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女大學生翼裝飛行
㈠ 張家界翼裝女飛行員找到了嗎
5月18日,搜救隊歷經艱辛,採取地毯式搜索方式,最終找到了女飛行員劉某,然而遺憾的是,她已經失去了生命體征。
事件回溯到5月12日,北京某文化傳媒公司在張家界天門山景區進行極限運動短紀錄片的拍攝。失聯的女大學生是這次拍攝中的翼裝飛行員。她需要從約2500米高的直升機上起跳,進行高空翼裝飛行。這位年僅24歲的女大學生劉某,在12日上午與另一名同伴乘坐直升機准備進行翼裝飛行。當飛行高度達到2500米時,兩人依次從直升機上跳下,開始翼裝飛行。不幸的是,劉某在飛行過程中偏離了預定航線,隨後失去了聯系。
劉某失聯的原因復雜,她未攜帶GPS和手機,加之近期張家界持續陰雨,天氣條件極為惡劣,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搜救的難度。
㈡ 女大學生天門山翼裝飛行失聯:面對極限事故,為何會出現作死論
據媒體報道,5月12日,湖南省張家界一名女大學生在天門山偏離翼裝飛行路線後失蹤。自事故發生以來,搜救工作一直沒有中斷。然而,失蹤女大學生並未攜帶手機、GPS等設備,加之連日陰雨連綿、雲量大、能見度低、地形陡峭復雜,給搜救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失蹤的女學生。
事實上,即使失蹤的女大學生也不一定「撞車」。然而,「失聯四天」,總是讓人感到某種不確定性。畢竟,就「翼服飛行」這一極限運動而言,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再加上山勢陡峭,長期失去聯系,自然會讓人產生悲觀的想法。
即使在報道發表後,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騷動。在基本共識中,「搜救女孩」還是「先」。然而,對於既定的「極端事故」卻呈現出不同的聲音。其中,「死亡理論」更為強大。因為當涉及到搜索和救援時,人們總是認為這是對公共資源的消耗。
此外,對於「消耗公共資源」,其實不應該因為「極限運動」的標簽而區別對待。從某種意義上說,極限運動的高風險不應該是原罪。因此,作為一種輿論,更應該關註失蹤者的安全,而不是聚焦於失蹤者本身的原因,糾纏不清。
因為,回到失去女大學生的范疇,她的家人可能已經擔心了。因此,作為輿論趨勢,應該更加「以人為本」,對「死亡論」的理解應該更加理性和謹慎。否則,與肆無忌憚言論的規模相比,「翼裝飛行」的風險可能更容易得到證明。
那麼,回到「天門山女大學生翼裝飛行失聯事件」,就公眾討論而言,我們可以問「翼裝飛行」的風險,但最終的目的地必須基於人性之光。必須落在常識的頂峰。只有這樣,「思念的女大學生」和她的家人才能看到希望,避免「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