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容縣清華大學生家風水寶地

容縣清華大學生家風水寶地

發布時間: 2025-07-02 11:09:04

『壹』 廣西的羅姓的來歷

===================================================================

很高興在網上遇上羅姓。向您推薦一個網站---------羅氏通譜網,網址是http://www.luoshi.net/news1/default.asp
希望對您有用。
===========================================================

廣西羅氏源流考

時間:2003-11-6 20:08:47 來源:羅氏通譜網 閱讀4390次

(1)容縣羅氏基祖
容州市境內羅氏基祖,是自宋、元、明間,陸續從廣東徒遷入容定居的。目前有不同基祖宗支十多支。分布在容州境內八十多個村落,後發人丁計不少於19000多人,裔衍人口超過2000者有沙棵羅、長河羅、大鵬羅、六王羅、泗關羅等基祖。其它宗支:如黎村羅、菠蘿塘羅、三窩水羅、西章羅、綠蔭羅裔發人丁累計也有800以上。
沙棵羅氏,先祖從廣東嘉應州寧縣東廂地遷居羅定東安川心白石社。入容始祖仕旺公於明末崇禎年間到自良圩謀生,於清初移遷順里太平沙棵垌開居創業。二世顯貴,配劉氏,生六子:名威、名亮、名廣、明興、明秀、明發。現黃蟮堂、平坡、中信、舊洲棒射村均屬沙棵基祖後裔。台灣、南洋各國亦有仕旺公後裔客居經商。名譽 、名秀、名發子嗣有待查實。仕旺公裔今已衍發至十五代。
松塘、長河、白飯三處羅氏,同屬來自粵東韶州英里,信務社黎垌。四世祖時諸兄弟各自謀生,淑仕公由黎垌移居水邊鳥石垌。六世祖英玉於清乾隆初年由廣東到長河街對面香塘入贅黃家江氏。七世祖昌鼎也遷籍容縣長河街。昌武公遷至長河沖松塘。八世清漢公由長河街移居白飯口。清洋公居白飯沖肚。從此形成四大房永世長興。
六王羅氏-遠祖始於隋朝末年由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垌葛藤村,遷廣東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白石社珠璣巷定居。宋淳熙年間,因戰亂,吾祖特公,名國器,舉家逃至廣西梧州府岑邑荔王(即今南渡鎮荔王村)沙梨化定居。後裔大經公於明末清初年間,遷容六王鎮維村定居。距今已300多年,大經公乃容縣六王始祖。後裔分居維村、大公、六位、六槐、譚螺、譚禾、雙頭、座塘、上垌等村鎮。
大鵬羅氏-是洪德公後裔。其分支文享公移居福建漳州,生四子,三子德成、四子德昭遷興寧鐵羅坑開基。數年後德成公遷南雄珠璣巷白石社,配陳氏,生二子:章麟、章恆;章恆長子紀公移籍順德;次子綱公遷居羅定;三子績公遷居陽春;四子繼公遷居岑溪西鄉黃荔花梨地居焉。數年後,繼公之次子第元遷居順里長奇,約於明末移居風水寶地十里大鵬創業。入容至今裔發到十九代,丁旺勢強。後裔散居各地,或居台灣、馬來西亞等地,民國文官司武將曾稱譽容州。
泗關羅氏入容始祖貴仲公,祖籍廣東德州合龍村五府社,於明朝天順七年遷籍容縣,先在東華瓜村暫住,後遷泗關雍塘定居。後裔發展到二十三代。蓮塘羅、長興羅、石寨羅、松山羅、縣底鎮羅、東瓜羅、平山羅、北流小一里塘頭羅均源於貴仲公宗派。
(2)賀州地區羅氏

賀州市信都地區包括信都、甫門、仁義、靈峰等鄉鎮,古稱封陽縣,為羅姓聚居地,有「無羅不成縣」之謂。有羅氏人丁六萬多,占當地人口三分之一。
* 十甲始祖為珠系47世孫彥政,於明朝洪武初年因避亂,自金陵(今南京)徙遷廣西平樂封陽縣蘆岡(今賀州甫門三元村)開基,為最早遷居廣西桂東地區羅氏開基祖之一。600多年,繁衍25代,七傳元紳,開基賀縣桂嶺白泡羅屋寨,元軫分遷桂嶺黃寨,八傳輔明移居公慶,健儒占籍賀街,九傳萬殊分遷大寧楊梅,萬興分居桂嶺蓮花,啟運移遷桂嶺平安,元謂移籍門樓等。彥政後裔播遷賀州甫門、信都、仁義、靈峰、步頭、賀街、鵝街、桂嶺、公會、蓮塘、大平、水口、沙田等鄉鎮、柳州、梧州及廣東封開縣南豐等地。其班衍詩日:
彥福顯榮化,富元煥英昌,祥應澤潤色,品超益世揚,義厚淵源久,仁深對譽香。
* 三甲仁義渭河羅氏始祖47世彥邦生四子:仁通、仁祥、仁富、仁貴,分四大房,其後裔57世子茂為仁義渭河開基祖,配黃氏,生子仲回→復誠→宗經→賢重→璧,字東晟,浙江會稽縣令,升靖江府事,配張氏,生七子:一龍、一鳳、一麒、一麟、一鯤、一鴻、一鵠。
* 一龍,字子雲,配盧氏,生三子:大順、大化、大治;大順子孫居石龍,分支蒼梧沙頭橫江大片村;大化子孫居渭河;一麒配陳氏,生子大本,後裔居大榮、牛坪頭;一麟,字瑞書,配馮氏、祝氏、黎氏、陳氏,生二子:大相、大魁;大相子孫居渭河、大榮、勒竹、西輦、官坡;大魁子孫居渭河、浮蓮、百福;一鯤,字雲衡,配蒙氏、黎氏,生五子:大觀、大煥、大彰、大壯、大霖;大煥子孫居渭河寨荔枝根、旺民寨;大彰子孫居渭寨;大壯之孫顯傑自仁義渭河移居新田、獺窩、西輦、雙橋、關塘坪、渭河;一鵠,字雲隱,生三子:大賓、大卿、大年,後裔居渭河、林洞。
* 48世禮三公,由南京移居三甲仁義村開基。生二子:以良、以才,分二大房,已繁衍25代,傳至十六傳碧龍,支分本坊東沖東慶村開基。
* 甫門三沖桂洞開基祖彥從公,於明洪武三年跟隨權叔祖朝秀(時任桂林臨桂縣知縣)到衙議事。叔祖解組回京,彥從公則來封陽縣沙田寨升科開墾,其後移遷三桂洞立籍,至今已600多年。
* 甫門笛口村開基祖彥興,字興詩,明洪武初年因避亂,自南京遷此定居。生三子:福經、福緣、福紅。至今歷600餘年,世傳二十四代。
* 蓮塘基祖65世緯經公,清乾隆庚寅歲生於廣東興寧,與弟緯卓遷廣西賀縣蓮塘。兄配林氏,生二子:勝奇、鳳奇;弟配林氏、生子:爵奇,已延衍九代。
* 大拱橋羅氏基祖應為52世9公後裔。因族譜被蟲蛀,先祖名諱失考。十傳至福林、福炳、福康兄弟;福林配陳氏,生五子:仲弼、仲昭、仲蘭、仲徑、仲八;福康配劉氏,生子魁英、仲廣;福康偕侄仲蘭於清同治三年自長樂縣棉洋鎮坑口遷賀縣蓮塘大拱橋立業,至今已衍八代。
* 沙田基祖為南秀、應良和昌火、昌旺兄弟。南秀自惠州歸善縣青潭約何洞社三坑杉子園遷賀縣沙田逸石開基;至今已七代;應良自廣東徙廣西昭平縣水源沖,後移籍賀縣沙田帽山,已生息七代;另有庚先、桂福、苟秘先祖,分別由廣東嘉應州或公會、鍾山羊頭遷入,上世欠詳。
* 南鄉基祖為法政、法旺兄弟。於明朝成化二年二月初八隨帶湖南烏石廟祖宗香火,自湖南江華縣金田洞鎖枝寨徙遷賀縣南鄉竹根寨落籍,至今已傳23代,子孫分居初洞、大湯、杉木、大寧、螺石等地。配黎氏、陳氏,生子玉和、元春、元光;車地基祖穆漢公,則由賀州桂嶺白泡遷入。
* 大平古那基祖尊明公,原籍廣東懷集石東鄉大村,於清咸豐元年攜妻、子啟文、啟成遷入,已傳六代;另一支現和公則於清咸豐戊午歲,從蒼梧到沙頭深塘雅運沖遷入,已衍六代;大平街文韜公,由廣東清遠遷廣西蒼梧沙頭,遷移居賀縣大平,已傳十代。
* 沙田道西基祖57世經鳳公,是昭遠-友臣後裔,原籍廣東興寧縣黃塘里,生子統侖;統侖,妣余氏,生二子:炳臣、偉臣;炳臣生子元洪、元習;元洪,生五子:傳秀、接秀、立秀、春秀;立秀與弟春秀於清末由廣東興寧縣黃塘里龍坑堡,以沿途補鞋為生,遷來廣西賀縣沙田道西開基立業,妣梁氏,生二子:世琳、世蘭;世琳妣黃氏,生三子:永福、永祿、永章;世蘭妣彭氏,生四子:永利、永祥、永禮、永齡;春秀妣國氏,生子世球;世球生子永安。
* 三川坡羅氏基祖為元善公後裔:50世元善→51世洪進→52世銘9→53世9→54世才勝、才利、才蔭。
▲才勝→55世赫恕→56世福進→57世應聰→58世鳴→後裔元琳由龍川遷賀縣三圳坡開基。
▲才利→55世友全→56世福孫→57世應養→58世龍→後裔元琳由龍川遷賀縣石龍灣開基。
▲才蔭→55世先聰→56世文晉→57世經一郎→58世日化→後裔作成遷賀縣桂嶺上咸開基。
賀州地區人傑地靈,羅氏後裔昌盛,崇文重教之風濃熾,賢人英才輩出。明朝有藩內府六鎮正統兵,官都督府兼提督錦衣衛錦鼎公;廣東 萬州通判羅毓;清朝出過進士羅易贊等共十八人;民國有第一屆國大代表、廣西省政府咨議羅世澤、曾任兩廣總督衛戌警備司令、廣西省辛亥革命軍統領,授六等文虎勛章羅世甫、國民革命軍第七獨立團司令、陸軍少將羅傳揚等;今有留美博士羅宇、留德博士羅三胞兄弟及一批多才博學後昆。
(3)鍾山羅氏基祖-支分太平、上洲表塘等地
* 清塘江和基祖啟鳴公原籍江西吉安,於明朝遷湖南承德居焉,後轉遷清塘開基,迄今歷300多年,廷衍十五代。五村嶺基祖福位公攜子正明、侄正祥,於清咸豐年間由湖南衡陽府清泉縣塘河皂入,迄今歷150餘年,世傳九代。大埠屯基祖時穩公,原是富川紅花古樓元金公之苗裔,移居大埠屯至今已繁。
* 同古路底基祖善武公,因生活億迫,於清康熙年間從廣東流浪到鍾山公安新婦山暫住,後移籍同古路底村,迄今世傳十五代。裔孫羅錦新留學美國,現為廣西師范大學教授。同古板橋基祖贊勝公,於清康熙年間從湖南遷入,已世傳十八代。
* 英家東平門樓竹村基祖廣通、廣英、廣興兄弟因逃荒,於清咸豐年間從廣東陽春縣梆井寨移居該地,迄今有150多年,世傳九代。溪波基祖正紀,又名元祥,於清康熙年間由紅花古樓村移居牛廟,後又攜子自會、自學入籍古樓開基,迄今已300餘年,傳十四代。
* 上洲基祖上科、上達、上美兄弟,於清朝中葉從外地遷居於此,迄今250多年,世傳十二代,並分支立頭村、大平村、羊頭街、同古等地。
* 東樂街基祖道和,其先祖永芳,從江西逃兵荒到湖南永州喜塘鄉陡村立籍,十六代至道和公於清光緒年間,再遷東樂立業。筍塘基祖慶進公,於明朝末葉,從湖南入遷於此,迄歷400多年,傳廿一代。
(4)藤縣羅氏基祖-支分木依、梅沖、木花咀
* 木依基祖舜一、舜二兄弟,其先祖於清順治十六年自廣東翁源縣醉翁嶺九牛鋪遷梧州居焉。三傳舜一、舜二兄弟遷瓦窯大屋垌開基。其後舜二公以賣墨硯為生走江湖,走向不明。其長子振亨,於清乾隆五年遷石橋鄉木依村開基。已衍十四代,有紅丁2500多人,並支分和平雷廟、韓沖、大心坡、大平瓦廠、大塘、平福古憑,古龍大村、合龍、上寨、四竟、水兒沖、東榮夏垌村等地。
* 新慶梅沖基祖喜振公,其先祖居金雞秀成村,生三子:長子移籍容縣,次子居天平鄉,三子遷梅沖開基,支分巢垌,延衍十二代。
* 金雞木花咀基祖仁慈公兄弟,於清康熙年間從廣東龍川縣寧都耙卡社遷藤縣北流河口後,兄弟分手,一溯潯江而上,後下落不明。一沿北流河、義昌江走,到達金雞大平、白藤山、文帝等地暫住數年,最後定居木花咀開基。已歷300餘年,傳十二代,後裔1000多人,分支打鐵咀、扶泥垌、學沙村、古相、旺國、蒼梧夏郢、倒水暨南寧、柳州、梧州及雲南等地。
(5)富川羅氏基祖-支分竹稍、觀音塘、大田寨
* 竹稍基祖文富公,於清康熙年間,由湖南江華縣濤圩梘頭村遷入,迄今世傳十七代,裔孫朝才公分支本榔寨亦已繁衍十一世傳。
* 觀音塘基祖芳盛公,清末從湖南江華縣塘下洞遷入,到今已繁衍七代。
*柳家鄉大田寨基祖萬盛公,於清乾隆年間從湖南道州流浪至此定居。
(6)、蒼梧羅氏基祖-支分京南純涌、夏郢沙路、分界村
* 京南純涌基祖顯真公,明朝中葉由廣東南友珠璣巷遷廣西永淳縣,後於正德初年移居純涌開基,迄今歷400餘年,繁衍二十代。其十四傳孫羅棟材,登清光緒庚寅恩科進士,授廣東川縣正常兼理化州府職;羅梁材,中同治十年舉人第一名,任廣東封開縣正堂,擢封開府府台。
* 京南城洞 沖尾基祖文敬公,於清順治年間由廣東遷入定居,迄今已歷300多年,世傳十七代。二傳法通、法綱;三傳芝英、芝傑。裔孫分居多賢、龍江水、立蛤、獅寨、古東、文科等地。
* 夏郢沙路村基祖海真,原籍江西。相傳於明朝洪武年間由南雄珠璣巷遷思委喜祚村定居,迄今已歷400餘年,世傳21代。清乾隆年間,八傳羅錦燦贈文林郎,其子瑤光、孫秉學父子榮登進士。
* 分界村基祖志統,於清康熙年間由廣東羅定縣連灘村拭攜妻史氏、子君相、君錫、君榮遷入,迄今已歷200多年,世傳十二代,君榮後裔支分梧州珠品村定居。
(7)、柳城羅氏基祖-支分古仁、西安村
* 沙埔古仁羅家屯基祖華公,由賀縣蓮塘長嶺遷入,至今已衍七代。另一基祖新福、新德、新全兄弟,於清光緒三年,從昭平鞏橋對步村遷入開基。
* 西安村基祖朝瑾公,為洪德大六公後裔。於清同治年間,朝瑾公後裔其恩由廣東恩平西路坪塘上村遷柳城縣西安村西岸屯定居,迄今120餘年,世傳六代。
(9)、興安羅氏基祖-支分升坪、白竹園、鐵爐村等地
* 升坪大神嶺基祖春益公,原籍湖南湘鄉,由於兵災,移居廣西興安華江升坪村開基。裔孫分居升坪三條糟、大嶺老、老街等地。
* 白竹園基祖能公,於明 弘治成戊午年由江西呂侖縣蜈蚣壩遷徙湖南東安井頭圩魯家田,後遷廣西甸村、花橋羅家、曾家園、白竹園、全州炭棚、楊家莊等地。
* 畔村基祖庭華公,於明萬曆年間由江西瑞金遷入,迄今歷400餘年,世傳十六代。
* 蓮塘新村基祖興輔公,祖父賢佐,原籍江西吉安府理民縣急水灘鵝經大丘,進士出身。於明永樂乙未年升授湖南永州知府,落籍城北石馬塘。至七世祖仁卿公遷居零陵縣辛興里九甲小板田,繁衍至二十代。清乾隆庚申年由臣廉公升授廣西安縣正堂,而定籍西鄉大營村。支分娘娘廟、通濟、戴花鋪、大溶陸家凸等地。始祖聖授公迄今660多年,傳世30多代。
*灣嶺基祖必富公,原籍江西廣陵府(今吉安市)贛江上游之羅家頭,於膽正統四年遷湖南新寧縣金石田中。妣彭氏,生四子:榮、貴、銘;榮遷居西蜀;貴遷雲南立業;華、銘兄弟隨祖居金石鎮石灣田中。華公傳十代,至正滿公,其子:成成柏從湖南移居廣西全州縣蕉江鄉石橋村。於明正統戊午年,我祖時王、時相由湘遷入,而進顯移居洞江司門台背,迄今歷562年,繁衍二十四代。
(9)、靈山羅氏基祖-支分那案、大竹麓等地
*太平鎮那案基祖貴松公,乃是洪德-大一公十二傳裔孫。於清康熙丙午年從廣東高州府石城縣丹竹水村遷入。迄今已衍傳十五代,1,000多人。後裔支分那案、那露、平天、那霧塘等地。
*太平鎮大竹麓基祖光松光,是洪德-大一第十二代裔孫。於清康熙丙午年,從廣東高州府石城縣丹竹水村,與貴松史弟同遷廣西靈山縣,光松公占籍大竹籍大竹麓開基。後裔分居大山村等地,已傳十五代,100多人。
(10)、合浦羅氏基祖-支分總江口、上那隆、白沙湖口
*總江口基祖世雄,號茅坡。於明正德年間,隨母曾氏淑蘭從福建汀州府遷徙靈山大山,後又移到合浦 總江口開基創業。迄今已傳十八代,20,000多人。後裔支分西場、岑屋寮、北海、南康、烏家、沙崗、星島湖鄉、那麗等地。
*上那隆基祖尹贊公,生於清康熙庚子年七月肝廣東潮州瘁大埔縣大麻鄉。於康熙年間遷徙廣合浦西場上那隆立業。至今已傳十四代,1,500多人,分布西場圩、馬屎溝等處。
*白沙湖山羅氏,源於廣東大埔湖寮洪德-大一公後裔。於清乾隆年間,德垂公十七世系羅上鳳
湖寮三塘辰、唇隨主考官覽廉州府,慕戀山清水秀,攜妻兒卜居白沙鎮開開基創業。二百多年來蕃衍十代:上鳳生五子:書登、標登、榜登。書登嗣子公纘(詩登長子過繼)生子安喜(失考)。詩登生三子:公贊、公碩、公乘(失考)。標登嗣子長庚(揖登長子過繼,失考)揖登生八子:長庚、長寧(失考)、長壽、長發(失考0。長壽生三子:安謙、安埠(失考)、安瀾。安謙生子憲斌、安瀾生四子:憲敏(失考)、憲淳(失考)、憲明、憲達。
(11)、欽州羅氏基祖-支分板城
板城基祖宥廣公,乃洪德-小六公九傳裔孫。於明嘉靖年間,與同鄉古屋村兄弟一起從廣東嘉慶州鬆口溪南下寨遷欽州板城立業。迄今已傳傳二十三代,繁衍15,000多人,分布於小董、大寺、貴台、久隆、大番坡、明陽等地。
(12)、橫縣羅氏基祖-支分南岸、中團村等地
*新福南岸村基祖元廣公,字振揚,乃洪德-小九-新翰第十世代裔孫。於清代嘉慶二十年,由廣東歸善縣梁化屯水井鄉遷入。迄今已傳十代,繁衍500多人。
*校椅鎮中團村先祖枝通、枝發、枝旺三兄弟,明朝年間人氏,從何處遷入待考。繁衍至今已廿一代,1200餘人,是橫縣大姓之一。其衍為;枝有朝惠,明傳國寶,金玉文中,聖法思達,士居正大,廣其仁聲。至「廣」字輩為廿一代。
(13)、邕寧羅氏基祖-劉圩班嶺
劉圩鎮班嶺羅村基祖海好公,於元朝末年,由廣東南雄珠璣巷遷廣西南寧蘇羅安吉,後移籍邕寧羅村落業。至今傳世二十四代,6,000多人,後裔分播於百濟板羅、屯元、佃肥、靈元、山尾、羅屋、長灘殿城、小董老羅嶺等處。
(14)、馬山縣羅氏祖先來自多路。其中一路來自山東。傳山東祖先羅彪生四子二女。長子羅洪周、次子洪勝、三子羅洪忠、四子羅洪昌。洪周、洪忠、洪昌三兄弟於明隨王守仁南下廣西。戰事結束。洪昌留在馬山。現在的百龍灘鎮的弄昌、大隆 、大完、在球各村羅氏大都是洪周子孫;現在的合群、喬利等鄉的羅氏大都是洪忠的子孫。
另有加方、古寨一帶的羅氏,部分是從河池一帶遷來的洪昌子孫。加上從廣西各地遷來的羅氏子孫,其人數在馬山,已有萬人左右。
(15)、岑溪中村基祖
岑溪南渡中村始祖羅第合是洪德公後裔。先祖由福建移居廣東南雄珠璣巷白石社。明末期間因世亂,其斗恆公之四子各分散謀生:長子紀公一支遷至順德;次子綱公一支遷至羅定;三子績公一支遷至陽大;四子繼公攜子第榮、第源、第合同避難至廣西梧州府岑漲縣西鄉黃荔花梨啟。越數年,第榮遷北流鴨榔;第源遷容縣鵬沖;而第合則留居黃荔花梨啟。妣廖氏,生一子:嘉現;嘉現妣陳氏,生子錫俊;錫俊妣廖氏,生子大任;大任由花梨啟再遷現止中村。迄今千300餘年,世傳十五代。八世孫羅桂中已丑科舉人;十三世孫羅宗南畢業於政法大學,行廣西自治區榮改局書記;羅桂松(女)畢業於廣西大學,任自治區物資廳副廳長。
(16)、昭平古盤等地基祖
*仙回古盤始祖羅任才,原籍廣東翁源縣。於清朝中葉期間攜子羅新仔現址而居,迄今已歷200餘年,傳世十三代。其八世孫羅紹徽北京大不畢業,民國時期曾任《梧州日報》社長和廣西恭城、都字、永淳、荔蒲、花梧等縣縣長及平樂專員兼保安司令、昭平縣國大代表。
*古袍花羅村羅氏,是花梧縣京南純沖開基祖羅顯真的後裔搬遷來此定居,迄今已繁衍十九代。
*走馬坪大坡羅氏,是該縣北陀黃竹閣開基祖羅天賦的後裔,迄今世傳十一代。
(17)、賓陽羅氏基祖
始祖華爵公,號義勇,行羅四郎,祖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延藤村人,於明朝崇禎年間任廣東高州石城縣都聞府副總兵,擢廣西南寧左江總戎,蒞任而終。妣曾氏,生一子:奕乾,號大郎,年方九歲,難回福建,祖妣攜子卜居廣西思源府賓州馬村團居焉,即今賓陽縣蘆圩鎮大羅村。生歿未詳,塟於馬坡嶺二龍崗。妣鍾氏,生三子:大郎(妣蔡氏三娘)、七郎(妣范氏一娘)、十郎(妣江氏三娘)。後裔已衍二千多人,分布於賓陽、上林、鳴武、來賓、田東、龍州、都安、海南等地。由於世遠年湮,族譜殘缺,只知派衍。
華乾元國廣漢正煥世承,先錫儒仁本,書聲日慶明。
(18)、東蘭丹州基祖
邕祖羅海玉、原籍山東。於宋元9七年隨狄青將軍南下,後定居東蘭丹州。至第八代孫羅世貴在九里府做官,世貴之子羅國才從軍,入王守仁部。後定居忻城縣新圩弄岑村板老屯。羅國才生九男一女,具後裔散居於忻城、來賓、上林、馬山等縣地。
(19)、忻城新圩基祖
始祖羅國才,原籍山東。於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隨同王守仁督師廣丁。而後解甲歸田,卜籍忻城縣新圩鄉弄海村。生九男一女,公將其寶劍折為九段,分給九子各持節,作為久後相認作憑證。公歿後塟上泵。從魯至桂已有600多年,子孫繁衍至「士」字輩,世傳十六代矣。

(本基祖史料由羅敬波、羅紹彰 羅斌、羅森 羅賓、羅仁甫 羅居殿、羅居俐提供)

『貳』 廣西容縣浪水鎮扶沖村風水寶地

風水的實質用現代漢語表達就是:創造、選擇具有更優越的生存條件、生存優勢;合理利用自然客觀條件和規律;符合規整、對稱、必須、合理、舒服、實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觀、衛生的要點;合乎力學、科學原理;合乎常識、邏輯,就是好風水。不存在令人費解的特別神秘風水!古代風水,實質就是正確選擇優越的自然條件,適應人類生存。不適合人類的地方,本人從見過的上百處遺址中的結論是:人類在那裡已被徹底陶汰,沒有再延續種群到今天。風水強調的就是有利、方便、實用,是更好地適合人類生存和生活。用傳統風水理論,切入現代建築設計領域,只怕是盲人摸象,用現代高科技術設計理論切入傳統風水領域應游刃有餘。對風水要有正確認識:比如植物,可以凈化空氣,美化環境,這些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也就是植物有旺風水作用。身體健康,精力充佩,掙錢多,不需要耗費醫葯費用,也就是植物有旺財的效果。從科學、正面認識更能說明問題。比如高層空氣好,衛生好,這是主要的。頂層,防滲漏,防雷擊的措施要有力,當然還存在其它需要注意的事項。風水只能提醒從多角度思考,技術層面的事,現代科技更精準。傳統建築是以中心對稱理論為主。現代建築,以實用、功能為主。二者基礎不同。打個比方,在傳統古老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老風水理論,就象老式馬車駕駛技術,能用於指導駕駛現代汽車嗎?古代以自然風水為主,現代城市以人為風水為主,二者基礎完全不同,怎能固守舊教條。
關於「創造、選擇具有更優越的生存條件、生存優勢」。古代以正確合理選擇、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為主,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更優越的生存空間已成可能,現代化的改造力度為人類的生存條件奠定了很好基礎,從而具備了創造優越風水的可能。人為風水更優於自然風水,原因是人為風水包含大量科技因素,從而更適宜於人類。多從科學、常識方向思考定然有益。
風水就是正確選擇居住地形。本人在上百處遺址中的結論認為:那裡大多數有風水理氣、羅盤用事跡象特徵,應有一定的羅盤文化含義,但基本是一票否決,是地形局限,沒有留下延續的種群。本人在現實中找到的事例是,地形不合法,風水理氣、羅盤用事如同兒戲,毫無意義。所以本人才有:」什麼叫風水?多從科學角度思考更有益」的結論。過去很多地段無法建房,現在有鋼筋、水泥、玻璃、自來水、電、氣,可建、可造,克服了劣質地形的局限。木頭、泥土、紙糊窗、提吊挑水、茅草、松木火光和鋼筋、水泥、玻璃牆、自來水、電、氣,決對是兩種風水含義,也代表時代在進步,科學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木頭、泥土、紙糊窗、提吊挑水、茅草、松木火光的時代,只能選擇背風向陽的低窪地段,房屋不能高,只能矮。低窪、低矮有一基本缺陷就是昏暗潮濕,通風條件差、潮濕而乾燥性能差和空氣質量差,易霉變,易病變。鋼筋、水泥、玻璃牆、自來水、電、氣,完全有可能使房屋建築向高處走,高大建築成為可能,高大、高處明顯明亮、通風乾燥性能好。比如台形高台地段,過去由於建材的限制,不適合建房,現在有建材的優勢,不僅可以建房,而且從某些方面如明亮、空氣流通和防水患性能的角度考慮,比窪地更好,更有利於人類的身心健康。
一個城市的風水優劣,不決定於某一狹小地段的自然風水,而決定於在整體自然地理風水基礎上形成的、佔主導地位的、主宰這個城市的政治地理風水、經濟地理風水和人文地理風水。比如: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在某地原來有一個鄉級政府在河流的對岸。由於政府機構存在的原因,僅商業網點一項,河流對岸就有十幾家在當地認為是最大的商店,形成一條小小的熱鬧街市。由於種種原因,鄉級政府機構搬遷到別處,那裡立即出現了「驟冷」的狀況,十幾家最大商店,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全部維持不下去,後來留下的三家小店,每家的狀態也僅是保持一個小攤櫃的場面,再無往日的繁華興隆。一個小小的鄉級政府,沒有獨立的財政功能基礎,其影響能力帶來的風水效應就能如此,更何況更大的帶有獨立決策功能和財政功能的政府機構,其影響力的風水效應可想而知就更大。由此事例也可以推論:決定一個城市風水的是那些在自然地理風水基礎上形成的政治地理風水、經濟地理風水和人文地理風水。政治地理風水、經濟地理風水、人文地理風水和自然地理風水的緊密結合,才是完整意義上的風水。
城市,明顯在更大層度上已擺脫人類對自然地理風水的依賴。發達的交通,天空、地下、地上,像蜘蛛網一樣密布,已到了無所不及的地步,形成了網路式的交通便利,不存在對單純水力的依賴和利用的局限。自來水的實現,完全克服了逐水草而居的事實。電、氣的實現,克服了對單一自然燃料——柴、草的依賴。如此等等,包括其它因素的人為實現,這些條件的實現,完全擺脫了人類對自然地理風水的依賴,也有力地證明科學更神奇的事實。

關於農村和城鎮風水問題?寶地處處有,科學更神奇。
人傑地靈風景美,物華天寶山川秀。全世界人跡可及的地方,自有人類以來,人類已用生命進行了若干次篩選,適合人類的風水寶地,人類已留下大量延續的種群,如城市。不適應人類的風水寶地,有待人類用更科學的方法去開發和利用。
當你去到那些窮鄉僻壤的地方,你不要以為那裡無人去過,其實那裡有許多遺址,那些遺址證明有人到過那裡,同時也會證明那些到過那裡的人,曾經有過生與死考驗。由於風水的差距,已被徹底自然淘汰。古代風水,實質就是正確選擇優越的自然條件,適應人類。不適合人類的地方,本人從見過的上百處遺址中的結論是:人類在那裡已被徹底陶汰,沒有再延續種群到今天。風水強調的就是有利、方便、實用,要適合人類生存和生活。
當你去到大城市,那裡為什麼留下那麼多人口,答案是:那裡具有更廣泛的風水優勢,自然選擇使哪裡的人群得以延續並得到擴漲。
農村基本是小氣候地形,形成獨立的塘局,這種小塘局中存在著不利於生存的空間。農村的自然篩選,自然淘汰,極其明顯。在這些小環境中,地形位置選取不合理,羅盤用事即所謂風水理氣再合理,也是沒有意義。沒有地形的合理,羅經用事成為兒戲。所以在這些小環境中,地形選取是第一位的,是基礎;羅盤即羅經用事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事例說明一:如農村的障氣地段建造房屋,出現聾、啞、殘、障的家庭概率至少90%以上。什麼是障氣地,怎麼樣實地察看評估呢?最簡單的看法就是:所謂障氣地,就是大熱天,上午九、十時後還不幹露珠的地段。
事例說明二:某地一山區地形,在北南走向的小河邊,大約五華里長的地段,原來所有人家全在靠東岸、即為當西曬的地段居住,現在居住人口全在西岸、即當東曬的地段居住。原東岸人家那裡去了呢?據傳聞,也據調查了解統計,大約有30%的人口遷到西岸,70%的人口在那裡住不到一兩代即自然消亡,只有一戶在那裡住了四代後也自然消亡。
事例說明三:還有另外一處也是山區小河水北南走向地形,目前正重復上述地形所呈現的特徵,東岸面臨人丁減少,西岸面臨將會存在人口增加的優勢特徵,最奇怪的是現在那裡兩岸數十戶人家中,僅只有西岸居住的三四戶人家中,有一戶人家有兩小孩完成大專學業,其餘人家基本上都是以小學狀態走向社會。這兩處為什麼原來的人群要選取東岸居住,原因是東岸地形相對西岸開寬,便利於農耕及各類事項活動;為什麼現在的人群又選取西岸定居,原因是西岸日照優於東岸,積溫和溫差相對明顯高於東岸。象這種東西岸因陽光照射溫差存在的差別。就不能用簡單一個「迷信」就能概括說明問題的,也不能歸罪於羅盤用錯了,更不可能是「屬相」不合的原因了。上述那些地方正在完成自然篩選和自然淘汰。
事例說明四:從調查的結論顯示的是,山區小氣候環境,絕大多數小塘局環境地形中,留下許多居住遺址和姓氏家庭小地名,有些有傳聞,有些無傳聞。有傳聞的是,住一代至兩代即人口自然消亡。許多地段過去有居住人口留下的遺址印跡現在無人居住,用科學思維的眼光去考量,這就是自然選擇和自然淘汰在地形選擇上存在的明顯例證。由此也可推定,大環境、大氣候條件,也是在數萬年、數千年自然淘汰中才形成現在這樣的格局。
事例說明五:在特定的高寒山區地帶,那裡有一條自然人口群落居住的等高線。等高線以下,居住著現有的人口群落,等高線以上,只有遺址,沒有人群,不要以為那裡無人去過,無人居住過!那裡有人群活動的遺跡,那裡的人群哪裡去了,自然消亡和自然陶汰的法則在那裡得到了特別的實現。用風水術和巒頭學的觀點考量,不要以為那裡沒有山,不要以為那裡沒有水,更不要以為那裡沒有穴,那裡有山,那裡有水,那裡更有穴。那裡的穴形,由於人為因素的減少,外在形象更完美無缺。
當從那幾百處遺址中走出來後,就會完全明白,什麼是真風水:有利於人類生存的優越條件和空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風水。在那裡,無論如何風水布局,無論用那一派觀點去調理,結論只有一個,一票否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特定條件否決了所有風水學派的風水理氣論點。當從那幾百處遺址中走出來後,那裡會教會你什麼是風水:方便、實用、安全、美觀、舒服才是風水的硬道理。那裡不會告訴你:門相對,門窗對,床位放錯了,灶的方位不對,或者其它諸多種種疑慮。但它會告訴你:不方便、不實用、不安全、不舒服,是真實的壞風水。
數十年前,一位老者曾經說過:一個小家庭,遷居到新地方,如果沒有碰上好地形、好風水,是不能開基奠定人口延續基礎的。現在回想起來,這話雖然簡單扼要,但富含生活哲理。
與城鎮相比較,農村不同: 1、農村地形相對城鎮地形來說,農村是數千年自然淘汰和篩選留下的劣勢地形。2、農村只能正確利用地形,沒有大規模改造的調節能力。
城市風水,沒有不好,只有更好。城鎮不同,城鎮是大氣候、大環境。是數萬年、數千年中人類用生命選擇留下的精華:1、一般在一個較大范圍內具有生存空間優勢。能形成城鎮的規模的地方,大多已經經歷數萬、數千年的自然歷史的生生死死篩選,最後定格下來才是現在這樣的格局。比較典型的是在西北,不能成為大小城鎮的地方,除了留下遺址,有很多地方,現在就是歷史傳聞都沒有,什麼原因?不適宜居住,自然淘汰和自然消亡,人口徹底絕滅。2、現代化的城鎮,改造力度的增強,擴展了城鎮規模。沒有現代化的改造力度,可以說,所有城鎮只存在死角,沒有活眼。城鎮如果沒有現代化的改造,人口承擔能力最多是現在的三分之一。所以形成現在這樣的城鎮格局,是歷史、自然篩選和現代化改造結果。
是有人類以來,人類用生命的代價,已歷無數次在反復選取自然地理,能居住人類的地段,已形成居住群落,如城市。城市是人類用生命代價留下的瑰寶。不能居住人類的地方,人口已經絕滅消亡。如果沒有特別的人類改造力度,再到那裡居住,也許依舊會重復往昔的故事。城鎮形成的經歷,首先是自然篩選,然後是政治、經濟、人文的介入,這些因素的加入,形成了政治地理、經濟地理、人文地理,這些地理因素相互影響,與自然地理的結合,是現代城鎮具有較大風水優勢的根本原因。
人類的出現是億萬年前的事,億萬年中,人類的生生死死,用生命對整過地球進行了若干次風水選擇,優良風水應有印像。不可能像某些神話傳說那樣,上天每年收回36處過去下降的風水寶地,又下降36處新的風水寶地。
在山腳下租了個院子,發覺有山泉水從大門前流過,主人說院里多挖一米就有泉水,也就是說泉水是從房屋下穿過的,這對於風水有什麼說法?是不是不聚財的意思?謝謝大師指教!——回答是:
1、風水,是漢族人的發明,是漢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唐、宋前不叫風水,叫地理或稱勘與,元、明後的說法改為風水。為什麼?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唐、宋前,漢族人的主要居住地在中原和東南,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從山川地理形勢入手,兼顧流水,典型的文化特徵標志背景是:龍、穴、砂、水、塘、朝、案、羅城、羅星、將軍、捍門、北辰、窩、鉗、乳、突、兜、護、衛、官、鬼、禽、曜、天心十道等等,是以山體特徵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元、明以後,由於西北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中原人也有更多的機遇進入西、北,對比發現,西、北的山川地形,由於受雨水沖刷的概率低,明顯優於東南。東南由於降水量充佩,山川地形由於受雨水沖刷、切割,明顯瘦、尖、凸、突,也就是風水認為的犯煞、含煞的特徵多。但為什麼人口稠密,物產豐富,適宜人口集居呢?而西、北由於降水量少,山川地形的外貌特徵由於受雨水的沖刷、切割的機率低,原始自然風貌相對保存完整,體現的是肥、圓、潤、厚的特徵,極富風水優美,但為什麼人口稀少,出產不豐富,有的地方甚至草木不生,人類無法定住。為什麼?於是人們想到了水,有「水」才活,無「水」才死,有水為活龍,無水為死龍。中原低海拔地區的人群,到了西、北,產生高原反應,生活困難,溫度低;高原,空氣流動快,乾冷,不適宜作物生長和人類生存,於是人們想到了「風」。風水中的「風」,應包含空氣和溫度兩種含義。風水的概念也就是這樣在歷史演變中形成了。看來你所述的地下有水,可以用「活龍」來形容,地下有水,為活龍之地。
2、風水歷來將水作財看,論為財。
關於河流、水塘、水池、水井、水坑、魚池、道路的問題:水聚旺鄉,財結水聚,屋前有塘,不怕五王。有河流、水塘、水池、水坑的地段,歷史以來是人興財旺的地方,這些地方相對視野要開闊,空氣要流通,適應生產發展,具備相對富有的物質來源,適合人類生存生活,安居樂業。這是有利、有用、好處、優點的一面。有河流、水塘、水井,小孩必須第一要注意安全,「房前屋後塘連塘,定死少年郎」,這是有水地段不利的負面。這里關於旺財的說法是相對不定虛詞,但關於安全的說法是實質性的實詞,是直接要面對的問題。風水還把道路列入水、列入財的范疇,在風水的實際運用和操作中,道路和水、財的含義等同。現代化的道路,給人類帶來的方便和利益是有目共睹的事情,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但在交通便利的情況下,交通事故也是常有發生、累見不鮮的事情。易經的分析是: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害,利害必相存。易經要告訴人們的是:人類要學會全面分析問題,正確趨利避害是正大道理。
所以你那裡地下有水,地下有財,地上流水,地上有財,應是財源滾滾之地。

『叄』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美麗的建築,這些建築物是構成我們生活世界的物品之一,我們時常贊美那些美麗宏偉的建築物,卻也不能忽視我們身邊不起眼的建築物,因為這些建築也方便了我們。在我的家鄉,有一座用石頭所砌成的石橋,它連接了河的兩岸,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石橋是用石頭砌起來的,石頭有大有小,形狀也不一樣,但是很牢固。下面是作文欄目我為你帶來的《建築物說明文600字》,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一】

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彎彎水曲細牛毛,條條大路通羅馬。畫家贊橋是點線面的結合,美的述說藝術的體現;軍事家把橋視如戰士的生命線戰爭的導火索。在著江南水鄉,人傑地靈之地怎能少去小橋流水的作伴。

無論在旭日初生的霜旦,還是在涓涓細雨的午夜。在那“簡朴”的橋上總能搜索到旅人們的足跡他們洋溢的笑容心中盤算著什麼。在這里他們留下了希望揮發了理想。可見而知道橋與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的家鄉遍布著一條條簡單而又不失情調的橋。在那昔日里匆匆走過的橋,你何嘗細細的品味過,又何嘗體會到那橋之美的感受。一橋扣一橋,一溪通一溪。凌虛千尺架飛橋,勢控長虹掛碧霄。泰順廊橋一座一式,座座結構相似而又各具特色。廊橋我只走過一次,但其雄偉其精美歷歷在目。漆紅的,泛黃的,淡青的,每種顏色都為之折服都緊逼你的眼放射出典雅而又柔情的氣息。匍匐在山丘之中遠望橋中,橋並沒有橋墩所撐,其起奧妙在於兩旁用無數卵石所砌成的方形石台。不禁的讓我們贊嘆橋梁技藝的高超。而在橋下則是那涓涓細流,拍打著沿岸的細石傳出一陣陣交響曲配上岸邊楊柳枝上黃鶯的獨唱簡直是人間難得幾回聞。

走進橋身便另有一番風味。橋的兩邊都有階梯,一步一個腳印,高度緩緩遞增眼前又是一道美景像是走進了水墨仙境絡繹不絕。橋柱上都鏤空了雕刻著副副圖案,各各形神不一連成一排來看給我們展示又是另一副圖畫,可謂是畫中畫,美中美。橋的獨特之處莫過於那亭中亭屋中屋,亭屋之上更亭屋。橋的左右上下都是有所遮掩,橋中還有供遊人歇腳之地,而橋上卻又有瓦礫覆蓋。似亭非亭是屋非屋,與風雨橋不同的是,在那亭屋之上還有一層小型建築,大多用來掛置牌匾所用。

橋體所採用的是獨拱有長虹貫日之氣其功能於石供橋相近,但不同的則是廊橋是木橋而不是石橋,其中又多出了幾分柔情之感。每逢雨季,細雨滴落在瓦礫,在湖面,在楊柳之上,人們則會踏著青苔。座在廊橋之上望著朦朧之景細談樂事,稍稍片刻雨停晴初人間仙境便在其中。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二】

真武閣位於廣西容縣境內,是中國四大名閣之一。真武閣是一座布局精巧,技術高超,風格獨特的木結構建築物,顯現出中華古時代文明。今天,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真武閣的壯麗奇觀吧!

真武閣曾有一個傳說。古時候,人們還處於迷信時期,他們住的地方非常乾燥,稍微不留神,就會引起火災,造成嚴重的損失。由於起火多次,他們就開始懷疑是上天的火神與他們過不去,於是就修築了真武閣賑災。

真武閣就這樣建成了。真武閣始建於明萬曆元年(也就是1573年),閣樓下有一座石台,被人們稱為“古經略台”。閣樓平面為矩形,一共高三層。

真武閣既是周圍區域的觀賞對象,也是人們旅遊最佳的選擇,是個風水寶地。如果你登上閣樓極目遠眺,整個城市便可盡收眼底,還可以望見東南遠處的都橋山和綉江景色,有一種“上天入地”般的感覺。

真武閣的第二、第三層比第一層小了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遠而樓層特別低,比一般閣樓的出檐節奏更快,有一種強烈的韻律感以及動勢,使得它在人們眼中不像是一座三層的建築物,而更像一座雄偉的單層建築。

它的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增加了真武閣舒展大度的氣概,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了中國建築的屋頂美的佳作。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是以輕靈素雅見長。灰黑色的鐵力木不加任何油漆的典雅裝飾,屋面為小青瓦鑲上的綠脊,色調極清雅柔和。

二樓的四根內柱,柱腳懸空,離開樓面二到三厘米,更為奇特的是全閣柱腳不落地,而是擱在一個方形的沙盤上,這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技術上有著卓越的才能1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多次地震與暴風雨的襲擊,卻仍然巋然不動,安然無恙。真武閣在木頭結構中,主要依靠杠桿原理來維持一座建築的平衡,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之後,你是不是也想去看一下“久經風雨不知寒”的真武閣?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三】

家鄉的東江大橋是位於莞深高速公路北端的石碣段跨越東江南支流處的一座大橋。從遠處望去,像個正在起伏的波瀾;又像一個大大的“M”字形:又像兩座縮小版的小雄峰。東江大橋工程是在2006年8月8日開工,2009年9月28日才正式通車,歷時三年建成的。最厲害的是她國內的第一座雙層公路橋,採用國內首創的剛性懸索加勁連續鋼桁梁結構形式,也就是打破鋼絲懸索的傳統,採用鋼箱梁以直代彎代替鋼絲懸索。是繼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之後的又一座三片主桁鋼結構橋梁。全長432米,採用了首創的橋梁結構形式,上層的莞深高速為雙向六車道,下層的北五環路為雙向八車道,全橋共14個車道,而橋寬僅36米。這為發展交通與節約國土資源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採用了有曲線加勁弦的的全新結構,兼有懸索橋的建築景觀,豐富了橋梁的結構形式。

大橋建成,不但東莞市擁有了一座與眾不同的景觀橋梁。而且對加強東莞對外聯系,推進城市升級有著重要意義。使兩岸居民方便了好多。讓莞惠兩地中心區本來來往一次也不易的。變成現在的交往密切了。也更為方便,石碣、東城、寮步等鎮街的市民去廣州市區或白雲機場更便捷,比走廣深高速還要省半個小時。可見東江大橋的作用重大啊!家鄉的東江大橋,雖然沒有威名遠播、名垂千古。但我依然愛他。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四】

大家對橋一定不陌生,那你知道橋的發展過程嗎?聽我給你講講吧!

我們人類最早始用的橋是獨木橋,它是由木頭而作成的,它一般出現在水溝,山崖……它也是最不安全的橋,這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有兩只小山羊同時過橋,一隻去那邊一隻去這邊。半路上,它們吵了起來,一隻羊說:“你讓開,我要過去!”另一隻也說:“你讓,我走!”它們打了起來,後來獨木橋承受不了,斷了,兩只小山羊都被摔死了。

人們經過總結經驗,做出了石拱橋,與獨木橋相比,它可結實多了(石頭做的當然比木頭強了)。有一次,一位老大爺挑著扁擔過獨木橋,可是腳下一滑,差點就摔死了,可是同樣的條件過石拱橋就不會摔下去了。另外,它還更美觀了呢!它猶如一條彩虹橫跨在兩岸之間,與水中的倒影一起看,彷彿就像一個圓圓的月亮,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

長江大橋都知道,人們發現石拱橋如果駕在長江上,那還不拱到“天上去了!”所以,大家要把拱地方“壓平”,成了一條“鋼鐵巨龍!”卧在長江上。它最大的特點是:上通汽車,下通火車,江上還有輪船過,而輪船不會把橋碰到!可想而知,橋有多麼高啊!

為了使咱們的交通更加流暢,便捷,漸漸地,橋被我們大家“請”到岸上來了,它四通八達,這就是立交橋。

我們都知道,立交橋是互相交雜的,為了讓交通方便,有的立交橋可有五六層呢!它不僅方便,而且如果從上面看它,它還非常美,可以組成一個個美麗的圖片,有的像花,有的像奧運五環,環環相扣。真是太美麗了。

通過這一次我的介紹,你們一定感覺到了咱們科技越來越發達了。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五】

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時代發展的見證。

人類最原始的橋是獨木橋,這種橋是有一根很長的橫木搭在兩岸之間,使人能從橫木上走到對面,確實方便了許多,但古代的技術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所以沒有什麼保障。只有一根橫木,人走上去如果失足了,就很容易發生意外,背著重物就更不用說了。

過了幾十年,漸漸的,人們用結實的石頭來搭橋,這種橋又名石拱橋,用於從河岸到對面,怎麼說也是用石頭搭上去的,自然結實很多,人能走,車也能走。漲水了,也不能怕,石拱橋中間有許多小孔,能降低水對橋的沖擊,安全性很高,但不能用於跨江。第一是因為江面很寬,肯定需要柱子幫助,在當時這可是個大難題,對於他們來說根本不可能;第二是江水流很急,就算你建起來了,如果沒有現在的技術,水一漲、一沖,橋就倒了。

現在科技發達了,有了專門“跨江大橋”,這種橋要打地基,固定柱子,要用水泥把磚頭“貼”在一起。你說這樣結不結實?就算有再多車,再多人,只要有秩序,它依然聳立。為了擴張馬路,不易堵車、出事故,人們造出了“多層立交橋”,正如名字,有很多層,達到了擴寬馬路,但又不會出交通事故的效果。

讀了這些,你不禁會想“未來的橋是怎樣的呢?”這就需要我們現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未來的橋是怎樣的或許就會掌握在你這位專家的手中呢!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六】

我的家鄉有座橋,家鄉的人都叫它四角橋。你如果看到它,一定會感到驚奇。

我的家鄉在江南農村,那裡是一片平原,四周沒有山地也沒有丘,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河。在我奶奶家的東面不遠處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橋,南面不遠處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河,就在這兩條河的交叉河面造起了這座四角橋。

這座四角橋,實際上是由兩座水泥雙曲拱橋垂直交叉而成的一座“十”字形的橋。橋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十”字的橫豎相交顯得粗壯了點,成正八邊形,邊長兩米。在相互間隔的四條邊,分別向東南。西北。西南和東北四個方向延伸出去。延伸部分的寬有兩米,而長有二十米,這是橋的本身。八邊形其餘四條邊上裝有欄桿,欄桿上刻有簡朴的圖畫。以中間的正八邊行看延長部分就像從它們身上長出來的四隻角,所以,家鄉的人叫它四角橋。

為什麼把橋造成這個樣子呢?我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秘,來到橋的中央。原來。在這一片被河流分割成四塊的土地上,如果要從一個地方走到其他三個地方,不知要繞多少路:若是建造普通的橋,起碼要造三座,才能把四個地方連通。如今,在這交叉點的河面上再座橋,大大節省了造橋財力,還節省了不知多少往來行人的時間和體力。

站在橋中央向四方眺望,都是不風盡頭的水流,在那清清的河面上行駛著裝糧載物的船隻:順著橋面四個通道的方向望去,卻又滿是平坦的農田和竹樹掩映之中依稀可風的房舍村莊。

奶奶告訴我,四角橋是一九七八年建造的,我回家鄉的次數雖然不多,但是,遠望中有四角橋的形象卻常常浮現在我眼前。啊!四角橋,你多像一個身材魁梧的大力士,撐著你的兩手和兩腳,引起你的脊樑,默默無聲地,讓趕路的人從你身上走過,走向希望的田野,走向幸福的明天。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七】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406,1420年建成,是明朝第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主要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科舉考試的一至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與建文帝大戰三年,奪得了帝位(明成祖),作皇帝後朱棣決定把都城遷到他原來的領地燕(北京),北京城的營建,從1417年動工,1420年基本竣工,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在以後五百多年的歷史中,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這里行使對全國的統治大權。故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北京城是15世紀東方最完美的首都,成為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其前半部分為外廷,是皇帝朝政場所。建築庄嚴、宏偉,特別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築在8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上,以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太和殿座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故宮的設計者認為,不這樣不足以顯示皇帝的威嚴,不足以震攝天下。

如果從天安門算起到故宮北門,南北長近3公里,規模之大,令人難以想像,設計和建造這么大的宮城氣度非凡,難怪有外賓參觀後曾贊嘆“一個人怎麼能住這么大的房子”。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八】

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全長6000多公里。合為12000多里,因此稱其為“萬里長城”,自然是名副其實的。

長城初為秦始皇修建,一共動用了幾十萬民工,耗費了許多勞動力,用了9年時間,到了明成祖時,他又命令重修長城。長城的修建的利於抵禦北方匈奴,因而保證了那裡農liuxue86業的正常進行,為當時中原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遠望長城,高聳雄偉、蜿蜒萬里、危峰兀立,高大的青山環繞著。在陽光的照射下,長城像一條巨龍,仰卧在綿延起伏的大山上,又像一條綵帶鑲嵌在蒼翠的山間。

南北朝的一個詩人曾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長城的險、長、高:“長城地勢險,萬里與雲平。”據記載,第一位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說過:“在太空中望地球,最明顯的就是長城了。”世人都知道中國的長城,但知道英國有長城的並不多。不過與中國長城相比,英國長城只能叫“短城”,因為它全長才117公里,它也比中國的長城修建的晚得多。

長城由磚石砌成,城牆高約3—5米,城頭是齒形的, 有利於抵禦外敵。長城一共有八大關: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玉門關、雁關、娘子關、偏頭關、嘉峪關。其中山海關最為有名,它背後面海,處於萬頃波濤、千丈絕壁之間,號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李自成與降清的吳三桂在此厚戰。其次為居庸關,在這個關口,成吉思漢曾與金兵刀槍相見。

萬里長城是一座不朽的神奇,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象徵,也是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體現。

熱點內容
華北理工大學最好的專業 發布:2025-07-02 23:37:03 瀏覽:88
人民大學新聞在職博士 發布:2025-07-02 23:32:11 瀏覽:647
東北大學有什麼好專業好 發布:2025-07-02 23:05:53 瀏覽:320
大學生活是怎樣的 發布:2025-07-02 23:01:11 瀏覽:359
南開大學2015軍訓時間 發布:2025-07-02 22:56:33 瀏覽:174
浙江大學沈博士生導師 發布:2025-07-02 22:48:24 瀏覽:433
博士生導師岳西人 發布:2025-07-02 22:48:10 瀏覽:413
大學生的氣質演講稿 發布:2025-07-02 22:46:43 瀏覽:318
大學老師帶我去他宿舍 發布:2025-07-02 22:27:22 瀏覽:370
東南大學教授打車回後續 發布:2025-07-02 22:18:18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