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楊磊
1. 面對「80後」,思想政治課怎麼上
面對「80後」,思想政治課該怎麼上?
他們幾乎都是獨生子女,一邊成長一邊見證中國的改革開放,一些人在「穿名牌、聽ipod、吃麥當勞」中長大;他們經歷了高考的「獨木橋」,也面臨著高校擴招和就業帶來的巨大壓力,不再擁有「天之驕子」的自豪;他們熟知互聯網,習慣在論壇「灌水」,用QQ和MSN聊天,用博客表達自我;他們思想解放、個性獨立,崇尚「我的地盤我做主」、「不走尋常路」……他們,就是「80後」的大學生。面對他們,思想政治課該講什麼?該怎麼講?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門科學」,引發師生之間平等大討論。
思想政治教師要多適應少指責
「要問我們『80後』青年的思想特徵,我特別認同『我的地盤我做主』這句話,也就是獨立思考不盲從。」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學生陳琛這樣說。他的話代表了不少「80後」大學生的觀點。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顧海良也持類似評價,他認為「80後」大學生的最大特點是自我選擇性極強,很少對某種價值觀盲目認同,趨同意識很淡,喜歡自主展示思想,通過爭論和碰撞形成觀點,摸索新的思路。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學生對思想政治課認識不清。去年,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生在校園BBS上發起了關於「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門科學」的大討論,甚至有學生提出了「思想政治興,則人文學科亡」的尖銳觀點。在這場爭論中,師生、同學間展開了激烈而平等的探討,開放式的討論中,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回憶起這場討論,任教該學院的李斌雄教授說:「我幾乎每堂課的前後都要花時間解答學生的一系列問題,通過電子郵件要求我解疑釋惑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當爭論漸漸平息,人們發現,最初的「反對派」轉變了觀點。一位一直站在「反對派」前沿的學生最後在網上留言說:「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好,要打好哲學、思想史、政治史、政治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馬克思主義這些學科基礎。這樣看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博大精深、內涵廣闊的學問。」
「現在在校的大學生主要是1985年到1989年出生的,其成長背景與上一代人明顯不同。國內,正處於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階段;國際,趨向經濟全球化;其自身又是伴隨著網路的迅猛發展而成長,國際上的前沿信息、文化動態他們都可以很快獲取。」顧海良分析,「80後」大學生的道德觀念、人生態度、語言風格必將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適應這樣的時代變化,教師素質能力和人格魅力,必將被擺到更高的位置。
大學生群體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七八屆大學生之間的變化並不大。之後,學生的代際變化縮短到五六年,然後是兩三年,趨勢是頻率加快,代際差異加深,一個大一學生的思想就可能和大四學生當年大一時有很大不同。「在對外開放的形勢下,『80後』大學生通過比較鑒別,在多種信息交融的基礎上可以建立自己比較獨到的見解,但獨立見解又分真理和非真理兩種。這都給思想政治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時調整思路來適應變化,引導『80後』大學生,而不是單純地指責他們。」顧海良說。
思想政治課應更加註重引導
大學生群體在變化,但是很顯然,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尚未適應這種變化。
「『80後』學生渴望成熟、渴望獨立,某些方面比老師知道得多,這就對思政工作者的專業功底、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學校教育多半還停留在單向的知識與道德觀念的灌輸上。」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顧海良說。
1983年出生的武漢大學學生楊磊的經歷印證了顧海良的看法,「我們喜歡『思想解放』的思想政治課老師,那些照本宣科的老師吸引不了我們的興趣。」他告訴記者,他曾經上過兩個截然不同的思想政治課,一位老師講課事例不斷、妙趣橫生,學生積極參與、氣氛活潑,另一位老師卻捧著茶杯念書本,學生昏昏欲睡,對比鮮明的課堂讓他覺得,有些思想政治課老師亟待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80後』大學生思想活潑,價值選擇多樣,思想政治老師的當務之急是幫助他們從多種選擇中整理出一個核心價值觀,而不是『灌輸』什麼觀點,提高引導水平是重中之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佘雙好也同意「要引導不要灌輸」的觀點,他認為,培養一名優秀的思想政治老師,其難度和意義不亞於培養一名學科帶頭人。
「其實,作為老師來說,沒人願意進行灌輸教育。但是,目前國家的投入體制和高校的教育評價體系實際上沒給思想政治老師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佘雙好有些無奈。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大學思想政治老師告訴記者,思想政治課內容以理論為主,老師在講課時也傾向於引用身邊的例子講解,「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還讓自己更輕松,但這樣的話,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就無法講完。」在教學大綱的要求與學生的要求面前,很多老師選擇了前者。
思想政治課不能迴避熱點問題
「思想政治課大多是上百人的大課,難以提供動手實踐或探討交流的機會,其效果必將大打折扣。」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海歸」學者曹志先教授相信,課堂永遠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成功的教育應該延伸到生活中。
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同意。
武漢大學文學院05級人文科學實驗班導師郭婷婷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要求他們通過電子郵件告知自己進入大學第一年的收獲和困惑。結果,全班80%同學認為「現實困惑」是就業目標不明。針對這個困惑,郭婷婷首次將思想政治教育跟就業設計和專業規劃指導結合起來,抓住學生的關注點,一下拉近了學生與思想政治老師的距離,不少學生對社會問題有看法、有了心理困惑,都愛找她聊天解決問題。
「『80後』的學生問我最多的問題是:『我為什麼要上大學?』『畢業後能否找到工作?』」曹志先教授說,部分「80後」大學生從小是「為父母而讀書」,辛辛苦苦考上大學,以為未來一片光明時卻發現可能「畢業等於失業」,對未來開始迷茫。有的學生採取了消極的應對方式,逃課睡覺,「享受生活」,或終日流連網路。
「關注我們關注的問題,留意我們留意的熱點,這才能讓思想政治課保持活力。」1985年出生的武漢大學大四學生程曉博曾是院學生會團委副書記,經常解答師弟師妹的各種困惑,發現就業問題是導致「80後」大學生思想問題的重要因素。她說,隨著大學的擴招,學生的就業壓力正在前移,學生往往進校就要考慮就業,這是「80後」甚至是將來的「90後」大學生無法迴避的一個現實問題。而且,「80後」大學生思想活躍,關心社會熱點問題,並喜歡獨立思考,「如果思想政治課無視這些現實情況,『躲進小樓成一統』,學生肯定不愛聽。」
「上世紀80年代,來找我們心理咨詢室求助的大學生問題比較單一,主要是人際交往障礙或學習困難,可現在,來做咨詢的學生問題來源越來越多,有就業壓力、經濟困難、家庭內部問題的,愛情和性困惑的,人際交往問題也更加突出,這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年從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三峽大學副教授戚道芳的工作經歷與程曉博同學的感受相同。
「思想政治課與熱點問題的結合,其實就是尋找一個學生接受的載體。」武漢大學一位學生輔導員說,「為什麼學生會在思想政治課堂上開小差、塞著耳機聽英語,說明在這個學生心中思想政治課沒有英語重要,如果思想政治課關注熱點,找到合適載體,讓學生認識到它比英語更重要,他自然不會逃課。」
「持續關注熱點,拓寬范圍,延伸到學生生活當中去,的確是思想政治課面對『80後』挑戰、保持活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位輔導員說。
2. 實踐力行圓夢東科 ,揮旗揚帆共築青春
為積極響應團中央號召於2017年6月30日上午九點,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學院領導、各帶隊指導老師和500多名學生集結於學校活動中心二樓報告廳,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的出征儀式拉開序幕。
本次大會共有六項議程,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為「實踐助力十三五、青春喜迎十九大」。學校領導學工部部長張景絢老師強調了「安全」的重要性,並公布了2017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立項團隊。每一支隊伍都是學院經過項目申報、立項答辯、問卷制定等一系列准備活動最終確立。
此次暑期三下鄉共有500多名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組成了30支隊伍。其中一等獎團隊5支,二等獎團隊10支,三等獎15支。學院黨委副書記閆海強老師、(職位補充完整)張景絢、楊磊、袁鐵武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授旗。然後,學生代表發言並帶領全體同學宣誓,相信本次社會實踐一定可以使同學們知人生之艱辛,長實踐之才幹。由團隊指導老師沈榆老師代表沈榆老師進行講話並給出三點建議,希望同學們可以堅定理想信念,堅持吃苦耐勞的精神,牢固團隊意識,確保安全有序,提升實踐質量,展現青年風采。最後,學院黨委副書記閆海強老師在即將啟程之際也對大家提出希望,希望同學們在實踐中確保安全、服務社會、虛心學習、磨練意志、錘煉品格。在大會結束閉幕後,學院還特別邀請了舟山市定海區派出所的警官為同學們進行安全教育。
在學生代表發言中也提到作為意氣風發、甘於奉獻的大學生,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學生意志的平台。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們深入基層,了解社會現象,也更是了解自身。這短短為時半月的暑期社會實踐,讓我們大學生深入實踐,在實踐中認識自己、鍛煉自己、服務家鄉,服務社會、奉獻友愛、提高素質。
通訊員:徐青霞
2017年6月30日