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大學生是社會

大學生是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2-11 23:06:32

A. 社會人跟大學生有什麼區別嗎

目的不同
對於學生來說,目的是學到知識,考個好成績;而職業人士的目的是完成公司交給的某項工作。
兩者所需要的技能不一樣
學生所需的技能是良好的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作為職業人士要想把公司交給的崗位工作做好,需要更多的技能。
工作方法不同
學生工作方法是個人的獨立行為,每位學生為自己的成績負責;而作為職業人士,更強調的是團隊合作。
承擔的責任不同
大學生:以學習、探索為主要任務,在校園里是不怕犯錯誤,什麼事情都可以去嘗試。所以要是給大學生一個簡單的角色定位,那就是可以做錯,做錯了不用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應為大學生有天然的獲免權。其次,大學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有依靠,在學習方面可以依靠導師,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向導師請教;在生活上有什麼困難可以依靠父母。總之,大學生在學院里基本沒有基本負擔。
職業人:成為一個職業人以後,應盡快地適應社會。首先必須學會服從領導和管理,迅速適應上級的管理風格;職業人如果在工作中犯了錯誤,是要承擔成本和風險的責任,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的。
面對的環境不同
大學生在校園里是寢室——教室——圖書館——食堂,四點一線的簡單而安靜的生活方式,單純而簡單的校園文化氣氛。但成為職業人在緊張的職場上,面臨的社會環境是快速的生活節奏,緊張的工作和加班;沒有了寒暑假,自由支配的時間少;還要承受不同地域的生活環境和習慣;由於缺乏實際工作經驗,開始工作時往往不能得心應手;感覺工作壓力顯著增加,給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
人際關系復雜
處理好人際關系是每一個大學畢業生走上社會後必須學會的課題。初出茅廬人際交往比較單純,社會上的人際關系相對於學院中的同學關系要復雜得多,一時感覺不適應。事實不同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和要求也不同。

B. 大學生和社會人還有哪些區別

區別在於大學生畢竟還沒有完全接觸到社會,心中還是保留著一份純凈的,大回學生不用為答家庭的生活負擔而努力賺錢,只要認真學習就行了;
社會人要顧忌的就比大學生多了,他們要賺錢養家,為生活打拚,為自己的事業努力奮斗,在社會復雜的環境中掙扎著。

C. 大學生社會責任有哪些

1、政治方面:大學生是構成國家主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層次較高的公民,是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命力的力量,擔負著開拓未來的光榮使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政治。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時刻關注國家大事,不只是是大事,還有其他一些關於國家的事件,我們都要關注。但是我們並沒有去關注,反而有漠視的痕跡在裡面的。對於國家所發生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去主動思考當中的意義和利益所在,要時刻保持高度關注國家的政治責任意識和政治責任感的,我們要有自己的看法,對於國家所發生的事情我們要適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不管的意見是有用還是沒有用的,這都代表你時刻關注國家的時事政治,都代表你自己還有一個大學生的責任感在裡面的。

2、公益方面:社會公益實踐的核心是「人」,既是服務「人」的公益行動,也是培養「人」的有效方法。過促成大學生親身參與社會服務,達到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目的,從而實現培養大學生的擔當精神、探索精神、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在這里,服務和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雙螺旋結構」,體現出「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人才培養主旨。

3、理想方面: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社會責任感是實現理想的條件。理想與責任是互相聯系的,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能激勵我們自覺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認真搞好本職工作和學習。培養社會責任感就要從具體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

4、集體主義原則: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防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現在的大學生都太自我,應該讓他們樹立起來主人翁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意識。

5、艱苦奮斗的社會責任感:長期以來,艱苦奮斗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作為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又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一個重要法寶。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讓他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有助於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

D.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現代大學生培養目標和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目前,中國教育面臨很多問題,在高校,龐大的貧困生階層已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而且在今年作為中國現代教育的百年這樣一個特殊的關鍵點上,認識在學生的歷史責任是適當其時的。現在的大學生面臨著紛繁復雜的各種問題,如學費昂貴,就業困難等等,而近兩年出現的劉海洋、馬加爵等個案使人們意識到中國大學生心理上的問題。直到現在,專家學者也無法對這種現象作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在當前高等教育大力發展的情況下,「什麼是好的校園,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這樣的問題層出不窮。

到底什麼者真正的教育呢?愛因斯坦曾說過:「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地切都忘記了以後那麼剩下的就是教育。」他還說過「一個人四分之三以上的知識都是在課堂外學到的。」哈佛大學的校門上刻著:「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這也許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的內涵。目前,中國的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分化成兩個方面,因而帶來的兩種文化的沖突也越來越激烈。人文積極分子認為科技分子是粗俗的,對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漠不關心,缺少美學常識,只關心現實的功利。而科技知識分子認為人文積極分子缺乏對同胞的熱愛和關心,他們更多關心的是與民生無關的古典知識,有一種文化的優越感,窮酸迂腐,對現實社會滿懷不滿。人文學者和科技學者站在對立的兩端,互相攻擊使整個教育造就的人才只能是專才,這對社會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現在大學過於嚴格的分門別類,把學生限制在一個狹隘的專業里。雖然能使學生學到一定的專業知識,但同時也使學生喪失了對整個文化的把握,於是就造就了一批近乎無用的超級專家,白痴博士。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與西方相比,存在很多問題,這在很大一方面,也是由於歷史的緣故。西方的高等教育緣自古希臘的自由教育,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寬大的、博大的、無所不能的,立於善良的全人」,也就是培養身心盡善類的人,像歌德就是這樣一個世界性的天才,但遺憾的是在歌德經後就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天才。這種教育理念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也曾在中國得到過一定范圍的傳播。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目和就是培養「具有獨立的生產能力,具有一定的專業 技能和職業能力」的人,通俗的講,就是培養能夠養家糊口的知識分子。而我們大學生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社會教化和轉移社會風氣。在本質上講,專家和知識分子是不同的,能夠研製核武器的知識分子是專家,而能夠在反核宣言上簽名的專家者真正的知識分子。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教育一直有著非常強烈的功利主義,即非常的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普及的都是那些工程基礎教育。目前,中國的教育界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太注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忽視了人文教育。,已經 給中國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關教育部門已開始制定一些方案,例如在高考制度上以前是完全的文理分科,現在是小綜合,有些地方已實行大綜合,這從某個側面也反映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通才而不是專才。

對於中國的工業化,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人才,更重要的是組織人才,管理人才,他們所要具備的知識不僅僅局限在技術上,而且在心理,倫理哲學、道德社會等方面也要有所研究。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為次,沒有通才為基礎的專家不能算作真的專家。在技術上,是比較容易能夠達到某一個具體的水平的,但是社會管理者,應該怎樣管理是技術本身所不能回答的,所以,培養超越專業知識以外的知識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的。

當前的大學生應當觀注重大問題和社會問題,特別是自己專業外的問題,努力吸引各方面的知識,使自己盡可能成為一個通才,而不是一個專才,像近段時間發生的礦難事件屢禁不止?為什麼沒有有效的方法來維護礦工的人身安全?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經營者不顧礦工的死活去追求所謂的經濟價值?「這咱問題都是我們大學生同學應當考慮一下的。

雖然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非常令人不滿,教育腐敗也為神聖的教育抹上了一層煤灰,但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體――當代大學生還是應當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看問題要從全面的觀點出發,不要只現狀,而不看歷史和未來。學知識也同樣要這樣,不要局限於某一個專業或者某一方面,要知道,通才比專才有更大的市場,只有成為通才,才可能更好的領會專業知識。最後,希望所有的大學生都能夠朝這個方面努力,20年後改變中國教育就是你們。

E. 大學生進入社會最應該注意那些方面的問題

最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把自己寶貴的時間花在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上。不要把自己的青春時光浪費在一些愚蠢的爭論上,除了一些原則性的事情,其實很多事情都沒必要太過較真。

再和陌生人交往的時候,你可以真誠相待。但是不要在還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把自己所有的情況和盤托出。社會中一些紛繁復雜的事,可能讓你無法承受。工作後的環境雖然與學校環境很不一樣,但是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勇敢地去面對新的挑戰。

記住,每個人都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只有讓自己足夠強大才能扛住生活的壓力,成為父母的依靠。所以適時調整好自己,整裝再出發,步入社會只是人生精彩的開始,未來依舊美好……

F. 大學生如何認識社會

首先我認為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進入大學就應該有目的的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幾年的大學生活,清醒的認識自我,根據目標和追求,對需要提高的方面進行合理的規劃,做到有的放矢。在校時要充分學習專業文化理論等相關知識,這是你畢業後找到理想工作的基本。當前是知識經濟社會,一定要擯棄消極思想的影響,認為在校學習六十分萬歲等觀點。通過就業情況的反饋,用人單位還是喜歡在校成績優異的畢業生。在大學中基本上是踏入社會了,我們應該利用大學這個舞台展示自己,鍛煉自己與人交往的能力,組織能力,社會經驗等方面都要學習,也不能悶頭讀書。學校里的各類組織很多,選擇自己感興趣學生組織來作為提高的載體,凡事要有個適度,不能讓過多的社會活動影響了自己的正常學習。在各類活中可以接觸不同的人,永遠要記住向優秀的人學習,通過與優秀的對比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提高。另一點,交往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對自己以後的職業生涯肯定受益匪淺。業余時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進步,這樣才不至於學與用與社會脫節,才能更准備的定位。在你明確自己的目標後,通過自己的了解選擇一些認證考試來獲得某方面的資格,這在就業中無疑會提升你的就業籌碼。總之,在學校的一系列有目的的學習生活為你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在臨近畢業准備選擇工作時,要轉變就業觀念,這很重要,現在網上有人提出「勞動就是就業」,我認為應該大力倡導。從大的方面是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優化社會結構,促進人的和諧發展有很大的意義。從個人角度來說,一個的提高總是從低向高的上升過程,不合理的定位自己,不充分了解形勢,不改變就業的觀念,這對職業成長也很為不利。找工作時,要通過各種途徑佔有充分的就業信息,要重視網路,尤其是一些大的權威網站,通過E-MAIL提交個人的簡歷,既方便快捷,就減少成本。另外,自主創業也是就業的途徑,更能提高自己能力的一個途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這條路也可以通過學校中的有意鍛煉在畢業後選擇,但較困難且風險高,須充分考慮。
最後,再胡亂提一提其它一些方面。我認為個人的修養方面也很重要,一個成就事業的人總是德才兼備的, 少一個方面自己的發展總是不能長遠,所以在日常的養成方面要經常反醒自己,鞭策自己。在用人單位選擇你的過程也是你選擇他的過程,在事業之初,應盡可能選擇相對健康的企業。健康的企業首先應有良好的股權結構;其領導人應有遠大的抱負;健康的企業通常還是所在行業的領跑者,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和良好的贏利狀況;健康的企業還應有公平的用人觀念、良好的僱用名聲。選擇行業您首先需要考慮您的理想和興趣。其次需要考慮行業在中國的發展空間,如有可能,應盡量選擇一個處於發展周期初級階段的行業。在中國許多行業的發展周期不同於世界其它地區,這方面可供參考的資料並不多,您必須仔細了解。有一些並不為人所關注的行業其實具有不小的發展空間,可以多加留意。「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還是要多思考思考的。

G. 大學生了解社會的必要性

(1)有利於大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現代大學生,大多是在書本知識中成長起來的,對我國的國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會的復雜程度,遠不是讀幾本書,聽幾次講座,看幾條新聞就能了解的,社會實踐活動則為他們打開一扇窗口。
(2)有利於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對自身成長產生緊迫感。
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較客觀地去重新認識、評價自我,逐漸擺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民群眾的位置。
(3)有利於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大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要接受方式,這對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但這些理論知識並不代表大學生的實際技能,往往難以直接運用於現實生活之中。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接近社會和自然,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和許多有價值的新知識,同時使他們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接觸的實際現象進行對照、比較,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有利於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不斷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動手、動腦,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H. 怎樣區分大學生和社會人士

怎樣區分大學生和社會人士,大學生一看就是說社會經驗比較少,比較稚嫩,而社會人士呢,一般是接觸社會比較長,比較老練,各個方面的都比較成熟,言談舉止各個方面都很成熟,而大學生會相對稚嫩一些。

I. 大學生對社會的影響力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要知識分子,他們在社會文化建設、引導以及管理上,會比普通人要強得多。所以大學生對社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J. 為什麼大學生在社會的地位越來越低了

為什麼現在好多人看不起大學生?

網友一:

現在的社會存在著很多不正常,比如很多人看不起大學生,農村人表現尤甚。

一、國內大環境和地方小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一個大學畢業生呢?初畢業時,就算一個月能掙3ooo元左右,一年不吃不喝才掙多少?

二、農村人很多目光狹隘,評價標准單一。現在農村人,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沒有見過大世面的,普遍目光狹隘,評價標准單一,他們很多人都一致認為,只要能掙錢就是成功者,什麼大學畢業不畢業,不能掙錢,就是能把死人說活也是枉然。

三、大學畢業生自身的因素。相當多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參加工作,過起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工資不高,卻樂在其中,人微言輕;還有部分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拼爹不行,拼關系沒有,拼自己失敗,成了人們心目中名副其實的失敗者。

四、大學擴招到非常好考了,也就促成了讀書無用論,其背後的支撐點是畢業就失業,然而卻忘了失業只不過部分大學生不願意遷就而已。在廣大農村似乎只有大學畢業在大城市工作才能說在工作,而其他的都叫打工。其實那些說讀書無用的得人,畢業就失業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後悔自己沒有都個好書。

網友二:

這個問題在我們這邊不存在,大家都是以考上大學為榮,哪個家裡面有孩子考上一本不出一天整個村子都知道。不過結合我經歷來看,這種情況還是有的。因為現在新農村不少,比如說「天下第一村」華西村,你覺得人家會在乎大學生嗎?不過是給他們村打工的而已,人家村裡面有高速、隧道甚至還有直升機停機坪。

往小的說,現在不少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去城市裡打工,城市裡繁華見世面更多,自然覺得大學生不過稀鬆平常,而且人家自身工資也不少,現在村裡面三五成群結隊去城裡當施工隊,一個月不說萬把至少大幾千還是有的,普通本科大學生畢業出來也就只有三千,所以就冒出來讀書「無用論」

網友三:

我感覺是這樣的,農村人掙錢不容易,供大學生一年要兩三萬,好大學肯定好,主要是半吊子大學生,花了錢出來什麼也不是,也是出去打工!我有三個拜把子,我們四個只有我早早不上學,其他三個都是大專,老大近了海爾混不下去現在去北京送快遞了,今年我們一起買的我們縣城的房子,老二機遇不錯,交了個女朋友有四套房,他在南水北調工地上混,老四復讀一年,今年去哈佛實習,我做不銹鋼加工,三年我爸沒給我恭工資給我買了套房,縣城裡的全款三十四萬,借了八萬。

網友四:

不斷的擴招,現在所謂的大學生太多了,數量多不值錢,當然,著名的幾所學校出來的還是挺受歡迎的。大學生的質量也都不一樣。

現在很多都是以錢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實話說,一個普通的大學生,老老實實的工作,除掉房租消費,一年能剩多少錢呢?現在農村很多攀比嚴重。農村的大學生想出頭比較難,收效慢結婚還晚。在農村如果沒上大學,十五六歲去學個技術或者進廠,基本沒到二十二就結婚生子,有家有業的。如果上了大學,至少畢業就二十二以後了,短期三四年的工作很難看到成效。一對比,別人二十六七有家有孩有業的,農村的大學生在外面還是買不起房,每年被逼婚,在農村自然被看不起。

網友五:

反正我當初考上的大學,現在畢業出來混了十多年,出來後又考的注冊會計師,現在在某外企當財務副經理,資產不多,存款有點,在北方一個二線城市四五套房,因為經常需要出國辦理業務,所以外語必須精通,非常感激當初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當初的老師,反而農村回家看看一塊長大的沒上過學的小夥伴。

一個個不是在打工就是做點小生意養家糊口,過年回家在縣城開車路過集市,竟然看見一個初中同學大冬天竟然在路邊迎著寒風賣菜,旁邊還有積雪,聽村裡我叔說他都生了三個孩子了,還有一個小學同學開貨車雖然收入好點倒也是很辛苦,自己還是覺得自己當初的努力而自豪。

網友六:

由於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投資的巨大性,使得普通大學生很難在工作後一段時間內收回,但因成家與住房的緊迫性使得父母不得不給予經濟支助。這種漫長的經濟支助致父母老無所依,兒子自顧不及而成為悲劇。正是這種悲劇的多發性導致世人對大學生的漠然。

熱點內容
大學生宣傳稿 發布:2025-08-25 02:36:40 瀏覽:322
美國大學托福代碼 發布:2025-08-25 02:30:31 瀏覽:928
大學生人際關系調查問卷 發布:2025-08-25 02:04:42 瀏覽:276
美國大學樂團進入 發布:2025-08-25 01:48:26 瀏覽:922
大學生旅遊聯盟 發布:2025-08-25 01:21:27 瀏覽:699
大學生比基尼圖片 發布:2025-08-25 01:16:31 瀏覽:721
失聯大學生說了8個詞 發布:2025-08-25 01:16:25 瀏覽:682
閩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導師 發布:2025-08-25 00:06:46 瀏覽:453
全國首屆大學生禁毒辯論賽 發布:2025-08-25 00:03:04 瀏覽:621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蔣 發布:2025-08-24 23:55:00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