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發射
⑴ 最榮耀的星!上海交大首顆學生研發小衛星成功發射
圖說:上海交大首顆學生研發小衛星成功發射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日前,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順利出征,這也意味著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圓滿完成了100次航天發射任務。這場頗具意義的征程中,還搭載著一顆小衛星——由上海交通大學自主研發的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大學生小衛星-2A號(APSCO-SSS-2A,SJTU思源一號),搭載長征二號丁型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入軌。
上海交大首顆學生衛星
SSS-2A帶著折疊式太陽能雙翼,只有3.7公斤重,80%的單機由學生自主研發。整星設計突破立方星能源限制,衛星可靠性顯著提升,不僅能在太空中自動識別水面船舶信息,而且將在空間開展星間自組織通信新技術驗證。
衛星遙測數據表明,星箭分離後,按照既定程式控製程序,衛星UV天線順利展開,AIS天線順利展開,太陽帆板順利展開。衛星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衛星速率阻尼,轉入對日定向模式。目前衛星飛行正常,整星電壓正常,姿態穩定,各項功能均工作穩定正常。後續,SSS-2A衛星團隊將持續開展在軌測試工作,確保衛星穩定運行。
「SSS-2A」由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智能衛星技術中心團隊研發,該中心由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吳樹范講席教授牽頭組建,主要圍繞智能衛星技術和大規模 星座 在軌任務規劃開展研究。團隊核心人員先後參與研發了我國首批立方星組網任務STU-2立方體試驗衛星、我國首個軟體定義衛星SDS-1衛星以及XXX小衛星等多個衛星型號任務。同時,項目組在基礎預研方面,先後承擔了國防科工局民用航天、軍口863、總裝預研基金、國家重大專項、上海航天基金等多個項目,已經在多個相關研究方向積累了良好的科研基礎,並發表了百餘篇高水平論文。
「SSS-2A」衛星載荷為星載AIS接收機和星間通信模塊,實現水面船舶信息收集和星間自組織通信新技術驗證,拓展納衛星在軌應用。衛星同時搭載了上海交大自主研發的MEMS冷氣微推進器、以及雙折展開式太陽帆板,突破了立方星的能源限制,提升了立方星在軌機動能力,拓展了立方星在軌應用場景。而在可靠性方面,採用了雙備份星務計算機、雙備份測控單機、專項設計的姿控計算機,配以冗餘介面設計、擴展能源的硬體設計,並結合實驗室開發的智能演算法軟體,顯著提升了立方星在軌自主決策,在軌故障診斷的能力。
作為交大的首顆學生衛星,前後共有近20名學生參與衛星研製,這些年輕的交大航天人平均年齡僅24歲。他們一步一步攻關,經歷了從衛星系統設計,指標分解,到衛星產品研發、單機測試與驗證,以及整星集成與環境實驗驗證等衛星研製的全周期。每一塊印刷電路板(PCB)的迭代,每一次衛星結構的調整,每一個軟體bug的排除,他們都爭取做到精益求精。最終,這顆單機自研率高達80%的學生衛星,順利完成研發並通過驗收。
學生團隊綜合電子系統的負責人,交大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黃益新表示:「能夠在學生時代設計製造出一顆衛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不是做衛星本身,而是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著精益求精的態度——敲每一行代碼,安裝每一個器件,甚至擰每一個螺絲,都需要全神貫注,因為細節決定成敗。」博士生薑逸飛作為地面站的負責人,在新疆喀什進行衛星入軌的第一道信號監測。在此次發射任務中,他作為通信分系統、地測分系統的學生負責人,需要一個人駐守在新疆的測控站。
圖說:姜逸飛一個人駐守在新疆的測控站
「我感覺在這里最大的困難就是孤獨,一個人面對著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一個人操作紛繁復雜的儀器,一個人解決工作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難。但科研就是孤獨的,而且這份孤獨也帶給了我更多的期待。當我看到儀器捕捉到了衛星信號的時候,我感受到宇宙在與我對話,這一切的努力與付出都有了回報。」
實踐育人傳承航天精神
「天是羅帳地是床,安家山溝扎營房,三塊石頭架口鍋,土豆白菜當干糧。」流傳在岢嵐的順口溜,描寫了老一輩航天創業者戰天斗地的場景,五十多年來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終於有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今天的成就。上海交大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朱新遠老師來到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與衛星研製團隊、「逐夢航天,青春報國」 社會 實踐團師生共同觀摩衛星發射,近距離感受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
用好航天精神鑄魂育人,一直以來都是交大的優良傳統。學校多次組織「逐夢航天」行業教育實踐團,以航空航天學院學生為主體,前往文昌、西昌、酒泉等地開展實踐,超過百餘名交大學子,在衛星發射一線,親眼見證火箭劃破天幕、成功升空。此前,「逐夢航天」 社會 實踐團已先後前往觀摩北斗導航衛星、長征五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發射升空。在行業一線開展「大思政課」,以「航天精神」、「空天文化」作思政、育新人,通過長期制度化的實踐不斷樹立學生空天報國的遠大理想,培養空天學子實業報國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