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踹孩子
Ⅰ 女大學生揣孩子怎麼解決
「孩子在公眾場所吵鬧是孩子的不對,我正在那批評孩子,沒想到她奔著孩子就沖了過來,踹了孩子一腳,嘴裡還嘟囔『讓你叫,我踹死你』……」宋女士說,自打女兒出生後,全家人都愛如珍寶,從來沒有打過孩子一下,過後想起女兒被打後受到驚嚇的模樣,她的心就像針扎一樣疼。
「一位母親的聲討」在朋友圈熱傳
5月12日晚上7點30分左右,宋女士陪著4歲的女兒辰辰上完了舞蹈課。辰辰吵著說餓了,宋女士就跟另一位家長帶著兩個女孩到學校附近的恆隆廣場里吃飯。在飯店裡,兩個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鄰桌的一位年輕女子嫌孩子吵鬧,奔向宋女士的女兒辰辰踹了一腳。
「我就是孩子的媽媽,如果因為孩子吵到你了,你找我啊,你打我啊,我沒管好孩子!我跟你認錯,下跪道歉都沒有關系!別對一個弱小的孩子下腳啊……」連日來,宋女士將自己的遭遇發到了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後,立即引起了諸多網友們的關注,特別是一些有孩子的家長們紛紛幫忙轉發,聲討這位打孩子的年輕女孩
「媽媽正教育女兒,鄰桌女孩沖來踹孩子」
記者電話聯繫上當事人宋女士時,她向記者講述了事情的整個過程。「我們到了面館後坐在了角落裡,兩個孩子躲在旁邊的凳子底下玩捉迷藏。」宋女士說,女兒辰辰在玩的時候突然大叫一聲,聲音確實有點大。當時她也覺得女兒表現不好,立即對女兒提出了批評。
女大學生踢向孩子
通過宋女士給記者提供的幾張截圖來看,第一張畫面宋女士確實用手指著孩子
宋女士說當時她正在批評孩子,第二張畫面可以看到鄰桌一名穿著牛仔服的年輕女子起身離開座位,期間同座的男伴還進行了拉拽,但這名女子依舊走向了辰辰,並且抬起了腳……
為何會對孩子大打出手?原是與男朋友鬧別扭
記者采訪時,宋女士幾度哽咽,她告訴記者女兒辰辰平時很乖巧,她和家人從來都沒有捨得動過女兒一下,如今想起女兒被打的情景,她的心都無比難受。宋女士也承認,當時女兒被踹後她也失去了理智,也對這名女子動了手,但作為母親她心裡只想保護孩子。
目前,辰辰有些受到驚嚇,晚上睡覺總會發抖。「事後我抱孩子,孩子連媽媽都不認識了,小肩膀一直發抖,喊著『別打我,別打我』。」宋女士說,當晚她們去了派出所,經過警察的調查,她得知打人的這名年輕女子是我市一所高校的大學生,當時跟同行的男朋友鬧了別扭,沒想到女兒當了出氣筒。目前,此事仍在調查處理階段。
Ⅱ 東南大學本科生支教踹倒小學生,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
對於東南大學本科生支教踹倒小學生,經過調查核實這位老師也是故意的。首先對於這位本科生的行為我認為也是非常不負責任,因為首先你自己現在也是作為一名教師在幫助孩子們,讓孩子們也是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但是自己現在也是做出了這樣的事情,我認為這就是極其的不負責任,而且孩子們肯定對於老師很有就是知識肯定也是非常渴望的一個狀態,因此,首先自己也是作為教師,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我認為素質教養這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綜上所述,對於東南大學本科生支教踹倒小學生,經過調查核實這位老師也是故意的。
Ⅲ 由「教養和修養」說開去
寫作素材
近日,大連市的一家餐廳里,發生了引發大眾熱議的「大學生飛踹女童事件」,監控視頻揭露了整件事情發生的全過程:一個四歲女童在飯館內大喊大叫,惹怒了鄰桌就餐的年輕女大學生,女大學生不顧朋友勸阻上前去踹了女童身邊的椅子一腳,女童母親立即與女大學生扭打到一起,場面一度失去控制。
這則消息前段時間在網上引起人們的熱議,輿論一時間沸沸揚揚。有人認為不該對四歲的熊孩子下手,痛罵女大學生粗鄙暴力,認為她欠揍;有人認為女大學生不應該對熊孩子客氣,熊孩子之所以大行其道,絕大部分原因就是中國的父母缺乏對孩子的管教,真正該反思的是那些父母,社會是沒有義務替你教育孩子的。各種觀點充斥著網路。
引發感想:教養與修養
這個事件其實體現出的是一種社會的不和諧現象。本來大家都是非常愉悅地與自己家人、朋友來餐廳吃飯。但是不和諧故事的引發點就是這個四歲的小女孩。當然對於一個四歲的小女孩而言,她是不懂得該在什麼地方大聲說話,不該在什麼地方大聲說話的。所以她的肆無忌憚本沒什麼。我們要容許小孩子的不懂事。可是人之所以為人,本質上就在於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不管年齡大小,都無法逃脫面對社會這個現實。而社會的存在,是有其特有的規矩的。比如不能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這是一種社會公約,也是一種社會公德。對於小孩子而言,是不知道這些的,可是對於小孩子而言,又必須要知道這些。這些就來自於家長的言傳身教。或者叫管教。一個小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表現,其實就體現了他的家庭教養。
遺憾的是,我們的很多孩子都處於「有人養,無人教」的狀態。古人雲:子不教,父之過。當我們的小孩子離開家門,走在街上,肆意地撒尿、吐痰、扔垃圾、大聲喧嘩等等,這些都和他所受的家教有關了。我們不能因為說孩子小,而不去勸阻。這是從小就要培養的習慣,培養的社會公德。
古人雲: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大人們今天對孩子的縱容和溺愛,就是對孩子明天被社會教訓所種下的禍根。孩子的教養,正體現著父母的修養。
而一個人的修養,就是從青年階段開始的。女大學生對四歲女童的飛踹,足可看出這個女大學生的個人修養是有問題的。20多歲的成人和一個四歲的熊孩子計較,多麼可怕的事。她可以選擇和孩子的家長溝通,可以選擇對小女孩說服。而她的性情和修養直接決定了她的粗魯動作。而這種個人修養,我們也不得不說是從小的教養出了問題,導致個人修養跟不上。我們可以試想,當你的小孩子因為吵鬧而被成年人飛踹時,你會如何對付這個成年人?你的修養再好,我相信你都會毫不猶豫地給這個成年人幾巴掌。
是的,熊孩子終會被這個社會所教訓。但是熊孩子畢竟還是孩子。我們對熊孩子的做法不是教訓,而是教育。可是社會對待成年人,那就不僅僅是教訓了,還有對其修養的鄙視。
如果說修養不好的根源是教養不好,那麼教養不好的根源又是什麼呢?
是家庭教育。
當下的所有教育都忽視了家庭教育這個根。以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豈不知人生的最底色是家庭給孩子的。
1966年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教授收集4000所學校60萬兒童數據,撰寫《關於教育機會平等性的報告》(《科爾曼報告》) :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後操縱孩子的學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永遠的底色。
現階段,我們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哪些問題呢?
⊙忽視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任務——教孩子做人
⊙用「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其他不用你管」的錯誤觀念耽誤孩子
⊙教育方式簡單粗暴,負能量過多
⊙家長過於強勢,缺乏對孩子的了解和尊重
⊙不重視家庭環境和家長自身對孩子的影響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其實教育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家長教育,我們總是在周末空閑時間,花很多錢和時間去給孩子補課,這是本末倒置,與其給孩子補課,還不如給家長補課,教育好家長了,我們的孩子就會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我們的家長應該在以後的教育中,重視以下幾點:
一、培養人文情懷——給孩子善良與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來引領,需要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來滋養。」
人生的美好就是人情的美好。美好的情感會讓人活得更有「滋味兒」,更快樂,更有意義感。
引導孩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有情有義有教養,懂得感恩、助人與分享;
從愛身邊的人、愛大自然、愛小動物、喜歡藝術和文學開始,培養孩子豐富的人文情懷,培養一顆博愛之心、悲憫之情,長大之後能讓自己幸福快樂,也能對家庭、對社會有責任,有擔當;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從一定意義上說,愛與善良等人文品質,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顆紐扣,而家,恰恰是培養孩子愛與善良的學校。
二、用責任督促孩子學會生存與擔當
我們要知道:一個人沒有責任感,這個人是不可信任的;一個家庭的下一代沒有責任感,這個家庭是沒有希望的;一個國家的公民沒有責任感,這個國家是不可能強盛的;
注意:責任心是孩子生存發展和人生幸福必備的核心素養。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責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它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裡,將會收獲一生一世的幸福。
我們的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樹立以下責任意識: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他人的事情幫著做, 公益的情事爭著做。
學習好壞——我的責任
家庭興衰——我的責任
班級好壞——我的責任
祖國興亡——我的責任
三、以肯定等正向教育為主,預防教育「殺手」
1、用肯定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2、以引導代替嚴加看管,培養自主意識
3、以親情和關注代替放任或冷漠,培養自律
4、預防家庭教育的幾個「殺手」
5、花大力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四、了解孩子,給予適當的尊重與寬容
1、多了解多溝通,做孩子的知心人
2、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隱私……
3、面對失敗與挫折,教孩子學會心理自助
五、創設溫馨寧靜的家庭生活和學習環境
物質環境——安靜
有一個保證孩子學習、休息的相對獨立的空間和一張書桌,保證孩子的營養,尤其是早餐、注意休息和鍛煉,鼓勵孩子每天堅持一定量的體育活動,學習越累越要鍛煉。
2. 心理環境——心靜
家庭有濃濃的親情。和睦而溫馨。親子之間相互尊重信任,這是孩子踏心學習健康成長的最好的心理環境。
不在孩子面前過多議論家庭困難、矛盾。
避免張嘴閉嘴都是學習和對孩子的抱怨,過分嘮叨最讓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反感 。
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是夫妻關系。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Ⅳ 4歲女童飯店內叫喊被鄰桌女大學生踹了一腳,你怎麼看
早上刷微博頭條就是這個,看了好幾遍視頻沒看到那個女孩打到孩子,反而看到孩子媽媽崩潰了摔盤子打人。可能沒看清打到孩子是我眼神問題。
沒有看清全部視頻,除了小女孩媽媽的話語,沒有聽到其他相關人員的聲明,所以不站隊,雙方都有錯。
小女孩有錯,不應該在公共場合喧鬧,但是錯不在而是在於她的家庭教育不夠。致使她素養低,沒有教養,影響到了別人。
女學生有錯,女孩有錯但是她卻不是正義的審判者,代替家長打孩子,教育孩子。孩子還小需要教養,但是女學生已經是成人了,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要控制自己的脾氣。哪怕是自己心情差到爆。
曾經看到一句話,原句不記的了但是,大意就是這個社會就如同導演,讓你哭的時候,哪怕你身上你再怎麼開心,都要哭出來,反之讓你笑的時候,哪怕剛死了親人也要笑。而那個女大學生作為一個成人,卻沒有控制自己暴脾氣。去打一個孩子,無論如何都不應該。
再說那位孩子母親,反應過激可以理解,打那個女生也能理解,卻是在餐廳扔盤子,打女生男朋友以及服務員卻是不應該的。孩子被人打了誰都受不了,可是你卻不能把別人當做自己的出氣筒。本身就是因為自己家教問題,孩子在公共場合喧鬧,影響到別人。先道歉再和孩子講道理。來處理不是更好嗎?
所以說這些事情不怨一個人,而是每個人都有責任。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不要亂噴。鍵盤俠不知道事情真相前,千萬不要充當正義之士哦!
Ⅳ 4歲女童在公共場合喊叫,女大學生上來就一腳,你覺得這個事件誰有問題
孩子的錯大概不在於孩子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蠻有責任的吧,首回先,父母沒有告答訴孩子在公共場合需要保持安靜,不能影響其他人,在家裡無所謂,在外面是一個大家的小世界,在家裡可能是孩子的世界,首先家長沒有做好教育孩子的行為,孩子也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在什麼場合需要怎麼樣做,主要責任我覺得在家長,家長沒有盡到一個啟蒙老師的作用。
其次女孩的做法可能過於偏激,孩子確實不應該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但是沒人告訴孩子在公共場合不能喧嘩,所以不完全是孩子的錯,你可以找到大人進行溝通然後讓他們來管束自己的孩子,她這樣使用暴力,讓群眾有一種感覺她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行為,對於她自己來說本身有理也變得無理,其次,她動用暴力只會讓小孩更加的大聲喧嘩,不利於保持安靜不影響他人的目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不喜勿噴。
Ⅵ 從「女大學生飛踹4歲女童」說起,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家長應該怎麼做
又一次的社會道德問題,到底刺痛了誰的心?上次「辱母案」的余韻,到現在minako都沒有緩過來,不僅僅是案件因為《南方周末》的「春秋筆法」而顯得人情理應凌駕於法律之上,更是因為牽扯的問題絕對不是我們單單看到的"辱母「表象一樣。
在我們設身處地的為自己考慮的同時,別忘了你還是社會的一份子!
之後視頻中的母親對勸阻的人員大打出手,對女生那是不依不饒的啊,沖動的時候真的是智商為零!
對於家長該如何做的以這一條,minako只覺得用幾句簡短的話就足夠概括,因為都知道怎麼做,只不過做不到!
1:護犢子,自己孩子受傷了,需要哄和保護。
2:對於女生的行為可以指責,但是不能夠動手,而且那個動手的程度確實過重,不信的可以看視頻。
3:回到家之後,告訴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且告知孩子該怎麼做才能夠避免這樣的傷害。
三點足夠了。至於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哈哈哈,minako從小就被媽媽灌輸了很多的陰影,到現在抗壓能力超級強,並不覺得對minako的人生有任何的不好啊,至少不是小公主,也不嬌氣。因材施教吧~
Ⅶ 大學生飛踹女童反轉,到底誰對誰錯
我覺得首先錯的肯定是女大學生,因為無論如何,一聲不響跑過去對一個四歲的小孩子動手,肯定是不理智的。如果沒有女大學生的奇葩行為,事情肯定就不會發生。俗話說的好,君子動口不動手,你不滿你可以說,先動手的肯定先錯。
我把完整視頻看了一遍,記著對雙方的采訪也一起看了,女大學生的行為真是嚇我一跳,視頻里是突然間站起來飛一般地走到小孩子那邊飛踹了一腳,這一點小孩媽媽說的沒錯,誰遇到誰都一臉懵逼。後來小孩的媽媽立馬就動手了,女大學生也立馬還手了,在旁人的拉扯過程中,女大學生又踹了小孩媽媽幾腳,如果我是小孩媽媽,不打得對方滿地找牙才怪。
之前小孩媽媽在網上發布有意截圖的圖片放在網上並聲情並茂地把譴責都引到到了女大學生那邊,這出行為確實不是很恰當,但站在一個母親的立場上,孩子被踹,可能事實是女大學生說的那樣,她只是踹到了椅子,但無論如何,小孩子的確是受到了驚嚇,小孩是什麼存在,是自己十月懷胎,痛了好幾個小時生下來的一塊心頭肉,可以說是一個母親的未來,打在兒身,痛在娘親,這句話,每個母親應該都能體會到。
我承認,小孩子在餐廳亂跑,大叫會影響到別人,家長有責任,但視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母親確實在孩子吵鬧的時候手指指向了孩子,似在指責,這就說明,她並沒有不管孩子。母親的一系列行為雖然也是過激了,但一切都說得通,行為都能串聯得上去,而女大學生,我就呵呵了,素質的確有問題,而她說的上去踢小孩的原因也是很牽強,並沒有辦法說服我,所以我認為,這件事情,責任主要都是在女大學生身上。
Ⅷ 東南大學本科生支教踹倒小學生,這給東南大學抹黑了嗎
不能說給東南大學抹黑,因為這畢竟是個人行為,是少數現象,不能因為某一個學生的個別行為就牽扯到其所在的大學。
其實大家另外關注的一個點是這所實驗小學是屬於支教範疇,最早支教的目的是讓有愛心的人才幫扶貧困山區的孩子們,而現在大家也看到了支教似乎變成了很多人保研晉升的所謂捷徑,支教的味道似乎變的和以前不太一樣了。
所以在支教這各領域,還是希望國家和政府能加大監管力度,保障支教老師的專業素質和品行素養,真正能幫山區里的孩子們接收到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