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負面新聞
A. 有關大學生的負面新聞例子
湖南大學生打砸食堂掀翻警車
B.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面對負面新聞該如何調整自己
百家爭言,良莠不齊,大學生還沒建立起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難以做出准確判斷,受到不良影響
C. 跪求當代大學生墮落的案利.....謝了。
一、 女的墮落的文章! 打開電腦,在網路輸入「女大學生」,得到的居然大部分是與女大學生賣淫,懷孕,包養有關的新聞,其 數量之多,令人瞠目結舌。其中這樣一條新聞引起我的注意——《海南摧毀女大學生祼聊網路色情團伙》 ,說的是「海口市公安局龍華分局民警對金貿派出所轄區的兩所大廈的兩間房子進行突擊偵查,當場抓獲 吳某等8名裸聊女子。」 在這個新聞里,「女大學生」幹了什麼呢?報道里說,「警方調查發現,這是一個總部設在台灣的電腦網 絡公司……2005年初,該公司在海南某媒體上以招收打字員的名義招聘了一批年齡20至22歲的年輕漂亮的 女子。警方在現場發現了大批應征材料,其中不乏大學生。原來,是不法公司招聘,「不乏大學生」應聘 !那麼大學生有沒有參與「裸聊」呢?報道最後說,「(被抓獲的)吳某等人大部分是中專學歷,此前有 的無業,有的曾做過服務員。」 哦,原來如此。「女大學生」只不過是應聘打字員,而她們也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個公司,是「以招收打字 員的名義」招攬做非法勾當者,那麼女大學生有什麼值得厚非的呢?相反,事實告訴我們,盡管「不乏大 學生」來應聘,但最終被抓獲的吳某等人,卻和「女大學生」不相干 報道之所以點明「女大學生」,可能在於強調「新聞當事人」的身份無疑,以使「新聞五要素」中的 「WHO」更完整更清晰。我也是學新聞的女大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新聞自由是以尊重人的權利為前 提的,當事人有自己的隱私,申明不申明,公開不公開理應由當事人自己來抉擇。 也或者,媒體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對「新聞價值」的考慮。新聞學上有一種通俗的說法,叫做「狗咬人 不是新聞,人咬狗是新聞」。與此相契合的另一種「新聞價值」判斷標準是「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 聞」、「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新聞」、「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聞」。而與「女大學生」的「新聞事 件」常常不那麼「怪異」,而又要構成新聞,所以只好人為地放大「女大學生」的「新聞價值」,將原本 平凡的「女大學生」主觀「塑造」成「不尋常」的模樣,並不斷暗示:其實只有這種「不平凡」才是她們 的真實模樣,以讓自己的「新聞」看上去是那麼的無懈可擊。若此,何嘗不是一種「假新聞」?而其對「 女大學生」的「遺毒」又何嘗不是不僅有口難辯而且「罄竹難書」,「女大學生」有苦說不出! 現在出現女大學生賣淫事件,確實不那麼新鮮,也確實讓人心疼。但是,我想說,是不是所有的事件,所 有的圖片,但凡掛名「女大學生」,就一定是女大學生?媒體關於女大學生的負面報道,似乎都成了吸引 眼球、增加賣點的可恥之舉,甚至成了妖魔化女大學生的幫凶。其直接惡果是給社會一個錯誤的信息,認 為如今的大學生都沉淪不堪,從而把女大學生置於一種曖昧的尬尷境地。 妖魔化女大學生的現在是媒體熱炒,好像昔日的天之驕女一下子成了素質低下的社會垃圾。這些參與熱炒 的媒體記者道義何在?女大學生是一個群體沒錯,但這是多大的一個群體呀,一兩個人或者少數人的不足 過失可以放在所有人的身上嗎 我不明白為什麼媒體為何如此熱衷於拿女大學生來說事。其實,身居校園的女大學生們,總體上還是更理 想化、更單純一些的,根本不是一些不負責任的報道所誇大其詞的樣子。 有關女大學生賣淫的報道不絕於耳,但是在賣淫的「大軍」中,女大學生只是其中的少數。我讀大學三年 了,怎麼身邊龐大的女大學生交往圈裡沒有一個是妓女?如果概率真有媒體所驚呼的那麼高的話,怎麼我 作為女大學生的一分子卻從未見到過?媒體所報道的畢竟是極個別的現象。在目前就業形勢的壓力下,當 代女大學生的生活仍然是以學習為主。因而,她們的主體是清白的,是絕對值得信賴的。 雖然女大學生中確實存在著某些不良現象,而媒體抓住個別案例的細枝末節大肆渲染,真是讓女大學生有 口難辯。不良現象的存在是個別人的思想意識與行為方式有問題,而且還會有更多的社會原因,這在幾十 年前的高等學府中也同樣會存在,但不能一板子只打在女大學生的屁股上。但是,現在女大學生的主流仍 然是自尊自愛、勤奮努力的。因為她們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熏陶下的年輕的知識女性。媒體應該給予女 大學生群體更全面的報道,尤其應該褒揚女大學生中的佼佼者。 誠然,從主觀上講,新聞標題並不見得含有惡意。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客觀影響上,「女大學生」 的「群體形象」卻真的受此影響了。現在的種種事實不是一再表明,「女大學生」的確存在著被」異化「 的傾向么?「積跬步以成千里」、潛移默化遂成「思維定式」,長此以往,人們在自己的「意識詞典」中 難免會認定「女大學生」的種種是是非非。應該說,「女大學生」的被「異化」正是源於這里。這雖與媒 體的「導向」初衷背道而馳,「原罪」卻也正在於媒體對「女大學生」過度放大的關注。被關注是好事, 可一旦反反復復「女大學生」長「女大學生」短的,甚至戴上「有色眼鏡」以「顯微鏡」的高度百般苛刻 ,事實還能夠是「事實」么?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都是可以想像的。 二、在大學生中很受歡迎的報紙《青年參考》2006年7月14日曾刊登一篇關於大學生自殺的文章《解析大學生自殺現象》,文章作者何振文對2001年以來國內報道的大學生自殺事件進行了分析,2005年以來大學生自殺現象有以下幾個特點:1)男生多於女生,2)本科階段學生最多,2005年自殺的大學生中,本科生占的比例達53.4%。3)畢業班學生多,根據近5年的統計,畢業年級自殺學生是最多的。4)學業、就業、戀愛、人際沖突是自殺的主要原因。5)大學生自殺人數呈上升趨勢,2002年是27起,2004年是68起、其中48人死亡,2005年是116起,83人死亡。 你自己看看,我想應該能夠幫到你的。
D. 現在的大學是怎麼樣的 我在網上看到很多大學的負面新聞 問下 高二黨
這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如果你現在努力能考上好學校,那麼一本學校和三本專學校肯定是不一樣的,就連屬211,985跟普通一本學校之間也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不管在哪個學校都有努力學習的人和混日子的人,關鍵是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大學真正努力的人都在圖書館和自習室准備考研或出國,而沒有空到網上說我們學校怎麼怎麼亂,大學生怎麼怎麼墮落的
E. 為什麼近些年負面新聞原來越多
社會上復人變多了,社會壓制力大,每個人的心理壓力也因為找工作,情感問題等變得壓力也大。人越多,在這個社會生存就越不容易,心理的問題往往會造成不少人處於心理不正常狀態,這樣,社會上負面新聞也越多
還有,媒體新聞利用人類獵奇心理,也處處尋找負面新聞吸引眼球,也許負面的事本就是這個數量,不過被媒體炒作罷了
F. 我是潔身自愛的女大學畢業生但網上有一些關於女大學生的負面新聞這會不會影響別人對我的看法。
物以類聚 「青蓮出淤泥而不染」
G. 大學生 什麼事件讓你產生消極影響
的幻想與憧憬。隨著人們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戀愛問題已滲透到大回學生的學習答、生活、人生態度、理想等各個方面。在大學這個主要由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的小社會中,大學生戀愛現象已由過去的猶抱琵琶半遮面轉化為在愛河中公開徜徉,進而成為校園內眾生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大學生擠過了獨木橋後,學習壓力緩解了,課余閑暇時間多了,面對的是嶄新的、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在短暫的新鮮與好奇過後,漫長的思鄉情緒就會縈繞心頭,而且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獨立生活能力相對減弱,集體生活經驗少,一時難以適應學習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一旦學習目的不明確,難免會出現空虛、無聊,再看到周圍同學出雙入對,花前月下,愛情就以其特有的誘惑力吸引這些空虛的大學生。
H. 最近出現了很多大學生遇害的新聞,這到底是學校缺乏對安全的教育,還是社會上的變態多
首先,學校教育不夠,沒能讓學生樹立起防範意識
其次,社會上的壞人太多,騙人的方法也多,防不勝防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現在的大學生自己缺乏防範意識,這樣出了事也就怪不得別人了
I. 大學生:為什麼我們的負面新聞越來越多
「『3P』是什麼意思?」11月3日,北京一所大學的男生宿舍里,王晶(化名)點開某門戶網站高高掛起的一則新聞後,轉頭問同宿舍的其他同學。王晶點開的這則新聞說,三成大學生曾試過一夜情,19%的大學生曾發生過3P性行為。 「大家都有點愣,半天,有個同學開口,『只聽說過3D動畫、3G手機,3P啥意思?』」王晶向筆者回憶當時的情境,「後來上網查了下,才懂了。對那條新聞,我們只有兩個字:扯淡!」 「為什麼大學生的負面新聞越來越多?為什麼負面新聞總愛扯上我們大學生?」王晶很不理解。還好,在對那則新聞參與表態的471名網民中,有159人斥其「無聊」,85人認為「搞笑」,63人表示「憤怒」,這讓他略感欣慰。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在7450名參與調查的青年中,85.5%的人感覺和以前相比,現在關於大學生的負面新聞正變得越來越多。 「為什麼總是我們?」 「大家好像都愛拿『大學生』說事兒。」一位參與調查者說。 本次調查的參與者,總結了一下近年來媒體拿「大學生」說的各類事兒: ——大學生玩游戲的報道,小則玩到神志不清、生命垂危,大能玩得搶劫婦人、刺殺同學; ——大學生誠信也是被關注的熱點,從大考大抄小考小抄,發展到乾脆不考找槍手代筆;貧困生畢業後不還助學袋款,改名字換地址就讓你銀行找不著人;找工作簡歷造假那更是一堆一堆; ——「××女大學生賣淫案調查:賣身錢多被揮霍」,「高校將成為中國最大妓院」等等,聳人聽聞的報道讓大學生成為「性放縱」群體的代表; ——「清華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樓身亡」、「美女研究生因情變跳樓自殺,留下數萬言遺書」等大學生自殺報道,又給戴上「心理不健康」、「沒有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的帽子; —「搓麻將、賭博等不正之風在高校男生中悄然流行」、「大學生,你為什麼要父母養活」讓大學生背上「意志薄弱、沒有進取心」、「拜金、享樂」的罪名…… 「為什麼總是我們大學生呢?好像現在的大學生都成了『麻煩製造者』。」調查中,有人抱怨。 「鋪天蓋地,那麼多不好的消息,現在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了,究竟這個群體真的那麼『壞』,還是我們被妖魔化了?」也有參與調查者這樣表達自己的困惑。 有論者認為,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妖魔化大學生的現象,動輒就把大學校園的個別現象擴大化,把個別大學生的墮落典型化、普遍化。「這當中不排除有人是出於『恨鐵不成鋼』的好心,希望通過觸目驚心的描述來警醒大學生。但也不排除有人這樣做是出於炒作的無聊心理。」 大學生素質下降? 對於負面新聞增多的原因,53.5%的人認為,可能與大學從精英教育變為大眾教育後,大學生整體素質有所下降有關。 「大學生的素質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高。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話是對的。」一位參與調查者說,「校園越擴越大,樓房越蓋越高,學生的學習條件越來越好,可學習的風氣越來越淡保時代不同了,環境也不同了,不能拿現在的大學生和以前的大學生相比。」 「校園里的確有些人厭學、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玩物喪志,甚至可以說這也是一種風氣。」很多參與調查的人都承認。 「但那隻是一部分。」北京師范大學大四的李弢弢,有點不滿地對筆者說,「媒體對大學生的報道太誇張了,這些負面新聞,其實只是大學生中的極個別現象,絕對不是大學生的主流,可經過大肆渲染報道,卻讓許多人誤以為我們大學生都很差勁——有好幾次,我父母看了新聞,就憂心忡忡地跟我討論,『你們真那樣嗎』,『你可千萬別學壞呀』,諸如此類的。」 很多參與調查者也說,其實,大部分大學生都很勤奮,他們要面對的學業和就業的壓力與日俱增,「看看現在考研和考公務員競爭多慘烈,就應該知道大學生沒有墮落的資本!在個別現象上大做文章,對其他大學生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大四的蘇晨則認為,「新聞所能呈現的,最多也不過是一鱗半爪。若僅看新聞就將大學生視作問題人群者,那就無異於管中窺豹,耽於浮光掠影了。」 對於大學生整體素質下降的說法,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研究所王長瀟副教授也不認同。他告訴筆者:「經常和大學生接觸,我感覺到,他們的綜合素質都很不錯,比我們那個時代強多了!社會大眾總是以某個特定時期的標准來要求大學生,殊不知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其在大學生身上找原因,不如找找社會和學校的原因,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太大了!」 民眾獵奇+媒體炒作? 調查中,46.5%的人認為,大學生負面新聞增多,是因為一些人的獵奇心理,加上媒體迎合這種心理的非理性炒作。與此同時,83.9%的人認為媒體對大學生的報道不準確。 「炒作!扯淡!為誰炒作?性學會『學術年』的開幕!報道這個新聞的媒體!誰擁有話語權誰就可以說三成大學生嘗試過一夜情!」這是一位參與調查者的留言。 「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一旦沾上了大學生,那標題中就一定會突出大學生,要是女大學生就更好了,名牌大學的女大學生尤其好,點擊率肯定就飆升。」北京一家網站的編輯告訴筆者,「像雲南香格里拉車禍6人死亡,從標題上來說已經簡明扼要了,但一定要點出包括三名北大清華學生,這樣的新聞標題才更吸引眼球。」 一位大學生這樣敘述自己怎樣成為《大學生發帖徵人縫扣子》新聞的「男一號」:「周六晚上心血來潮發了一個《徵人幫我縫紐扣》的帖子,周一一個陌生人給我發站內信件詢問『紐扣事件』,隨便詢問了專業、年齡,周三就見報了。」 「連BBS這種地方的小帖子也要報道,現在的媒體是不是已經沒有新聞可寫,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反正我從來都是抱著娛樂的心態上BBS的,一個帖子能代表整個大學生群體嗎?我們去做志願者,我們勤工儉學,怎麼就沒這么大的影響?偏偏BBS上的一點小破事,就被拎出來嚴肅討論,還被無限放大?縫紐扣這些完全私人的事情,怎麼突然就成了我們大學生面臨的嚴重問題了?」他的同學不無憤怒地評論道。 「大學生的心態,早已從精英變成大眾,可在很多人眼裡,大學生還是精英的代表,『精英』們一出問題,有人就開心了,是不是跟仇富心理差不多?」有參與調查者揣測。 在媒體工作的高先生認為,大學生負面新聞多,是由於大學是一個信息集散地,大學生相對無組織性,壞消息不脛而走,紙包不住火,媒體在發掘大學校園的負面信息時較為方便。「媒體也揀軟柿子捏。大學生不是大官沒有權,也不是富商沒有錢,不是既得利益群體,媒體對他們下手,沒有顧慮。」 「說句實話,沒有記者真正喜歡這樣,誰願意一聽污七八糟的東西就興奮呢?但報紙要生存,我們更要生存,我們單位已經實行了零工資制,當生存有壓力時,當別人和自己都認為記者應該活得很好的時候,當我的朋友因為漏掉一對青年男女跳樓自殺的新聞而被迫辭職時,我也在無奈中學會了寫新聞最重要的東西:在稿子里事實是要有的,但在感覺上可以無限地誇大它,強化它。炒作,瘋狂地追求賣點,我也不喜歡,真的不喜歡。」某都市報記者小潭告訴筆者。 對此,王長瀟指出:「媒體始終不能忘記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大學生這個群體很特殊,一方面他們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優缺點,在社會轉型時期產生一些問題不足為怪;另外一方面,相對於媒體來說他們是個弱勢的群體,需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與容忍。」 「媒體不應該總拿大學生來吸引眼球,消費大學生的公眾形象,以至淡化專業精神和社會責任。」王長瀟認為,媒體從業者需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作文章,維護真實、客觀,保障社會公德。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中43.0%的人認為目前媒體對大學生的關注太少了。 「我們希望被關注的問題,我們的苦惱,我們的困惑,好像真正關心的人不多。」一位參與調查者認為,重要的是,我們懷著一個什麼樣的心態看大學生。 「大學生雖然不是小孩子,但因為缺少社會閱歷,心理等各方面未必成熟。他們出了事,最需要的是真切的關懷、熱心的教育和引導,而不是冷嘲熱諷,或者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有論者稱。
滿意請採納
J. 大學生戀愛感情沖突的負面事件
的幻想與憧抄憬。隨著襲人們的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戀愛問題已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人生態度、理想等各個方面。在大學這個主要由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的小社會中,大學生戀愛現象已由過去的猶抱琵琶半遮面轉化為在愛河中公開徜徉,進而成為校園內眾生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大學生擠過了獨木橋後,學習壓力緩解了,課余閑暇時間多了,面對的是嶄新的、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在短暫的新鮮與好奇過後,漫長的思鄉情緒就會縈繞心頭,而且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獨立生活能力相對減弱,集體生活經驗少,一時難以適應學習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一旦學習目的不明確,難免會出現空虛、無聊,再看到周圍同學出雙入對,花前月下,愛情就以其特有的誘惑力吸引這些空虛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