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道德
❶ 大學生應該如何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1、擁有獻身精神。就是為他人、為社會做好事的精神,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崇版高體現。在權人的道德素質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能有一種「無私」的精神。從根本上來說,道德就是要對他人做奉獻。
2、樹立群體意識。是指在一個共同體中生活的人所應有的維護共同體生存和發展的意識。群體意識要求人們在道德 生活中,不要以個人的私利來妨害群體的利益,要發揚協作的精神,自覺地維護群體利益。
3、樹立責任觀念。是一個人對自己所應履行義務的一種強烈的責任心。責任觀念的大小和有無,是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關鍵。同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了強烈的責任觀念,就一定會成為一個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民族。
(1)大學生道德擴展閱讀:
大學生應該樹立的道德品質:
1、適應轉變,認清使命,有俺的能力,不要墨守成規。
2、樹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3、加強素質修養,提高道德水平。
4、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
❷ 大學生都有哪些道德問題
大學生需要注意的道德問題有以下幾點:
考試不要作弊,要誠信應考
要拾金不昧,不管是多少數額的錢,還是錢包,手錶等實物,要歸還
要正直,不能偷東西,大學會遇到很多家庭條件好的同學,不能偷東西,而是要默默努力,用自己的努力換來自己未來優質的生活
❸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大學生
在整個人生復道路上,千制學萬學一定要先學會做人,以良好的人品鑄就崇高的人格魅力。
1、首先要明白一點,即道德與法律是相輔相承不相互矛盾沖突的。道德與法律同是調節人民思想行為,協調人際關系的兩種基本社會規范,是人的基本素質體現。
2、其次,要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畢竟是學生學業本是我們的主業,如果連學業本身都搞不定,那就說明我們還不具有一個合格大學生所要求的基本素質。
2、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❹ 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分析
大學生是社會新生代,祖國的新血液。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好壞會直接左右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時也影響到社會的前進發展。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則是一個社會道德的風向標。
一、當前大學生道德現狀
1、追求潮流,安逸享樂,缺乏節約意識。
不顧家庭經濟狀況,一味追求名牌生活,一些甚至惹上貸款。喜享樂,學習上不刻苦,生活上圖享受。逃課、曠課家常便飯,掛科習以為常,吃飯外賣、喝水奶茶,時不時出去逛街買東西。生活作風不節約,一件衣服一桶水,洗澡半個小時以上,一邊刷牙一邊放水。 2、自我意識膨脹,生活行為失范。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希望擺脫他人對自己的監護,但是非辨別能力不足,自我約束力差。因此,出現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在男女交往中,公共場合行為過於親密,男女感情混亂。在日常生活中,大聲喧嘩,出口成臟,排隊加塞等。
3、思想道德心態逆轉,理想追求淡化。
一些學生以自我價值的實現為核心,強 調個人本位,社會、集體次之;在物質和精神關繫上,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缺乏遠大理想和目標,更缺乏奉獻精神與集體主義精神。
二、形成原因
1、社會因素
社會日新月異,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但精神生活沒跟上。大學生在學習時不免受到影響,一些低級趣味雜志、網路視頻、音像製品的流傳,成為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最大障礙,對其自身的思想觀念產生負面影響。
2、學校因素
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片面注重文化知識的灌輸教育,而忽略了 學生的道德教育,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只要成績好就一切都好的錯誤觀念。
3、家庭因素
由於當今多為獨生子女,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分地溺愛,放鬆了家 庭教育。且部分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績而忽略了其人格道德的全面發展。
4、自身因素
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物質等各方面不缺,形成唯我的性格。並且在當前形勢下,許多學生對日趨多元的道德標准有時尚不能加以正確選擇,面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不道德、不文明的現象,不能自覺地去身體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規范,有的大學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脫節。
三、特點
1、主體性。
不少大學生在人生價值觀上崇尚自我,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斗,注重個人的參與,強調自我價 值的實現。
2、務實性。
第一,大學生在處理國家需要與個人發展的關系方面,越來越考慮個人的發展要求。 現在的大學生首先 選擇一些大城市、 待遇好一些的單位,
3、兼容性。
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體利益分配的差別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顯增多。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並存,進取與彷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的心態。從價值實現的途徑上看,傾向於既靠自己努力,又爭取別人幫 助。
4、不穩定性。
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判斷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常常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四、建議
1、個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培養良好的道德思想;遵守法紀和社會公德,通過自主的體驗來感知道德知識,通過真實的感受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通過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規范,並在實踐中培養道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學校:學校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德育工作的組成部分。為使大學生的 知識教育和思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要樹立開放式德育觀念。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必須具有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胸懷,應該把大學生德育的目的、內容、原則同各種載體、媒介相結合,通過更多的形式和渠道廣泛開展育人活動,做好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和環境育人工作,形成多維開放的大學生道德意識培養體系。
3、 社會。①使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大學生成長的各個領域。②制定和不斷完善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政策。③建立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所急需的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④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營造能夠感受理想和意義的精神家園。
❺ 大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思想道德素質
1.適應轉變,認清使命:
經歷了「黑色七月」的大學生帶著對大學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學校園。然而現實中的大學及其大學生活往往與這些「驕子」心目中的大學及其大學生活有著較大的差異甚至有著強烈的反差。
2.樹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重要內容。人的本質,人生理想,人生價值,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等是大學生經常思考的問題。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如何正確認識勞動,正確認識艱苦奮斗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個人成才、成功中的意義,培養當代大學生崇尚勞動、艱苦創業的優良品質,也是這一章的重要內容。
3.加強素質修養,提高道德水平:
心理健康的含義,接著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進行了分析,最後提出了增進心理健康的原則與途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文化素質修養的重要內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養課應當向大學生講清楚什麼是正確的審美觀。
4.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
思想道德修養課全部內容的最後落腳點。思想道德修養的目的是不斷完善人格,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大學生加強自我修養的方法與途徑,為當代大學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斷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階梯,實現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目的。
❻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
一、當代大學生的誠信度降低。談及誠信,這是一個從古到今的話題,誠信往往被人們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確保未來還是這樣,所以在誠信面前任何人沒有選擇,只有誠受,何況是論及我們時代的精英們。但是目前的大學校園里,誠信實在是處於一個很微妙的位置,即被看得很神聖,同時也有可能被遺棄。考試作弊是當代大學生誠信度降低的一個很好的見證,無論是國家級的考試還是學校的結業考試,都存在著作弊的現象,因為考試成績都是關繫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了眼前的利益,誠信悄悄地被時代的精英們遺棄在灰暗的角落。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可以說從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未來社會的發展,所以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標准應該是即符合自身健康成長,又有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的。可是近年來卻連續的出現了這樣的在校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模式走向了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現代的大學生出現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二重性,許多的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為庸俗化,實在是令整個社會擔心。
三、尊師的氣氛在高校校園里慢慢的淡化。嚴格的講,尊師是作為學子們的最重要的、也是必須嚴格恪守的。雖然今天的高效校園仍然和以往一樣充滿著活力和朝氣,可是尊師的氣氛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淡化。近幾年的媒體報道中,也很多的談到大學校園里尊師的問題,一些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連自己的任課老師的姓名都不知道,有的同學甚至都瞧不起老師,更何況談及尊師了,這值得人們思考,因為無尊即無孝。
四、在理想與信念方面,對奮斗目標不甚確定,缺乏社會責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虛、人雲亦雲、玩世不恭、游戲人生;在生活態度方面,羨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鋪張浪費、情趣低俗、追求享樂。隨著物質生活的多姿多彩及其巨大的誘惑力,使得當代的大學生中存在著很大一部分這樣的青年,的確耐人尋味。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但是我們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應該摒棄這樣的看法:不應把個別大學生的道德失范,當作大學生群體的道德問題;但同時也不應該掉以輕心或忽視,社會必須在分析清楚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解決的最好的對策,以便於很好的解決這個社會性的問題
❼ 大學生道德
簡單說來,道德選擇教育是以強調人的主體性為根本特徵,以允許道德選擇為前提,以實現對人的本質、主體性、社會理性的充分尊重為本質內涵,以提升道德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為核心內容,以實現主體人格的完善為最終目標,回歸道德與教育的生活源泉,是一種全新的道德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形式。
人們根據一定的標准進行道德選擇,這個標准就是我們說的道德選擇的尺度。在我們看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道德選擇的核心准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一概括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既突出了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又強調了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繼承吸收了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又結合了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本質特徵,指明了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發展方向。現代社會生活的多樣性,給予了每個人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承認多樣性決不意味著放棄原則、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無論怎樣選擇,都不能離開做人和社會道德的底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為當代大學生指出了一條明確的行為准則和人生方向,是規范人們道德選擇的價值尺度。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生活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所有制結構從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發展到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不同經濟成分的並存,也就意味著多種利益主體的並存,因而在意識形態領域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反映不同利益主體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就必然會存在著人們關於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不同價值取向。一些大學生產生了拜金、享樂等思想。因此,反對和批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更好地確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地位,積極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道德選擇能力,仍是任重而道遠。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實踐中增強道德選擇能力
在大學生中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承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基石,增強大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使之成為祖國和民族道德高尚、奮發有為的新一代建設者。
大力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促進道德選擇能力的形成。要對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列入學生工作考核指標體系,根據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形勢的變化,對新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研究,不斷修訂、完善學生教育管理制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道德選擇能力。堅持開展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學術、科技、文體和藝術活動,培養廣大青年學生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勇於探索的精神,形成嚴謹的道德選擇准則。
教師是道德選擇能力的釀造者,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者,教師的治學治教精神、態度、方法及做人原則等代表了學校的文化主流,教師的道德選擇能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突出表現。學校應從師德建設入手,以良師的身體力行引導學生。廣大教師必須恪守師道規范、愛崗敬業、嚴謹治學,才能既教書又育人。要掌握教育規律,按教育規律辦事,正確處理育人與育己、教書於育人的關系;要加強自身修養,寓道於教,精心育人;要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嚴謹的治學態度、良好的文明行為影響學生;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講授材料,把教書育人滲透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要熱愛本職工作,依法執教,安心從教,勤奮任教,優質施教,認真貫徹「高等學校各門功課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的精神,切實落實「任課教師是課堂教學第一責任人」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個性,又要嚴格要求,真正營造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良好氛圍。
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具有明確的榮辱觀念,還要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去,共同努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全社會普遍認同的社會心理,成為道德選擇的價值標准和模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需要良好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離不開合理、公正的道德獎懲和社會輿論的威懾力,同樣也離不開每個公民,特別是作為社會希望的當代大學生對是非、善惡、美醜問題的思考與判斷,認同與選擇。要想提高道德意識水平和道德選擇能力,道德主體必須積極主動地去參加道德實踐活動,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體驗、鍛煉、提升、固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意識,在道德實踐中獲得道德知識,提高道德選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