B. Qi,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genetic behavior for brown rice width inindica-japonicahybrids.Rice Science, 2006, 13(2):99-105.
(35)葛國科、張志、石春海、吳建國和葉子弘,稻米直鏈澱粉和蛋白質含量對糙米重與外觀品質性狀間遺傳相關性的影響。中國水稻科學,2007,21(1):44~50。
(36)趙彥紅、朱軍、徐海明、楊劍、高永明、宋佑勝、石春海和邢永忠,基於QTL定位的水稻有效穗數雜種優勢分析。中國水稻科學,2007,21(4):350-354。
(37)唐紹清、胡培松、羅炬、焦桂愛、萬建民和石春海*,利用回交重組自交系定位稻米賴氨酸含量的基因座位。中國水稻科學,2008,22(4):435~438。
(38)吳建國、石春海和樊龍江,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近紅外反射光譜測定技術的優化設置。中國糧油學報,2002,17(2):59~62。
(39)塗進東、石雲、吳建國和石春海*,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對油菜籽品質性狀間相關性的影響。中國糧油學報,2009,24(2):82-88。
(40)吳建國、李再雲、劉焰、石春海和傅廷棟,一種鑒定油菜遠緣雜種的細胞學方法。遺傳,1999,21(5):51~52。
(41)陳雙燕、吳建國、石春海和肖建富,裸粒水稻同源四倍體的人工誘導。遺傳,2000,22(2):90~92。
(42)吳建國、朱志玉、石春海、樊龍江,植物染色體原位雜交技術的發展與現狀。遺傳,2001,23(1):77~80。
(43)吳建國、石春海、藺興武、李再雲和傅廷棟,甘藍型油菜與諸葛菜屬間雜種後代亞倍體類型的形態學及細胞遺傳學研究。遺傳,2004,26(6):917~921。
(44)藺興武、吳建國和石春海,遠緣雜交油菜核不育材料的創建與細胞學和形態學研究。遺傳,2005,27(3):403~409。
(45)楊本超、肖炳光、陳學軍和石春海,基於ISSR標記的烤煙種質遺傳多樣性研究。遺傳,2005, 27(5):753-758。
(46)孫加焱、塗進東、范叔味、吳建國和石春海,甘藍型油菜理化誘變和突變體庫的構建。遺傳,2007,29(4):475~482。
(47)石春海、吳建國和馬秋蘭,《遺傳學》多媒體教材的編寫與實踐。遺傳,2009,31(3):320~324。
(48)胡鋼亮、呂秀陽、吳建國、邵勝榮和石春海,近紅外漫反射光譜法直接測定銀杏葉提取物粉末中總黃酮的含量。葯物分析雜志,2004,24(1):18~20。
(49)石春海和朱軍,秈型雜交稻稻米外觀品質的種子和母體遺傳效應分析。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3,19(增):69~74。
(50)石春海,水稻粒形與優質米育種。中國農學通報,1994,10(1):41-45。
(51)吳建國、陳雙燕、石春海和樊龍江,秈稻基因轉化中的組織培養系統研究。中國農學通報,2002,18(1):36~39,48。
(52)樊龍江、周雪平、胡秉民、石春海和吳建國,轉基因植物的基因漂流風險。應用生態學報,2001, 12(4)630~632。
(53)石春海,水稻誘變育種的研究進展。核農學通報,1992,(2):85-90。
(54)石春海和申宗坦,秈稻苗期除草劑抗葯性的鑒定技術研究。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0,16(1):31~36。
(55)石春海、杜如偉、林大為、章旺根和申宗坦,優質高產抗病早秈品種浙農8010的選育及利用。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3,19(4):378~382。
(56)石春海和朱軍,秈稻稻米外觀品質與其它品質性狀相關性分析。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4,20(6):606~610。
(57)石春海和申宗坦,早秈稻穀粒性狀遺傳效應的分析。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4,20(4):405~410。
(58)石春海和朱軍,水稻植株農藝性狀與稻米碾磨品質的遺傳相關性分析。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7,23(3):331~337。
(59)石春海、陳文光、陳國林、張根賢和申宗坦,中熟高產抗病早秈浙農921通過浙江省品種審定(研究快報)。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97,23(5):510。
(60)石春海、吳建國、朱軍、樊龍江和吳平,秈稻精米重量性狀的發育遺傳分析。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1,27(5):483~488。
(61)樊龍江、吳建國、石春海、葉偉宗和吳月友,秈稻露水和噴水去雄方法研究。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3,29(3): 271~274。
(62)Gao Y. M., J. Zhu, Y. S. Song, C. X. He,C. H. Shiand Y. Z. Xing. Analysis of digenic epistatic effects and QE interaction effects QTL controlling grain weight in rice.J.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4, 5(4):371-377.
(63)任玉玲、石春海、吳建國和張海珍,油菜籽三種氨基酸含量的胚、細胞質和母體遺傳效應分析。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5,31(1):41~46。
(64)李雲俠、Variath Murali-Tottekkaad、吳建國和石春海*,甘藍型油菜不同發育時期角果重量的遺傳分析。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9,35(1):45~50。
(65)石春海和朱軍,秈型雜交稻碾磨品質的遺傳分析。生物數學學報,1992,7(4):37-45。
(66)Shi C. H. and J. Zhu, Analysis of genetic correlations for quality traits inindicarice.Chin. J. Biomath.1995, 10(3):15-20.
(67)石春海和朱軍,秈稻稻米外觀品質的細胞質、母體和胚乳遺傳效應分析。生物數學學報,1996, 11(1):73-81。
(68)石春海和朱軍,稻米營養品質性狀的間接選擇和遺傳改良。生物數學學報,1996, 11(2):89-96。
(69)石春海,朱軍,余允貴,楊肖娥和薛建明,基因型×環境互作效應對秈型雜交稻稻米營養品質雜種優勢的影響。生物數學學報,1998,13(6):1035~1041。
(70)樊龍江、胡秉民、石春海和吳建國,水稻基因型×環境互作效應分析及其與氣候因子的關系。生物數學學報,2002,17(1):97~103。
(71)林建榮、石春海和吳明國,不同環境條件下粳型雜交稻米碾磨品質性狀的遺傳效應分析。生物數學學報,2003,18(1): 116~122。
(72)石春海、楊肖娥、薛建明、余允貴和朱軍,種子、細胞質和母體遺傳效應對秈型雜交稻稻米營養品質的影響。雜交水稻, 1996, (1):25~29。
(73)張小明、王儀春、石春海、鮑根良和葉勝海,稻米蒸煮營養品質性狀的遺傳研究進展。植物遺傳資源科學,2002,3(2):51~55。
(74)吳建國和石春海,近紅外反射光譜分析技術在植物育種與種子資源研究中的應用。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3,4(1):68~72。
(75)俞國琴、鄭雲飛、石春海和葛頌,古DNA及其在生物系統與進化研究中的現狀。植物學通報2005,22(3):267-275。
(76)石春海、施德、孫國昌、陶榮祥和孫漱源,晚粳秀水和祥湖系統抗瘟性遺傳。浙江農業學報,1994,6(1):13~17。
(77)張小明、石春海、鮑根良、馮水英和葉勝海,浙江和日本粳稻直鏈澱粉含量的比較。浙江農業學報,2001,13(5): 276~280。
(78)石春海、孫國昌、吳建國、毛雪琴和申宗坦,近40年來浙江省早稻推廣品種的性狀分析。浙江農業學報,2001,13(6):352~356。
(79)張小明、石春海、鮑根良和葉勝海,稻米外觀和碾磨性狀的數量遺傳及相關性研究進展。浙江農業學報,2002,14(3):182~186。
(80)張小明、葉勝海、鮑根良、俞法明、嚴文潮和石春海,作物數量性狀發育遺傳的研究進展。浙江農業學報,2003,15(4):268~272。
(81)石春海、吳建國、蔣淑麗,秈稻稻米粒長和粒寬性狀的發育遺傳研究。中國稻米,2004(增):96~99。
(82)吳良歡、賈惠娟、吳建國和石春海,應用酵素菌肥的有機和傳統稻米品質比較研究。中國稻米,2009,16(5): 19-21。
(83)石春海和吳建國,稻米微營養改良與水稻可持續生產。水稻可持續生產―政策、技術與推廣國際會議論文集,89~94。
(84)吳建國和石春海,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禾穀類作物品質分析中的應用和展望。當代中國近紅外光譜技術——全國第一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論文集,陸婉珍、袁洪福、褚小立、王艷斌編,中國石化出版社,2006,58~64。
(85)吳建國、石春海,植物幾丁質酶與植物抗病研究進展。農業科技譯叢,2000,(4):36-39。
D. 顏寧為什麼在美國評上了院士在國內就評不上
因為國內和美國院士評定系統不一樣。美國評選院士比較方便,只要有突出貢獻就可以,國內要有其他院士推薦,非常的嚴格。
E. 俞偉超的人物簡介
俞偉超(1933年—2003年),考古學家,上海出生,祖籍江蘇江陰。年少聰明,16歲即考入北京大學,1954年畢業後分配至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57年進北大攻讀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系黨總支書記、校學術委員會委員。1985年至1998年任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三峽建設委員會文物保護組組長、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保利藝術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人類基因組多樣性委員會六人專家組成員。同時兼任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學術委員、兼職教授。
F. 誰認識<<蔣俊》》能告訴我她的詳細資料嗎
蔣俊是蔣廬生(廬江二中校長、黨支部書記、高級教師)和俞書華(巢湖市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委員、廬江三中副校長、高級教師)之女。
2002年考入合肥工業大學,2006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碩博連讀,中共黨員。2008年將轉為博士研究生,女兒令人艷羨的學業、學歷正是他們夫婦科學民主的教育方法的成果。他們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吃苦意識和自理能力,遠離溺愛誤區。小學和初中六年,女兒上學,他們從未接送過。無論風吹日曬、道路泥濘,瘦弱的女兒都是一人背著寬大沉重的書包,穿過塘埂小路,穿過喧鬧的馬路去學校。女兒從不奢求工作繁忙的父母雨雪天氣會送傘送衣去學校。他們更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教育孩子待人禮貌,團結友愛,遵紀守法。孩子從小學到高中,都是三好學生,高中還是省級三好生。
G. 中國的科學家有誰
有很多。
例如
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
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竺可楨(1890——1974年),我國代氣象事業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鄧稼先
錢偉長,1913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H. 中科大的材料專業真的很差么
中科大的材料專業在國內屬於一般水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是應國民經濟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於1987年成立。(其中高分子化學與高分子物理二個專業於1996年分出組建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是伴隨新技術、新材料飛速發展而誕生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材料的合成、制備技術、組成、結構、性能和應用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和變化規率。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按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學兩個專業組織本科教學,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包括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和材料加工工程3個博士點,同時還招收無機(固體)化學、凝聚態物理博士生。本系含中科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固體內耗與缺陷開放實驗室、固體化學與無機膜研究所以及材料化學青年實驗室。
首任院長是朱清時院士,第二任院長是俞書勤教授,第三任院長是錢逸泰院士,第四任院長是吳奇院士, 現任院長是李燦院士 。學院積極參與國家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研究課題以及大科學工程建設,承擔了大量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等科研項目,每年科研經費逾4000萬元。自2000年以來,共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錢逸泰院士等人的「納米非氧化物的溶劑熱合成與鑒定」),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4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多篇研究論文發表在 Nature Materials、J.Am.Chem.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Phys.Rev.Lett.等有重要影響的國際刊物上。
I. 東華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我是一名東華大學2018級的大一新生。
母校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公立院校。為給各行各業培養了不少的人才,大部分人默默無聞的堅守自己的崗位,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還有一部分人成為行業的佼佼者,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下母校的知名校友。
學界
毛學榮:英國Strathclyde 大學終身教授,國際著名隨機分析專家,紐約科學學會院士,蘇格蘭科學院院士, 1982年獲得中國紡織大學(現為東華大學)碩士學位。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東華人紮根祖國大地,在各行各業以優異的成績為國家事業緊密相連的志向,發揮榜樣的力量,言傳身教。在立志報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J.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詳細內容
1 數學物理學部 (191)
艾國祥白以龍蔡詩東陳 彪 陳和生陳佳洱陳建功 陳建生
陳景潤陳木法陳難先 陳式剛 陳希孺程開甲程民德崔爾傑
戴傳曾戴元本鄧稼先丁大釗丁偉岳丁夏畦段學復范海福
方 成 方守賢馮 端 馮 康 甘子釗葛墨林葛庭燧龔昌德
谷超豪關肇直管惟炎郭柏靈 郭尚平郭永懷 郭仲衡郝柏林
何澤慧何祚庥賀賢土洪朝生洪家興胡 寧 胡和生胡濟民
胡仁宇 胡世華華羅庚黃 昆 黃潤乾黃勝年黃祖洽霍裕平
江澤涵 姜伯駒解思深金建中經福謙柯 召 鄺宇平李 林
李邦河李大潛李德平李方華李國平 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
李蔭遠 李正武廖山濤林 群 林同驥劉應明 盧鶴紱陸 埮
陸啟鏗陸學善呂 敏 馬大猷馬志明閔乃本歐陽鍾燦潘承洞
彭桓武彭實戈蒲富恪錢臨照 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曲欽岳
饒毓泰沈 元 沈文慶沈學礎施汝為 石鍾慈 蘇步青蘇定強
蘇肇冰 孫義燧談鎬生湯定元 唐孝威 陶瑞寶田 剛 童秉綱
萬哲先汪承灝汪德昭 王 迅 王 元 王承書 王鼎盛王淦昌
王乃彥王詩宬王世績 王綬琯王湘浩 王業寧王竹溪 王梓坤
魏寶文魏榮爵 文 蘭 吳杭生 吳式樞吳文俊吳有訓 席澤宗
夏道行冼鼎昌肖 健 謝家麟謝希德 熊大閏徐敘瑢徐至展
許寶騄 嚴濟慈嚴加安嚴志達楊 樂 楊澄中楊福家楊國楨
楊立銘楊應昌葉朝輝葉企孫 葉叔華應崇福 於 淥 於 敏
余瑞璜 詹文龍張 傑 張殿琳 張恭慶張涵信張煥喬張家鋁
張仁和張淑儀張文裕 張鈺哲 張裕恆張宗燧張宗燁 章 綜
趙光達趙忠賢趙忠堯 鄭厚植周 恆 周光召周培源周同慶
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 朱光亞朱洪元庄逢甘鄒廣田
2 化學部 (175)
白春禮蔡鎦生 蔡啟瑞 曹 鏞 曹本熹查全性 陳 懿 陳冠榮
陳洪淵陳家鏞陳鑒遠陳俊武陳凱先陳慶雲陳榮悌陳茹玉
陳新滋陳耀祖程津培程鎔時戴安邦 戴立信鄧從豪鄧景發
方肇倫費維揚馮守華馮新德 傅 鷹 高 鴻 高濟宇 高世揚
高小霞高怡生高振衡 顧翼東 郭景坤郭慕孫郭燮賢何炳林
何國鍾何鳴元洪茂椿侯建國侯祥麟侯虞鈞胡 英 胡宏紋
黃憲 黃 量 黃葆同黃本立黃春輝黃鳴龍 黃乃正黃維垣
黃耀曾 黃志鏜黃子卿 嵇汝運計亮年紀育灃江 龍 江 明
江元生薑聖階 蔣麗金蔣明謙 蔣錫夔 黎樂民 李燦 李方訓
李洪鍾李靜海梁敬魁梁樹權 梁曉天 林國強林勵吾林尚安
劉若庄劉有成劉元方柳大綱 樓南泉盧嘉錫 盧佩章陸婉珍
陸熙炎麻生明麥松威閔恩澤倪嘉纘彭少逸 錢保功 錢人元
錢逸泰錢志道 任詠華沙國河申泮文 沈家驄沈天慧沈之荃
時 鈞 蘇 鏘 蘇元復孫家鍾唐敖慶 唐有祺 田昭武田中群
佟振合萬惠霖汪 猷 汪德熙 汪爾康 汪家鼎王 夔 王 序
王葆仁王方定王佛松吳奇 吳浩青 吳新濤吳學周吳養潔
吳雲東吳征鎧 武 遲 肖 倫 謝毓元邢其毅 徐 僖 徐光憲
徐如人 徐曉白嚴東生顏德岳楊石先楊玉良姚建年姚守拙
殷之文游效曾余國琮俞汝勤虞宏正 袁 權 袁承業袁翰青
惲子強 曾昭掄張 滂 張存浩張大煜張禮和張乾二張青蓮
張玉奎趙承嘏趙玉芬趙宗燠鄭蘭蓀支志明周其鳳周同惠
周維善朱道本朱起鶴朱清時朱亞傑 庄長恭卓仁禧
3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232)
鮑文奎貝時璋秉 志 蔡 翹 蔡 旭 蔡邦華曹天欽 曹文宣
常文瑞陳 楨 陳 竺 陳鳳桐陳華癸 陳煥鏞陳可冀陳世驤
陳慰峰陳文貴 陳文新陳曉亞陳宜瑜陳宜張陳中偉陳子元
承淡安戴芳瀾 戴松恩 鄧叔群鄧子新丁 穎 方精雲方榮祥
方心芳 馮德培 馮蘭洲 馮澤芳高尚蔭龔岳亭郭愛克韓濟生
韓啟德郝 水 賀 林 賀福初洪德元洪國藩洪孟民侯光炯
侯學煜胡經甫黃家駟 黃禎祥蔣有緒金國章金善寶鞠 躬
孔祥復匡廷雲黎尚豪 李 博 李朝義李季倫李繼侗 李家洋
李竟雄 李連捷李慶逵 李振聲梁 希 梁伯強 梁棟材梁植權
梁智仁林 鎔 林其誰林巧稚 劉承釗劉崇樂 劉建康劉瑞玉
劉思職 劉新垣劉以訓劉允怡婁成後 盧永根陸寶麟 陸士新
羅宗洛 馬世駿馬文昭 毛江森鈕經義潘 菽 龐雄飛裴 鋼
蒲蟄龍戚正武錢崇澍 強伯勤 欽俊德秦仁昌邱式邦裘法祖
裘維蕃 饒子和沈岩 沈其震沈善炯沈允鋼沈韞芬沈自尹
盛彤笙施教耐施立明施履吉施蘊渝石元春宋大祥蘇國輝
孫大業孫漢董孫曼霽孫儒泳談家楨 湯飛凡 湯佩松 唐崇惕
唐守正唐仲璋田 波 童第周 童坦君塗 治 汪堃仁汪忠鎬
王大成王德寶王恩多王伏雄王家楫王善源王世真 王文采
王應睞 王正敏王志均王志新王志珍魏 曦 魏江春魏於全
吳 旻 吳常信吳建屏吳階平吳孟超吳英愷吳征鎰吳中倫
吳祖澤伍獻文蕭龍友謝聯輝 謝少文熊 毅 徐冠仁徐國鈞
許根俊許智宏薛社普 閻隆飛閻遜初陽含熙楊 簡 楊福愉
楊弘遠 楊惟義楊雄里姚 錱 姚開泰葉桔泉葉玉如殷宏章
尹文英印象初於天仁俞大紱俞德浚 曾 毅 曾呈奎曾益新
翟中和張春霆張廣學張景鉞張啟發張樹政張錫鈞 張香桐
張孝騫 張新時張亞平張永蓮張友尚張肇騫張致一趙爾宓
趙國屏趙洪璋趙善歡鄭光美鄭國錩鄭儒永鄭守儀鄭萬鈞
鄭作新鍾惠瀾 周 俊 周廷沖周澤昭朱 洗 朱既明朱壬葆
朱兆良 朱祖祥朱作言諸福棠 庄巧生庄孝僡 鄒 岡 鄒承魯
4 地學部 (192)
安芷生常印佛 巢紀平陳旭 陳 顒 陳國達陳俊勇陳夢熊
陳慶宣陳述彭陳永齡 陳運泰程純樞程國棟程裕淇池際尚
丑紀范戴金星鄧起東丁國瑜 丁仲禮董申保方 俊 馮景蘭
馮士筰符淙斌傅承義傅家謨高 俊 高由禧高振西 谷德振
顧功敘顧知微關士聰 郭承基郭令智 郭文魁 郝詒純 何作霖
侯德封 侯仁之胡敦欣黃秉維黃汲清 黃榮輝黃紹顯賈承造
賈福海賈蘭坡金玉?金振民樂森璕 李 鈞 李崇銀李春昱
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 李曙光李四光李廷棟 李小文 李星學
林學鈺劉寶珺劉昌明 劉東生劉光鼎劉嘉麒劉振興盧衍豪
陸大道呂達仁馬 瑾 馬杏垣 馬在田馬宗晉 毛漢禮孟憲民
穆恩之 歐陽自遠裴文中秦大河 秦馨菱秦蘊珊邱占祥任紀舜
任美鍔戎嘉余沈其韓盛金章施雅風石耀霖斯行健宋叔和
蘇紀蘭孫 樞 孫大中孫殿卿孫鴻烈孫雲鑄 譚其驤 陶詩言
滕吉文田奇田在藝童慶禧塗長望塗傳詒 塗光熾汪集暘
汪品先王 仁 王 水 王 穎 王 鈺 王德滋王恆升 王鴻禎
王鐵冠王曰倫 王之卓王竹泉魏奉思文聖常翁文波吳傳鈞
吳國雄吳汝康吳新智伍榮生武 衡 席承藩夏堅白肖序常
謝家榮 謝學錦 謝義炳 徐 仁 徐冠華徐克勤徐世浙許 傑
許厚澤許志琴薛禹群楊 起 楊文采楊鍾健 楊遵儀姚振興
業治錚葉大年葉篤正葉嘉安葉連俊殷鴻福尹贊勛 於崇文
俞建章 袁道先袁見齊岳希新 曾慶存曾融生翟裕生 張本仁
張炳熹 張伯聲張國偉張彌曼張彭熹張文佑 張宗祜 章 申
趙柏林趙金科趙九章 趙鵬大趙其國 鄭 度 鍾大賚周立三
周明鎮周廷儒周秀驥周志炎朱 夏 朱日祥朱顯謨竺可楨
5 信息技術科學部 (82)
包為民保 錚 陳桂林陳國良陳翰馥陳俊亮陳星弼陳星旦
褚君浩戴汝為 董韞美馮純伯干福熹高慶獅郭 雷 郭光燦
何積豐侯 洵 侯朝煥黃琳 黃宏嘉黃民強黃緯祿簡水生
匡定波雷嘯霖李 未 李啟虎李衍達李志堅梁思禮林惠民
林為干林尊琪劉盛綱劉頌豪劉永坦陸汝鈐陸元九羅沛霖
母國光彭堃墀秦國剛 闕端麟沈緒榜宋 健 孫鍾秀唐稚松
王 圩 王 選 王 越 王大珩王家騏王啟明 王守覺王守武
王陽元王育竹王占國王之江吳德馨吳宏鑫吳培亨吳全德
夏建白夏培肅薛永祺楊芙清楊嘉墀姚建銓葉培大張 鈸
張 煦 張景中張嗣瀛張效祥鄭耀宗鄭有炓周炳琨周巢塵
周興銘朱中梁
6 技術科學部 (204)
畢德顯蔡昌年蔡方蔭蔡金濤蔡其鞏蔡睿賢曹楚南曹春曉
曹建猷常 迵 陳 達 陳創天陳芳允陳能寬陳新民 陳學俊
陳宗基陳祖煜程耿東程慶國程孝剛褚應璜慈雲桂戴念慈
黨鴻辛鄧錫銘丁舜年都有為竇國仁范守善高景德高為炳
高玉臣高鎮同葛昌純龔祖同 顧秉林顧誦芬顧逸東郭可信
過增元韓禎祥侯德榜 胡海昌 胡文瑞胡聿賢黃克智黃文熙
姜中宏蔣民華金展鵬靳樹梁 柯 俊 雷天覺李 強 李 天
李 薰 李國豪李濟生李敏華李述湯李文采李依依梁守盤
梁思成 林 皋 林秉南林蘭英劉寶鏞劉敦楨劉高聯劉廣均
劉恢先劉仙洲柳百新盧柯 盧 強 盧肇鈞路甬祥呂保維
馬祖光毛鶴年茅以升 孟少農 孟昭英苗永瑞閔桂榮歐陽予
潘際鑾潘家錚彭一剛齊 康 錢 寧 錢令希錢鍾韓邱大洪
任新民邵象華 沈 鴻 沈志雲沈珠江師昌緒石青雲石志仁
史紹熙宋家樹 宋玉泉宋振騏孫 鈞 孫德和孫家棟唐九華
唐叔賢陶寶祺陶亨咸陶文銓童憲章屠守鍔汪 耕 汪胡楨
汪菊潛 汪聞韶王補宣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 王景唐王立鼎
王希季王之璽魏壽昆溫詩鑄聞邦椿吳承康吳良鏞吳碩賢
吳學藺吳仲華吳自良伍小平肖紀美謝光選邢球痕熊有倫
徐采棟徐建中徐士高徐性初 徐芝綸 徐祖耀許學彥薛其坤
嚴 愷 嚴陸光顏鳴皋楊衛 楊 槱 楊叔子楊廷寶 姚 熹
葉恆強葉培建葉渚沛余夢倫俞鴻儒張 維 張 澤 張楚漢
張德慶張恩虯張光斗 張沛霖張興鈐 張佑啟張鍾俊張作梅
章名濤 章梓雄趙淳生趙飛克趙仁愷鄭時齡鄭哲敏支秉彝
鍾萬勰鍾香崇周遠 周 仁 周本濂周干峙周國治周惠久
周錫元周孝信 周堯和周志宏朱 靜 朱森元 朱位秋朱物華
庄逢辰庄育智鄒世昌鄒元爔
7 外籍院士 (28)
巴 頓 伯奇費爾 陳省身 崔 琦 德 泰 丁肇中 馮元楨 傅睿思
高 錕 葛守仁 何毓琦 黃煦濤 霍克弗爾特 霍西金斯 簡悅威 傑 爾
井口洋夫 科 頓 克里斯琴森 庫 什 萊 恩 雷 文 黎念之 李約瑟
李政道 利翁斯 林家翹 林同炎 羅伯特.康 馬庫斯 毛河光 米歇爾
莫里茨 潘諾夫斯基 丘成桐 薩支唐 沈元壤 司馬賀 田長霖 威 利
威塞爾 吳健雄 吳耀祖 肖蔭堂 辛克維奇 楊振寧 姚期智 張立綱
張永山 朱棣文 朱經武 卓以和
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名單
數學物理學部(6人):
張偉平43 基礎數學 南開大學
龍以明58 數學 南開大學
王恩哥50 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鈺 62 凝聚態物理 南京大學
吳岳良45 理論物理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65 等離子體物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化學學部(6人)
張 希 41 高分子化學和物理 清華大學
宋禮成69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段 雪 50 化工(應用化學) 北京化工大學
趙東元 44 物理化學 復旦大學
柴之芳64 放射化學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無機化學 北京大學
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 (7人)
孟安明43 發育生物學 清華大學
趙進東50 植物生理學、藻類學 北京大學
武維華50 植物生理 中國農業大學
陳潤生 66 生物信息學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楊煥明 54 基因組學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張明傑 40 結構生物學 香港科技大學
謝華安 65 植物遺傳育種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地學部(4人)
張經 49 化學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華東師范大學
周衛健54 放射性碳年代學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姚檀棟 52 冰川環境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穆 52 大氣動力學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1人
技術科學學部:5人
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
(共35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6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孫昌璞 46 理論物理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數學 四川大學 3 羅 俊 52 引力物理 華中科技大學 4 鄭曉靜(女) 51 力學 蘭州大學 5 席南華 46 數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體物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化學部(8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萬立駿 51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3 江 雷 44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學、環境化學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5 陳小明 47 無機化學 中山大學 6 周其林 52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香港科技大學 8 塗永強 50 有機化學 蘭州大學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5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庄文穎(女) 60 真菌學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豐 45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北京大學 3 林鴻宣 48 作物遺傳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4 侯凡凡(女) 58 內科學(腎臟病學) 南方醫科大學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學 清華大學 地學部(5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周衛健(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與全球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2 鄭永飛 49 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 莫宣學 70 岩石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4 陶 澍 58 環境地理 北京大學 5 翟明國 61 前寒武紀地質與變質地質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術科學部(4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劉國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國核試驗基地 2 許寧生 51 真空微納光電子學 中山大學 3 懷進鵬 46 計算機軟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4 陳定昌 72 導航、制導與控制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 技術科學部(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於起峰 51 實驗力學、精密光測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 王曦 42 材料科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3 王光謙 47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清華大學 4 王自強 70 固體力學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5 王錫凡 73 電力系統 西安交通大學 6 申長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術 鄭州大學 7 劉竹生 69 火箭總體設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 2009年中國科學院當選外籍院士名單
(共6人,按學科領域排序) 序號 姓名 年齡 國 籍 專 業 工作單位 1 菲立普 · 希阿雷 Philippe G. Ciarlet 71 法國 應用數學 香港城市大學 2 哈邁德 · 澤維爾 Ahmed H. Zewail 63 美國 化學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3 徐立之 Lap-Chee Tsui 59 加拿大 高等教育及基因研究 香港大學 4 郎尼 · 湯姆森 Lonnie Thompson 61 美國 地學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5 馬佐平 Tso-Ping Ma 64 美國 微納電子科學 美國耶魯大學 6 王中林 Zhong Lin Wang 48 美國 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