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殺研究
㈠ 如何看待大學生自殺問題
如何看待大學生自殺問題
VIP專享文檔 2010-11-07 3頁
如何看待大學生自殺問題
一、 前言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不斷地在上演,讓人痛心,也讓社會各界憂心忡忡,似乎沒有停止的跡象。這個群體用死來彰顯他們的某些真實的生存狀態,用死來訴說當今社會、家庭、教育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為了讓大學生了解自殺問題,防止更多人走向自殺,本文闡述我系08級的學生看待大學生自殺的觀點。我有自己的主張,就是好死不如耐活著。此次不像以往的一個勁地說原因和影響,而是通過采訪,用實在的數據說明事實、闡述事實背後的深意。
二、 研究方法
採用的是采訪調查法。以聊天的方式展開,談到點上的就順便記錄下來。過程很順利,有時也很激動,有些同學談著談著甚至到罵人的地步,確實有點不好。
三、 數據分析與討論
通過調查,有53%的同學不贊成自殺的做法,說他們沒心沒肝沒肺,對他們的父母和朋友造成多大傷害;有32%的人說搞不懂他們,死都不怕了 ,還有什麼過不了;有8 %的同學比較仁慈,認為社會壓力太大,體諒他們的所作所為,原諒他們;剩下7%的同學說事不關己,這種無聊人的行為,不值得拿來探討。這次調查以我系08級為調查對象,國商專業40%、旅遊專業20%、翻譯專業20%、國貿專業10%,有85%是女生。7%的同學認為事不關己,我想認為這實在令人憂心,是不夠關心社會、身邊的人表現,萬一自己遇到困難,就會遭到同樣的待遇,別人也會對你置之不理。
四、 結論
自殺式一種對社會、對家人、對朋友不負責任的行為。盡管有人想不通、不關注又或是想原諒大學生自殺的行為,但它仍在我們身邊真真實實地發生著。
在當下社會,什麼事都有人敢做,連死也不例外。每天翻開報紙、打開網路,幾乎都可以找到大學生自殺的影子,現在說起這類事件,大家都已經見慣不怪了。可是,我還是選擇好死不如耐活著。
上星期,我一個廣東某學院的高中同學來我們學校玩,說著說著就跑到這個話題上來了。她嘆了口氣,慢條斯理地說我們肇慶學校又有師妹自殺了,可惜了這么多年的米飯了。我沒作聲。她就繼續說道,聽說家裡還蠻富裕的,就是父母的教育太不人道了,沒考慮過她的想法,老是逼她學習學習,最後,連最後一個女兒也沒了,真是自作自受。她什麼都不會做,除了學習,其實又不喜歡學習。她的遺書上說她本來對大學充滿新生的希望,可是她失望,她埋怨宿舍是八人而不是四人,埋怨沒有朋友。。。。。。心裡憂郁著,學習成績下降著,家裡問她的不是冷暖而是考試考了第幾名。最終,她選擇離開這個不需要她的世界。我的朋友說純粹是她自己想不開、要求太高、不會處理問題所導致的。還在那裡想著死者究竟是如何在廁所裡面實施自殺的呢。
活了20年,這樣死掉在外人看來是多麼的惋惜,她的父母又是什麼反應呢?傷心是肯定的了,難道就沒有悔意?女兒的死,有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埋下的禍根。就這個實例,我拿來訪問了我們的同學。當然,聲音是有很多種的,我就提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當然就是不贊成她自殺的行為。自殺是一種逃避,就案例的死者,她在逃避她所面對的困擾,包括她家人給她的和她在學校所遇到的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有人說,她倒爽了,兩腿一伸,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父母再怎麼不人道,以後還是愛你的呀,以後他們可如何好啊。用了社會那麼多資源,毫無回報,她根本沒有自殺的權利。其實就算不說這些,人總得為自己想想,人生的道路也就那麼幾十年,酸甜苦辣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能撐得下來,就是勝者,撐不下來,就是一個懦夫。自殺是一個懦夫的最終歸宿,是不被贊同的。第二,要原諒自殺者。這種觀點若拿到網上發表,估計會受到很多網友的質疑跟炮轟。可是總有人會堅持同樣的看法。說實在,這有點助紂為虐的感覺,感情我不死大家就不能體諒我,唯有死才能博得大家的理解。我是不太贊同的。我們社會呢,大學生壓力確實大得很,例如,學業、同學關系、戀愛問題、家人關系等等,可是這都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克服,不能說壓力大就去跳樓,否則,大家面臨的社會環境大同小異,不是個個都得排著隊去跳樓嗎?這樣影響有點不好。
㈡ 大學生自殺的原因
大學生自殺原因分析
研究者發現,自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問題。大學生自殺的危險因素很復雜,個體差異較大。總的來說,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三大方面:精神障礙、性格偏差和長期存在的應激。
2.1
精神障礙
全世界范圍內的各種研究一再證實,精神障礙是自殺的主要原因。而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則是導致自殺的主要精神障礙。
研究數據告訴我們,在自殺死亡的人群中,大約有70%生前患有精神障礙(吳才智, 2015)。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患有一種以上精神障礙的人自殺風險會更高(Nordentoft, Mortensen, & Pedersen, 2011)。
2.2
性格偏差
性格偏差在心理學中通常叫做人格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自殺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問題,在這里列舉比較突出的三類(吳才智, 2015):
1 抑鬱性人格
這是自殺大學生中最為常見的性格偏差類型。這類學生自卑、內向、自限、敏感;自我評價低,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封閉自己,從不跟人吐露心事;興趣少而狹隘,整天生活在個人世界裡,咀嚼自己的痛苦,不關心身外事。
2 自戀性人格
這類學生的特點是過分追求完美,事事要強,自戀,不能跟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聯系,沒有知心朋友。他們往往表現好,各方面顯得很優秀:懂事、上進、學習好、同學關系表面上也不錯,但他們長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標准和壓力下,沒有歡樂和放鬆,只有一個接一個的需要實現的目標和壓力。
3 沖動性人格
這類人格問題在專業上叫作「邊緣性人格障礙」。這類學生的特點是依賴、任性、沖動,往往心情波動特別大,經常出現情緒和行為失控,非常需要跟人建立親密的關系,並在關系中表現得特別糾結,特別容易沖動。在面臨要失去自己所要依賴的對象,用其他辦法都不能挽回的情況下,他們以死要挾,期望能挽回對方。
2.3
長期存在的應激
應激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或面對某個目標任務時,所經受的心理壓力。
某省的研究顯示,89%的自殺大學生在自殺前一年內至少遭遇過一個應激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應激事件分別是學業受挫(44%)、愛情受挫(38%)、嚴重家庭沖突(19%)、身體疾病(12%)和人際沖突或關系惡化(10%)(吳才智, 2015)。
可以看到,絕大部分自殺者的行為都與應激事件有關;外部應激事件甚至會成為一個人自殺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自殺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個人身上,可能精神障礙帶來的功能損傷與失控是其自殺的主因;在另外一個人身上,負性應激事件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事實上,往往是多個因素之間的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共同推動自殺者走上了這條道路。
㈢ 如何看待大學生自殺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待當代大學生自殺
Sunflower
社會學的巨擘塗爾干對自殺現象寫了本書叫《自殺論》,裡面根據社會潮流(social currents)的類型,將自殺分為:利己主義自殺(egoistic suicide)、利他主義自殺(altruistic suicide)、失范性自殺(anomie suicide)、宿命性自殺(fatalistic suicide)。
現在就從利己型自殺的角度來看看為什麼當今社會有大量大學生自殺的事件。
現代教育不斷發達,然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給年輕人注入了更多的抽象的觀念、知識、立場,使得我們頭腦里有著非常豐富的、非常嚴密的自我的不斷推斷的能力,教育不是給年輕人關於社會具體的關聯感。每個社會都有一種不能僅憑個體因素或客觀環境來解釋的自殺傾向,對這一社會來說,這中特殊的自殺傾向是由於社會所造成的。
現在學生所受的教育更多地是切斷了我們與社會的關聯,我們越受教育,越容易脫離父母的關照,越受教育,越容易用一種抽象的意見來判斷社會,越可能陷入自我的境界,不去關心外界如何。以至於很多學生不與社會發生關聯,不與社會發生情感的關聯,而只陷入自己的不斷往復的反思過程里。把一件小事看成天大的事情,從而陷入自我循環,陷入在自我內部不能自拔。導致我們今天的社會很大一部分呈現出一種憂郁的病態。這或許和我們現代社會的教育越來越普及有關。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總是在抽象的思維里不斷思考,沒有和社會進行一定程度關聯,以至於部分人承受不住看社會人看來的一點微小的打擊而輕生。
有觀點講到負擔重、壓力大的人容易自殺,但是這類人往往因為其負擔、壓力都來自於社會,來自於身邊的親人,從而使自己和社會緊密相連,反而不容易輕生。有自殺傾向的往往是那些和社會隔絕的人,而學生就是這類人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以後在看到類似大學生自殺的事件,我想我應該不會再向從前一樣責怪她們的承受能力差了,更多的是社會因素吧,畢竟一個社會的自殺率往往和這個社會的整合程度有關。
㈣ 如何看待大學生自殺行為
在面對大學生自殺的現象我的分析是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客觀上主要從社會、家庭、學校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社會。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緊張的生活節奏,激烈的競爭,使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都大大的加重了我們大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很多人失去了安全感和穩定感。於是,空虛、無聊、寂寞成了大學中最流行的詞語。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整和力發生著重要變化,文化的轉型、價值觀念的轉變、社會失范現象的加劇都大大沖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引發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的就會選擇自殺。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整和力發生著重要變化,文化的轉型、價值觀念的轉變、社會失范現象的加劇都大大沖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引發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的就會選擇自殺。
另外,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環境中對自殺的認識的一種變化,在現在社會中人們強調生是我們的權利的同時也在強調死也是我們的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自殺有一定的影響。
其次,是家庭。人在小的時候受到自己父母和生活環境的影響,會對他的一生產生作用和影響。由此,部分學者認為,家庭的不完美,父母的離異或者早亡,父母關系的緊張。
孩子受父母的關注太少或者受到父母或他人的虐待對孩子的心理都會造成一定的創傷,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態,對以後的心理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我認為,小時候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
再次,是學校。學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點。
一是學校學生之間的競爭的加劇。
二是學校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對學生心理的重視和教育不夠。作為大學生,他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在大學校園里,因此,大學校園的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特徵有著明顯的影響。大學的校園環境除了包括以往的大學教育還包括大學校園中的各種事件,例如:學習、交往、戀愛、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和挫折都可能會導致大學生產生自殺的心理傾向。
所以,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自殺最終的發生是在瞬間,但它的基礎是長期的積累而形成的,所以學校應該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輔導,及時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
社會、學校、家庭應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學校和家庭,它們是大學生最主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其健全與否關繫到大學生以往和現在的成長環境,亦與大學生的自殺行為關系密切。
㈤ 高校大學生自殺原因分析
您好。也存在學習壓力大,因為獎學金的評選,這種概率相對較小。也有因為失戀的,因為和老師關系處理不好等等
㈥ 大學生自殺的原因都有哪些
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研究顯示,引發自殺的第一誘因是嚴重的抑鬱症,我國年輕人尤其是擁有大學學位的人在抑鬱症患者當中佔有極高的比例。
2.戀愛失敗。南京危機干預中心的調查顯示,戀愛失敗佔大學生自殺原因的44.2%。
5.社會壓力。當前社攜則會上對大學生的評價及其待遇、地位都較以前下降,加上市場經濟帶來的競爭壓力,讓學生們對找工作深感焦慮,並產生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