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科倫坡大學博士

科倫坡大學博士

發布時間: 2021-02-13 10:29:48

A. 請問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醫科交流大學的博士,在國家那裏單位申請

假的組織與野雞大學,在2005年3月被北京科技報曝光過
對於世界傳統醫學大會和聯合國國際交流醫科大學,著名學術打假人方舟子曾撰文指出:「世界傳統醫學會議」的准確稱呼是「世界另類醫學大會」(World Congress of all Alternative Medicines,)。這是一個世界各地的江湖醫生的聚會,主辦者為位於斯里蘭卡的「補充醫學開放國際大學」(The Ope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mplementary Medicines)。所謂「另類醫學」、「補充醫學」都是指不被醫學界主流承認的種種醫術,包括各種江湖醫術。到了中國,該大學名稱卻變成了嚇死人的「聯合國國際交流醫科大學」,聽上去好像是隸屬聯合國的組織似的,正是江湖把戲。其實聯合國倒是有一所大學,不過名稱就叫 「聯合國大學」。
一位圈內人向記者點破了這些不肯認「假」的獲獎者的心態:有些人本身就是江湖醫生,不可能從正規渠道獲得榮譽,花錢買冒牌獎項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有了這樣的獎項和頭銜,江湖醫生們在不明內情的患者面前儼然成了專家、名醫,賺起患者的錢也更方便快捷了。

B. 斯里蘭卡有多少所大學

斯里蘭卡主要大學有佩拉德尼亞大學和科倫坡大學。全國有大學30所,中小學10.7萬所,在校學生430萬多人,教師20萬人。

C. 斯里蘭卡爆炸發生數次,日常生活中爆炸危險離我們有多遠

大家好,我是夏念薇。以下是我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1.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最常見的就是煤氣爆炸了。在一定高溫下,被太陽暴曬後,超量充灌,搬運時的碰碰磕磕,長期缺乏維護,被擠壓,出現裂紋,穿孔都有可能煤氣爆炸。




D. 愛因斯坦由於什麼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由於什麼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版1955年4月18日),世界十大傑權出物理學家之一,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作為20世紀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另一個是量子力學),其質能方程E = mc2 著稱於世,並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規律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病逝世。愛因斯坦一生成就卓越,其名字已成為「天才」的代名詞。

E. 安因斯坦的資料

請看:http://ke..com/view/2218.htm

F. 著名科學家的簡介(任何一人)

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17—1790.4.17)是18世紀美國的實業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為了對電進行探索曾經作過著名的「風箏實驗」,在電學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探討電運動的規律,創造的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彙。他借用了數學上正負的概念,第一個科學地用正電、負電概念表示電荷性質。並提出了電荷不能創生、也不能消滅的思想,後人在此基礎上發現了電荷守恆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針的設想,由此而製造的避雷針,避免了雷擊災難,破除了迷信。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老戰士。他參加起草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度,深受美國人民的崇敬。他是美國第一位法國駐外大使,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較高的聲譽。
1雷電實驗
1746年,一位英國學者在波士頓利用玻璃管和萊頓瓶表演了電學實驗。富蘭克林懷著極大的興趣觀看了他的表演,並被電學這一剛剛興起的科學強烈地吸引住了。隨後富蘭克林開始了電學的研究。富蘭克林在家裡做了大量實驗,研究了兩種電荷的性能,說明了電的來源和在物質中存在的現象。在十八世紀以前,人們還不能正確地認識雷電到底是什麼。當時人們普遍相信雷電是上帝發怒的說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識之士曾試圖解釋雷電的起因,但從為獲得成功,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是認為雷電是「氣體爆炸」的觀點。在一次試驗中,富蘭克林的妻子麗德不小心碰到了萊頓瓶,一團電火閃過,麗德被擊中倒地,面色慘白,足足在家躺了一個星期才恢復健康。這雖然是試驗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維敏捷的富蘭克林卻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電。他經過反復思考,斷定雷電也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在實驗室產生的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於是,他寫了一篇名叫《論天空閃電和我們的電氣相同》的論文,並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但富蘭克林的偉大設想竟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電分家的狂人」。富蘭克林決心用事實來證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陰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線飛跑。由於風大,風箏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剎那,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的期待著,此時,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掠過一種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威廉,我被電擊了!」隨後,他又將風箏線上的電引入萊頓瓶中。回到家裡以後,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富蘭克林關於天上和人間的電是同一種東西的假說,在他自己的這次實驗中得到了光輝的證實。風箏實驗的成功使富蘭克林在全世界科學界的名聲大振。英國皇家學會給他送來了金質獎章,聘請他擔任皇家學會的會員。他的科學著作也被譯成了多種語言。他的電學研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然而,在榮譽和勝利面前,富蘭林沒有停止對電學的進一步研究。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做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血的代價,使許多人對雷電試驗產生了戒心和恐懼。但富蘭克林在死亡的威脅面前沒有退縮,經過多次試驗,他製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桿,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桿上緊拴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里。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桿通過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築完好無損。1754年,避雷針開始應用,但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不祥的東西,違反天意會帶來旱災。就在夜裡偷偷地把避雷針拆了。然而,科學終於將戰勝愚昧。一場挾有雷電的狂風過後,大教堂著火了;而裝有避雷針的高層房屋卻平安無事。事實教育了人們,使人們相信了科學。避雷針相繼傳到英國、德國、法國,最後普及世界各地。富蘭克林對科學的貢獻不僅在靜電學方面,他的研究范圍極其廣泛。在數學方面,他創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這兩種幻方性質特殊,變化復雜,至今尚為學者稱道;在熱學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爐子,可以節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稱為「富蘭克林爐」;在光學方面,他發明了老年人用的雙焦距眼鏡,戴上這種眼鏡既可以看清近處的東西,也可看清遠處的東西。他和劍橋大學的哈特萊共同利用醚的蒸發得到零下二十五度(攝氏)的低溫,創造了蒸發致冷的理論。此外,他對氣象、地質、聲學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並取得了不少成就。

G. 印度洋打撈出一塊石碑,刻有3種文字,發現了什麼

科倫坡國立博物館是斯里蘭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斯里蘭卡最古老的博物館,1877年正式在科倫坡三區建成,博物館中一共有20個展廳,陳列了斯里蘭卡各個時期的代表性文物。

雖然七下西洋引發了財政危機,但航海也是引進了海外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這讓中國的手工業再一次得到了蓬勃發展。

H. 斯里蘭卡的地理環境

現行憲法於1978年9月7日生效,為斯里蘭卡歷史上第四部憲法。年後曾多次修改憲法,將議會任期由6年改為任滿時可通過公民投票決定是否延長。憲法規定,斯所有官員,包括議員在內,必須宣誓反對分裂主義,維護國家統一。2010年9月,斯里蘭卡議會通過了憲法第18條修正案,取消對斯總統任期的限制。
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集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武裝部隊總司令等權力於一身,而且不對議會負責;總理一職由總統任命,通常不具有實權。 斯里蘭卡自由黨(Sri Lanka Freedom Party):1951年9月由所羅門·班達拉奈克創建。有黨員約65萬。奉行開放的市場經濟政策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曾於1956、1961和1970年三次執政。1981、1984和1993年先後三次分裂。1993年起聯合其他小黨組成人民聯盟,在1994、2000年議會選舉中獲勝。2004年和2011年,該黨與人民解放陣線組成統一人民自由聯盟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連續上台執政。主席為斯現任總統拉賈帕克薩,總書記西里塞納(M. Sirisena)。
統一國民黨(United National Party):1946年9月,以森那納亞克為首的錫蘭國民大會黨、以班達拉奈克為首的僧伽羅大會黨和以賈亞為首的全錫蘭穆斯林聯盟合並,成立統一國民黨。現有黨員約140萬。主張自由競爭、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曾於1948年至1956年、1960年3月至7月、1965年至1970年、1977年至1994年、2001年至2004年先後獨立或與其他政黨聯合執政。現任黨領袖為拉尼爾·維克拉馬辛哈(Ranil Wickramasingh),主席為馬立克·薩馬拉維克拉馬(M. Samarawickrema),總書記為蒂薩·阿塔納雅克(T. Attanayake)。
泰米爾全國聯盟(The Tamil National Alliance):成立於2001年10月,由泰米爾聯合解放陣線、伊拉姆人民革命解放陣線、泰米爾伊拉姆解放組織和全錫蘭泰米爾大會黨四個泰米爾政黨組成,總部位於斯北部泰米爾人聚居的賈夫納。主張泰米爾人具有民族自決權,呼籲政府保護泰米爾人權利。2011年以來該黨與斯里蘭卡政府就民族問題政治解決方案展開多輪對話。現任黨領袖為杉潘坦(R. Sampanthan),秘書長為塞納提拉賈(M. Senathirajah)。
人民解放陣線(Janatha Vimukthi Peramuna,People』s Liberation Front):成立於1970年,主要成員來自當時的錫蘭共產黨。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該黨一直堅持武裝斗爭。90年代以來調整政策,選擇議會斗爭道路。現任黨領袖為阿馬拉辛哈(S. Amarasinghe),總書記為席爾瓦(T. Silva)。
其他政黨和組織還有全國僧伽羅僧侶黨、錫蘭工人大會黨、穆斯林大會黨、高地人民陣線、伊拉姆人民民主黨和斯里蘭卡共產黨等。 馬欣達·拉賈帕克薩:總統,生於1945年11月18日,僧伽羅族,佛教徒,自由黨主席。其父D·A·拉賈帕克薩曾任副議長,為自由黨創始人之一。畢業於科倫坡法學院,獲律師資格。1970年作為自由黨候選人當選議員,成為當時最年輕議員。1989年再次當選議員,並擔任議會人權委員會秘書。1994年出任勞工、職業培訓部長,後轉任漁業和水產資源發展部長。2000年10月任自由黨副主席。2002年2月任反對黨領袖。2004年4月被庫馬拉通加總統任命為政府總理。在2005年11月第5屆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斯第6任總統。2010年1月,贏得連任,11月開始第二個總統任期。
迪薩納亞克·賈亞拉特納:總理,生於1931年6月7日。斯里蘭卡自由黨創始人之一,人民聯盟核心成員之一。1950年步入政壇。1951年加入斯自由黨。1970年首度參加全國議會選舉並順利當選甘坡拉地區議員。1994年出任人民聯盟總書記,並在議會選舉中高票當選,出任土地、農業和林業部長。2000年,擔任農業、食品與合作社部長。2003年,擔任郵電部長。2004年,擔任郵電和高地發展部長。2001年,曾當選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區主席。2005年,擔任郵電和農村經濟發展部長。2007年,擔任種植園產業部長。2010年4月21日,出任斯里蘭卡第20屆總理。7月,來華出席上海世博會斯里蘭卡國家館日活動。
恰馬爾·拉賈帕克薩:議長,生於1942年10月30日,僧伽羅族,斯總統馬欣達·拉賈帕克薩的長兄。曾就讀於斯著名的里士滿大學。早年在警界工作8年多,之後擔任國家貿易公司總經理。1989年,以斯自由黨漢班托塔地區議員的身份進入議會,並連任至今。曾先後出任農業和土地部副部長、港口和南方發展部副部長、種植園產業部副部長、農業和土地部長、港口航空部長兼任水利灌溉部長。2010年4月22日,當選斯第14屆議會議長。擔任斯里蘭卡議會斯里蘭卡-俄羅斯友好小組主席和斯里蘭卡-匈牙利友好小組主席。
加米尼·拉克什曼·佩里斯:外長,生於1946年8月13日,牛津大學與科倫坡大學博士,曾任科倫坡大學法律教授。1994年從政,任憲法事務部長和財政部副部長。2000-2002年,任工業發展部長、憲法事務部長和財政部副部長。2002-2004年任政府和平進程首席談判代表、企業發展、工業政策和促進投資部長和憲法事務部長。2007-2010年4月,任國際貿易與出口發展部長。2010年4月23日,出任外交部長。8月,正式訪華。

I. 哥倫布是義大利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希臘人,還是法國人反正他自己都不知道。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偉大的哥倫布生前很少與人談起他在1470年中期之前的生活,像是在故意地隱瞞著一些事。據美國歷史學家塞繆斯·埃里奧特·莫里森的《海上將軍》一書所記載:「甚至哥倫布的兒子也不知道父親的童年生活是什麼樣的,因為父親從不向他提起。」

據介紹,2003年,洛倫特從挖掘出的哥倫布遺骸中提取了DNA樣本,然後將它們與哥倫布的兄弟及哥倫布的私生子的DNA樣本進行比較。隨後,洛倫特又收集唾液樣本,尋找匹配的線粒體證據,以便找出哥倫布的真正祖先。由於工作的復雜性和爭議,洛倫特說:這個結果公布的日期「也許將會延後幾個月」。

哥倫布的國籍問題是在1892年新大陸發現400周年紀念的時候被提出的,居住在美洲新大陸的一些義大利裔美國人認為哥倫布出生在義大利熱那亞而甚感自豪,而一些歷史學家提出了質疑。有人認為哥倫布是西班牙猶太人,還有人認為他是希臘人或者葡萄牙人。在紐約市哥倫布塑像的建築權被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爭來爭去。

哥倫布的身世調查因此涉及上述有爭論的國家,在義大利,研究人員已經對現在名叫「科倫坡」的男性發出了信函,要求他們使用棉簽取得自己的唾液樣本,以供研究人員化驗。而西班牙也對將近150人進行了DNA取樣。

前美國聯邦調查局教員稱哥倫布可能真是義大利人

由西班牙法醫專家帶頭的鑒定小組對哥倫布遺體的DNA檢測將成為這些謎團揭開的關鍵,5月17日和19日,記者通過電子郵件采訪了負責這次調查工作的前美國聯邦調查局研究院前任教員何塞·安東尼·洛倫特博士。

■檢測發現哥倫布20%遺體真身

記者:有報道稱您是在2003年從挖掘出的哥倫布遺骨中提取的DNA樣本。您是如何得到遺骨的呢?

洛倫特博士:一位名叫瑪西亞·卡斯特羅的歷史學家找到我,並表達了想要檢測哥倫布DNA的想法,於是我爭得了西班牙政府、當地政府以及哥倫布後裔的同意。當然還有天主教會的同意,因為哥倫布的遺骨存放在塞維利亞大教堂。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挑戰性的一件事。就這樣開始了。

記者:對於哥倫布遺骨的存放地點一直都有爭議,您如何證明您得到的遺骨是哥倫布的呢?

洛倫特博士:我們將哥倫布遺體的DNA與哥倫布的兄弟迭戈的DNA進行了比較,證明了收藏在塞維利亞教堂的遺體的確是哥倫布的真身。另外人類學家的研究也證明了這就是哥倫布的遺骨。

記者:那麼這些遺骨是全部嗎?

洛倫特博士:不,這些只是哥倫布遺骨的20%到30%,另外的70%或80%應該在其他地方,我想應該在多明尼加。

■建立一個哥倫布家族DNA基因圖

記者:您可以詳細地描述一下調查的過程嗎?

洛倫特博士:首先我們將哥倫布DNA和他的兄弟迭戈以及他的兒子費爾南多的DNA的樣本進行了比較,建立了一個基因圖。然後收集了數百名可能是哥倫布家族後裔的DNA。這些人的姓氏都與哥倫布相似。

這些可能的後裔都是志願者,來自地中海沿岸的巴倫西亞、巴利阿里群島,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和義大利的熱那亞等地區。在義大利,DNA樣本是從姓氏為「科倫坡」的志願者身上提取的。我們將志願者按地區分組,提取他們的唾液樣本,然後確定各組志願者的DNA,並與哥倫布兒子費爾南多的DNA進行比對、研究。

■遺骨運到義大利之後謎底才揭開

記者:結果會在5月20日哥倫布逝世500周年的時候公布嗎?

洛倫特博士:不會,結果公布的日期將推遲,可能是幾個月。

記者:這里有什麼問題嗎?您可以先向我們透露有關的結果嗎?

洛倫特博士:我們要等到遺骨運到義大利。已經有200多家媒體采訪我們。已經應付不過來了。我還不能向你透露結果,一切要等

到正式的公布。

■我認為哥倫布是義大利人

記者:在您開始分析工作之前,您對哥倫布的身世有什麼看法嗎?您覺得他應該是哪裡的人?

洛倫特博士:義大利,我一直堅持他出生在熱那亞。但在我們的分析中,我們會考慮到很多的可能性,義大利是其中之一。我們也不想證明他是哪一國人,西班牙人或者是其他什麼地方的人。我們只是希望找到真相。有人說他是葡萄牙人、法國人,因此我們在這些國家都提取了DNA樣本,義大利和西班牙也一樣。我們想知道他來自哪裡。

記者:您可以向我們介紹一下您從事的工作嗎?

洛倫特博士:我們屬於格蘭納達薄尼大學法醫鑒定中心。對一些法律案件提供相關的工作,已經做過非常多的人體DNA分析,並發表過100多篇有關論文。此次對哥倫布遺體的檢測工作是與義大利、德國、美國和西班牙的科學實驗室合作進行的。

繞不開的義大利中國學者詳解哥倫布身世背後玄機

哥倫布不會想到,自己身後500年仍舊不得安息。不光被人刨墳挖骨,還要滴血驗屍,甚至引發國家之間的口舌之爭。而目的只是為了人們在他生前一個沒有來得及打聽清楚的隱私:你的出生證明究竟丟在了哪裡?

圍繞哥倫布的身世,為何有如此多的謎團和爭議?5月19日,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研究世界史的何順果教授。何教授介紹,關於哥倫布的身世,實際上早就有很多爭論,「大多認為,哥倫布是義大利熱那亞人。多數中國學者贊同這種說法。」

在哥倫布身世的片斷里,他的親人是毫無爭議的。他的父親多莫尼克是一個紡織工,有兩個弟弟巴特羅門和迭戈。哥倫布還有個叔叔安東尼奧,也有三個兒子,其中小兒子約翰尼也是個航海愛好者。

何教授說,哥倫布生前曾經說過,他本人是一個來自西班牙以外的外國人———這在他本人的記述中曾經提及。

「熱那亞說」之所以仍然遭到某些人的攻擊,是由於包括西班牙等一些國家在爭哥倫布的原籍。「西班牙說」的主要疑點是,哥倫布在其日記和生前的談話中,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熱那亞人。假若哥倫布真是義大利人(根據研究發現,哥倫布只閱讀義大利文),他卻從來沒有把義大利文作為書面語言使用過,而是一直使用西班牙文,《哥倫布日記》也是用拉丁文寫就。假若哥倫布是義大利人,哥倫布的西班牙語,包括航海知識又是從哪裡學來的呢?

哥倫布復雜的人生遊走歷程,為後世出了一道難題。何教授介紹,學術界對此一直不能做全面的肯定或者否定。總體上,研究者根據這些蛛絲馬跡,結合不同的聲音,為哥倫布勾勒出這樣一個輪廓:他可能不是一個真正的義大利人。而可能是一個西班牙的猶太人(某些研究看,哥倫布的長相、頭發、膚色,具有猶太人一些典型的面部特徵)。他的祖先早年定居在熱那亞,後來哥倫布又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學習航海知識,並長期在那裡生活。

「這個觀點其實不難理解和解釋。它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何教授說,「當時,整個歐洲的民族遷徙一度十分活躍,種族的混合也非常頻繁。義大利在當時的國家地位十分重要,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國家,近代歐洲的先驅和當時世界貿易的中心。其他國家深受義大利風尚的影響。義大利航海業發達,很早就發現了西非沿岸,到達了附近的一些群島,後來的西班牙艦隊只是在義大利基礎上的『重新發現』。」

義大利的科學技術當時走在西方的前列,後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上崛起,許多成熟的技術和知識乃至人才,都大量吸取了來自義大利的精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的歷史結果。「了解了這個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哥倫布的身世這么復雜無序。」何順果教授肯定地說,「即便哥倫布不是義大利人,也有義大利背景,要推翻這個背景並不容易。」

這眾多的說法,不僅讓世人迷惑,也讓歷史學家爭論不休。哥倫布的墓誌銘寫著「不要讓我成為永遠的謎」,但不幸的是連他的墓誌銘的翻譯也有不同的說法,原文是拉丁語,有人認為這句話應該是「讓我不再困惑」。而且他死後遺骨埋在何處也成了謎。

哥倫布何處安息

據《探索頻道》網站5月15日報道,1506年5月20日,哥倫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逝世,隨後被埋葬在了巴利阿多利德的卡斯蒂利亞城。他的遺骨此後共遷移了四次,但這四次遷移的時間也有不同的版本。

據介紹,第一次遷移是從卡斯蒂利亞到塞維利亞,是在1509年,但另有記載是在1513年,這次遷移是哥倫布妻子的妹妹要求的,根據西班牙皇家法令哥倫布的棺木被遷到了塞維利亞大教堂。第二次遷移是在他逝世後30年的1536年(也有說1537年6月2日,後本報記者采訪負責分析哥倫布DNA的何塞·洛倫特博士認為是1544年)。他的遺骨和他兒子迭戈的遺體一同跨過大西洋被遷到了多米尼加的聖·多明戈島。但在1795年7月22日,法國佔領這個島嶼,西班牙人就將哥倫布的遺骨遷到了古巴的哈瓦那,洛倫特博士認為是1785年。這是第三次遷移。在1898年,西班牙人失去了古巴,因此又將哥倫布的棺木送回了塞維利亞,葬在大教堂。

1877年,在聖·多明戈的大教堂中發現了一個裝著一些遺骨的盒子,裡面有13塊大骨和28塊小骨頭,盒子上刻著「傑出的進步人士克里斯托布·科隆先生」(希臘語名,就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是多米尼加政府就宣布他們找到了哥倫布真正的遺骨。

至今多明尼加不允許挖掘現在葬在燈塔下的遺體。歷史學家馬里諾說:「我個人認為,哥倫布的遺骨仍然在聖·多明戈。」哥倫布身世5種猜測

1.義大利紡織工?

哥倫布自己在1498年2月22日寫的遺囑中寫道「我出生在熱那亞」。在這份遺囑中提到了一名熱那亞商人,同時這名商人的名字也在1479年的一起訴訟案件中出現過。在這起訴訟案件中,哥倫布被傳喚為其作證,在證人宣誓證詞和自己的身份真實的過程中,哥倫布宣稱自己是熱那亞人,居住在葡萄牙的里斯本。

2.西班牙貴族?

一些歷史學家發現哥倫布可能不會寫義大利文,而他的私人信件中使用的都是西班牙文。「西班牙說」還認為,哥倫布應該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人而且是貴族之家。他在去世時被稱為「哥倫」,這是加泰羅尼亞語。哥倫布的航海日記都是用拉丁語寫的,而拉丁語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會使用的文字。

3.西班牙猶太人?

還有歷史學家認為,哥倫布是躲避西班牙宗教迫害的猶太人,他因此不得不隱瞞身份。在當年的西班牙,即使改變了宗教信仰的猶太人也要被驅逐出西班牙。

4.希臘人?

哥倫布身世的另一個假設是希臘東部的希俄斯島。當時在熱那亞控制之下,而且他還曾說自己是「紅土地的哥倫布」。希俄斯島就是以它南部的紅土出名,現在在這里還有很多居民都姓哥倫布。

5.葡萄牙人?法國海盜?

葡萄牙的歷史學家認為哥倫布是因為出生地葡萄牙的Alentego有一個城鎮名為古巴,後來才命名了美洲的古巴。還有更奇的說法是哥倫布原是一名法國海盜,但是後來他試圖掩蓋自己這一身份。

哥倫布PK鄭和究竟誰更偉大

專訪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何順果:

同是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跟哥倫布PK,究竟誰贏誰———在歷史學家看來,這並非只是一個「關公戰秦瓊」式的笑料。

舊石器時代的克魯馬努人到處狩獵,四處留情,雙腳走到哪裡,哪裡就是生息的家園。哥倫布就像是一個「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克魯馬努人,他堅信向西航行也能到達日本和中國,披荊斬棘開疆闢土並找到了美洲大陸。所不同的是,無論克魯馬努人最終走到哪裡,他們還是會回到老巢。而哥倫布最終的歸宿,仍舊只是海上。

在當時那個航海技術十分簡陋,甚至地圓說都沒有普及的年代,駕駛著靠季風才能推動的帆船向著幽暗的未知大海行進,那份執著和勇氣,現在的人們只有敬佩的份兒。同樣和哥倫布擁有這種勇氣的,還有中國的航海家宦官鄭和。

就在去年,國內在隆重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人們一直想搞清楚,究竟中國的鄭和偉大,還是國籍尚待考證的哥倫布偉大?

■「哥倫布不可替代」

「光從技術和規模講,鄭和要比哥倫布先進。」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何順果5月1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有研究表明,哥倫布之前,非洲人、北歐人,甚至中國人都有早於哥倫布到達過美洲的記錄。」在何教授看來,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是一次「重新發現」。原因在於,無論從人種學還是考古學角度,都有證據表明,印第安人是從亞洲大陸蒙古利亞去的美洲。印第安人不是美洲土生土長的,印第安人早於哥倫布「發現美洲」。

在與加拿大海岸隔海相望的紐芬蘭島上發現的遺跡表明,北歐海盜在大約1000年前就到過北美洲,遠在哥倫布1492年航行到西印度群島之前。非洲人也被猜測曾經橫渡大西洋。亞洲的慧深和尚,有書記載曾「東渡扶桑」,現在有學者認為,扶桑既有可能說的是中國東部島嶼或者日本,也可能就是美洲。

技術不如鄭和,名次上又沒有「拔份兒」。為什麼哥倫布成為「哥倫布」?這是否說明哥倫布不如鄭和呢?

「事實並非如此。」何順果教授說,「盡管誰是第一個美洲發現者爭論復雜,但都無法掩蓋哥倫布發現美洲的重要性。沒有人可以取代哥倫布。」

他認為:哥倫布的發現是資本主義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哥倫布的遠航開辟了大西洋貿易。此前,資本主義只是以西歐為中心的一個狹小區域;之後,哥倫布開辟的大西洋時代,第一次超越了西歐和歐洲的范圍,到達了美洲。也由於大西洋貿易經濟的誕生,最終發展形成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直至今天,這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大框架仍然基本沒變。

「大西洋體系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范圍的大資本主義體系。它為持續發展的資本主義提供了動力和開端。因此,怎麼評價哥倫布的開拓意義和貢獻都不為過。」

■「孟席斯的觀點有明顯錯誤」

去年,英國退休海軍軍官加文·孟席斯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議,孟席斯認為,是鄭和的船隊第一個到達了美洲。

何順果教授認為,孟席斯的研究第一次用西方的觀念「重現」了鄭和下西洋這段輝煌的歷史,很有開拓性。但是孟席斯書中有許多觀點值得商榷。比如,孟席斯認為:1542年羅茲呈送給英國國王的地圖有大爪哇和小爪哇的標記,並認為這是借用了鄭和的航海地圖。大爪哇就是現在的澳大利亞,即認為鄭和發現了澳大利亞。但是中國地圖和西方地圖有著基本的區別。中國慣用山水作為地理標記,西方則習慣使用經緯線。「羅茲地圖具有明顯的西方地圖特徵。」而且,1542年之前,西方就有了對包括爪哇在內的南大陸的記載,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也有相關記載。葡萄牙1511年就佔領了馬六甲周邊,到羅茲地圖年代已有30年。「在孟席斯的書中,很多是這種猜測性的觀點,過於附會。」

何順果教授認為,「最要命」的是「定位」錯誤。「孟席斯認為,鄭和的航海是整個世界發現的開始,這混淆了概念。鄭和下西洋並沒有擺脫傳統的目的。世界觀念的形成,真正始於哥倫布。」

■鄭和PK哥倫布,誰更偉大

「我認為,目前對於鄭和活動的研究,存在許多誤解。」何順果教授認為,哥倫布和鄭和的遠航都是世界歷史性事件。除去技術因素,從整個航行帶來的後果和意義判斷,哥倫布的貢獻遠高於鄭和。

就航行的目的和性質而言,鄭和下西洋不是一次純粹的經濟活動,而是一次政治活動,是為了彰顯明朝國威,鞏固和擴大中國傳統的華夷體制,和哥倫布的開拓疆域尋找航線的經濟目的不是一回事。

在經濟上,鄭和下西洋基本上是賠本買賣,虧損消耗嚴重,不具有長期動力;而哥倫布航行則表現為持續的動力。在組織形式上,哥倫布航行是一次個人為主體的私人行為,藉助於國家的支持保護;鄭和航海則是官方的活動,由國家組織和執行。結果也不一樣,鄭和下西洋沒有任何開發活動,基本沿用已知的海域,哥倫布則是開辟了一條通往新大陸的航線,最終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對比鄭和和哥倫布諸多不同,何順果教授歸結為「鄭和是舊時代的輝煌,而哥倫布則是新時代的開端」。

熱點內容
研究生導師自然基金 發布:2025-08-26 18:24:42 瀏覽:520
美國大學申請essay 發布:2025-08-26 18:18:03 瀏覽:136
三本考研北京大學 發布:2025-08-26 17:42:36 瀏覽:281
金穎教授上海交通大學 發布:2025-08-26 17:31:46 瀏覽:684
大學生與四個意識 發布:2025-08-26 17:28:03 瀏覽:991
2013年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分配生名單 發布:2025-08-26 17:01:54 瀏覽:697
深圳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 發布:2025-08-26 17:01:49 瀏覽:792
暨南大學李從東教授 發布:2025-08-26 15:34:52 瀏覽:826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戴教授 發布:2025-08-26 15:32:32 瀏覽:422
美國大學生獲釋 發布:2025-08-26 15:12:01 瀏覽: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