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90後大學生的特點

90後大學生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5-07-09 05:00:59

⑴ 90後大學生的心理特徵

心理學專家、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陳一心對於90後大學生行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點,「火星文」是90後大學生擅長並廣泛使用的一種網路語言,它包括各種生僻文字、符號,常人(成年人)一般很難理解其含義。陳一心認為,90後偏愛「火星文」,是因為他們在「6+1」家庭結構(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間太小,只能通過網路來向同齡人傾訴。而當QQ聊天內容也被家長監視時,他們只能用「火星文」來保護自己的隱私了。
南京市鼓樓醫院心理科主治醫生楊海龍表示,在患抑鬱症的孩子中,90後佔了相當比例。90後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自我意識很強,不太考慮別人。到2009年1月為止,調查發現,隨著離婚率上升,不少90後小小年紀就嘗到了家庭分崩離析的苦痛。有些90後缺乏挫折鍛煉,逆反心理特別強,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認為,對於人們通常觀念中的90後大學生「個性張揚、叛逆」等特點,不能簡單地看作是缺點。90後大學生接觸新事物的能力更強,勇於發出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聲音,這恰恰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如果說90後大學生還存在著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問題,那也更應該從家長和社會上找原因,是家長和社會給了他們這樣一個成長環境。
心理學專家們表示,每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都帶有時代的鮮明痕跡。90後大學生帶有這個時代高速發展、急劇轉型的鮮明特徵,盡管他們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點,但毫無疑問,隨著逐漸成熟並且融入社會,他們必將成為21世紀初的時代的代表。 對新生每月生活費的調查顯示:「90後」大學生間貧富差距拉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過2000元/月;但近半數新生的月生活費在501元-1000元水平。這表明家境十分貧寒的學生仍然存在,也說明高校助學貸款和各種獎學金助學金扶助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51.4%的「90後」表示:若生活費透支,會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學生打算通過打工賺錢的方式來彌補。
這份調查報告指出:這反映出「90後」大學生對家庭的依賴依舊很大,經濟獨立性方面的意識比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頭萌生較晚。高校和社會應該重視給「90後」大學生更多鍛煉自我、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
武大專家則認為,新一代大學生出生於優越的家庭環境,對他們的「節約意識」教育仍需加強,應鼓勵他們積極、合理消費。同時,高校需要增強對大學生正確消費意識的引導,培養他們科學理財能力。
專家說,澳大利亞人認為:「再富也要窮孩子」。這與我國絕大多數家庭的育子觀念截然不同,但卻更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不給孩子創造太優越的條件,可以讓他們從小就養成節儉的習慣。 調查顯示,武大「90後」新生中,有62.3%的學生保持著讀書的良好習慣,但興趣愛好已經不像他們的前輩們那樣局限和狹窄,從聚會聯誼到體育健身再到文藝方面,均有廣泛的涉獵。
在這批「90後」中,每月消費主要用於購買書籍、文具等學習方面的學生,占總人數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費在娛樂性支出、電子產品以及化妝服飾等方面的學生,也比「80後」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分別為38.8%、22.8%和20.1%。
該份報告認為,這表明「90後」的大學生更注重與信息化時代的接軌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娛樂性支出比例較高,也隱含著部分奢侈消費的成分。
此外,引起該校專家關注的是,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煙酒消費的比例竟也達5.4%。
專家表示,這一數據既表明「90後」的一代學生在社會監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這一代大學新生比以往的大學生更早的接觸到了社會,體驗了社會生活,因為煙酒等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交際的象徵。 在接受調查的「90後」新生中,有64.8%的學生認為自己「心態很開放,易於接受新鮮事物」。這表明,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的積淀和我國與國際社會的全面接軌,「90後」大學生不再像過去的人那樣保守,這也是「90後」這一代人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逐漸增強的昭示。
在該校被調查學生中,僅有10.9%的人熱衷於標新立異的文字或者裝扮,這與社會上流傳的大部分「90後」喜歡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裝扮」的說法大相徑庭。調查報告認為,這可能是重點高校生源素質較高的緣故。 「90後」大學生常被稱為「天之驕子」、「幸福的一代」,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滿足了他們的物質需求,而較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條件也使他們的成長道路大多較為平坦和順利,但是這也在另一個方面減少了「90後」直面挫折和失敗的機會。
武大在這項調查中,關於「遇到挫折後」的心態調查表明:大多數「90後」心理素質偏弱,抗壓能力明顯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會留有陰影,並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1%的同學表示自己會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願「總結經驗從頭再來」。
專家認為,這一調查結果令人心存隱憂,大部分「90後」大學生抗挫折能力不足,在面對困難時就更可能引發各種心理問題,這一點也是高校教師應重點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在釋放壓力方面,超過五成的學生選擇與家人、同學聊天來紓緩情緒,而有近三成的人則寄託網路,通過QQ空間、博客、上網打游戲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有二成半的同學則善用目標轉移法,通過學習和工作等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麻木自己,給自己放鬆減壓。 在調查中,有64.7%的學生認為責任就是「要為自己做的、決定的每件事情堅持下去並承擔後果」,體現了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能夠比較好的理解「責任」的概念,敢於承擔責任;但也有9%的「90後」認為「應該擺脫責任的束縛,做人開心快樂就好」。
不過,令專家更為關注的是,調查顯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規劃;32.2%的人不相信夢想和信念對人生的影響;但卻有77%的「90後」新生對自己「充滿自信」。
該份報告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當一部分「90後」信仰缺失、缺乏人生目標,卻「自信滿滿」。這一事實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90後」的大學生日後終將成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才,然而信仰的缺失會導致這一批接班人將難有特別重大的作為和貢獻,這是符合歷史事實和辨證規律的。因此,高校應該注重培養大學生早日樹立正確的理想觀念,這對於他們的成才和發展是有極大的好處的。
同時,這也表明當前社會環境中,學校和家庭對於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教育還存在比較薄弱的部分,而理想信念的教育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切實有效的措施。 在關於偶像和榜樣的調查中,八成「90後」大學生在選擇體娛界明星為偶像的同時,還表示自己也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並以他們為偶像或榜樣。如胡錦濤、周恩來、朱鎔基、普京、巴菲特、李嘉誠、比爾蓋茨等都成為了這一代大學生崇拜的對象。
在65.3%的「90後」大學生看來,個人價值與「其對國家和社會所作的貢獻」畫等號,還有45.9%的人則認為個人修養的高低是決定實現個人價值的最關鍵因素。 調查顯示,隨著手機的普及和網路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發簡訊和打電話、聊QQ成為「90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分別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傳統聚會聯誼和信件交流等溝通方式則不被「90後」青睞,僅有17.4%和13.8%願以這種方式交朋友。
同時,有77.4%的學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會因無人傾訴而覺得「莫名空虛」和「無助」。 武大此次調查發現,有50.6%的「90後」新生承認,自己在進入大學以前就已經談過一次「戀愛」,其中接近10%的同學談過多次。
而更令人關注的是,這次調查結果顯示,「90後」大學生對於青少年早戀和婚前性行為這個問題的看法,已不再如他們的前輩那樣「談虎色變」。
在受調查學生中,約有22.7%的新生表示贊成,並認為「自由快樂就好」;另有37.5%的新生在表示贊同的同時,也認為「不可輕率、應有責任感」;還有近四成的新生表示反對或不願表態。
調查報告認為,這充分表明了「90後」大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方式。同時,當代青少年對於「早戀和婚前性行為」贊同者居多的趨勢,也必須引起各方關注。
青少年的生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特別是心理方面尚未能獨立承擔這些做法的後果,盲目的贊同婚前性行為只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社會、學校和家庭應該三管齊下,引導青少年端正在早戀和婚前性行為的態度和認識。 在對「90後」新生的調查中,武俠、科幻推理和娛樂時尚類書報分別以42.8%、39.3%、35.8%的比例排在前三位,而古典名著的受歡迎程度僅為12.2%。
這說明,隨著電視、網路的功能增大,使得青年一代們的書面閱讀能力減退,進入「淺閱讀時代」:即閱讀不再思考圖文,而是跳躍式的閱讀方式,容易導致「90後」大學生在閱讀中缺少思考。

⑵ 談談你大學生個人成長的新認識新感情2000字論文

「90後」大學生思想特點分析
1.以重利益為突出特點的價值取向
社會在轉型加速期所滋生的非主流價值觀念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對利益的重視追求。重利益、重現實的價值取向逐漸被許多「90後」趨同認可。他們在處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時不能把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緊密聯系起來,缺乏為國家、民族發展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
2.政治取向、進步動機多樣化「90後」政治取向主流是積極的。但由於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客觀現實,使「90後」價值判斷的標准比以往任何年齡段的大學生更加務實,把對「理想」的長期奮斗目標轉化為對工資和福利待遇等具體條件的要求,他們政治進步動機功利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3.道德觀念認知和道德行為的知行背反
思想意識和文化的多元化決定了道德觀念的多元化。多數「90後」大學生既遵從傳統道德,又吸收了西方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既有對傳統道德的肯定,又有對西方道德的認同。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上存在雙重的價值評判標准,存在道德觀念認知和行為上知行不一的現象,道德缺失問題尤為突出。
4.心理素質層次性明顯,心理問題日益突出「90後」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素質層次性特徵突出。一方面,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90後」表現出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崇尚競爭意識和自我實現。另一方面,自幼成長在家長和老師營造的「溫室」里,在生活和心理各方面又表現出了一定的依賴性,對心理情緒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弱,表現在當生活、學習或情感問題上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甚至引發惡性事件。
二、「90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分析1.社會制約律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1]
。客觀環境對「90後」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觀以及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營造適合「90後」生活、發展的校園環境在當前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需要接受律「接受,是人們對以語言象徵符號表徵出來的思想文化客體信
息的擇取、解釋、理解和整合」[2]
。「90後」只對那些能夠真正滿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和領域感興趣,他們思想領域發生的種種變化無一不是和他們自身的利益、他們的現實需要密切相聯。需要不僅決定著
「90後」的行為方向和追逐目標,而且還是維持其行為的動力源泉。
3.適應超越律
適應超越律即「在社會要求與個體需要間保持適度張力的規律」
。教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就是要從個體實際出發,既要適應「90後」思想品德現有水準和需要,又要超越他們現在的水準,將其逐步提高到社會要求的水準上來,才能使其通過自身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

⑶ 當代大學生特點

一、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與需求

1、自我自主但獨立能力缺乏。由於受大環境與父母教育觀念的影響, 「90後」接受的新生事物比較多,他們追求個性、強調自主、思維獨立,不願意接受被別人強加的觀點和想法。廣州團市委的一項「90後」調查顯示,面對涉及自己未來前途的抉擇,66.4%的人喜歡自己做決定。武漢大學發布的我國首份針對大學新生的調研報告顯示,有51.4%的「90後」表示若生活費透支,將向家人索要;有18.1%的學生打算通過打工賺錢,用自力更生的方式彌補。最明顯的是,我國的 「90後」好象沒有一個過濾機制,只要是新鮮的沒見過的事物他們都好奇。經歷越多,越不知道選什麼,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他們對堅持什麼?守住什麼的認識和積極性並不強。

2、勇於擔當但吃苦能力欠缺。2008年 「90後」在北京奧運會中的熱情參與以及「5·12」汶川大地震期間的積極作為給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京市團委組織的一項針對「90後社會責任觀」的大型調查表明,近八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有社會責任感,高達99%的人願意在成人之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深圳市學聯、肯德基等機構聯合發起的全國首份反映「90後」成長與責任的公益調查收到近萬份深圳「90後」網友的投票,調查結果顯示,85%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應當承擔社會責任,70%的「90後」自認為將成為未來的中堅力量。我們在調查中也看到,有49%的人認為社會政治時事與自己關系很大,43%的同學認為自己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無報酬的義工或志願者工作有興趣的同學佔61%,超過59%的同學有興趣成為或再成為學生幹部。由此可見,他們並不是社會年長者所誤解或擔心的「垮掉的一代」,他們同樣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國家和民族未來前途與命運充滿歸屬感和認同感。不可否認的是, 「90後」中同樣存在著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如有不少人由於吃苦體驗缺失導致吃苦精神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偏低。認為「90後」怕吃苦、受挫能力弱的佔44%。

3、個性自信但規則能力弱。中國青年報調查中心通過新浪網實施的在線調查(3006名網友參與)顯示:「鳥巢一代」的關鍵詞是什麼?「自信」以55.3%的支持率排在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 「90後」有個性、自信,敢於向傳統與權威挑戰。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 「90後」正是由於自我自主意識過強,過分強調個性,過分表現自信,在其背後有著自我自負的客觀問題,在思想與行動上表現出一系列的矛盾,獨立自主,懂得用法律的、規則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卻又要為個性,自我違反規定,或者不去考慮他人或學校管理的利益而付出代價,甚至對付出的代價還表示不理解。他們規則意識突出,但規則能力比較弱。
4、能力突出但功利意識強。 「90後」的平均智商超過了以前的同齡人,他們思維敏捷、頭腦靈活、眼界開闊,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和能力非常強。一項調查中有64.8%的學生認為自己「心態很開放,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由於成長於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社會的物質性使他們的價值取向更關注具體的事物,而不是關注於抽象的哲學,他們目的性表現得更為直接,在參加各項活動時會直接考慮到對自己好處,具體能得到些什麼,功利色彩更濃,目標性更清晰。同時由於成長在改革年代,只是通過講授、影視學習來了解黨的歷史,對黨的感情不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與個人的發展關系不大,一些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 「90後」是在特殊的發展時代出生、成長,經歷著我國改革巨變帶來的各方面的影響,所以有很多問題需要教育和引導他們。 我們更應該看到他們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優點,相信他們同樣可以很好地承擔起社會責任。

熱點內容
缺課大學生 發布:2025-07-09 10:01:48 瀏覽:817
給大學老師的評價 發布:2025-07-09 09:41:34 瀏覽:588
海南醫科大學湖北教授 發布:2025-07-09 09:39:56 瀏覽:588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劉 發布:2025-07-09 09:27:31 瀏覽:601
大學生c語言 發布:2025-07-09 09:21:03 瀏覽:199
紐西蘭大學教育學專業 發布:2025-07-09 08:51:46 瀏覽:782
申請台灣大學助理教授 發布:2025-07-09 08:50:24 瀏覽:631
2015年四川大學體測時間 發布:2025-07-09 08:33:22 瀏覽:381
有錢找老師要去大學嗎 發布:2025-07-09 08:25:43 瀏覽:980
大學專業聽課 發布:2025-07-09 08:24:55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