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與大學生
Ⅰ 面對供給側改革大學生應該怎麼做
大學生面對供給側改革從就業關鍵指標來看,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從我國目前就業形勢來看,2015年1-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71萬人, 提前完成全年指標。 在經濟下行的大局勢下, 這種表現還是比較難得的。但與此同時,我國就業面臨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主要表現在:
一是總量壓力大。 雖然這些年我國勞動人口總量在減少, 但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總量並沒有減少, 總量壓力仍然比較大。 其中近兩年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了700萬人, 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在化解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 我國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 勞動力供給需求匹配失衡。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之下, 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 企業用人需求降低, 一部分職工面臨著下崗再就業, 缺乏技能的勞動者面臨著再就業難的窘境; 另一方面,企業提質增效需要更多的創新性人才, 對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強烈。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 這兩種疊加性矛盾會讓就業更加復雜, 原來的隱性就業問題顯性化。
但根據供給學派的觀點, 供給側改革重視制度的變革與完善, 強調解決中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從長遠來看, 有效化解產能過剩, 優化配置資源, 加快企業的調整, 讓戰略資源退出 「僵屍企業」, 進入優勢企業, 對於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是有利的。
從總體上看, 我國目前市場就業的吸納能力很強, 就業形態很多; 從當前的產業結構來看, 第三產業所提供的就業渠道更多, 各種新業態的發展也拉動了就業。 新模式、 新業態容納的就業總量很大, 同時也會充分利用現有勞動力。 在新興產業, 曾經很多從業者都是兼職, 表現出就業不足, 新業態有很大的容量, 可以幫助挖掘這些勞動力的潛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2015年是被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的。「雙創」 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方面,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一方面,通過創業帶動就業, 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增長點; 另一方面,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基礎, 可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面。
總之, 供給側改革將創造更多有效的供給, 來滿足消費需要, 改善和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 從而實現就業質量優質化。 供給側改革將成為進一步擴大就業的動力。
Ⅱ 供給側改革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哪些新的挑戰
1、學習上更加註重實用技術、科技研發和生產管理;
2、就業上更加側重行業選擇,盡量選擇環保、新型行業;
3、思想上更加註重精益求精,學習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