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士博士
⑴ 博士、碩士、學士這些稱呼從何而來
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最初始於歐洲中世紀,現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實行了學位制。我國直到1935年,才由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了《學位授予法》。這是我國實行學位制的開始,但並沒有完全施行。1980年2月,人大常委會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國際上一般通行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制授予學位。據此,許多人便以為學士、碩士、博士的名稱是舶來品。其實非也!最早發明與使用這些名稱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賢達的祖先。 學士、碩士、博士的稱呼,在中國古已有之。但這並不是說我國古代就有學位制度。 博士,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官銜,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史記·循吏列傳》載:「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第為魯相。」秦始皇時代,博士作為朝廷顧問,掌管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漢代以後,博士開始任學官,擔任教學工作。博士作為一種職位,除授予學官外,還授予一些有特殊技藝、專門學問的職官。諸如魏晉以後的醫學博士、天文博士、歷博士、卜博士、律博士等,要求擔任這個職務的人「掌通古今」,有淵博的知識,以便充當皇帝的顧問、從事編纂著作或教授學生、培養人才的工作。不過,它的官階品位並不高。 碩士這一名稱始於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傳》中雲:「前後左右者益親,則忠臣碩士益疏。」當時,不過是對德高望重、博學多聞之人的一種尊稱,既非官銜,更非學位。 學士稱謂,最早出現在周朝,是指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同時,也是對文人學者、飽學之士的一種泛稱。《周禮·春官》中就有「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的記載,當時專指讀書的文學之士。魏晉南北朝以後,學士逐漸變成了一種官職,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學、技藝而授予學士職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唐宋分別設置了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其職責是為皇帝侍講、侍讀。唐太宗時設置文學館,以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學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並開始參與朝政。其中,翰林學士為學士之首,均為皇帝信任的顧問和秘書官,負責為皇帝草擬詔誥,參與軍國機密,故有「內相」之稱。還有集賢殿學士,為文學著作之官。由於「伴君」的緣故,自宋朝開始,一經授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學士充任皇帝顧問,後來還把資望特高的學士冠以大學士。明成祖永樂年間,凡入閣參與機務的,皆由學士升為大學士。明朝中葉以後,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實際執行宰相之職。清朝未設宰相,仍然沿襲明制,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殿、閣大學士即為宰相,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間,從西方引進學位制度時,借用漢語中的博士、碩士、學士這些詞彙,來翻譯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這些學位稱呼。到清末民初,中國人又從日本把這種譯法搬了過來。這樣,源自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的稱呼,才第一次在它的發源地中國,與現代學位制度掛上了鉤。 由此可見,學位制始於西方,而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名稱則源於中國,只是我國古代的學士、碩士、博士,與現代的學位名稱含義不同而已。來源:冷眼一丁(謝謝他)
⑵ 學士、碩士、博士這些銜頭是怎麼來的
不是,現代的學位稱謂是借用古代的職位的,不能從字面理解
學士一稱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中的記載,最早是指那些在學校讀書的人。魏晉以後,學士是指以文字技藝供奉朝的官吏。民間習慣上稱有文採的飽學之士為「學士」,最著名的莫過於蘇東坡「蘇學士」了。另外,學士和大學士差距很大,學士大多是舞文弄墨、實權不大的官員,可是大學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了。唐、宋時,「學士」前加「大」的可都是宰輔重臣。到了清代,大學士成為文臣的最高職位,官至正一品。
學士在現在作為一種學位名稱,分為理學學士和工學學士等等,由國務院授權高等學校授予。高等學校本科文憑畢業生,成績優良,達到規定的學術水平者,授予學士學位。
碩士(master)的稱呼最早起源於五代,指的也是品德高尚、學問淵博的人,但是一直不是官職。古人曰,碩者,大也 。古代常用與碩士含意相似的「碩老」、「碩儒」稱呼那些博學之士。
博士的稱謂,在我國古代有幾種涵義。作為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秦代至漢代,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秦始皇時,有博士70人。漢代博士為太常屬官,官秩為六百石,員額多至十人。漢代武帝採用公孫弘建議,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到了唐代,設置國子、太學、四門等博士。另有律學博士、書寫博士、算學博士,府學、州學、縣學博士之稱,均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學傳授儒經學官的專稱。如魏晉以後,常任用精於禮儀的人為太常博士,掌宮廷禮儀;任用通曉音律的人為太樂博士,掌宮廷祭祀享宴作樂歌舞;任用精通醫術的人為術醫博士、醫葯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歷、卜筮之術的人為天文博士、漏刻博士、歷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專掌天文、歷法、占卜等事。
⑶ 大學士是什麼學位
學歷和學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只要你本科能正常畢業,就能拿到「本科學歷」,但如果要拿到學位證書,就需要參加相關的學位考試,通過後就是「學士學位」了。如果沒有參加學位考試或沒有通過考試,就只能拿到畢業證書,拿不到學位證。
而「碩士」、「博士」等,只是學歷和學位的名稱都一樣,其實本質是不同的。
當你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就是「碩士學位」,學歷也達到「碩士」而已。
學歷:本科 碩士 博士
學位:學士 碩士 博士
學歷與學位的區別:
從學習收獲來看,學歷代表著學習的經歷,學位代表著學習水平和層次。學歷僅僅證明了一個人學習的時間和過程,但學位卻是對這個人所學知識達到一定水平的認可。
學位是標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學術水平達到規定標準的學術稱號。取得大學本科畢業證或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博士研究生學歷的,卻不一定能夠獲得學士或碩士或博士學位證書。因此,學位的價值要超過學歷。
我國學位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高等學校授予,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予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成績優良,達到規定的學術水平者,授予學士學位;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人員,通過碩士(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規定的學術水平者,授予碩士(博士)學位。
從市場認可度上看,對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提拔任用中層以上幹部來看,一般同時要求「本科學歷、學士以上學位」,並無要求研究生學歷.
另外,有碩士學位才可攻讀博士學位,有研究生學歷沒有碩士學位則一般不能攻讀博士學位。
所有,擁有「本科學歷+碩士學位」比擁有「本科學歷+研究生畢業證」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⑷ 歷史上學士,碩士,博士這些是什麼時候確立的
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最初始於歐洲中世紀,現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實行了學位制。我國直到1935年,才由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了《學位授予法》。這是我國實行學位制的開始,但並沒有完全施行。1980年2月,人大常委會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國際上一般通行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制授予學位。據此,許多人便以為學士、碩士、博士的名稱是舶來品。其實非也!最早發明與使用這些名稱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賢達的祖先。 學士、碩士、博士的稱呼,在中國古已有之。但這並不是說我國古代就有學位制度。 博士,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官銜,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史記·循吏列傳》載:「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第為魯相。」秦始皇時代,博士作為朝廷顧問,掌管古今史事待問及書籍典守。漢代以後,博士開始任學官,擔任教學工作。博士作為一種職位,除授予學官外,還授予一些有特殊技藝、專門學問的職官。諸如魏晉以後的醫學博士、天文博士、歷博士、卜博士、律博士等,要求擔任這個職務的人「掌通古今」,有淵博的知識,以便充當皇帝的顧問、從事編纂著作或教授學生、培養人才的工作。不過,它的官階品位並不高。 碩士這一名稱始於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傳》中雲:「前後左右者益親,則忠臣碩士益疏。」當時,不過是對德高望重、博學多聞之人的一種尊稱,既非官銜,更非學位。 學士稱謂,最早出現在周朝,是指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同時,也是對文人學者、飽學之士的一種泛稱。《周禮·春官》中就有「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的記載,當時專指讀書的文學之士。魏晉南北朝以後,學士逐漸變成了一種官職,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學、技藝而授予學士職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唐宋分別設置了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其職責是為皇帝侍講、侍讀。唐太宗時設置文學館,以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學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並開始參與朝政。其中,翰林學士為學士之首,均為皇帝信任的顧問和秘書官,負責為皇帝草擬詔誥,參與軍國機密,故有「內相」之稱。還有集賢殿學士,為文學著作之官。由於「伴君」的緣故,自宋朝開始,一經授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學士充任皇帝顧問,後來還把資望特高的學士冠以大學士。明成祖永樂年間,凡入閣參與機務的,皆由學士升為大學士。明朝中葉以後,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實際執行宰相之職。清朝未設宰相,仍然沿襲明制,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殿、閣大學士即為宰相,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間,從西方引進學位制度時,借用漢語中的博士、碩士、學士這些詞彙,來翻譯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這些學位稱呼。到清末民初,中國人又從日本把這種譯法搬了過來。這樣,源自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的稱呼,才第一次在它的發源地中國,與現代學位制度掛上了鉤。 由此可見,學位制始於西方,而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名稱則源於中國,只是我國古代的學士、碩士、博士,與現代的學位名稱含義不同而已
⑸ 學士,碩士,研究生,博士,博士後,院士,從大到小排序。順便解釋一下什麼是學士和院士,謝謝。
院士、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學士。
學士學位,是高等教育本科階段授予的學位名稱。在中國學位結構中為基礎學位,由國務院授權高等學校授予。由學位授予單位依照本單位的學位授予條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相關規定進行授予。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5)大學士博士擴展閱讀:
1、學士學位獲取條件: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包括統招專升本)畢業考試成績合格,在校表現良好,就可以獲得學士學位。有的學校要求過大學英語四級。
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所有科目的加權成績在該校所劃定的分數以上(不同學校要求不同),畢業論文答辯良好及以上並通過學位英語考試,畢業後可以申請學士學位(有的學校還要求通過學位加試,即本專業主幹課加試)。
電大開放教育本科生,必修課平均成績75分及以上,選修課70分及以上,通過學位英語考試,論文答辯成績為良(或以上)可申請由國家開放大學授予的學士學位。
脫產、業余(函授)的成人教育本科生(包括成人專升本)畢業後符合條件者(一般是在校表現良好、論文良好及以上、所有科目平均分70分以上、補考累計少於四門、通過學位英語考試)可以申請學士學位。
2、院士選舉程序
國內標准:
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均可被推薦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各學部每次增選名額的分配,由院士大會的常設領導機構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⑹ 本科學士什麼叫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為什麼我沒上大學就不懂
本科學士就是你大四畢業
獲得學士學位
注意
要專業課全部及格的人才有學士專學位
否則只有畢屬業證書
所以大學士去讀學士學位的
畢業證書每個人都有
碩士
在國內和研究室其實是一樣的
是一個混淆的概念
就是再讀3年
然後畢業
在國外
碩士
是在上一到兩年課程畢業的人
而研究生
是和導師做實驗
畢業的人
博士生
就是在讀2年畢業的人
⑺ 學士和博士、碩士哪個大
博士大。
博士後是最高學歷,博士後指的是一些新近獲得博士學位的版人,在他成為正式權的專職研究人員之前,經過競爭而獲得有關部門提供的津貼,在一所水平較高的研究機構做一段研究工作,以取得科研經驗。
這些人為博士後研究人員,簡稱「博士後」。博士後實際上只是獲得博士學位後的一段經歷,它不是學位也不是職稱。
研究生指學歷包含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碩士和博士指的是學位,也就是說,只有你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畢業了,並且獲得學位證書才能算是碩士或博士。碩士研究生再往上讀才是博士研究生,所以說博士的級別比碩士高一級,只有碩士研究生讀完才能讀博。
(7)大學士博士擴展閱讀
學士、碩士和博士的稱呼在中國古已有之。但並不是我國古代就有學位制度。博士,在古代是一種官銜,從事編纂著作或教授學生、培養人才。
博士的官階品位並不高。學士,最早只是指在學讀書的弟子。魏晉以後,成了以文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品位也不高。
唐太宗時設文學館,學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自宋至清,學士品位一直很高。清代的大學士官階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⑻ 請問古人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大學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秀才初中畢業舉人高中文憑進士大學文化狀元博士人才大學士博士導師!
求採納
⑼ 在我國古代官職中,博士和學士哪個地位高
學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指那些在學堂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學士逐漸變成官名。南北朝以後,學士正式成為司文學撰述之官。到了唐代,學士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唐玄宗初置翰林學士,為文學侍從之官。至唐德宗以後,翰林學士成為皇帝最親近的顧問兼秘書官,可參預朝政並撰擬機要文書,有「內相」之稱。唐以後,往往以翰林學士升任宰相。明代設翰林院學士及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清代改翰林院學士為掌院學士。
此外,明清有大學士之職。明太祖廢丞相,以大學士充顧問,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復奏章,而實握宰相之權。清代相沿,設有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大學士,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均為文臣中最高的官位。
博士最早是我國古代官名,源於戰國。秦及漢初,博士所掌為古今史事侍問及書籍典章,是朝廷和各級衙門的顧問官。至漢武帝時,採用公孫弘建議,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此後博士專掌經學傳授,開始任學官,擔任教學工作。
東漢後,博士官制的作用與前代有所不同,成為專精一藝的職官名。如西晉置律學博士,北魏置醫學博士,隋唐又增算學博士、書學博士等,至宋代廢止。宋以後,人們對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俗稱博士,有茶博士、酒博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