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後

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後

發布時間: 2024-05-05 04:13:41

⑴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精於語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精於此語言僅有的幾位學者之一。

季羨林先生馳騁於多種學術領域,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經典,諸如梵文名著《沙恭達羅》和世界矚目的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等。

(1)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後擴展閱讀

季羨林支持聊城大學的發展,曾經幾次來聊城大學,並欣然受聘任名譽校長,與家鄉的這所大學留下了難分難舍之情。

1981年,聊城師范學院正式建立的第二年,季羨林應邀來學院參加新生開學典禮,舉辦了《從比較文學談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學術講座,並成為聊城大學發展史上的第一批聘請的校外兼職教授

1982年10月10日,受聘任該校名譽院長,還熱情洋溢地揮筆寫下了「魯西最高學府,山東璀璨明珠」、「聊城師范學院圖書館」的題詞。1999年建校二十五周年,又應邀題寫了聊師校訓「敬業、博學、求實、創新」,並從北京趕來參加校慶活動。

教育部批准聊城大學更名後,他又為學校題寫了「聊城大學之成立,誠所謂順乎天理,應乎人情之盛舉。行將見桃李遍魯西,文風滿山左,流風余韻普及神州矣。為魯西慶,為山東慶,為祖國慶!」的賀詞。

2002年9月26日,聊城大學揭牌儀式上,北京大學副校長郝斌代表北大和季羨林先生專程到校參加儀式,並帶來了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解放軍三〇一醫院病榻上寫的《聊城大學揭牌儀式上的發言》,他代表季羨林接受了名譽校長的聘書。

⑵ 季羨林資料

季羨林(1911.8.6- )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人德國格廷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直至現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離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被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他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此外他還創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集》以及《季羨林散文集》等。
著作書目: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論文集)1957,人民
《<羅摩衍那>初探》(理論)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

季羨林年譜

1911年8月6日
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今並入臨清市)官莊一個農民家庭;
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1917年 (六歲)
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塾讀書,讀過《百家姓》、《千字文》、 《四書》等。
1918年 (七歲)
進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附設小學。
1920年 (九歲)
進濟南新育小學讀高小三年,課余開始學習英語。
1923年 (十二歲)
小學畢業後,考取正誼中學。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左傳》、 《戰國策》、《史記》等,晚上在尚實英文學社繼續學習英文。
1926年 (十五歲)
初中畢業;
在正誼中學讀過半高中後,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 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1929年 (十七歲至十八歲)
日本侵華,佔領濟南,輟學一年。創作《文明人的公理》、《醫學士》、《觀劇》等短篇小說,署筆名希逋,在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1929年 (十八歲)
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 (十九歲)
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麼美麗,多麼新鮮啊!》等,先後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高中畢業。同時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後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專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表散文十餘篇,譯文多篇。
1934年 (二十三歲)
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Hoelderlin。
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1935年 (二十四歲)
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 (二十六歲)
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1941年 (三十歲)
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Die Konjugation desfiniten Verbums in den Gathas des Mahavastu。
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1946年 (三十五歲)
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系主任職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除外)
1951年 (四十歲)
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出訪印度、緬甸。
譯自德文的卡爾·馬克思著《論印度》出版。
1953年 (四十二歲)
當選為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4年 (四十三歲)
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 (四十四歲)
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前往印度新德里,參加「亞洲國家會議」。 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參加「國際東亞學術討論會」;
譯自德文的德國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短篇小說集出版。
1956年 (四十五歲)
當選為「中國亞洲團結委員會」委員;
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譯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Kalidasa)的著名劇本《沙恭達羅》 (Abhijnanasakuntala)中譯本出版。
1957年 (四十六歲)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印度簡史》出版。
1958年 (四十七歲)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義》出版;
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在蘇聯塔什干舉行的「亞非作家會議」。
1959年 (四十八歲)
當選為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應邀參加「緬甸研究會(Burma Research Society)五十周年紀念大會」;
譯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Pancatantra)中譯本出版。
1960年 (四十九歲)
為北京大學東語系第一批梵文巴利文專業學生授課。
1962年 (五十一歲)
應邀前往伊拉克參加「巴格達建城1800周年紀念大會」;
當選為中國亞非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
譯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娑的劇本《優哩婆濕》(Vikramorvasiya)中譯本出版。
1964年 (五十三歲)
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參加中國教育代表團,前往埃及、阿爾及利亞、馬里、幾內亞等國參觀訪問。
1965年 (五十四歲)
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6 —1976年 (五十五歲至六十五歲)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沖擊。自1973年起,著手偷譯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Ramayana),至1977年,終將這部18755頌的宏篇巨制基本譯完。

1978年 (六十七歲)
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大學復課,原擔任的東語系系主任同時恢復;
作為對外友協代表團成員,前往印度訪問;
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和北京大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1985年,北大與社科院分別辦所後,繼續擔任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至1989年底。
12月 中國外國文學會成立,當選為副會長。
1979年 (六十八歲)
受聘為中國大網路全書外國文學卷編委會副主任兼任南亞編寫組主編;中國南亞學會成立,當選為會長;
專著《羅摩衍那初探》出版。
1980年 (六十九歲)
散文集《天竺心影》出版;
被推選為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中國語言學會成立,當選為副會長;
率領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赴聯邦德國參觀訪問;
應聘為哥廷根科學院《新疆吐魯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詞典》顧問。
12月 被任命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散文集《季羨林選集》由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
1981年 (七十歲)
散文集《朗潤集》、《羅摩衍那》(二)分別出版。
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成立,當選為會長。
1982年 (七十一歲)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羅摩衍那》(三)、(四)分別出版。
1983年 (七十二歲)
獲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年被選為六屆人大常委;
在中國語言學會第二屆年會上當選為會長;
參加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籌備組工作。學會成立,當選為會長;
《羅摩衍那》(五)出版。
1984年 (七十三歲)
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受聘為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
當選為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學會成立,當選為會長;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當選為副會長;
《羅摩衍那》(六)、(七)出版。
1985年 (七十四歲)
主持的《大唐西域記校注》出版;
參加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印度與世界文學國際討論會」和「蟻蛭國際詩歌節」,被大會指定為印度和亞洲文學(中國和日本)分會主席;
組織翻譯並親自校譯的《〈大唐西域記〉今譯》出版。
作為第六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中國代表團顧問,隨團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斯圖加特參加「第十六屆世界史學家大會」;
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
譯自英文的印度作家梅特麗耶·黛維(Maitraye Devi)的《家庭中的泰戈爾》(Tagore by Firside)中譯本出版。
1986年 (七十五歲)
當選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
應聘為中國書院導師;
北京大學東語系舉行「季羨林教授執教四十周年」慶祝活動;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和論文《新博本吐火羅語A(焉耆語)〈彌勒會見記劇本〉 1.3 l/2 1.3 1/1 1.9 l/1 1.9 1/2 四頁譯釋》,同時獲1986年度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獎;
率領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訪日贈書代表團回訪日本。
1987年(七十六歲)
應邀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國際敦煌吐魯番學術討論會」;
主編的《東方文學作品選》(上、下)獲1986年中國圖書獎;
《大唐西域記校注》及《大唐西域記今譯》獲陸文星—韓素音中印友誼獎;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優秀成果獎。
1988年 (七十七歲)
論文《佛教開創時期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斗爭」—提婆達多問題》,獲北京大學科學研究成果獎;
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
受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學翻譯獎」評委會委員;
受聘為江西人民出版社《東方文化》叢書主編。
應邀赴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1989年 (七十八歲)
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從事民間文藝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授予「從事語言文字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1990年 (七十九歲)
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副主任;
論文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出版;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獲中國比較文學 會與《讀書》編輯部聯合舉辦的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活動「著作榮譽獎」。
受聘為《神州文化集成》叢書主編;
受聘為河北美術出版社大型知識畫卷《畫說世界五千年》十套叢書編委會顧問;
當選為中國亞非學會第三屆會長;
受聘為香港佛教法住學會《法言》雙月刊編輯顧問。
受聘為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名譽副主任。
1992年 (八十一歲)
被印度瓦拉納西梵文大學授予最高榮譽獎「褒揚狀」。
1993年 (八十二歲)
在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第二次會議上,被選為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
獲北京大學505「中國文化獎」;
受聘為泰國東方文化書院國際學者顧問。
1994年 (八十三歲)
主持校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譯作《羅摩衍那》獲中國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赴曼谷參加泰國華僑崇聖大學揭幕慶典,被聘為該校顧問;
獲中國作家協會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頒發的「彩虹翻譯獎」;
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主編纂。先後擔任《傳世藏書》、《百卷本中國歷史》等書主編;
應聘為寶山鋼鐵(集團)公司寶鋼教育基金理事會顧問。
1995年 (八十四歲)
《簡明東方文學史》獲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首屆優秀著作獎。
1996年 (八十五歲)
《人生絮語》、《懷舊集》、《季羨林自傳》、《人格的魅力》、《我的心是一面鏡子》、《季羨林學術文化隨筆》分別出版。
1997年 (八十六歲)
《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上)、《朗潤瑣話》、《精品文庫·季羨林卷》、《中國二十世紀散文精品·季羨林卷》、《東方赤子》分別出版;
主編的《東方文學史》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賦得永久的悔》獲魯迅文學獎;
被山東大學、曲阜師范大學、聊城師范學院分別授予名譽學術委員會主任、名譽校長、名譽院長。

⑶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第一批獲資助人員名單

關於公布我校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第一批人員名單的通知

http://www.rsc.s.e.cn/2005new/ 2008-12-13 23:12:10

各流動站、各博士後: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第一批經專家評審,並經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理事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准,共有 500人獲得第一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我校有16位博士後獲得資助,資助金額為每人10萬元人民幣。此向各位獲資助博士後表示祝賀。

山東大學獲第一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人員名單

資助編號
姓名
獲資助學科

200801401
曹成波
紡織科學與工程

200801402
程相占
哲學

200801403
戴九蘭
環境科學與工程

200801404
葛永波
應用經濟學

200801405
胡建次
中國語言文學

200801406
黃淑紅
生物學

200801407
焦桂美
中國語言文學

200801408
李輝平
材料科學與工程

200801409
李坤朋
生物學

200801410
劉華寧
信息與通信工程

200801411
劉玉剛
臨床醫學

200801412
劉運芳
中西醫結合

200801413
劉志珍
電氣工程

200801414
倪中海
化學

200801415
秦瑩瑩
臨床醫學

200801416
楊克建
光學工程

⑷ 2023全國漢語言文學專業比較好的大學有哪些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中國大學史上較早開設的專業之一,出現於19世紀末。20世紀80年代以後,漢語言文學專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些師范類大學要為中學語文教學培養教師開設該專業,綜合類大學在中文系或文學院也普遍設有這一專業。那麼國內漢語言文學專業哪所學校好呢?下面高職招生教務老師整理了國內漢語言文學專業十大名校及其排名,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等,一起去看看詳細內容吧!
1、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中國文學門。中文系有5個本科專業方向,8個博士學位授予點,並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1986年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古典文獻學5個二級學科入選首批全國重點學科。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01年6個二級學科入選第二屆全國重點學科,也成為了教育部最早確認的國家文科人才培養基地。2007年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整體被評為全國首批一級重點學科。2017年,該系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在第4輪全國學科評估中位列A+檔次。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
2、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中國語言文學系,創建於1902年。北師大文學院、中文學科在全國同類學科中一直保持著領先的水平。它是全國首批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全國首批建立的兩個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之一,全國首批建立的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全國首批中文一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全國首批建立的兩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文藝學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獲評A+等級;2017年,中國語言文學、語言學被列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新街口外大街19號
3、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文學院,可追溯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立的三江師范學堂和光緒十四年(1888)成立的基督教匯文書院所開設的國文課程,其前身是1914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設立的「國文部」,是國內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較早建立的中文系科之一。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首批一級國家重點學科、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在第4輪全國學科評估中位列A檔次。一百多年來,眾多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如李瑞清、王瀣、黃侃、汪東、吳梅、胡小石、陳中凡、汪辟疆、方光燾、羅根澤等執教文學院。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大道163號
4、復旦大學
中文學科是復旦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科之一,復旦大學中文系前身為復旦大學國文部,建立於1917年。1924年,國文部主任邵力子教授向學校提議改國文部為中國文學科。1958年起中文系分設語言和文學兩個專業。1983年定名為漢語言文學和漢語言兩個專業。目前該系有12個碩士點,11個博士點,中文學科的博士後流動站也於1995年正式建立。2016年,中國語言文學系入選上海市「高峰」學科,2017年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在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該系中國語言文學被評為A級。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邯鄲路220號
5、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人文盯慎敗學院的前身是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和育英書院的相關學科。學院擁有2個教育部基礎學科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8個浙江省重點學科,4個浙江省一流學科和浙江大學一流骨幹基礎學科計劃,1個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1個浙江省A類研究基地。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含中國史、世界史)、哲學三大學科門類進入學校擬建一流學科行列。在教育部第四輪孝敬學科評估中,學院的中國語言文學被評為A級學科。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餘杭塘路866號
6、華東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創建於1951年,是蜚聲海內外的中國語言文學學術研究重鎮和人才培養基地,也是華東師范大學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1995年,中文系被國家教委批准為全國首批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07年,中文系入選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凱顫業建設點。2008年,中文系入選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和漢語言文字學兩個學科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學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位列「A」類一流學科。
地址: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3663號
7、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文學院在百年山大的發展歷程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1901年山東大學成立之初,即設有文學科目。1981年國務院恢復學位制度,學院首批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獲得博士生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現有6個博士點和9個碩士生點招生。1994至1996年,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四個學科先後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學科。1997年,「漢語言文學」學科被整體列入山東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規劃。2017年,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在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獲評A等級。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山大南路27號
8、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四川大學的前身錦江書院和尊經書院設立之初,即開設中文學科。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現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設有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2個本科專業,漢語國際教育碩士(MTCSOL)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第四輪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等級為A。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一環路南一段24號
9、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1939年由陝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等合並成立的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獲評A-,辦學水平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學院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設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文藝學、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
10、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立於1924年。2000年中文系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10個博士點、10個碩士點,中國語言文學1個博士後流動站。2004年,漢語言文學專業獲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史》獲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7年,經教育部、財政部批准,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首批全國高校特色專業。同年,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獲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獲評為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012年獲評為廣東省攀峰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017年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語言文學位列全國A-。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自考/成考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⑸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機構設置

中國語言文學系 創建於1926年。至1952年,先後執教於中文系的著名學者有陳寅恪、趙元任、楊樹達、聞一多、朱自清、劉文典、俞平伯、浦江清、王瑤、王力、呂叔湘等,倡導和建立了包括戲曲史學、文學人類學、詩史互證之學在內的一系列新的學科方向,被公認為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中國現代語言學的發祥地。
1952年院系調整,中文系停辦,師生分別轉入北京大學等兄弟院校或其他學術單位。
1985年中文系復建,重視師資隊伍、學科發展和學術建設。有教師24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7名,有博士學位者15名,22名教師有國外長期學習、任教或合作研究的經歷,是一支高水平、有活力、國際化的師資隊伍。2006年獲得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07年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設立下設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漢語言文字學共6個博士及碩士學位授予點,「語言學研究中心」、「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跨語際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中國西南地區瀕危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學術研究中心。承擔多項國家、部委重要研究項目,出版和發表多種高水平學術著作,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中文系重視人才培養,秉持「中西融合,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綜合創新」的學術範式,本科生注重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中西融合優勢的人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致力於培養扎實寬厚的專業知識、較高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中文系積極開展留學生人才培養,留學生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是對中國語言文學及中國文化有較系統完整的了解,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具有較強的理解、研究中國語言文學及文化的能力。同時,每年接收來自各國多所高校的交換生。
中文系重視開展學術交流,每年都有多位教授出國講學、訪學,亦有多位國內知名學者和海外名校教授應邀來系從事各種學術活動。
現任系主任劉石教授,副主任張美蘭教授、劉穎副教授,黨支部書記王中忱教授。 歷史學是清華大學歷史最悠久、成就最輝煌的學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開設有中國史、西洋史等課程,1926年正式成立歷史系。著名學者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等都先後在歷史系執教,並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貫通的學術傳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學人才。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歷史系並入北京大學等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清華大學逐步恢復包括歷史學科在內的人文學科。1985年,清華大學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1993年,歷史系恢復建制;200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入清華,藝術史學科也成為清華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歷史系與思想文化研究所合並,成立了新的歷史系。清華歷史學科依託清華大學良好的學術環境,已經形成了以歷史系為中心,多學科密切合作,名家匯集,梯隊合理,優勢集中,特色明顯,圖書資料積累量大,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的學術格局。
歷史系下設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思想文化史等教研室,以及禮學研究中心等專門研究機構。2008年,歷史系還與化學系、圖書館等單位合作,成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從事清華簡等出土文獻的保護整理與研究工作。2011年,以該中心為主建立的「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獲批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歷史系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30餘人,另有兼職教授多人;專任教授中有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歷史教學委員會委員、國家級學會會長、副會長等。歷史系可以招收中國史、世界史兩個一級學科各相關領域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和外國留學生,並設有中國史和世界史兩個博士後流動站。
現任系主任劉北成教授,副主任劉國忠教授、彭剛教授,黨支部書記張勇教授。 清華大學外文系 始建於1926年,初名西洋文學系,後改為外國語文學系;在建系早期的名師中,有首任系主任王文顯,他早年負笈英倫,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和文學研究,所著英文劇作在國內外上演均獲得熱烈反響;有開中國比較文學之先河的吳宓,「新批評」理論的大師瑞恰茲等,當時半數教授均為外籍教員。
在名師的引領下,清華外文系陸續培養出曹禺、李健吾、張駿祥等戲劇大師,享有「戲劇家的搖籃」之美譽;此外,文化昆侖錢鍾書、學界泰斗季羨林,查良錚(穆旦)、楊絳、趙蘿蕤、田德望、曹葆華、李賦寧、王佐良、許國璋、英若誠、許淵沖、宗璞、資中筠、胡壯麟等都是清華外文系的驕傲。
1952年院系調整,外國語文學系並入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為培養外語師資和外事翻譯,清華大學曾分別於1965年、1970年和1974年招收英語、日語和德語專業本科生。
1983年復建外語系。現設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等三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英語、日語和英語雙學位三個本科專業。面向全校開設英、日、德、俄、法等語種的公共外語課程。20餘年來,外語系在學科發展、學術研究、教學改革和管理、教師隊伍建設、對外合作交流、教學輔助基本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和長足進步。在兩次(2004年和2008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我系均名列第五,2008年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北京市重點學科評審中被評為重點學科,2008年英語專業被評為教育部特色專業。
2010年清華大學外語系更名為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簡稱清華大學外文系。曾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學研究成果多項,國家精品課兩門。在讀各類學生804人;其中,國際留學生411人。培養出鄧亞萍、李昕晢、焦三牛這樣備受矚目的優秀人才。
1983年復系以來,在學校的領導與支持下,外文系加強了教師隊伍的建設和人才的引進工作,先後引進多名學術帶頭人。同時,我系又鼓勵教師通過多種途徑攻讀博士學位。通過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使我系的教師隊伍結構和水平整體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外文系承擔了全校的公共外語教學課程以及部分文化素質選修課程等大量的教學任務,在清華大學的教育教學和學科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外文系現為清華大學38個教學科研實體二級單位之一,下設英語專業本科生教研室、英語專業研究生教研室、日語專業教研室、大學英語基礎課教研室、大學英語選修課教研室、大學英語研究生教研室、德語教研室、俄語教研室、法語教研室等9個實體教學科研單位以及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歐美文學研究中心、外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翻譯與跨學科研究中心、語言與心理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大學外語學習環境研究中心、大學外語測試研究中心、大學英語寫作研究中心等9個虛體研究機構。
在學術研究方面,外文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系教師主持承擔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國家級、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達4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學研究成果多項,國家精品課兩門。自2001年以來,全系教師每年平均在國內外出版學術專著5部以上,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篇以上,覆蓋了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翻譯研究、文化研究、影視傳媒研究等學科領域;在國外權威刊物發表的英文論文中,有50餘篇被SSCI和A&HCI收錄,在全國同領域中名列前茅;統計數據表明,我系教授在國內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的影響力連續保持在全國同領域中的前列。
為推進學術研究走向國際前沿,本系不斷擴大同國內外大學的聯系和學術交流,經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並聘請他們擔任兼職教授。外文系每年還派遣教師出國進修、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我系還是國內外一些重要學術團體的總部或辦公地,如: 國際文學理論學會秘書處,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後現代研究中心,中國修辭學會文體學研究會、北京市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會等。此外,我系有多位教授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國際學術團體或學術機構擔任編委、顧問或學會負責人。本系先後與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合作舉辦文學批評、語言學和翻譯研究等方面的高層次學術研討會。
前輩大師確立的貫通中西的學術傳統,是一條奔流的文脈,將一直在清華外文系流傳。
現任系主任劉世生教授,副系主任呂中舌教授、何紅梅教授、張為民教授。系總支書記張文霞教授。 清華大學哲學系始建於1926年,是中國大學最早建立的哲學系之一。著名哲學家金岳霖、馮友蘭、張申府、鄧以蟄、賀麟、沈有鼎、林宰平、潘懷素、張岱年、任華、周輔成等先後任教於此,形成富有原創思想風格的「清華學派」。1952 年院校調整以後,清華大學哲學系並入北京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2000年5月,清華大學哲學系正式復建。
哲學系2003年開始招收哲學專業本科生;擁有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邏輯學、美學、宗教學、政治哲學等學科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人員。
從復建伊始,經過多年人才引進,哲學系會集了一批哲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國外著名大學的博士歸國人員,形成了一支高學術水平、高影響力的科研與教學隊伍。任職教師有二十餘人,其中教授 16 人(含外藉教授1人,學部委員1人),副教授5人;哲學系還延聘了多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他們在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邏輯學、文化哲學與文化批評、馬克思文獻研究、政治哲學等重要專業領域代表著國內領先水平。
通過組織實施「 三一學術工程 」(「清華哲學研究系列」、「清華哲學教材系列」、「清華哲學翻譯系列」、《清華哲學年鑒》),並集中力量在倫理學、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等方面尋求優先突破,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多個專業領域取得了具有海內外學術影響的標志性成果,逐漸形成了一個在精、專、深基礎上重視會通與原創的學術團隊。哲學系今後的建設重點是,在鞏固與擴大原有學科專業的優勢基礎上,進一步養護原創思想,努力使清華哲學系成為一個醞釀新思想、傳播新思想的思想策源地。
現任系主任盧風教授,副主任黃裕生教授、劉奮榮教授,系黨支部書記鄒廣文教授。 清華大學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心成立於1988年,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一批前東歐國家外交官進入清華大學學習漢語,揭開了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序幕。美麗壯觀的清華園不僅是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重鎮,亦是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源地。
配合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作為學校開放式校園和推進國際化的重要窗口,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心多年來積極致力於國際漢語推廣,在穩步擴大教學規模、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努力進行學術研究、逐漸完善管理機制等方面進展順利,成就斐然。每年在中心學習的各國語言進修生、普通進修生、交換生等各類學生千餘人,開設有初級、中級、高級漢語和中國文化必修課與選修課程,課程體系較為完備,並注意引導留學生將學習漢語和體認中國結合起來,鼓勵留學生打下扎實的漢語基礎後攻讀學位繼續深造。
中心已與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國多所大學合作開辦短期漢語學位課程並派遣中方教師前往任教。此外,中心還承擔了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合作開辦商務孔子學院,以及面向港澳地區推廣普通話的教學任務。中心還為清華大學外國留學生碩士、博士研究生開設了學術級漢語學分必修課。
2010年中心與清華大學中文系合作申獲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現任主任孫明君教授,副主任丁夏教授、董士偉副教授、劉冬副教授。 人文學院培訓中心依託學院完善的學科體系和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每年面向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舉辦企業管理、公共管理、國學等研修班。中心的培訓宗旨是通過教師系統性地講解,及時把經濟、社會、科技等理論前沿和研究成果介紹給參訓學員,把學員們頭腦中原本不成體系的知識點串起來,使政策制訂者和執行者做到境界高、眼界寬、理念新,從而不僅在制訂政策時能更多地考慮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並且制訂出的政策也能夠更具科學性、長效性。
我們的培訓特色是在課程體系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內容,一方面提升學員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引導廣大幹部有意識地親近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從而使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時,我院通過培訓工作這個平台,把我院的學生工作、科研工作與之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大慶、通遼、漯河等地方政府成立了「清華大學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加強了學校與地方的合作,更加凸顯了大學的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

⑹ 清華大學有哪些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親,25個 物理學、數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材料科學專與工程、動屬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化學、哲學、藝術學、公共管理、法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歷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體育學、理論經濟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教育學、生態學、中國史、世界史、政治學、統計學、軟體工程、美術學、設計藝術學、藝術學理論。

熱點內容
見博士生導師最常問的問題 發布:2024-05-18 20:26:43 瀏覽:222
廣東葯科大學考研葯學 發布:2024-05-18 20:18:31 瀏覽:870
2017軍人上大學優惠 發布:2024-05-18 20:08:57 瀏覽:726
本科畢業生自考法律 發布:2024-05-18 20:08:35 瀏覽:380
對大學老師的評價100 發布:2024-05-18 18:43:21 瀏覽:919
北京科技大學今年寒假時間是幾號 發布:2024-05-18 18:29:18 瀏覽:808
上海大學復試試卷 發布:2024-05-18 18:00:52 瀏覽:413
浙江大學2016年研究生保研 發布:2024-05-18 18:00:06 瀏覽:258
大學生怎麼當家教 發布:2024-05-18 17:54:54 瀏覽:727
長江大學考研繳費 發布:2024-05-18 17:53:21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