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生
1. 天津的大學有哪些
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天津理工大學。
一、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首批2011計劃、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南開大學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肇始於1904年,正式成立於1919年,1937年校園遭侵華日軍炸毀而南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湖南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往雲南昆明,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46年回天津復校並改為國立;新中國成立後,經歷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成為文理並重的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對外貿易學院、中國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相繼並入。
二、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天津,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定名為「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確定的16所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教育部、天津市、國家海洋局共建高校
三、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簡稱「天師大」,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直轄市天津。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是天津市屬重點院校。
天津師范大學始建於1958年,原名天津師范學院,1982年更名為天津師范大學。1999年4月,原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天津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新天津師范大學。
四、天津醫科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簡稱「TMU」,為天津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高校。
天津醫科大學前身天津醫學院建於1951年。1984年6月,以天津醫學專科學校為基礎建立天津第二醫學院。1993年,天津市市委、市政府決定天津醫學院與天津第二醫學院合並組建天津醫科大學,同年12月得到國家教委批准。
1996年,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17年9月,學校入圍首批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五、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是天津市屬、以工為主,工理結合,工、理、管、文、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2. 天津有幾所大學
56所,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工業大學、中國民航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農學院、天津中醫葯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等。
1、南開大學位於天津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南開大學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肇始於1904年,成立於1919年。1937年校園遭侵華日軍炸毀而南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長沙合並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往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回津復校並改為國立;新中國成立後,經歷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成為文理並重的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對外貿易學院、中國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相繼並入。
2、天津大學坐落於天津市,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定為現名。是享譽海內外的綜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天津大學是1959年首批確定的16所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教育部、天津市、國家海洋局共建高校。
3、天津科技大學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天津市「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為CDIO工程教育聯盟、「一帶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聯盟成員單位。
4、天津工業大學是天津市重點建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教育部與天津市共建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5、中國民航大學是中國民用航空局直屬的一所以培養民航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主的高等學府,是中國民用航空局、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高校,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3. 天津總共有多少大學生啊每所高校各有多少學生呢急求
天津真正好的大學只有兩個:天津大學 http://www.tju.e.cn
南開大學 http://www.nankai.e.cn
這倆個學校只要你能進去,專業都不錯,就業也會很好!
其他的就不怎麼好了,有
天津財經大學
財經雖然不是全一本,但二本的錄取線一向要高出線很多
推薦財經類專業
天津師范大學
文科類比較強,文科生建議選擇,不過好的專業也都是一本,需要高分
推薦對外漢語,心理學
天津外國語學院
同樣文科學校,語言類的都很強
天津工業大學
理工類,紡織相關類專業很強
天津理工大學
理工類,這個學校我不大了解
天津工程師范學院
同上
天津商業大學
偏文,推薦經濟類專業
天津農學院
理科,推薦農學專業以及動物科學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理,推薦建築和電氣類專業
中國民航大學
理科,聽名字就知道啦,專業就不推薦了
4. 天津大學生參軍的優惠政策 詳細一點的 是天津理工大學的 男生
按國家有關規定享受減免學費、調換專業等優待政策外,退役後納入本市自謀職業安置范圍。
城鎮義務兵優待金補助標准為每人每戶每年7500元,農村義務兵優待金最低指導線為每人每戶每年7500元;城鎮退役義務兵自謀職業一次性經濟補助標准2.4萬元;凡從本市入伍的在校大學生,除按國家有關規定享受減免學費、調換專業等優待政策外,退役後納入本市自謀職業安置范圍,按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發放一次性補助。
同等條件下,高校畢業生士兵在選取士官、考軍校、安排到技術崗位等方面優先;具有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學歷、取得相應學位的高校畢業生士兵,表現優秀、符合有關規定的可以直接選拔為軍官。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士兵退役後,參加政法院校為基層公檢法定向崗位招生時,優先錄取。
(4)天津大學生擴展閱讀:
大學生入伍的相關要求規定:
1、依法應當緩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學校就學的學生,本人自願應征並且符合條件的,可以批准入伍,原就讀學校按照有關規定保留其學籍,退伍後准其復學。
2、同等條件下,優先徵集學歷高的青年入伍,同等學歷的,優先徵集應屆畢業生入伍。徵集的非農業戶口青年,應具備高中畢業以上文化程度;徵集的農業戶口青年,應盡量具備高中畢業以上文化程度,嚴格控制初中畢業文化程度青年入伍。
3、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除享有優先報名應征、優先 體檢政審、優先審批定兵及各種優待安置政策外,還享有直接 選拔為軍官、優先深造、補償大學期間學費等多種優惠政策
5. 一般天津大學生的消費標準是什麼
要不是亂花在天津消費不算高,但是要是亂花那就不一定了。 學校的飯版費一頓5塊已經是很高的標准權了,住宿費 1200元/學期,上網2元/小時. 和女朋友吃肯德基 50元/次,KTV東方之珠每晚128/5小時 0:00-6:00。衣服一般100元/件,便宜的大胡同,曙光里去打價,我見過5元錢買件毛衣的有錢人(不是誇張當時是MOTO V70 剛上市的時候應該是6000多那個女的就拿著卻買了一件5元的毛衣)。公交車1.5-2元其餘也沒有花錢的了吧
6. 天津大學有多少學生
天津大學位於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佔地面積2.18平方公里,建築面積129.00萬平方米,圖書內館藏書205.00萬冊。國家容重點一級學科7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8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在3個學科門的22個一級學科、74個二級學科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在10個學科門的40個一級學科、127個二級學科有碩士學位授予權。
專任教師2032人,博士生導師489人。博士生2302人,碩士生7404人,本科生15848人。
7. 天津大學生畢業檔案
天津市畢業生檔案存放在天津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
天津專市大中專畢業生就屬業指導中心
地址:梓苑路20號天津市津能電池科技有限公司內
附近地標:花園別墅 環湖南道 體院北環湖中道
交通:賓水道(衛津南路)下:608路 668路 685路 705路 712路 835路 8路 901路
8. 天津大學生的平均工資是多少
天津市勞動和社會來保障源局介紹,當前天津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五種發展態勢。
首先,天津吸納就業的主渠道已由國有單位轉向民營企業。其次,應屆高校畢業生薪酬價位由前幾年的月平均2500元至3000元,降到1500元左右,表明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矛盾加劇。第三,就業形式由單位就業為主轉向更多的從事靈活就業、自由職業、階段性就業等彈性就業。彈性就業比例由2003年的4%上升到2006年的8.5%。第四,由過去學校推薦為主轉向市場就業,高校畢業生求職已經成為市場就業的主體。2006年天津勞動力市場求職情況顯示,下崗失業人員進場求職由2003年的50%下降到2006年的24.1%,而高校畢業生由18%上升到31%,首次超過了下崗失業人員求職數量。第五,由一次就業到位,轉向先就業、後擇業。就業期望值更加貼近實際,就業心理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