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

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

發布時間: 2025-10-16 00:30:04

大學生當前面臨著什麼樣的市場

淺析當前大學生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的原因

發布日期: 2012-05-02
當前,世界經濟正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轉型,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大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就業與收入分配司發布了《2011年一季度就業形勢分析與建議報告》,該報告指出:2011年下半年,將有660萬普通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增加近30萬人,以及700多萬中專、職高、技校及「兩後生」(初、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貧困家庭中的富餘勞動力)將集中進入人力資源市場,這使得我國待就業人數數量的增長超過就業崗位的增長;然而,隨著我國以市場為導向的「雙向選擇、自由擇業」的就業機制逐步形成和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等方面的變化,社會對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導致大量崗位空缺;在上述情況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市場呈現出供需矛盾怪象,具體原因歸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各高校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影響著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良性供給:
部分高校專業設置存在「斥市場」的傾向。我國多數高校建立初期的特點是:規模小、對政府依賴程度高、專業設置類型少且更新速度慢。隨著高校的發展,這些方面呈現穩定的趨勢,但市場經濟的浪潮對高校的影響越來越深刻,受個體理性影響的決策者不願取消傳統專業,只在原有的基礎上簡單地重構一些新興專業。另外,他們很難定期地做大量市場調查並分析何類專業具有強競爭力,使得一些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師資力量有限難以滿足教學需求,造成大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難以應對市場需求。例如當前市場對電子信息技術、金融、市場營銷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較大,但由於高校師資力量不足和硬體條件差及專業系統設置不合理,難以大量招生。農、林、地、礦等冷門專業,由於師資力量相對充足,而不願少招。這種專業結構調整滯後於市場結構調整的現狀嚴重地制約了傳統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范圍和競爭力。①
高校專業內容設計的「弱實踐性」和「低實用度」特徵。一方面,大學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因此,高校在建設初期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播與繼承,這必然使高校的教學內容實踐性低:實踐教材較為滯後,實驗設備落後,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中國師生間單向流動的「填鴨式」傳統教育方式以及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高校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進一步降低。在現實中,教學過程在教室或實驗室等空間中進行,上課時間與實驗課的時間也有嚴格的規定,這增加了高校提高其教學實踐性的難度,也使其改善教學實用性降低。
部分高校就業服務的不完善,使人才供應機制受到一定程度的「軟化」。雖然近年來我國多數高校投入專項資金建立了「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但卻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穩定、完整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和方法論體系化程度低,且操縱性不強(重形式,輕建設;重理論,輕實踐;重數量,輕培養)。在現實中,很多大學就業指導方面的相關內容和信息已過時,而且一些條目的設置只是形式,缺乏實際的內容。一些調查也指出:大多數院校擇業指導只針對畢業生,而忽視了對新生的教育及培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最終解決。
總之,大學生的知識教育與未來就業的不匹配,使得大學生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突出。隨著新知識與技術不斷涌現,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就業服務不到位等弊端使大學生的就業綜合能力不能適應市場要求,無法順利進入就業市場。
二、政府工作不到位影響了大學生實現良好就業
政府工作不到位致使大學生與人才市場取得聯系的「媒介」――信息渠道不暢通。在「信息大爆炸」時代,掌握有效合理的信息對解決大學生自身就業問題存在著極為重要的作用。2008年4月我國開通「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台」,②但我國就業服務體系中沒有形成完善的就業信息系統,使現實中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此外,我國開拓就業市場主要集中在雙向選擇會和校園專場招聘會等有形市場上,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過於單一化,無法為畢業生及時地提供有效的就業信息。
政府工作不到位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出現東中西部地區、城鄉等方面不平衡的問題。根據經濟學中的資源稟賦理論,東部地區充分利用地域、人才、信息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使本地區經濟快度發展,與之相比,中西部地區發展比較緩慢,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存在著嚴重不平衡,在擇業標准中對就業地區的選擇都過於集中化:到經濟發達、發展迅速的東部城市的佔大多數,他們寧可在「蟻域」中做「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蟻族」,也不願意做中小城市的「貴族」。再者,受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農村傳統經濟發展緩慢,致使農村勞動力大量剩餘,勞動力邊際收益低,農村收入少,許多大學畢業生不願到農村工作;而城市現代工業發展迅速,對城市的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勞動力邊際收益高,收入高。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戶籍制度的限制逐漸降低,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進入城市,導致了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嚴重失衡,大學生失業問題更加嚴重。
三、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及擇業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導致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的加劇
剛入大學時,大學生普遍存在一種僥幸心理,認為大一階段規劃人生過早,懈怠自身的規劃及發展目標,沒有進行良好的職業規劃或規劃質量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大學生在就業方面優勢的發揮。另外,在理應彌漫著濃郁學習科研氛圍的大學,出現了一道不和諧的風景線――逃課。大學校園里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大一是「實習生」,觀察積累,瞅准機會,偶爾逃之;大二是「熟練工」分輕重緩急,酌情逃之;大三是「老油條」,逃課沒商量。這嚴重影響著大學生就業力③的培養。就業力的弱化進一步影響著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良性供給。
另外,大學生擇業更多的表現出一種功利化傾向,擇業時更加傾向選擇經濟發達的地域,更加關注單位給予個人的經濟待遇,這種功利主義傾向也會誘使部分大學生在擇業時不夠理智,導致大學生的就業預期存在不合理性,總是期望優越的工作環境,較高的工資待遇,較完善的福利,卻忽視了自身在單位的發展空間。這種不合理的擇業觀也影響了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良性供給。
在現有的就業模式下,一些來自經濟落後地區的大學生怕落差,怕被邊緣,在找工作中缺乏主動參與精神和競爭意識,信心、勇氣不足,導致他們失去就業良機。與此相反,另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對工作單位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對招聘單位所提供的待遇不屑一顧,以致就業過程中遭遇挫折。
四、企業的發展觀念影響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良性需求
對於學歷不高的求職人員,用人單位不需要對其學歷資本進行過多地補償,他們就業機會更大。受錯誤用人理念和短視行為的影響,用人單位認為現在的社會人員流動率高,只要能適合現在職位的需要即可。若大學生的能力素質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符合企業要求,企業也不願意聘用大學生。總之,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當人力資本邊際收益為0甚至出現負值時,用人單位是不願意繼續在人力資源方面進行投資的。此外,有的用人單位誇大大學生的不成熟性,考慮最多的是社會經驗,在招聘考核時,常常設置一些不現實的條件,使畢業生的就業難上加難。

五、家庭方面等特殊的相關因素影響了大學生供需狀況與其就業的實現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年大學生對家庭的依賴度逐步提高。家庭完全可以支持他們下一代的生活,導致畸形的群體出現:「啃老族」。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即將就業或待就業的大學生沒有就業的危機感和迫切感,這對目前大學生就業市場供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實,傳統的家庭教育使得大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觀念:人們認為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上了大學就可以翻身,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城市中謀得一份體面的工作,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的就業范圍,例如,大學生很少主動願意到西部和基層等條件比較惡劣的地方工作。
另外,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很多老年人沒有被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加上我國房價的居高不下、物價增長迅速,居民的生活成本不斷增加,致使很多已經到退休年齡的人仍占據著大量工作崗位,壓縮了年輕人的工作崗位。
為化解這個矛盾,高校應通過教學改革,密切關注就業市場的發展動態並設計出符合市場需要、學生滿意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政府應通過就業服務系統,實現就業指導、就業政策、網路建設和信息服務等全面合作,為大學生創造有利的就業環境;大學生應通過各種途徑把自己培養成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總之,緩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矛盾的程度及其消極作用,實現人才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需要高校、政府、學生等多方的努力與合作,這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語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也曾指出,中國在高速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帶來中、高級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矛盾,這些因素在2020年前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新一代的脊樑,尋求努力自身生存機會時,也應該承擔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責任。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在就業的過程中,應肩負自身更重要的使命,在自己的崗位上運用自身所學理論,對自身從事的工作進行深入思考並提出建設性意見,提高整體運行地科學性與合理性,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注釋:
①宋智靈:《試論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中國成人教育 2006年8月
②在「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台」啟動儀式上的講話 2008年4月25日 教育部部長 周濟
③就業力即現代企業僱主期望21世紀員工能夠具備的特質,是一種使個人獲得並保有一項工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麗靜,牛永紅.大學生應注重能力的培養[J].科技與經濟,2006(4).
[2]游敏. 就業壓力下大學生擇業行為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01).
[3]何曉麗.大學生就業力培養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0(04).
[4] 陳志倫.新形勢下大學生科學擇業觀的培養和構建[J].現代教育科學,2010(05).

-----------------------------

大學生有哪些途徑了解市場需求

1去各個招聘網站瀏覽最近的一個招聘動態有利於了解市場人才需求方向
2去各個產業研究報告資訊網站瀏覽各個行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前景比如前瞻網
3再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對自己畢業後就業方向一個定位
4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制定一個職業規劃 個。
招聘會 朋友介紹 網上投簡歷 自己去找。

熱點內容
南京女大學生為什麼要去雲南 發布:2025-10-16 03:25:34 瀏覽:318
同城大學生 發布:2025-10-16 03:19:10 瀏覽:120
在校大學生積累知識比塑造人格更重要 發布:2025-10-16 03:19:01 瀏覽:806
大學生滯留 發布:2025-10-16 03:13:38 瀏覽:487
大學生在出租房啪啪 發布:2025-10-16 03:12:12 瀏覽:615
拉客大學生 發布:2025-10-16 02:52:48 瀏覽:964
大學生被黑 發布:2025-10-16 02:48:54 瀏覽:629
大學生返崗 發布:2025-10-16 02:48:02 瀏覽:828
你對大學生活規劃 發布:2025-10-16 02:42:25 瀏覽:136
海南師范大學考研率 發布:2025-10-16 02:28:50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